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袁晁(?—764年),又名袁鼂唐朝江南民变领袖,台州(今浙江临海)人。

生平[编辑]

袁晁原是台州鞭吏。[1]宝应元年(762年),朝廷为追征江淮地区在安史之乱八年赊欠租调,在租庸使元载的建议下,派豪吏为县令,搜括民间粟帛。袁晁不愿残虐百姓、征赋不力,遭受鞭背之刑。八月,他在翁山(今舟山岛)率众起义,攻破台州州治临海郡,赶走了台州刺史史叙,[2]年号宝胜[3]“民疲於賦斂者多歸之”。袁晁的軍隊分北、西、南三路進攻:首先攻克越州(今浙江绍兴),[4]然后攻取衢州(今浙江衢县)。九月(癸卯),袁軍陷信州(治今江西上饒),[5]十月(乙卯),又陷溫州及明州(治今浙江鄞县)。[6]前後連克江東十州,拥众近二十万。

唐廷派李光弼率领精锐部队镇压。李光弼派其部將張伯儀御史中丞袁傪、偏將王棲曜李長榮等率領各軍征討。唐军分东西两路,合围袁晁軍,西路军将领為张伯仪,东路军指挥是袁傪。十二月,張伯儀擊敗袁晁於衢州,立下第一功。[7]袁晁軍則由衢州西進信州之際,在常山遭遇洪州觀察使張鎬部隊的伏擊,挺進上饒的袁晁軍三千人馬全軍覆沒。[8]李光弼的部將柏良器由浙西入婺州,袁傪率領李自良張伯儀王栖曜李長榮等東行征討叛軍直至台州。[9]次年四月,袁晁在關嶺山石壘寨(今天台关岭)战败被俘,[10]送到长安后被杀。其弟袁瑛率五百人退保宁海北紫溪洞,被唐军團團包围,不得出,最後全部饿死。[11]

注釋[编辑]

  1. ^ 新唐书·韩说传》说:“晁本鞭吏,擒贼有功负,聚众以反。”
  2. ^ 冊府元龜》卷一二二,收有〈李光弼討袁晁詔〉一文載:“代宗寶應元年八月,台州賊帥李(袁)鼂攻陷台州,刺史史敘脫身而逃,因盡陷浙東諸州縣,有眾數萬。越及浙西諸州,咸理兵以禦。”
  3. ^ 《新唐书·李光弼传》说:袁晁“建元宝胜,以建丑为正月。”
  4. ^ 刘长卿有《送朱山人放越州贼退后归山阴别业》一诗,云:“越州初罢战,江上送归挠。”
  5. ^ 《新唐書》卷六,〈本紀第六‧代宗〉
  6. ^ 《資治通鑑》卷二二二,〈唐紀第三十八‧代宗‧寶應元年〉載:“冬十月,袁晁陷溫州,明州。”
  7. ^ 《新唐書》卷一三六,列傳第六十一
  8. ^ 獨孤及〈唐故洪州刺史張公遺愛碑并序〉一文敘述“公(張鎬)命左軍屯上饒之隘,塞常山之口,斬其唐突者三千餘人。”(《欽定全唐文》卷三九○)
  9. ^ 资治通鉴》载:“宝应元年(762)八月,己巳,台州贼帅袁晁攻陷浙东诸州,改元宝胜。民疲于赋敛者多归之。李光弼遣兵击晁于衢州,破之。九月,乙未,袁晁陷信州。冬,十月,袁晁陷温州、明州。广德元年(763),夏,四月,庚辰,李光弼奏擒袁晁,浙东皆平。时晁聚众近二十万,转攻州县,光弼使部将张伯仪将兵讨平之。”
  10. ^ 關於石壘寨,《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九中載述如下:“天台縣北五十里關嶺山,壘石為之。側有李相公廟,蓋唐廣德元年,王師討袁晁處,今遺蹟尚存,父老皆能言之。”至於生擒袁晁的將領是袁傪或张伯仪,诸史所记不同。《通鑑》載:“时晁聚众近二十万,转攻州县,光弼使部将张伯仪将兵讨平之。”《旧唐书·王栖曜传》載:袁晁“积众二十万,尽有浙江之地。御史中丞袁傪再讨。奏王栖曜与李长为偏将,连日十余战。生擒晁。收复都县十六。”李肇《国史补》卷上云:“袁傪之破袁晁,擒其伪公卿数十人,州县大具桎梏,谓必生致阙下。傪曰:‘此恶百姓,何足烦人!’乃各遣笞臀而释之。”。
  11. ^ 《台州府志》卷二,紫溪洞位於寧海縣北四十里,“地幽阻,僅一線道……晁弟暎從五百騎遁 入洞中。光弼駐兵絕其糧道,其徒皆餓死”。

参考资料[编辑]

相關條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