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曾上書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擬改各省重複縣名撮舉理由分別說明請鑒核批示文》,申請對各省具重複縣名情形的124個縣的縣名進行修改,而該文所附列有該126個縣的清單稱《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據當時該文所統計,二縣同名的有74個,三縣同名的有12個,四縣同名的有4個,五縣同名的有3個,六縣同名的有1個。大總統袁世凱於民國三年(1914年)1月30日批准請求,稱「批據呈已悉,應如所擬辦理」。是次更改重複縣名基本依循「凡兩縣同名存其先置,新名從同仍還故稱」(即保留設置較為久遠,政區較為穩定的縣名,而改掉重名的其它縣名)的主要原則,而在遇到「通商之大埠」(通商口岸)或「新拓之邊方」(新開拓的邊境地區)時則例外處理,而擬須更改縣名的縣的新名的標準,均以古代郡邑境內山川為限。[1]
具體清單
[編輯]序號 | 拼音 | 內容 |
---|---|---|
1 | An-fu | 安福縣→臨澧縣(湖南省)以縣北臨澧水而得名。 安福縣(江西省) |
2 | An-hua |
安化縣→宜北縣(廣西省)以地當宜山縣北而得名。 |
3 | An-jen | |
4 | An-p'ing | |
5 | An-ting | |
6 | An-tung | |
7 | Ch'ang-hua | |
8 | Ch'ang-lo |
長樂縣→五峯縣(湖北省)以明於縣境置五峰石寶長官司而得名。 |
9 | Ch'ang-ning | |
10 | Ch'i | |
11 | Ch'ien | |
12 | Ch'ing-ch'i | |
13 | Ch'ing-chiang | |
14 | Ch'ing-ho | |
15 | Ch'ing-p'ing | |
16 | Chao | |
17 | Chen-an | |
18 | Chen-p'ing | |
19 | Chen-pien | |
20 | Chia-ho | |
21 | Chien-ch'ang | |
22 | Chien-p'ing | |
23 | Chien-te | |
24 | Ching | |
25 | Ching-an | |
26 | Ching-chiang | |
27 | Feng-t'ai | |
28 | Feng-hua | |
29 | Feng-huang | |
30 | Hai-ch'eng | |
31 | Hai-feng | |
32 | Hai-yang | |
33 | Hsi-ning |
西寧縣→陽原縣(直隸省)以漢為陽原縣地而得名。 |
34 | Hsiao-i | |
35 | Hsin-an | |
36 | Hsin-ch'ang | |
37 | Hsin-ch'eng |
新城縣→扶餘縣(吉林省) |
38 | Hsin-hsing | |
39 | Hsin-ning |
新寧縣→台山縣(廣東省)以縣北有三台山而得名。 |
40 | Hsin-p'ing | |
41 | Hsing-an | |
42 | Hsing-kuo | |
43 | Hsing-ning | |
44 | Hua-t'ing | |
45 | Huai-jen | |
46 | Huai-yüan |
懷遠縣→三江縣(廣西省)以縣境在潯、溶、融三江環繞中而得名。 |
47 | Hui-t'ung | |
48 | I-ning | |
49 | K'ai | |
50 | K'ai-hua | |
51 | Kuang-ning | |
52 | Kuang-ch'ang | |
53 | Kuei-hua |
歸化縣→歸綏縣(山西省)以歸化、綏遠二城之首字而得名。 |
54 | Li-ch'üan | |
55 | Lin-an | |
56 | Lin-chiang | |
57 | Lo-an | |
58 | Lo-p'ing | |
59 | Lu-ch'i | |
60 | Lung-ch'üan |
龍泉縣→遂川縣(江西省)以城瀕遂江(亦稱龍泉江)北岸而得名。 |
61 | Lung-men | |
62 | Nan-an | |
63 | Ning-hai | |
64 | Ning-hsiang | |
65 | Ning | |
66 | Ning-yüan |
寧遠縣→涼城縣(山西省)以北魏為涼城郡地而得名。 |
67 | Pao-an | |
68 | P'ing-yüan | |
69 | San-shui | |
70 | Sha | |
71 | Shan-yang | |
72 | Shih-ch'eng | |
73 | Shih-ch'üan | |
74 | Shih-men | |
75 | Shou-ch'ang | |
76 | T'ai-p'ing |
太平縣→汾城縣(山西省)以東有汾水及南有臨汶故城而得名。 |
77 | T'ang | |
78 | T'ao-yüan | |
79 | Ta-ning | |
80 | Ta-t'ung | |
81 | Te-hua |
德化縣→九江縣(江西省)以舊為九江府治而得名。 |
82 | Ting-yüan |
定遠縣→武勝縣(四川省)以元於縣境置武勝軍而得名。 |
83 | Tung-an |
東安縣→安次縣(直隸省)以漢於縣境置安次縣而得名。 |
84 | Tung-hsiang | |
85 | Tung-p'ing | |
86 | Wan | |
87 | Wei-yüan | |
88 | Yung-an | |
89 | Yung-ch'ang | |
90 | Yung-fu | |
91 | Yung-k'ang |
永康縣→同正縣(廣西省)以明時曾改永康縣為同正縣而得名。 |
92 | Yung-ning |
永寧縣→離石縣(山西省)以漢於縣境置離石縣而得名。 |
93 | Yung-ting | |
94 | Yü-ch'ing |
後續
[編輯]民國三年二月之後陸續更改的重名縣名:[2]
原名 | 改名 | 隸屬 | 改名年、月 | 改名原由 |
---|---|---|---|---|
蘭山 | 臨沂 | 山東 | 1914.2 | 與甘肅蘭山道重名 |
承德 | 瀋陽 | 奉天 | 1914.5 | 與直隸承德縣重名 |
長壽 | 同賓 | 吉林 | 1914.6 | 與四川長壽縣重名 |
永寧 | 洛寧 | 河南 | 1914.6 | 與四川永寧道重名 |
安肅 | 徐水 | 直隸 | 1914.6 | 與甘肅安肅道重名 |
廬陵 | 吉安 | 江西 | 1914.6 | 與本省廬陵道重名 |
岳陽 | 安澤 | 山西 | 1914.6 | 與湖南岳陽縣重名 |
建昌 | 永修 | 江西 | 1914.6 | 與四川建昌道重名 |
保定 | 新鎮 | 直隸 | 1914.6 | 與本省保定道重名 |
南寧 | 邕寧 | 廣西 | 1914.6 | 與本省南寧道重名 |
普洱 | 寧洱 | 雲南 | 1914.6 | 與本省普洱道重名 |
懷柔 | 瞻化 | 四川 | 1916.4 | 與京兆懷柔縣重名 |
金 | 榆中 | 甘肅 | 1919.10 | 與奉天金縣重名 |
唐山 | 堯山 | 河北 | 1928.10 | 與本省灤縣唐山鎮重名 |
永康 | 康 | 甘肅 | 1929.4 | 與浙江永康縣重名 |
綏遠 | 撫遠 | 合江 | 1929.9 | 與綏遠省省名重名 |
吉林 | 永吉 | 吉林 | 1929.9 | 與吉林省省名重名 |
廣西 | 瀘西 | 雲南 | 1929.11 | 與廣西省省名重名 |
雲南 | 祥雲 | 雲南 | 1929.11 | 與雲南省省名重名 |
貴陽 | 貴築 | 貴州 | 1930.10 | 與貴陽市重名 |
寧夏 | 賀蘭 | 寧夏 | 1942.3 | 與寧夏省省名重名 |
昆明 | 谷昌 | 雲南 | 1945.1 | 與昆明市重名 |
參考文獻
[編輯]- ^ 朱啟鈐. 擬改各省重複縣名撮舉理由分別說明請鑒核批示文. 維基文庫. 北京: 政府公報. 1914-01-30 (中文).
- ^ 《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