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憲 (北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憲(470年—527年),字仲軌趙國柏仁縣(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出自趙郡李氏東祖,北魏官員。

生平[編輯]

李憲的父親李式被使者逮捕時,西兗州的官吏百姓送行到黃河邊上。當時李憲剛出生滿月,李式大聲的向眾人喊道:「程嬰公孫杵臼這樣的人還有沒有!」西兗州從事汲固應聲回答說:「今天與古代豈有不同!」汲固於是悄悄回去,不再回頭望,直接進入城內,從李式夫人的房中把李憲抱回家藏了起來。等到逮捕李憲時,正好一個婢女生下男孩,李憲的母親將婢女的兒子交給使者。事情不久就泄露了,汲固就帶着李憲逃跑躲藏,遇到赦免才回家。李憲就這樣被汲固養育到了十多歲,常常喊汲固夫婦為爹娘[1][2]

李憲清異秀出,儀容美好,喜好學習有才具風度,虛歲十二時擔任秘書內小,虛歲十七時繼承了濮陽侯的爵位,又降為伯爵,出任秘書中散,很為魏孝文帝元宏所賞識,略微升任散騎侍郎,迎接南梁的使者蕭琛范雲。李憲以母親年老請求回鄉奉養,於是擔任建威將軍、趙郡內史。趙脩與李憲是同鄉,趙脩回鄉安葬父母,刺史太守以下對他畏懼的不敢正立,只有李憲不向趙脩屈服,當時的人推崇李憲。等到魏孝文帝南征的時候,李憲被徵召擔任大將軍長史,很快出任吏部郎中,因為給母親守喪而離職,又被徵召出任太子中庶子,李憲以在守喪期間為由拒絕,後又被徵召擔任尚書左丞,李憲還是堅決拒絕,之後擔任驍騎將軍尚書左丞,沒有上任,出任長兼吏部郎中,升任長兼司徒左長史、定州大中正,很快升任河南尹,在尚書上省參與商議新法令。永平三年(510年),李憲外任使持節、都督兗州諸軍事、左將軍兗州刺史。永平四年(511年),因事被定罪除去名籍。後來因為依附高肇,為中尉元匡彈劾,靈太后特旨赦免[3][4]正光二年(521年)二月,魏孝明帝元詡在國子堂講習,召李憲參與聽講,又以李憲的兒子李騫國子生。正光四年(523年),李憲出任光祿大夫,恢復原本的爵位濮陽伯。正光五年(524年),李憲出任持節安西將軍、代理雍州刺史,很快擔任七兵尚書,加撫軍將軍,轉任鎮東將軍[5][6][7]

孝昌元年(525年)正月,元法僧占據徐州反叛北魏。魏孝明帝詔令李憲擔任使持節、征東將軍、徐州都督,與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等人前往討伐[8][9]。正好梁武帝蕭衍派遣豫章王蕭綜據彭城,很快蕭綜投降。徐州平定後,魏孝明帝詔令派遣兼任黃門侍郎常景前往軍中慰勞,賜給李憲驊騮馬一匹,仍以李憲擔任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征東將軍、揚州刺史、淮南大都督。孝昌二年(526年)七月,梁武帝派遣平北將軍元樹、右衛將軍胡龍牙、護軍將軍夏侯亶等人前來進攻北魏的壽陽。元樹等人從下蔡經過駐紮在壽陽城東北,夏侯亶經過黎漿駐紮在壽陽城南。李憲認為不先擊敗元樹等人,就無法攻克夏侯亶,於是派遣兒子李長鈞率軍另外修築兩座城市防守,陳慶之進攻,北魏軍隊戰敗,李長鈞被活捉[10][11][12]。孝昌二年十一月辛巳(527年1月4日),夏侯亶胡龍牙、元樹、曹世宗等人率領各路軍隊匯合,李憲氣力耗盡,獻城投降[13][14][15]。李憲要求回到北魏,梁武帝讓他回去,十一月丁亥(527年1月10日),李憲返回北魏[16][17]。返回後,李憲被敕令交付廷尉。孝昌三年(527年)秋,李憲的女婿安樂王元鑒占據相州反叛。靈太后認為元鑒想要威逼脅迫,於是詔令賜李憲自殺,李憲時年虛歲五十八。永熙年間,朝廷贈予李憲使持節、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尚書令儀同三司,諡號文靜元象元年十二月廿四日(539年1月29日)合葬於家族舊墓[18][6][7]

其他[編輯]

孝昌二年十月,李憲上表說:「門下督周伏興在七月時患病請假回家,到七月十一日晚上做夢渡過淝水,前進到草堂寺南,遠遠的看見七個人,一人乘馬著朱衣,籠冠,六人從後。周伏興在道路的左邊站立,等七個人到了近前拜了兩次。那人問周伏興是什麼人。周伏興回答說:『李公門下督,暫時到硤石出使。』那人對周伏興說:『您可以回去,我是魏孝文帝的中書舍人,受派遣來對李憲說,不要擔心賊寇修造的堰,這個月一定會攻破。』周伏興走了兩步,那人又詢問了周伏興的姓名,讓周伏興迅速趕回告知。周伏興醒來之後,天亮就回到壽陽城,將夢中所見一一上報。七月二十七日,魏軍攻破了敵人的堰。」[19]

家族[編輯]

祖父[編輯]

父親[編輯]

夫人[編輯]

子女[編輯]

孫子女[編輯]

曾孫子女[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魏書·卷八十七·列傳節義第七十五》:刺史李式坐事被收,吏民皆送至河上。時式子憲生始滿月,式大言於眾曰:「程嬰、杵臼何如人也!」固曰:「今古豈殊。」遂便潛還,不復回顧,徑來入城,於式婦閨抱憲歸藏之。及捕者收憲,屬有一婢產男,母以婢兒授之。事尋泄,固乃攜憲逃遁,遇赦始歸。憲即為固長育至十餘歲,恆呼固夫婦為郎婆。
  2. ^ 《北史·卷八十五·列傳第七十三》:刺史李式坐事被收,吏人皆送至河上。時式子憲生始滿月。式大言於眾曰:「程嬰、杵臼何如人也?」固曰:「今古豈殊!」遂便潛還不顧,徑來入城,於式婦閨抱憲歸藏。及捕者收憲,屬有一婢產男,母以婢兒授之。事尋泄,固乃攜憲逃遁,遇赦始歸。憲即為固長育,至十餘歲,恆呼固夫婦為郎婆。
  3. ^ 《魏書·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尋以高肇之黨,與王世義、高綽、李憲、崔楷、蘭氛之為中尉元匡所彈,靈太后並特原之。
  4. ^ 《北史·卷四十·列傳第二十八》:尋以高肇之黨,與王世義、高綽、李憲、崔楷、蘭氛之為中尉元匡所彈,靈太后並特原之。
  5. ^ 《魏書·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式子憲,字仲軌。清粹,善風儀,好學,有器度。太和初,襲爵,又降為伯。拜秘書中散,雅為高祖所賞。稍遷散騎侍郎,接對蕭衍使蕭琛、范雲。以母老乞歸養,拜趙郡太守。趙脩與其州里,脩歸葬父母也,牧守以下畏之累跡,惟憲不為之屈,時人高之。轉授驍騎將軍、尚書左丞、長兼吏部郎中。遷長兼司徒左長史、定州大中正。尋遷河南尹。參議新令於尚書上省。永平三年,出為左將軍、兗州刺史。四年,坐事除名。後以黨附高肇,為御史所劾。事具高聰傳。正光二年二月,肅宗講於國子堂,召憲預聽,又以子騫為國子生。四年,拜光祿大夫,複本爵濮陽伯。五年,除持節、安西將軍、行雍州刺史。尋除七兵尚書,加撫軍將軍。
  6. ^ 6.0 6.1 《北史·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子憲,字仲軌,清粹善風儀,好學有器度。太和初,襲爵,又降為伯。拜秘書中散,雅為孝文知賞。後拜趙郡太守。趙脩與其州里,脩歸葬父母也,牧守以下畏之累跡,憲不為屈,時人高之。後以黨附高肇,為御史所劾。正光五年,行雍州刺史,尋除七兵尚書。孝昌中,除征東將軍、揚州刺史、淮南大都督。及梁平北大將軍元樹等來寇,憲力屈而降。因求還國。既至,敕付廷尉。憲女婿安樂王鑑據相州反,靈太后謂鑒心懷劫脅,遂詔賜憲死。永熙中,贈儀同三司、尚書令、定州刺史,諡曰文靖。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魏故使持節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尚書令儀同三司文靜李公墓誌銘」君諱憲,字仲軌,趙國柏仁人也。自姬水開原,商丘肇構,或以感夢垂範,或以非道無名。世復公侯,門兼將相。長瀾寫而不竭,」□葉布而彌芳。大父太尉宣公。位隆庶尹,功高列辟,故已流美笙鏞,圖烈尊鼎。考安南使君。陪遊博望,侍講金華,惠民辟國,」□存舊老。公稟川嶽之秀氣,資辰昴之上靈。琬琰積而成德,珪璋達而為寶。儀製瑰華,音神秀徹,仁惠由已,孝友自天。言為」□的,行成規矩,業備齊韓,辭兼鄭衛。落落有千刃之姿,堂堂成萬夫之目。初在庚寅,遘家多難,事切趙孤,獲全魯保。有容汲」□,□義忘身,慕程嬰之高範,懷李善之忠節,恩斯鞠我,同群虎狼。雖事窮人跡,而年周天道。忠而為戮,卒逢寬政,遺薪復荷,」□□還興。年十有二,為秘書內小。投刺公卿,拊塵街巷,等偉器之傾坐,同璧人之迻市。高皇深加寵異,禮秩稍增,及爾同」□□而不逮。年十七,繼立為濮陽侯,尋除散騎侍郎。既德隨年上,亦位逐恩隆,入參帷席,出倍輿輦,綢繆樞禁,左右生光。屬」養禮雲及,念切閭井,始露丹衿,終迴白日。乃除建威將軍趙郡內史。懷組下車,衣繡從政,化同春氣,澤侔時雨,枳棘靡遺,灌」蒲自息。非直廣陵興頌。襄陽作歌而已。及將巡五嶺,親御六師,慕府上寮,事歸僉屬。乃徵為大將軍長史,尋除吏部郎中。以」憂去任。復徵為太子中庶子。公孝思天至,羸頓過人,屢表求哀,久不獲命。既而一人在天,百官總己,司轄朝端,任殊往日。」徵為尚書左丞。復固辭不起。後除驍騎將軍尚書左丞,未拜,乃除吏部郎中。經綜流品,抑揚雅俗,草菜自盡,隱屈無遺。轉司」徒左長史,守河南尹。外家貴臣,舊難為治,而水火兼行,韋弦具舉,曾未期月,風化有成。獄犴蕭條,桴鼓虛置。邵公流稱於前,」音徽不遠;子華垂譽於後,芳塵在目。出為使持節都督兗州諸軍事左將軍兗州刺史。先之簡惠,重以廉平,縫掖相趨,絃歌」成韻,風動雲行,無思不偃。褰帷從事,遠未為匹;露袞酬庸,詎雲能擬。既而萋斐內構,瘢疵外成,反顧三河,龍門日遠。未動終」窮之歎,故絕行樂之辭。酌醴焚枯,高□古昔。以詩賦為錦綺,用經典為膏腴。處常待終,不從流俗,闔門靖軌,十載於茲。既體」中庸,時來不逆。乃為光祿大夫,銀章青綬。屬西戎滑序,蝟起狼顧,玉石靡分,芝藋同盡,陸海神皋,化為巢窟。自非政同豹產,」謀協方邵,無以作鎮陵輔,式遏艱虞。加安西將軍,以本官作雍州事。未幾,徵為撫軍將軍,七兵尚書。龍淵礪而渝明,江海酌」而難竭。臺閣不理,於此有歸。轉鎮東將軍。於時長蛇薦食,憑陵南鄙,孤亭遠戍,所在到縣。徐州刺史元法僧竊邑與賄,策名」境外。朝廷乃眷東顧,日昊忘?,以公為征東將軍東討都督。清濟河如拾遺,舉彭沛於覆手。皆奇聞並立,聲實俱行。所以役」未踰時而功不世出。尋除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征東將軍揚州刺史淮南大都督。梁氏舉吳越之眾,堙桐柏之流。刀斗」沸於堞下,艕歌起於城上,負戶而汲,易子而炊,□□丸積,勢若棋累。國家經營內難,非遑外圖,故載離寒暑,而終於淪陷。吳」人雅挹風概,義而還之。乃盤水氂纓,自拘司敗。雖蘗異人生,而禍從地出。知與不知,莫不銜涕。時年五十八。惟公志識貞遠,」器扃淹峻。昭冥不改其節,風雨無異其音。耕道獵德,枕仁藉義。熹怒不形於色,得喪俱遣於懷。不諂不驕,無怨無悔,資仁成」勇,移孝為忠,周於御己,達於從政,故以德秀生民,聲動天下。而報善無徵,雲亡奄及,道消遂往,逝水不歸,運開追復,幽泉已」閉。乃贈使持節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尚書令儀同三司,謚曰文靜,禮也。雖復賜地城傍,」陪陵有託,思鄉動夢,歸本成禮。越以元象元年十二月廿四日合葬於舊墓。昔胡公有銘棺之義,熙伯著書版之辭,故敬述」徽範,貽諸長世。其銘曰:」巖巖秀嶺,浩浩豐原,既稱世祿,亦號儒門。揚風上緒,播美來昆,文武不墜,風俗猶存。此德山川,資明象緯,道雖日損,學乃□」費。非齒而尊,捨爵而貴,藝貫鄒魯,聲傳梁魏。摶風上運,驤首高馳,終年四轉,卒歲三移。高冠岌岌,駢組陸離,迴顧敵齒,傍望」肩隨。牧州典郡,化成期月,來儀少陽,實應僉曰。官方務本,動為功伐,東建旌麾,南專鈇鉞。方期難老,永作棟梁,逶迤袞職,邦」家之光。斯望既舛,如何彼倉,老少有慟,朝野悲涼。葬等反周,魂同思沛,風翼歸幰,雲承還蓋。鷩冕加榮,龍旗追會,泉門長掩,」芳塵永壒。」夫人河間邢氏。父肅,州主簿。」長子希遠,字景沖,州主簿,少喪。子長鈞,字孝友,開府參軍事。第二子希宗,字景玄,散騎常侍中軍大將軍出後(下殘)」第三子希仁,字景山,輔國將軍中書侍郎。第四子騫,字景讓,散騎常侍中軍將軍殷州大中正。」第五子希禮,字景節,征虜將軍司空諮議修起居注。」長女長輝,適龍驤將軍營州刺史安平男博陵崔仲哲。父秉,司徒靜穆公。第二女仲儀,適冀州司馬勃海高(下殘)」侍御史。第三女叔婉,適兗州刺史漁陽縣開國男博陵崔巨。父逸,廷尉卿。第四女季嬪,適司空公安樂王(下殘)」銓尚書左僕射武康王。第五女稚媛,適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熒陽鄭道邕。父瓊,青州刺史。」希遠妻廣平宋氏。父弁,吏部尚書。孫祖牧,字翁伯,太尉外兵參軍。長鈞妻河南元氏。父孟和,司空公。(下殘)」譚亮,開府參軍事。第二孫譚德。第三孫摩訶。第四孫毗羅。孫女迎男。」希宗妻博陵崔氏。父楷,儀同三司。孫祖昇,字孝舉,司徒參軍事。第二孫祖勳,字孝謀。孫女祖猗,適安樂(下殘)」希仁妻博陵崔氏。父孝芬,儀同三司。孫伽利。第二孫黃父。」騫妻范陽盧氏。父文翼,開府諮議。孫女寶信。」希禮妻范陽盧氏。父文符,正員郎。孫僧藏。」祖牧息白石,僧德。女阿範。
  8. ^ 《魏書·卷九·帝紀第九》:詔鎮軍將軍、臨淮王彧,尚書李憲為都督,衛將軍、國子祭酒、安豐王延明為東道行台,復儀同三司李崇官爵,為東道大都督,俱討徐州。崇以疾不行。
  9. ^ 《北史·卷四·魏本紀第四》:詔臨淮王彧、尚書李憲為都督,安豐王延明為東道行台,俱討徐州。
  10. ^ 《魏書·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二年,蕭衍遣其平北將軍元樹、右衛將軍胡龍牙、護軍將軍夏侯亶等來寇壽陽。樹等從下蔡軍於城之東北,亶從黎漿而屯於城南。憲謂不先破元樹等,則夏侯亶無由可克,乃遣子長鈞率眾逆戰。軍敗,長鈞見執。樹等乘之,憲力屈,以城降。
  11. ^ 《梁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普通七年,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除慶之假節、總知軍事。魏豫州刺史李憲遣其子長鈞別築兩城相拒。慶之攻之,憲力屈遂降,慶之入據其城。
  12. ^ 《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五十一》:普通七年,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除慶之假節、總知軍事。魏豫州刺史李憲,遣其子長鈞別築兩城相拒,慶之攻拔之,憲力屈遂降,慶之入據其城。
  13. ^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辛巳,夏侯亶、胡龍牙、元樹、曹世宗等眾軍克壽陽城。
  14. ^ 《魏書·卷九·帝紀第九》:衍將元樹逼壽春,揚州刺史李憲力屈,以城降之。
  15. ^ 《北史·卷四·魏本紀第四》:梁將元樹逼壽春,揚州刺史李憲力屈而降。
  16. ^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丁亥,放魏揚州刺史李憲還北。
  17.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一》:夏侯亶等軍入魏境,所向皆下。辛巳,魏揚州刺史李憲以壽陽降,宣猛將軍陳慶之入據其城,凡降城五十二,獲男女七萬五千口。丁亥,縱李憲還魏,復以壽陽為豫州,改合肥為南豫州,以夏侯亶為豫、南豫二州刺史。
  18. ^ 《魏書·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孝昌初,元法僧據徐州反叛。詔憲為使持節、假鎮東將軍、徐州都督,與安豐王延明、臨淮王彧等討之。會蕭衍遣其豫章王綜據彭城,俄而綜降。徐州既平,詔遣兼黃門侍郎常景詣軍慰勞,賜憲驊騮馬一匹,仍除征東將軍、揚州刺史、淮南大都督。二年,蕭衍遣其平北將軍元樹、右衛將軍胡龍牙、護軍將軍夏侯亶等來寇壽陽。樹等從下蔡軍於城之東北,亶從黎漿而屯於城南。憲謂不先破元樹等,則夏侯亶無由可克,乃遣子長鈞率眾逆戰。軍敗,長鈞見執。樹等乘之,憲力屈,以城降。因求還國,衍聽歸。既至,敕付廷尉。三年秋,憲女婿安樂王鑑據相州反。靈太后謂鑒心懷劫脅,遂詔賜憲死,時年五十八。永熙中,贈使持節、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尚書令、定州刺史,諡曰文靜。
  19. ^ 《魏書·卷一百一十二下·志第十八》:肅宗孝昌二年十月,揚州刺史李憲表雲:「門下督周伏興以去七月患假還家,至十一日夜夢渡肥水,行至草堂寺南,遙見七人,一人乘馬著朱衣,籠冠,六人從後。興路左而立,至便再拜。問興何人。興對曰:『李公門下督,暫使硤石。』其人語興:『君可回,我是孝文皇帝中書舍人,遣語李憲,勿憂賊堰,此月破矣。』興行兩步,錄興姓字,令興速白。興寤,曉遂還城,具言夢狀。七月二十七日,堰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