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旋可辛尼

典範條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熱帶氣旋可辛尼
Tropical Cyclone Kesiny
熱帶氣旋(法國英語Météo-France
一級熱帶氣旋(美國
5月6日的熱帶氣旋可辛尼
形成2002年5月2日
消散2002年5月11日
最高風速10分鐘持續 130公里/小時(80英里/小時)
1分鐘持續 120公里/小時(75英里/小時)
最低氣壓965百帕毫巴);28.5英寸汞柱
死亡直接造成33人死亡
影響地區馬達加斯加
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的一部分

熱帶氣旋可辛尼是2002年5月西南印度洋第一場強度達到熱帶氣旋標準——相當於颶風的最低標準——並實現登陸的風暴,也是活躍程度相當高的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期間最後一場獲得命名的風暴,源於5月2日赤道附近的一條低壓槽,該低壓槽經馬登-朱利安振盪增強,已經催生出另外3場風暴。系統起初向東南移動,之後因受逐漸增強的高壓脊影響轉向西南。5月6日,可辛尼強化成熱帶氣旋,之後又出現減弱,氣象部門預計系統不會再度增強。但到了5月9日,可辛尼已發展出風眼並重新增強至熱帶氣旋標準,達到風力時速130公里的最高強度後從安齊拉納納東南方向約60公里吹襲馬達加斯加。可辛尼在穿越馬達加斯加期間逐漸減弱,之後轉向南下再度襲擊該國,然後在5月11日逐漸消散。

馬達加斯加普降暴雨,第2大城市圖阿馬西納在3天時間內的總計降雨量達891毫米。該國東部因暴雨引發多場泥石流和洪災,水稻玉米作物受到破壞,約5000人無家可歸。全國至少33座橋梁被毀,許多道路受損,還有33人遇難,1200人受傷。氣旋吹襲之時,馬達加斯加正陷入政治危機,該國2001年總統大選的兩大候選人都宣稱自己獲勝,在選舉中落敗的在任總統宣布遷都圖阿馬西納,動盪的政治環境對救災工作造成不利影響。

氣象歷史[編輯]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62 km/h)
  熱帶風暴(63–118 km/h)
  一級(119–153 km/h)
  二級(154–177 km/h)
  三級(178–208 km/h)
  四級(209–251 km/h)
  五級(≥252 km/h)
  未知

2002年4月下旬,迪戈加西亞島西南偏西方向的中南印度洋海域有對流區或雷暴持續存在,並與赤道附近的低壓槽關聯起來。這片天氣系統擁有大規模環流,起初緩慢向東南偏東方向移動。馬登-朱利安振蕩產生的能量在印度洋向東傳播,系統的發展正是受其推動。[1]這條低壓槽之前還在北印度洋催生出一場擾動,該擾動以熱帶氣旋強度襲擊阿曼。每年春季和夏季,位於兩半球的印度洋可能會同時出現類似天氣系統。2002年5月,強烈的馬登-朱利安振盪催生出兩組這樣的風暴,之後又在東印度洋產生強低氣壓吹襲緬甸,還形成一場熱帶風暴襲擊印度尼西亞西南部[2]。4月30日,法國氣象局將系統歸類為擾動天氣區[3]。系統繼續緩慢組織,促使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5月2日晚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1],法國氣象局也在幾乎同一時間將系統重新歸類為第十四號熱帶擾動[3]。氣旋中心逐漸變得層次分明,雷暴也圍繞中心集中,由於風切變很少,系統於5月3日增強成第十四號熱帶低氣壓[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在這天開始針對第23S號熱帶氣旋發布公告[1]

低氣壓逐漸發展出雨帶中心密集雲區,於5月4日清晨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可辛尼」(Kesiny[2]。風暴仍在繼續增強,但其對流起初位於系統中心以西。環流此後移動到雷暴後方,可辛尼因受到逐漸增強的高壓脊影響轉向西南偏西[1]5月5日晚,對流內開始形成不規則的風眼,表明風暴還在繼續強化[2]。法國氣象局在這天把可辛尼升級為強烈熱帶風暴[3]。5月6日清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風暴強度已經與颶風最低標準等同,1分鐘最大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120公里。這個時候,氣旋北側和南翼的外流變得明顯,但外流的減少也導致風暴弱化。[1]到了5月7日,環流已從對流中暴露出來[2],氣象部門預計系統不會再度強化,其時風暴位為馬達加斯加最北端以東約650公里洋面[1]。5月8日晚,可辛尼重新發展出對流並組織成中心密集雲區。據法國氣象局記載,5月9日清晨,系統已經發展出另一個風眼,風暴很快達到熱帶氣旋強度。這一期間外界大氣環境基本保持不變,僅有外流情況有所改善。5月9日晚,可辛尼以風力時速130公里的最高強度從安齊拉納納東南方向約60公里處吹襲馬達加斯加東北部,成為有紀錄以來西南印度洋第一個在5月登陸的熱帶氣旋。[2]穿越該國北部期間,可辛尼的風眼迅速消失,風速也相應回落。氣象部門估計系統會在莫桑比克海峽上空再度增強,但實際上可辛尼的強度一直很弱並轉向南下。[1]5月10日,風暴降級成熱帶低氣壓[3],隨後在馬哈贊加東北部再次登陸[1]。5月11日,氣旋在陸地上空消散[3]

影響和善後[編輯]

即將登陸的氣旋克辛尼

氣旋途經馬達加斯加期間產生狂風暴雨,陣風時速高達181公里[1],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外圍雨帶中心東南方向。該國第二大城市圖阿馬西納的24小時降雨量達484毫米,3天降雨量更高達891毫米。馬達加斯加北部總計降雨量約200毫米左右,並且這些降水都是在通常的雨季以外產生。安齊拉納納在3天時間裡一共下了136毫米雨,相當於當地往年5月降雨總量平均值的8倍,並且這裡剛剛開始收穫大米和玉米,兩種作物都有50%被毀,[2]毀壞的農田有數千公頃[4]。圖阿馬西納周邊地區因降雨引發了63起山體滑坡,摧毀了16座橋渠[5]。降水還引發大範圍洪災和泥石流,圖阿馬西納市內也未能倖免。洪水污染了水井,許多地區停電至少5天之久。馬達加斯加西北近海的貝島有多艘船隻傾覆,還有兩人因房屋倒塌遇難。[2]圖阿馬西納有約16萬5000居民家中斷水斷電[6]費努阿里武-阿齊納納納有7人死亡,還有17座橋梁不是被毀就是受損[5]。可辛尼至少奪走了馬達加斯達共計33人的生命,其中大部分人是淹死,還有5000人無家可歸[2]。該國共有50萬人直接受到影響,1200人受傷[7]

氣旋可辛尼來襲之時,馬達加斯加正處於2001年總統大選之後的政治動盪時期[2]。在任總統迪迪安·拉齊拉卡在選舉中不敵馬克·拉瓦盧馬納納,但他拒絕接受結果,並在選舉後宣布遷都圖阿馬西納[8]。這場政治危機給風暴過後的食品分發工作帶來困難[9],拉齊拉卡位於圖阿馬西納的運作中心也因風暴受損[10]。風暴期間,圖阿馬西納遭遇嚴重洪災,迫使成百上千的居民背離家園。應急志願者向受災居民提供水和食品。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無國界醫生的工作人員在風暴期間向圖阿馬西納居民提供醫療援助。[6]由於許多道路和橋梁受損,卡車無法在該國東部通行,這又進一步造成經濟萎縮[11]。到了10月,政治危機終於告一段落,馬達加斯加政府也已修復大部分受損基礎設施[12]。道路和橋梁的修復共計耗費約250萬美元(2002年美元),這些款項由世界銀行集團提供的5000萬美元信貸支付[13]。由於風暴造成部分區域收成欠佳,世界糧食計劃署應馬達加斯加政府的請求,從2002年11月開始向39萬4250居民提供了共計1萬8000公噸食品[14]。風暴過去後,挪威政府捐款120萬挪威克朗(相當於2002年的17萬2000美元)用於救災,瑞士政府也提供了約3萬3000美元[15]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Gary Padgett. May, 2002. Monthly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Summary. Australian Severe Weather. 2006-12-27 [2015-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5).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001–2002 South-West Indian Ocean Cyclone Season (報告). Météo-France: 64–75. [2015-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8). 
  3. ^ 3.0 3.1 3.2 3.3 3.4 Track for Tropical Cyclone Kesiny (報告). Météo-France. [2015-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9). 
  4. ^ World Food Program asks for money to help feed people in Madagascar. Associated Press. 2002-11-25.  – 透過Lexis Nexis 需付費查閱
  5. ^ 5.0 5.1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Madagascar – Tropical Cyclone Kesiny OCHA Situation Report No. 2 (報告). ReliefWeb. 2002-05-21 [2015-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3). 
  6. ^ 6.0 6.1 Cecile Cau. Madagascar port cut off by floods. ReliefWeb. Agence France-Presse. 2002-05-22 [2015-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3). 
  7. ^ Mannava V.K. Sivakumar; Raymond P. Motha; Haripada P. Das. Natural Disasters and Extreme Events in Agriculture: Impacts and Mitigation.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2005: 13 [2015-03-03]. ISBN 3-540-224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8. ^ Two dead in Madagascar flooding. Agence France-Presse (ReliefWeb). 2002-05-11 [2015-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3). 
  9. ^ Embassy Rome. Madagascar After The Political Crisis: Averting A Humanitarian Crisis (報告). WikiLeaks. 2002-10-22 [2013-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5). 
  10. ^ Phillip M. Allen; Maureen Covell.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adagascar (PDF). Historical Dictionaries of Africa, No. 98. Lanham, Maryland: The Scarecrow Press. 2005: 54 [2015-03-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1-24). 
  11. ^ Madagascar: Selected Issues and Statistical Appendix (PDF) (報告).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6. 2003-01 [2015-03-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5-04-12). 
  12. ^ Interim Country Assistance Strategy for 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 (PDF) (報告). The World Bank: 8. 2002-10-23 [2015-03-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3-03). 
  13. ^ Implementation Completion Report (IDA-37160) on a Credit in the Amount of US$ 50 Million to 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 for an Emergency Economic Recovery Credit (PDF) (報告). The World Bank: 5. 2004-06-29 [2015-03-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3-03). 
  14. ^ Foodcrops and Shortages – 11/02 – Madagascar (報告).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2002-11-07 [2015-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3). 
  15. ^ Madagascar – Cyclone Kesiny – May 2002 – Table A: List of all commitments/contributions and pledges (PDF) (報告). Financial Tracking Service. [2015-03-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3-03).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