司馬楚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司馬楚之
北魏琅邪貞王
北魏假節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雲中鎮大將、朔州刺史
國家北魏
時代南北朝
主君北魏明元帝北魏太武帝北魏文成帝
慶宗
封爵琅邪王
氏族司馬氏
籍貫河內溫縣
(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
出生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年)
北魏道武帝登國五年
逝世北魏文成帝和平五年(464年)十月
劉宋孝武帝大明八年
享壽73-74歲
諡號貞王

司馬楚之(390年—464年),字德秀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太常司馬馗八世孫,東晉宗室,北魏官員,三祖司馬氏琅琊房始祖[1]

生平[編輯]

司馬楚之的父親司馬榮期東晉梁州益州二州刺史,被自己的參軍楊承祖所殺。司馬楚之當時虛齡十七歲,送父親的遺體回到丹楊。恰逢劉裕誅殺司馬氏的親屬,司馬楚之的叔叔司馬宣期、哥哥司馬貞之都被殺害。司馬楚之於是藏在和尚當中渡過長江,從歷陽向西進入義陽、竟陵的蠻族領地中。司馬楚之的叔祖荊州刺史司馬休之被劉裕擊敗後,司馬楚之又逃亡到汝水潁水一帶[2][3][4]

司馬楚之年輕時有英武豪邁的氣概,能降低自己身份對待士人,他和司馬順明司馬道恭等人到處聚集黨羽,司馬楚之駐紮在柏谷塢[5]。等到劉裕建立霸府,司馬楚之謀求報復,聚集黨羽占據長社,歸附他的常常有上萬人。劉裕深深忌憚司馬楚之,派遣刺客沐謙謀害司馬楚之。司馬楚之對待沐謙很深厚。沐謙在夜間假裝患病,知道司馬楚之一定親自來,打算趁機殺死他。司馬楚之聽說沐謙患病,果然親自端着湯藥去探望。沐謙感激司馬楚之的心意,於是從蓆子底下取出匕首,把情況告訴司馬楚之說:「將軍被劉裕所顧忌和害怕,希望不要輕率,以保全為優先。」司馬楚之嘆息地說:「如果像所說的那樣,即使有所防範,恐怕也會有所失去。」沐謙於是委身侍奉。司馬楚之誠信待人,得到士人的人心,都是這類事情[6][3][4]

泰常四年三月癸丑(419年5月3日),薛辯及司馬楚之、司馬順明司馬道恭派遣使者向北魏投降[7]泰常七年(422年)十月,山陽公奚斤向黃河以南進攻,司馬楚之當時率領眾人位於陳留郡,聽說北魏軍隊渡過黃河,派遣使者請求投降[8],並因而上表說:「長江淮河以北,聽說朝廷軍隊南向,無不拍手舞蹈,嚮往接受道德教化。但是受到敵寇的威脅,無法前來。我順應百姓的願望,請求率領欽慕仁義的人作為國家的先鋒。現在我們都是平民,沒有馴服的聲望。如果給我偏裨將領的頭銜,再以天子的聲威相號召,那麼眾人無不跟從。」於是北魏任命司馬楚之署理使持節征南將軍荊州刺史,侵犯騷擾劉宋北部邊境。當時劉宋司州刺史毛德祖派遣長社縣縣令王法政率領五百人駐守邵陵,將軍劉憐率領二百起兵駐守雍丘來防備司馬楚之。司馬楚之引領北魏軍隊在白馬縣襲擊劉憐,被劉憐擊敗[9][10]。奚斤平定黃河以南後,北魏於太常八年(423年)九月將司馬楚之聚集的人戶分置汝南郡汝陽郡南頓郡新蔡郡四郡,以充實豫州[11][12][13][14]

魏太武帝拓跋燾初年,司馬楚之將妻子兒女送到北魏內地鄴城居住,很快朝廷徵召司馬楚之入朝。當時北魏南部邊境的將領都上表說宋文帝劉義隆想要入侵北魏,神䴥三年(430年)六月,魏太武帝詔令平南大將軍、代理丹陽王拓跋太毗駐守在黃河邊,又任命司馬楚之出任使持節安南大將軍、荊州刺史,封琅邪王,駐守潁川郡以抵禦劉宋[15][16]。司馬楚之的長史臨邑子步還上表說:「司馬楚之渡過黃河,百姓念舊,義兵雲集,汝水潁水以南,看到我們的氣勢就一致行動,改變態度歸順。這誠然是陛下順應天意民心,無上的道德廣泛傳播的結果。」魏太武帝非常高興,下詔書慰問勉勵,賜予司馬楚之前後部鼓吹依仗[17][18][19][20]

神䴥三年(430年),劉宋將領到彥之沿黃河西進,在黃河南岸布陣防守,抵達潼關。等到到彥之等人撤退,司馬楚之於十一月辛丑(430年12月19日)在長社擊敗到彥之的側翼部隊[21]。神䴥四年二月辛酉(431年3月9日),司馬楚之又和冠軍將軍安頡攻打滑台,攻克並擒拿了劉宋的將軍朱脩之李元德和東郡太守申謨,俘虜一萬多人[22][23][24][25]。司馬楚之上疏說:「臣奉命南伐,受任一方,但是智謀力量淺薄,忠誠的節操沒有表現,所以日夜憂愁惶恐,忘寢忘食。臣多次派人到荊揚地區,到處陳述敘說,詳細論述朝廷教化昌明的美好,無人不蒙受皇上的聖德而心喜,仰頭北望。但是劉義隆兄弟知道人情動搖,派遣我的仇人某順出任司州刺史,統轄淮河以北七郡,代替垣苗駐守懸瓠。自從鞏、洛、滑台潰敗以來,劉義隆以他們的失敗為恥,多次加以懲罰。到彥之被削除官位,如同士兵,姚縱夫在壽春被殺,竺靈秀在彭城被斬首,王休元稱疾,檀道濟被斥退放逐。所有心腹都心懷疑惑。時至今日,可以說是百姓怨恨大臣猜疑。我聽說消滅賊寇,一定要乘戰勝的聲威,建立功勳,也要利用敵人內部離心離德的形勢。陛下以無上的道德承受符命,使道德在四海傳頌,朝廷軍隊所向,沒有不屈服的,還未歸順的只有劉義隆而已。現在朝廷的統治被遠遠傳揚,遠方仰慕德澤。所以應當掃蕩東南,統一天下,使美好的風化遍布於長江漢水地區。」魏太武帝因為軍隊長時間勞頓,沒有聽從。司馬楚之以散騎常侍的身份被徵召返回[26][18][27]

之後司馬楚之跟隨魏太武帝征討涼州,因功獲賜奴隸一百戶。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宋文帝派遣裴方明胡崇之進攻仇池。七月丙寅(442年9月12日),北魏以司馬楚之假節,和淮南公皮豹子等人統帥關中各路軍隊,從散關西入[28][29],在濁水擊退裴方明,俘虜胡崇之以及他的部下,仇池平定後返回[30][18][31][32]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魏太武帝北征柔然,詔令司馬楚之和濟陰公盧中山等人督促運輸接濟軍隊。當時北魏鎮北將軍封沓逃亡到柔然,勸說柔然攻擊司馬楚之等人斷絕糧食運輸。柔然於是派出偵察兵進入司馬楚之軍中,割下驢耳而去。有人報告驢子失去了耳朵,北魏將軍們無人能明察。司馬楚之說:「一定是間諜割耳作為憑證,敵軍將要到了。」司馬楚之當即命令軍人砍伐柳樹修築城寨,澆水後讓城寨結冰,城寨完成後柔然軍隊到來。因為冰層厚實城寨堅固,柔然不能進攻,只能四散離去。魏太武帝聽說後嘉獎了司馬楚之[33][34][35]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北魏和劉宋展開瓜步之戰,司馬楚之和羽林中郎呂羅漢奉命在懸瓠招撫安慰,前來投降的有九千多家[36]

很快司馬楚之出任假節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雲中鎮大將、朔州刺史,琅邪王如故。司馬楚之在邊境二十多年,以清廉儉樸著稱。和平五年(464年)十月,司馬楚之去世[37][38],虛歲七十五,魏文成帝拓跋濬哀悼嘆息,贈予司馬楚之都督梁益秦寧四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兼領護西戎校尉、揚州刺史,諡號貞王,陪葬金陵[39][34]

評價[編輯]

劉宋將軍到彥之在給朋友蕭斌的信中認為,從南方逃亡到北魏的人物中,魯軌愚笨,司馬楚之粗魯狂妄,只有王慧龍韓延之讓人深深畏懼[40][41]

司馬楚之以上的世系[編輯]

家庭[編輯]

夫人[編輯]

子女[編輯]

  • 司馬寶胤,北魏中書博士、雁門郡太守
  • 司馬金龍,北魏吏部尚書、琅邪康王
  • 司馬躍,北魏祠部尚書、大鴻臚卿、潁川王師、河內公
  • 司馬氏,嫁刁雍長子刁纂[42]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魏書·卷37》,出自魏收魏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北史·卷029》,出自李延壽北史

參考資料[編輯]

  1. ^ 《元和姓纂·卷二·96》:汝南王亮五代孫景之,後魏蒼梧公。琅琊、冠軍、蒼梧號三祖司馬氏。琅琊王楚之即彭城王歡六代孫也。
  2. ^ 《魏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司馬楚之,字德秀,晉宣帝弟太常馗之八世孫。父榮期,司馬德宗梁益二州刺史,為其參軍楊承祖所殺。楚之時年十七,送父喪還丹楊。值劉裕誅夷司馬戚屬,叔父宣期、兄貞之並為所殺。楚之乃亡匿諸沙門中濟江。自歷陽西入義陽、竟陵蠻中。及從祖荊州刺史休之為裕所敗,乃亡於汝潁之間。
  3. ^ 3.0 3.1 《北史·卷二十九·列傳第十七》:司馬楚之字德秀,晉宣弟太常馗之八世孫也。父榮期,晉益州刺史,為其參軍楊承祖所殺。楚之時年十七,送父喪還丹楊。會劉裕誅夷司馬氏,叔父宣期、兄貞之並遇害。楚之乃逃,匿諸沙門中,濟江至汝、潁間。楚之少有英氣,能折節待士。及宋受禪,規欲報復,收眾據長社,歸之者常萬餘人。宋武深憚之,遣刺客沐謙圖害楚之。楚之待謙甚厚。謙夜詐疾,知楚之必來,欲因殺之。楚之聞謙病,果自齎湯藥往省之。謙感其意,出匕首於席下,以狀告,遂委身以事之。其推誠信物,得士心,皆此類也。
  4. ^ 4.0 4.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八》:初,司馬楚之奉其父榮期之喪歸建康,會宋公裕誅翦宗室之有才望者,楚之叔父宣期、兄貞之皆死,楚之亡匿竟陵蠻中。及從祖休之自江陵奔秦,楚之亡之汝、潁間,聚眾以謀復仇。楚之少有英氣,能折節下士,有眾萬餘,屯據長社。裕使刺客沐謙往刺之。楚之待謙甚厚。謙欲發,未間,乃夜稱疾,知楚之必往問疾,因欲刺之。楚之果自齎湯藥往視疾,情意勤篤,謙不忍發,乃出匕道於席下,以狀告之曰:「將軍深為劉裕所忌願,勿輕率以自保全。」遂委身事之,為之防衛。
  5.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八》:時宗室多逃亡在河南,有司馬文榮者,帥乞活千餘戶屯金墉城南;又有司馬道恭,自東垣帥三千人屯城西,司馬順明帥五千人屯陵雲台,司馬楚之屯柏谷塢。
  6. ^ 《魏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楚之少有英氣,能折節待士。與司馬順明、道恭等所在聚黨。及劉裕自立,楚之規欲報復,收眾據長社,歸之者常萬餘人。劉裕深憚之,遣刺客沐謙害楚之。楚之待謙甚厚。謙夜詐疾,知楚之必自來,因欲殺之。楚之聞謙病,果自齎湯藥往省之。謙感其意,乃出匕首於席下,以狀告之曰:「將軍為裕所忌憚,願不輕率,以保全為先。」楚之嘆曰:「若如來言,雖有所防,恐有所失。」謙遂委身以事之。其推誠信物,得士之心,皆此類也。
  7. ^ 《魏書·卷三·帝紀第三》:三月癸丑,築宮於蓬台北。司馬德文寧朔將軍、平陽太守、匈奴護軍薛辯及司馬楚之、司馬順明、司馬道恭,並遣使請降。
  8. ^ 魏書·卷二十九·列傳第十七》:義符東郡太守王景度捐城遁走,司馬楚之等並遣使詣斤降。
  9. ^ 《宋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初,亡命司馬楚之等常藏竄陳留郡界,虜既南渡,馳相要結,驅扇疆場,大為民患。德祖遣長社令王法政率五百人據邵陵,將劉憐領二百騎至雍丘以防之。楚之於白馬縣襲憐,為憐所破。
  10.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九》:先是,司馬楚之聚眾在陳留之境,聞魏兵濟河,遣使迎降。魏以楚之為征南將軍、荊州刺史,使侵擾北境。德祖遣長社令王法政將五百人戍邵陵,將軍劉憐將二百騎戍雍丘以備之。楚之引兵襲憐,不克。
  11. ^ 《魏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太宗末,山陽公奚斤略地河南,楚之遣使請降。因表曰:「江淮以北,聞王師南首,無不抃舞,思奉德化。而逼於寇逆,無由自致。臣因民之欲,請率慕義為國前驅。今皆白衣,無以制服人望。若蒙偏裨之號,假王威以唱義,則莫不率從。」於是假楚之使持節、征南將軍、荊州刺史。奚斤既平河南,以楚之所率戶民分置汝南、南陽、南頓、新蔡四郡,以益豫州。
  12. ^ 《魏書校勘記·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四》:以楚之所率戶民分置汝南南陽南頓新蔡四郡 北史卷二九「南陽」作「汝陽」。按宋書卷三六州郡志豫州有「汝陽」,無「南陽」。當時僑置亦必因豫州原有此郡,疑作「汝陽」是。
  13. ^ 《北史·卷二十九·列傳第十七》:明元末,山陽公奚斤略地河南,楚之遣使請降,授荊州刺史。奚斤既平河南,以楚之所率人戶,分置汝南、汝陽、南頓、新蔡四郡,以益豫州。
  14.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九》:召奚斤還平城,留兵守虎牢;使娥清、周幾鎮枋頭;以司馬楚之所將戶口置汝南、南陽、南頓、新蔡四郡,以益豫州。
  15. ^ 《魏書·卷四上·帝紀第四》:六月,詔平南大將軍、假丹陽王太毗屯於河上,以司馬楚之為安南大將軍、琅邪王,屯潁川。
  16.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一》:魏主使平南大將軍、丹楊王大毗,屯河上,以司馬楚之為安南大將軍、荊州刺史,封琅邪王,屯潁川以備宋。
  17. ^ 《魏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世祖初,楚之遣妻子內居於鄴,尋征入朝。時南藩諸將表劉義隆欲入為寇,以楚之為使持節、安南大將軍,封琅邪王,屯潁川以拒之。其長史臨邑子步還表曰:「楚之渡河,百姓思舊,義眾雲集,汝潁以南,望風翕然,回首革面。斯誠陛下應天順民,聖德廣被之所致也。」世祖大悅,璽書勞勉,賜前後部鼓吹。
  18. ^ 18.0 18.1 18.2 《北史·卷二十九·列傳第十七》:太武初,楚之遣妻子內居於鄴。尋征入朝,授安南大將軍,封琅邪王,以拒宋師。賜前後部鼓吹。破宋將到彥之別軍於長社。又與冠軍安頡攻拔滑台,禽宋將朱脩之、李元德及東郡太守申謨,俘萬餘人。上疏求更進討,太武以兵久勞,不從,以散騎常侍征還。宋將裴方明、胡崇之寇讎池,楚之與淮南公皮豹子等督關中諸軍擊走方明,禽崇之,仇池平而還。
  19. ^ 《魏書·卷三十·列傳第十八》:又與琅邪王司馬楚之平滑台,擒義隆將朱修之、李元德及東郡太守申謨,俘獲萬餘人。乃振旅還京師。
  20. ^ 《北史·卷二十·列傳第八》:又與琅邪王司馬楚之平滑台,禽宋將朱修之、李元德及東郡太守申謨。
  21. ^ 《魏書·卷四上·帝紀第四上》:辛丑,冠軍將軍安頡率諸軍攻滑台。琅邪王司馬楚之破劉義隆將於長社。
  22. ^ 《魏書·卷四上·帝紀第四上》:二月辛酉,安頡、司馬楚之平滑台,擒義隆將朱脩之、李元德及東郡太守申謨。
  23.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二月辛酉,安頡、司馬楚之平滑台。
  24. ^ 《魏書·卷三十·列傳第十八》:又與琅邪王司馬楚之平滑台,擒義隆將朱修之、李元德及東郡太守申謨,俘獲萬餘人。
  25.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一》:軍至歷城,叔孫建等縱輕騎邀其前後,焚燒草谷,道濟軍乏食,不能進;由是安頡、司馬楚之等得專力攻滑台,魏主復使楚兵將軍王慧龍助之。
  26. ^ 《魏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義隆將到彥之溯河而西,列守南岸,至於潼關。及彥之等退走,楚之破其別軍於長社。又與冠軍將軍安頡攻滑台,拔之,擒義隆將朱脩之、李元德及東郡太守申謨,俘萬餘人。上疏曰:「臣奉命南伐,受任一方,而智力淺短,誠節未效,所以夙夜憂惶,忘寢與食。臣屢遣人至荊揚,所在陳說,具論天朝盛化之美,莫不忻承聖德,傾首北望。而義隆兄弟知人情搖動,遣臣私仇順為司州刺史,統淮北七郡,代垣苗守懸瓠。自鞏、洛、滑台敗散已來,義隆恥其敗北,多加罪罰。到彥之削位,退同卒伍,殺姚縱夫於壽春,斬竺靈秀於彭城,王休元託疾,檀道濟斥放。凡在腹心,悉懷疑阻。民怨臣猜,可謂今日。臣聞平殄寇逆,必乘戰勝之威;建立功勳,亦因離貳之勢。伏惟陛下聖德膺符,道光四海,神旌所指,莫不摧服,其未賓者義隆而已。今天網遐舉,殊方仰德。固宜掃清東南,齊一區宇,使濟濟之風,被於江漢。」世祖以兵久勞,不從。以散騎常侍征還。
  27.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一》:司馬楚之上疏,以為諸方已平,請大舉伐宋、魏主以兵欠勞,不許。征楚之為散騎常侍,以王慧龍為滎陽太守。
  28.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下》:秋七月丙寅,詔安西將軍、建興公古弼督隴右諸軍及殿中虎賁與武都王楊保宗等從祁山南入,征西將軍、淮陽公皮豹子與琅邪王司馬楚之等督關中諸軍從散關西入,俱會仇池;鬱林公司馬文思為征南大將軍,進爵譙王,督洛豫諸軍事南趣襄陽;征南將軍東安公刁雍東趣廣陵,邀方明歸路。
  29.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一》:丙寅,魏主使安西將軍古弼督隴右諸軍及殿中虎賁與武都王楊保宗自祁山南入,征西將軍漁陽皮豹子與琅邪王司馬楚之督關中諸軍自散關西入,俱會仇池。
  30. ^ 《魏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從征涼州,以功賜隸戶一百。義隆遣將裴方明、胡崇之寇讎池。以楚之為假節,與淮陽公皮豹子等督關中諸軍從散關西入,擊走方明,擒崇之。仇池平而還。
  31. ^ 《魏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三十九》:豹子與司馬楚之至於濁水,擊擒崇之,盡虜其眾。
  32. ^ 《北史·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豹子與司馬楚之至濁水,擊禽崇之,盡虜其眾。
  33. ^ 《魏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車駕伐蠕蠕,詔楚之與濟陰公盧中山等督運以繼大軍。時鎮北將軍封沓亡入蠕蠕,說令擊楚之等以絕糧運。蠕蠕乃遣奸覘入楚之軍,截驢耳而去。有告失驢耳者,諸將莫能察。楚之曰:「必是覘賊截之以為驗耳,賊將至矣。」即使軍人伐柳為城,水灌之令凍,城立而賊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賊乃走散。世祖聞而嘉之。
  34. ^ 34.0 34.1 《北史·卷二十九·列傳第十七》:車駕征蠕蠕,楚之與濟陰公盧中山等督運以繼大軍。時鎮北將軍封沓亡入蠕蠕,說令擊楚之以絕糧運。蠕蠕乃遣覘楚之軍,截驢耳而去。有告失驢耳者,楚之曰:「必覘賊截之為驗耳,賊將至矣。」乃伐柳為城,灌水令凍,城立而賊至,不可攻逼,乃走散。太武聞而嘉之。尋拜假節、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雲中鎮大將、朔州刺史。在邊二十餘年,以清儉着聞。及薨,贈征南大將軍,領護西戎校尉、揚州刺史,諡貞王,陪葬金陵。
  35.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一》:司馬楚之別將兵督軍糧,鎮北將軍封沓亡降柔然,說柔然令擊楚之以絕軍食。俄而軍中有告失驢耳者,諸將莫曉其故,楚之曰:「此必賊遣奸人入營覘伺,割驢耳以為信耳。賊至不久,宜急為之備。」乃伐柳為城,以水灌之令凍;城立而柔然至,冰堅滑,不可攻,乃散走。
  36. ^ 《魏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三十九》:從征懸瓠,羅漢與琅邪王司馬楚之駕前招慰,降者九千餘戶。
  37. ^ 《魏書·卷五·帝紀第五》:冬十月,琅邪王司馬楚之薨。
  38.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冬十月,琅邪王司馬楚之薨。
  39. ^ 《魏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尋拜假節、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雲中鎮大將、朔州刺史,王如故。在邊二十餘年,以清儉着聞。和平五年薨,時年七十五。高宗悼惜之,贈都督梁益秦寧四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領護西戎校尉、揚州刺史,諡貞王。陪葬金陵。
  40. ^ 《魏書·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其後,劉義隆將到彥之、檀道濟等頻頓淮潁,大相侵掠。慧龍力戰,屢摧其鋒。彥之與友人蕭斌書曰:「魯軌頑鈍,馬楚粗狂,亡人之中唯王慧龍及韓延之可為深憚。不意儒生懦夫,乃令老子訝之。」
  41. ^ 《北史·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三》:其後宋將到彥之、檀道濟頻頓淮.潁,大相侵掠,慧龍力戰,屢摧其鋒。彥之與友人蕭斌書曰:「魯軌頑鈍,馬楚粗狂,亡人之中,唯王慧龍及韓延之可為深憚。不意儒生懦夫,乃令老子訝之。」
  42. ^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魏故使持節都督洛兗州(下殘)」高祖協,玄亮,晉侍中尚書左僕(下殘)」夫人彭城曹氏,父羲。晉梁國中(下殘)」曾祖彝,太倫,晉侍中徐州牧司空義陽(下殘)」祖暢,仲遠,晉中書令金紫左光祿大夫建平(下殘)」父雍,淑和,皇魏使持節侍中都督揚豫兗徐四州(下殘)」徐豫冀三州刺史東安簡公。夫人琅耶王氏,父(下殘)公諱遵,字奉國,勃海饒安人也。姓氏之興,錄於帝圖,中葉(下殘)」廣淵,謨明有晉。祖父以忠肅恭懿,聯輝建侯。所見者世往傳開(下殘)」之外,不復銘於幽泉也。公稟惟岳之靈,挺基仁之德,忠□本於立(下殘)」以小節而求名,無虛譽以眩世,少能和俗,於人無際,但昂然愕然者,有(下殘)」侍中中書監司空文公高允,皇代之儒宗,見而異之,便以女妻焉。太和中,(下殘)」尋拜魏郡太守。寬明臨下,而德洽於民。正始中,徵為太尉高陽王諮議參軍事(下殘)」有古人之風,器而禮焉。俄而轉大司農少卿,均節九賦,以豐邦用。蒞事未期,遷使持□」都督洛州諸軍事龍驤將軍洛州刺史。公之立攻,惠流兩疆,平陽慕化,闢地二百。方一」江沔,成功告老。上天不弔,忽焉降疾。熙平元年秋七月廿六日春秋七十有六薨於位。」朝廷痛悼,百寮追惜,贈使持節都督兗州諸軍事平東將軍兗州刺史,侯如故,加謚曰」惠,禮也。惟公為子也孝,為父也慈,在臣也忠,居蕃也治。兄弟穆常棣之親,朋友□必然」之信。尊賢容眾,博施無窮,載仁抱義,行藏罔滯,溫恭好善,桑榆彌篤。小子整等泣徂年」之箭駿,痛龜筮之告祥,奉靈轜而號慟,遷神柩於故鄉。以二年歲次丁酉冬十月己丑」朔九日丁酉窆於饒安城之西南孝義里皇考儀同簡公神塋之左。松門永閟,深扃」長鍵,庶鐫石於下壤,仰誌德於幽泉。其辭曰:」攸攸綿冑,帝●之胤,驛代貞賢,自唐暨晉。明哲迭興,忠能繼雋,在洛雲居,徂楊岳鎮。氛」鯨興虐,金曆道亡,於昭我祖,違難來翔。位班鼎列,朝望斯光,顯顯懿考,奉搆腰璜。」依仁挺信,據德標明,紐龜出守,入讚台衡。惠霑千里,道懋槐庭,清風遙被,徽音遠盈。曰」登農戠,播稼是司,巍巍高廩,禮教將怡。邊城俟捍,戎氓佇治,秉旄肅命,董牧宣威。方叔」剋莊,燕奭遐齡。庶乘和其必壽,泣信順而徂傾。攀號兮罔訴,摧裂兮崩聲。銘遺德兮心已糜,刊泉石兮慟深扃。夫人同郡高氏。父允,侍中中書監司空咸陽文公。  「誌陰」原石分上下兩層書寫,已多漫漶。   (上層)長兄纂,奉宗,早亡。妻河內司馬□。」父楚之,魏使持節侍中鎮西大□□」啟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琅邪□□。」第三弟紹,奉□,饒安易二縣□□□□。」妻河內司馬氏。父龍成槍□□□」第四弟獻,奉□,(下泐)束州□□□」妻燕郡(下泐)書(下泐)」第五第融(下泐)太守」妻同郡(下泐)中,中書監司」□□文(下泐)第六弟肅,奉誠\,□中□侍郎,早亡。」妻清河崔氏,父龍皮,昌國令貝□」子(下泐)」第七弟(下泐)   (下層)世子楷,□伯,舉秀才,早亡。」妻清河□氏。父相,宋散騎侍郎。」第二子尚,□勝。本州□中□事史。」□□□□氏。父堤,使持□侍中征」□大將軍梁雍二□□□□□王。」第三子整,景□,(下泐)騎」常侍右軍將(下泐)」妻同郡高(下泐)參軍」事清河太□。祖允□□□□文公。」第四子振,□略,司空(下泐)遠將」軍」妻同郡李氏。父磐□(下泐)」□□子宣,季達□□□□□□郎太尉」□室參軍事□波謁者僕射中」散大夫繼第五弟□汝陰太守」妻河南□氏父英侍中尚(下泐)」司徒中山獻武(下泐)」第六子隆,景(下泐)」第七子景運\,(下泐)」第八子景(下泐)」□□子(下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