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光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光弼
軍事家
李光弼
清宮殿藏本李光弼畫像
時代中唐
封爵薊郡公→臨淮郡王
本籍營州柳城
出生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
營州柳城(今[遼寧省
逝世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
徐州
諡號武穆
親屬
父親李楷洛
母親李氏,李楷固
李義忠、李象、李彙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國唐代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契丹族人,唐朝著名將領。

生平

[編輯]
三才圖會》李光弼像

李光弼之父李楷洛,原是契丹酋長。[1]其母是李楷固女。武則天時,內附唐朝,玄宗開元初年,官至左羽林將軍同正、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以驍勇聞名。李光弼幼時守節氣,善於騎射,能讀班固《漢書》。「嚴毅有大略」,起家左衛郎(左衛親府左郎將)。

天寶初年,官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府、朔方都虞候。五年(747年)官至河西節度王忠嗣的兵馬使,充任赤水軍使。王忠嗣厚待李光弼,常說:「光弼必居我位。」邊塞上稱為名將。八年(750年)任河西節度副使,封薊郡公。十一年(753年)拜單于副都護。以破吐蕃、吐谷渾功,進雲麾將軍,累遷朔方節度副使。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出任河東節度副使,兼雲中太守,加魏郡太守、河北採訪使。天寶十五載(756年),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出井陘(河北井陘),與史思明於常山(河北正定)相持四十餘日,四月,郭子儀兵至常山,聯手大破史思明。天寶十五載(756年)五月,郭子儀與李光弼會師於嘉山(今河北曲陽東)大敗史思明。進圍博陵(今河北定縣),軍威大振,河北十餘郡皆歸唐。

至德二年(757年),史思明、蔡希德以10萬進攻北都太原(今太原西南),史稱太原之戰。北都留守李光弼所部不滿萬人,加固城壘'使用各種器械,戰術'屢敗史思明。史思明久攻不破。史思明北返,李光弼乘隙出擊,大敗蔡希德,殲敵七萬人。

乾元元年(758年),李光弼代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封太尉、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升天下兵馬副元帥,率軍進擊安慶緒,史思明軍突然渡河,陷汴州(今開封),逼洛陽。李光弼以兵弱被史思明擊敗,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西)。

古聖賢像傳略》李光弼像

上元二年(761年),魚朝恩與大將僕固懷恩奏稱叛軍不難掃除,皇帝下詔光弼攻洛陽,李光弼被迫進軍,戰於北邙(今河南洛陽北),倉皇之間,唐軍兵敗邙山(今洛陽北),河陽、懷州均陷,光弼退守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肅宗不加罪,命其以太尉充河南副元帥,鎮守臨淮(今安徽盱眙北)。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以精騎圍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光弼移鎮徐州(今屬江蘇)。寶應元年(762年),封臨淮郡王,鎮壓浙東袁晁起義。

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素與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為宦官所讒。朝廷多次徵召,光弼皆遷延不至,諸將因此不聽指揮[2],廣德二年,病故於徐州,年五十七歲。贈司空[3]武穆。李光弼墓,在富平縣覓子鄉別家村西北約1公里處。

子孫

[編輯]

[編輯]


[編輯]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馬馳《李光弼》認為唐朝有兩個李楷洛。
  2. ^ 《舊唐書》中穆寧傳載:「副元帥李光弼以餉運不繼,或惡寧者,誣譖於光弼,光弼揚言欲殺寧。寧直抵徐州見光弼,喻以大義,不為撓折。光弼深重之,寧得行其職。」
  3. ^ 《舊唐書》載:贈太保。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110》,出自劉昫舊唐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唐書/卷136》,出自《新唐書

參考

[編輯]
前任:
郭子儀
唐朝司空
757年—760年
繼任:
王思禮
前任:
李俶
唐朝太尉
760年—761年
761年—764年
繼任:
郭子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