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斑小鴞
林斑小鴞 | |
---|---|
1891年繪圖 | |
林斑小鴞,攝於Melghat Tiger Reserve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鴞形目 Strigiformes |
科: | 鴟鴞科 Strigidae |
屬: | 小鴞屬 Athene |
種: | 林斑小鴞 A. blewitti
|
二名法 | |
Athene blewitti (Hume, 1873)
| |
紅色為目前分佈,深灰色為歷史上有紀錄的分佈 | |
異名 | |
Heteroglaux blewitti |
林斑小鴞(學名:Athene blewitti),鴟鴞科小鴞屬的一種,於印度中部繁殖生活。自1884年最後一次觀察到此鳥後,一直要到113年後的1997年才再現人世。自1997年起被IUCN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估計當時種群數目不多於250頭;但隨著在不同地點發現細小的群體,其預測數目亦持續上升,直至2018年降為瀕危級別。
分佈
[編輯]自1872年收集到首具標本後,整個19世紀也只共收集到7個標本,地點包括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中央邦東南部及奧里薩邦西部等地區,一直到1884年,有關此鳥的紀錄便開始停止。不少關注亞洲鳥類的生物學家一直希望能夠找回,但都一無所獲。直至1997年,歷經超過100年後才打破這個宿命。1997年11月,一群美國鳥類學家,包括帕米拉·拉斯繆森(Pamela C. Rasmussen)等,在孟買東北部,索德布爾山脈(Satpura Range)的山腳附近重新紀錄到此鳥,並拍下照片及影像,林斑小鴞再現人世[2][3]。2000年一次在14個林區的野外搜索中,在其中4個地區共發現至少25頭林斑小鴞,主要是在一些偏遠山脈上。歷史上曾有紀錄的奧里薩邦西部則再沒有任何發現。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型搜索,多個印度中部地區也陸續發現此鳥[4]。
命名
[編輯]林斑小鴞的種加詞 blewitti 完全繼承自第一個收集到此鳥標本的收藏家──F. R. Blewitt。1872年12月他在印度中央邦東部的一個稱作 Busnah-Phooljan 的地方收集得到,並隨即交到當時在印度工作的英國官員艾倫·屋大維·休姆手上,於1873年發表了有關描述[5]。
描述
[編輯]林斑小鴞小而矮壯,全長僅約23cm,是一種很標準的小型貓頭鷹,沒有耳狀羽,飛羽及尾羽均有清晰條紋,白色羽毛則點綴蔓延。日行性,常於光禿禿的樹幹上棲息,因此易於觀察。 與橫斑腹小鴞(Athene brama)不同,其頭部及背部上的斑點較稀少疏落。胸部近乎全是深褐色,兩邊帶有條紋,下胸正中則沒有花紋。黑色的胸骨在飛行時清晰易見。有一雙白色大爪,灰白面盤,黃色曈孔[5]。
行為
[編輯]林斑小鴞常在其棲息地點靜候獵物的出現。休息時會把尾羽快速地左右輕彈,當追捕獵物時則擺動得更快。寒冬時,牠們會聚在樹頂曬太陽取暖[6]。一些研究指出其獵物當中有60%是蜥蜴、15%為齧齒目、2%鳥類,餘下為一些無脊椎動物及青蛙等。在結成伴侶後,雌性負責照顧幼小,雄性則外出覓食。幼鳥需約30至32天才完全換羽[6]。一些雄鳥為了接管已結成伴侶的雌鳥,會有殺嬰的行為[7]。
保護現狀
[編輯]自1997年重新發現林斑小鴞起,在IUCN紅色名錄中一直列為極危物種,估計總個體數目在250頭以下,一直以來都是一種稀有種。對比起首次捕獲的標本是在密林之中,近年的觀察紀錄都來自空曠林地──一種相對不理想的棲息環境。相信與當地的純林被逐步割離,林區減少有明顯關係。但隨著在不同地點發現細小的群體,其預測數目亦持續上升,直至2018年降為瀕危級別,但整體趨勢仍因棲息地被破壞而不表樂觀。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thene blewitt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2018: e.T22689335A132251554 [20 January 2022]. doi:10.2305/IUCN.UK.2018-2.RLTS.T22689335A132251554.en .
- ^ Rasmussen, C. P. and Ishtiaq, F. (1999). "Vocalizations and Behaviour of Forest Spotted Owlet Athene blewitti." Forktail 15: 61–66.
- ^ Rasmussen, C. P. and King B. F. (1998) "The rediscovery of the Forest Owlet Athene (Heteroglaux) blewitti" Forktail 14 : 53–55 PDF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10-11.
- ^ Ishtiaq F & Rahmani AR 2000 Further information on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Forest Owlet Athene blewitti in India. Forktail 16: 125-130 PDF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07-04.
- ^ 5.0 5.1 Rasmussen PC & NJ Collar (1998) Identification, distribution and status of the Forest Owlet Athene (Heteroglaux) blewitti. Forktail 14:43-51 PDF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07-04.
- ^ 6.0 6.1 Farah Ishtiaq, Asad R. Rahmani & Pamela Rasmussen. Ecology and behaviour of the Forest Owlet (Athene blewitti) i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Owls: Proceedings of the Owls 2000, Canberra, Australia (Editors Ian Newton, Rodney Kavanagh, Jerry Olsen, Iain Taylor). CSIRO Publishing. 2002. ISBN 0643067949.
- ^ Ishtiaq F and Rahmani AR (2000) Cronism in the Forest Owlet Athene (Heteroglaux) blewitti Forktail 16:172-174 PDF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08-28.
外部連結
[編輯]- (英文) 林斑小鴞再發現的故事
- (英文) 113年後再次發現林斑小鴞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