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右翼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喀喇沁右翼旗蒙古語Харчин баруун гарын хошуу),中國名。清代和民國初年屬卓索圖盟

歷史[編輯]

1635年,後金開始對一些蒙古部落劃定地界,清查人口,原喀喇沁部東土默特部的殘餘壯丁共16953名,按照滿洲八旗的形式組織形式立規建旗。喀喇沁部領主固魯思奇布蘇布地子)、萬丹偉征、色棱等人所領5286人被編為喀喇沁旗。1636年(崇德元年)固魯思奇布受封固山貝子,標誌着喀喇沁扎薩克旗建立。固魯思奇布及其後裔所領的部分,成為喀喇沁右翼旗,後被賜多羅杜棱郡王。1648年色棱被封為鎮國公,所領的部分成為喀喇沁左翼旗

萬丹偉征及其後裔所領的部分,傳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到其曾孫格埒勒時,因人眾繁衍,所編佐領已積至38個,因而又立一旗,為喀喇沁中旗[1]:35

區劃沿革[編輯]

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西南美林。乾隆四十一年(1747年)置平泉州,析旗南部劃入。1913年改平泉縣。1931年廢旗,劃入建平縣大寧設治局。1940年復置旗,治平莊鎮。1945年廢旗復入建平縣。1946年建喀喇沁右旗,治王爺府。1948年遷駐公爺府(1966年改名錦山鎮)。1949年置喀喇沁旗

注釋[編輯]

  1. ^ 白玉雙. 《清代喀喇沁三旗苏木数目考》.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內蒙古師範大學). 2008, (2008年第6期): 33—38 [2024-02-06]. ISSN 1001-7623. doi:10.3969/j.issn.1001-7623.2008.06.007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