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合界威揚宮

座標23°38′15″N 119°31′42″E / 23.637515°N 119.528387°E / 23.637515; 119.52838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合界威揚宮
Hejie Weiyang Temple
立面(攝於2021年)
基本資訊
位置 臺灣 881 澎湖縣西嶼鄉合界村5號
宗教台灣民間信仰
主神池府王爺
例祭農曆六月十八日(池府王爺聖誕)
廟格角頭廟、王爺廟
開基合界村民
建立時間傳為 大清乾隆年間
地圖
地圖
漢語名稱
漢語拼音 Hé-jiè Wēi-yáng Gōng
台語羅馬字 Ha̍p-kài Ui-iông-kiong

合界威揚宮臺灣話Ha̍p-kài Ui-iông-kiong),臺灣澎湖縣廟宇,位於西嶼鄉合界村,主祀池府王爺[1]西嶼澳角頭廟之一。[2][3]法師流派為「普庵派」之「雷令、勅令支派」。[4]:60–62

沿革

[編輯]

「合界」位於西嶼鄉北端,清領時期日治時期皆載作「合界頭」,根據堪輿風水之說,此處可眺望頂山嶼西盡頭(通梁村),遂寓有「合四方之界」意義。[3][5]

今合界村於清領時期本分作兩個聚落,即合界與后螺(亦有載後螺),后螺聚落位置偏東,廣義上屬合界東甲地區,在日治時期併入合界頭迄今,後因村廟舉辦祭典時往來不甚便利,后螺居民於民國58年(1969年)另行奉后螺龍慶宮為當地角頭廟,自行安置五營,祭祀圈遂脫離合界頭。[6][7]:196

合界威揚宮相傳創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確切年份不詳,清代之際聚落僅有十餘戶,人口不眾,村廟亦僅有數坪之大,自開基之初,便奉池府王爺為主祀神祇;日治時期明治37年(1904年),合界威揚宮受澎湖鸞堂一新社」影響,開辦名曰「樂英堂」之善堂(後又改名「樂真堂」)。[2][8]:52-54

根據廟中碑文〈威揚宮重建誌文〉載;大正12年(1923年),有重新擴建翻修之紀錄。民國59年(1970年)村佬鑒於宮廟老舊破漏,發起重建,並於同年秋舉辦入火大典,民國69年(1980年)舉行落成大典。又經十載,民國79年(1990年)間地方有擴建之議,獲得內塹池王廟以及緝馬灣赤樊桃殿慷慨解囊、善款寄付,得以拆廟奠基擴建,並於民國83年(1994年,甲戌年)農曆六月竣工,即為今貌。[1][2]

文物

[編輯]
  • 「海國英揚匾」,敬獻年份為大清光緒二年(1876年);上款:「光緒弍年孟春吉置」、下款:「船戶金進春滾夥陳蘇黃和楊文理(楊)桑同(楊)錦坤(楊)連富(楊)錦成仝叩」。[9]

圖輯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23°38′15″N 119°31′42″E / 23.637515°N 119.528387°E / 23.637515; 119.528387

  1. ^ 1.0 1.1 〈威揚宮〉.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21-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4)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威揚宮〉.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21-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中文(臺灣)). 
  3. ^ 3.0 3.1 〈合界村〉. 澎湖縣西嶼鄉公所. [2021-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中文(臺灣)). 
  4. ^ 甘, 村吉. 《澎湖廟宇的法師與乩童圖錄》. 澎湖縣: 甘村吉. 2009. ISBN 9789574164110 (中文(臺灣)). 
  5. ^ 〈合界村〉.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21-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3) (中文(臺灣)). 
  6. ^ 〈后螺〉.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21-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3) (中文(臺灣)). 
  7. ^ 顏, 尚文. 《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04 (中文(臺灣)). 
  8. ^ 余, 光弘; 黃, 有興. 《續修澎湖縣志.宗教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98 (中文(臺灣)). 
  9. ^ 〈海國英揚匾〉.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21-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5)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