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澎湖區漁會

座標23°33′59″N 119°34′35″E / 23.566437°N 119.576342°E / 23.566437; 119.57634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澎湖區漁會
Penghu Fisher Association
曾用名澎湖水產會、澎湖廳水產業會、澎湖縣漁會、澎湖縣馬公區漁會
公司類型漁會組織
統一編號96353001
公司前身 日治臺灣澎湖廳水產業會
成立明治43年(1910年)
代表人物第17屆理事長:吳良添
第17屆常務監事:蘇淑媛
第17屆總幹事:蔡月嬌
總部 中華民國臺灣
88050 澎湖縣馬公市陽明里新生路158號
主要部門直轄:會務部、財務部、供銷部、推廣部、輔導股
附屬單位:澎湖區漁會信用部、漁業通訊電台、澎湖魚市場、魚產品直銷中心(菊島之星)
辦事處:馬公、湖西、白沙、西嶼、望安、七美
母公司中華民國全國漁會
網站官方網站
備註連絡電話:+886-9261831

澎湖區漁會臺灣話Phînn-ôo-khu hû-huē),現隸屬中華民國全國漁會轄下組織,台灣澎湖縣的漁業團體,前身為日治時期明治43年(1910年)成立的澎湖水產會,除在馬公市設有總部等行政單位之外並設信用部,在馬公市、湖西鄉白沙鄉西嶼鄉望安鄉七美鄉皆設有漁會辦事處,另兼管理澎湖魚市場、魚產品直銷中心(菊島之星)、澎湖漁業通信電台等業務。[1][2][3]:138

沿革

[編輯]

日治時期

[編輯]

台灣與澎湖四面環海,但清領時期受限於船隻、漁具、技術,漁業規模不大,且僅限沿岸捕魚,無法提供大規模產銷。1895年日本帝國統治台灣之後,為提升漁業產值和規模,陸續引進改良的漁法、漁具,增加漁業產銷效率,政策性扶植地方的「漁業組合」和「水產會」。「漁業組合」和「水產會」性質不同,前者「漁業組合」偏向民間性組織的漁業合作社,組合長、理監事皆由民間遴選擔任;後者「水產會」則是準公共法人團體,組織範圍以行政區域劃分,會長、業務由州知事、廳長與地方行政人員兼辦。「漁業組合」和「水產會」有不少性質重疊的業務,惟較大的差異在於「水產會」另有「技術指導」、「水產統計調查」等輔導和調查型業務。[3]:14-15

澎湖最初的漁業團體創辦於明治43年(1910年)8月,由媽宮鄉紳鄭馨秋計26人聯名發起「澎湖水產會」,經辦水產技術指導、漁民遭難救濟,漁市場經營管理、漁產品販購、漁業貸款等業務。「澎湖水產會」是半官方組織,組織成員有漁業工作者、水產物製造者、水產物仲介商等,推澎湖廳長兼任會長,每年向會員徵收會費,澎湖廳亦會編款補助款挹注。[1][4]:216

大正九年(1920年)間,台灣總督府的第八任台灣總督田健治郎(任期:1919年-1923年)推動行政區域改制,原澎湖廳改組成高雄州澎湖郡[5]:143[6]:98-100,澎湖水產會在大正13年(1928年)改名為「高雄州水產會澎湖支部」,大正15年(1926年)脫離高雄州,恢復澎湖廳單獨自立,又在昭和三年(1928年)再度更名為「澎湖廳水產會」。[4]:216除了上述澎湖水產會之外,澎湖廳轄下的各莊也陸續成立「漁業組合」,茲列表如下:[1][5]

日治時期澎湖漁業組合與水產會列表
名稱 成立年份 現址 性質 組合員[3] 備註
澎湖水產會 明治43年(1910年) 馬公市 水產會 全台首創「水產會」[3]
將軍澳漁業組合 大正14年(1925年) 望安鄉將軍村 漁業組合 107
水垵漁業組合 大正15年(1926年) 望安鄉水垵村 漁業組合 81
保證貴任鎖管港漁業組合 大正15年(1926年) 馬公市鎖港里 漁業組合 78
保證貴任良文港漁業協同組合 昭和12年(1937年) 湖西鄉龍門村 漁業協同組合 129
鎖管港漁業協同組合 昭和13年(1938年) 馬公市鎖港里 漁業協同組合 原漁業組合改制
將軍澳漁業協同組合 昭和14年(1939年) 湖西鄉龍門村 漁業協同組合 原漁業組合改制
保證貴任花宅漁業協同組合 昭和17年(1942年) 望安鄉中社村 漁業協同組合 137
澎湖廳水產業會 昭和18年(1943年) 澎湖各地漁業組合和澎湖水產會合併

昭和10年(1935年)6月1日,台灣總督府透過調查,在基隆與澎湖之間海域發現大片珊瑚礁林,同年8月間,澎湖廳水產會獲得經營珊瑚市場的許可。昭和15年(1940年),台灣成立「臺灣珊瑚輸出組合」,成員包括珊瑚相關從業者,包括採集業、加工業、經紀人、技術指導等相關人士,在澎湖珊瑚礁產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不過,澎湖的珊瑚業經營時間約莫僅兩年,昭和16年(1941年)逢太平洋戰爭爆發,珊瑚市場急遽萎縮,當即宣告停頓。[7][3]:61、66、69

昭和18年(1943年)4月,台灣總督府為應付戰時體制,成立「臺灣水產物配給統制株式會社」,將水產物或魚市場買賣經營,納入政府強制介入統籌配給制度,並著手整併各地區漁業團體,將市街庄級的漁業協同組合等改制成「漁業會」、州廳級水產會改組「州廳水產業會」,臺灣水產會變動為「臺灣水產業會」,澎湖廳水產會也在同一時期整併其他漁業組合,統合成「澎湖廳水產業會」。此次改制意義在於將原本以指導、技術推廣性質的「水產會系統」,以及以經濟性質較強的「漁業組合系統」,整合為一元化的系統組織,自此台灣各州廳的漁業生產或出售,僅能委託予政府指定窗口負責。[1][3]:71臺灣水產業會首任會長,由台灣總督府總務長官齋藤樹出任,其餘水產事業管理,大抵由台灣總督府農商局管理,延續至昭和20年(1945年),日本昭和天皇宣告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澎湖群島為止。[8][3]:71-72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

民國34年(1945年),台灣地區最高行政總署改制為「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台灣總督府農商局,更易為農林處,首任處長趙連芳,原日治時期的水產課改水產科,下分水產、漁政、漁管三股,漁業法規與魚市場制度重新改革。民國35年(1946年),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發布命令,全台灣的水產會須改組成「漁業生產合作社」、漁業會改組成「漁會」,在民國36年(1947年)整飭完畢;名義上,「合作社」為經濟合作部會、「漁會」則是肩負技術指導和行政部門,兩者名稱雖異,實際上業務性質重疊性過高,造成權責不分的問題;同一年度,又因二二八事件爆發,中華民國政府在4月份決議撤銷台灣行政長官公署,5月16日改組「臺灣省政府」,原農林處改稱農林廳,轄下水產科名稱編制皆保持不變。[3]:72-78[4]:216-217

民國39年(1950年),中華民國政府為讓「漁業生產合作社」和「漁會」事權統一,再度明令組織合併,統稱「漁會」,8月24日召開「臺灣省漁會聯合會」,推選理監事,象徵改組完畢;又因應民國40年(1951年)行政區域調整,將臺灣原8縣9市(省轄市)調整成16縣5市,因應漁會分級採省、縣(市)、鄉(鎮、地區)三級制,漁會區又必須重新調整。[3]:78-83[4]:216-217

民國44年(1955年)4月7日頒布「臺灣省各級漁會改進辦法」,先前由於三級制度實施下,組織成員過於複雜,不少會員根本不是水產相關業者,卻把持會務,影響業務推動甚鉅,其他真正從事漁業工作者反而無法入會,於是此次漁會組織再度有重大的調整,簡述如下:[4]:217

  1. 漁會三級制改二級制,廢除縣、鎮漁會,漁會以最基層的「區」為單位,並一律由「省漁會」統管。
  2. 將漁會的會員資格劃分成甲類、乙類,細部規定甲類為全職漁業工作者,並可參加漁民保險、乙類為漁類被聘僱者、兼職者或漁獲加工業者;並規定漁會理監事以及會員代表名額,甲類比例需佔三分之二,乙類則在三分之一以內。

戰後初期,漁會組織變動頻繁,澎湖地區的漁會組織規模不大,一般來說皆隨中央法令變動調整,其組織沿革變動列表如下:[9][3][4]:217

中華民國時期澎湖漁業組織列表
年份 名稱 備註
民國34年(1945年) 澎湖縣漁會
  • 原日治時期的澎湖廳水產業會拆分。
漁業生產合作社(含澎湖各鄉鎮)
民國39年(1950年) 澎湖縣漁會 馬公鎮漁會
  • 澎湖縣漁會、澎湖漁業生產合作社組織合併,統稱「漁會」。
  • 漁會分級採「三級制」,澎湖縣漁會上級仍有「臺灣省漁會」管轄。
湖西鄉漁會
白沙鄉漁會
西嶼鄉漁會
望安鄉漁會
大嶼鄉漁會[a][10]
民國44年(1955年) 澎湖縣馬公區漁會
  • 漁會分級採「二級制」,將縣、鎮、鄉級的漁會均撤除,
    原五鄉一鎮的漁會整併成區漁會,總部設於馬公鎮,
    原定名為「澎湖馬公區漁會」,同年10月更名為「澎湖區漁會」。
民國44年(1955年)10月 澎湖區漁會
民國58年(1969年) 澎湖區漁會
民國65年(1976年) 澎湖區漁會
  • 因應內政部前一年度頒布「漁會法」修正,各級漁會改成「大漁區制」,
    漁會再度整併,全臺灣省67家市區漁會及1間辦事處合併成41區漁會。
民國70年(1981年) 澎湖區漁會
  • 臺灣省漁會再度合併改組,41區漁會合併成37個單位,
    另加福建省金門、馬祖2區漁會,總計各級漁會有40個單位。
    (37單位+2區漁會+臺灣省漁會本身,共計40個單位。)
民國72年(1983年) 澎湖區漁會
  • 民國71年(1982年),財政部發布《漁會信用部業務管理辦法》,澎湖區漁會據此開辦信用部。
民國88年(1999年) 澎湖區漁會
  • 中華民國政府實施「精省」,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進行整編。[3]
民國89年(2000年) 澎湖區漁會
  • 漁會中央主管機關從內政部更動,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今農業部[11]
民國95年(2006年) 澎湖區漁會
  • 農委會成立「農業金融局」,農會、漁會信用部的財源自此有獨立的管理單位。
民國101年(2012年) 澎湖區漁會
  • 《漁會法》頒布修正,漁會分為「區漁會」、「全國漁會」,
    「臺灣省漁會」走入歷史,在該年11月8日掛牌為「中華民國全國漁會」。

此外,民國37年(1948年)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民國38年(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頒布「戒嚴令」,各地港口皆有軍人派駐,對老百姓出海或靠近海洋都進行嚴密的管制,如規定漁撈作業凌晨4點才能出海、夜間10點以後禁止漁船在港口出入,對漁撈的業者(如烏魚)生計影響甚鉅。[3]:79-81民國76年(1987年)7月15日,臺灣、澎湖群島等解除「戒嚴令」,台灣地區的海域和海港管制鬆綁,人民得以親近海洋,漁會開始推廣起觀光休閒的活動。[3]:138-139

澎湖區漁會組織體制

[編輯]

民國44年(1955年),澎湖區漁會穩固之後,在第一屆至第五屆採「理事長」制,由理事長漁會主導業務。民國65年(1976年),第六屆期間適逢「漁會法」修改,改組為「總幹事」制,即總幹事主導業務後、必須向理事會彙報以示負責,出任總幹事前必須經內政部資格審查,核准之後才能獲得理事會遴聘。又,民國58年(1969年),原澎湖區漁會的理、監事會任期規定是四年,同樣因為民國65年(1976年)「漁會法」修正,第七屆正式採用新制改選。[1][4]:217-220

澎湖區漁會歷屆幹部列表[4]:218[12][13]
屆次 改選日期 理事長 常務監事 總幹事 備註
01 民國39年(1950年) 林澄清
  • 「理事長」制。
02 民國44年(1955年) 李詮 宋場圃 鄭春滿
03 民國47年(1958年)12月 呂清水 謝克己 蕭自柱
04 民國50年(1961年)12月 許記盛 謝克己 蕭自柱
05 民國54年(1965年)2月 林長禮 吳便
06 民國58年(1969年)5月 許記盛 陳壽祿 蕭自柱
07 民國65年(1976年)6月 許記盛 陳壽祿 林輝雄
  • 許記盛任內涉貪汙案,1978年由吳明忠代理理事長。
  • 第七屆以後採「總幹事」制。
08 民國70年(1981年)3月 陳壽祿 項宗信 林輝雄
09 民國74年(1985年)3月 歐康雄 項宗信 林輝雄
10 民國78年(1989年)3月 洪榮錦 蘇進福 林輝雄
11 民國82年(1993年)3月 洪榮錦 蘇進福 林輝雄
12 民國86年(1997年)4月 陳丁鑽 顏敏雄 許大洲
13 民國90年(2001年)3月 黃福志 顏敏雄 許大洲
14 歐英豐 蔡月嬌
15 民國106年(2017年)4月11日 歐英豐 蘇淑媛 蔡月嬌
  • 蘇淑媛為蘇進福之女。[12]
16 吳良添 蘇淑媛 蔡月嬌
17 民國110年(2021年)4月9日 吳良添  蘇淑媛 蔡月嬌
18 民國114年(2025年)[14]

組織簡介

[編輯]

澎湖區漁會的組織隨著從業人口有所調整變動,組織成員除了管理階層的幹部,包括甲、乙類會員,又有漁民小組和會員代表等等。[4]:221-222

茲以民國110年(2021年)12月31日的漁會編制為例,澎湖區漁會計會員20,765人,編為68個漁民小組,理事15人、監事5人、會員代表51人,其中理事會置理事長一人、監事組織監事會,置常務監事一人,主理會務策畫、財務監察等事宜,又設總幹事一人,負責執行理事會之決議。[2][4]

第17屆澎湖區漁會自民國110年(2021年)4月份遴選、公告,任期至民國114年(2025年)改選為止,其幹部名單如下:[2][12][13][14]

第17屆澎湖區漁會幹部名單
職稱 姓名 人數 備註
理事長 吳良添
1
行政單位
常務監事 蘇淑媛
1
監察單位
總幹事 蔡月嬌
1
行政單位
理事 顏敏雄、黃文哲、蘇全忠、莊喜華、
陳清接、陳長久、莊英珠、歐祖蔭、
李漢群、林宗順、陳國勝、莊振家、
楊志業、陳正賢
14
理事應選15人,推選一人出任理事長
監事 歐英達、李美金、呂鴻生、呂啟輝
4
監事應選5人,推選一人出任常務監事
全國漁會代表 歐英豐、吳良添、吳再典
3

行政單位

[編輯]

「總幹事」為漁會行政業務主要執行人,其下設置祕書,轄有會務、財務、供銷、推廣、輔導等部(股)並設信用部(白沙分部、西嶼分部)、魚市場、魚產品直銷中心(菊島之星)等事業單位,附屬漁業通訊電台,此外為方便漁民聯絡,在澎湖縣轄下五鄉一市均設辦事處。[2][4]:221-222

澎湖區漁會各單位據點列表[15]
單位名稱 地址 負責人(2023年) 備註
馬公辦事處 880 澎湖縣馬公市陽明里新生路158號
項白蓉
澎湖區漁會會務部
陳淑茹
澎湖區漁會財務部
曾秀菁
澎湖區漁會供銷部
洪嘉鴻
澎湖區漁會輔導股
洪嘉鴻
澎湖區漁會推廣部
胡正沛
澎湖區漁會第三漁港魚市場
盧麗葉
魚產品直銷中心 880 澎湖縣馬公市光復里漁隆路50號
顏德福
菊島之星
澎湖區漁會信用部 880 澎湖縣馬公市光復里三民路2號[16]
陳富政[16]
1983年開辦
澎湖區漁會漁業電台 881 澎湖縣西嶼鄉池東村220號
朱憶陵
湖西辦事處 885 澎湖縣湖西鄉湖西村77號之4
呂秀敏
白沙辦事處 884 澎湖縣白沙鄉赤崁村373號
郭建立
附設信用部
西嶼辦事處 881 澎湖縣西嶼鄉池西村176號之1
許家琪
附設信用部
望安辦事處 882 澎湖縣望安鄉東安村2號之3
項白蓉
七美辦事處 883 澎湖縣七美鄉南港村11鄰41號
胡正沛

圖輯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23°33′59″N 119°34′35″E / 23.566437°N 119.576342°E / 23.566437; 119.576342

注釋

[編輯]
  1. ^ 七美鄉原名大嶼鄉,係民國38年(1949年),澎湖縣第四任官派縣長劉燕夫將大嶼鄉易名,始改為七美鄉。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澎湖區漁會〉.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23-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9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關於漁會-組織架構〉. 澎湖區漁會. [2023-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2 (中文(臺灣)).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胡忠一; 范雅鈞. 《1624-2015 台灣漁會大事年表》 The Chronology of TAIWAN Fishermen's Association. 台北市: 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 2016. ISBN 9789868606357 (中文(臺灣)).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林蘭芳; 鄭麗榕; 劉世溫. 《續修澎湖縣志.卷7.經濟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4-7 (中文(臺灣)). 
  5. ^ 5.0 5.1 顏, 尚文. 《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04 (中文(臺灣)). 
  6. ^ 黃, 驗; 黃, 裕元. 《臺灣歷史地圖》 2016年第三刷. 臺北市: 遠流. 2015. ISBN 9789860475227 (中文(臺灣)). 
  7. ^ 〈珊瑚漁業〉.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05 [2023-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1 (中文(臺灣)). 
  8. ^ 鄭梓. 〈臺灣接管〉.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2023-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1 (中文(臺灣)). 
  9. ^ 〈關於漁會-關於漁會〉. 澎湖區漁會. [2023-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4 (中文(臺灣)). 
  10. ^ 〈七美鄉-從大嶼到七美〉.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23-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6 (中文(臺灣)). 
  11. ^ 李蘇竣; 陳昭宏. 〈專訪陳吉仲:農委會達成階段性任務,農業部更加大力道解決農業問題 〉. 環境資訊中心. 2023-08-01 [2023-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3 (中文(臺灣)). 
  12. ^ 12.0 12.1 12.2 〈澎湖漁會三巨頭產生 女人出頭天〉. 中央通訊社. 2017-04-11 [2023-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1 (中文(臺灣)). 
  13. ^ 13.0 13.1 劉禹慶. 〈澎湖區漁會三巨頭出線 總幹事蔡月嬌四連霸〉. 自由時報. 2021-04-09 [2023-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0 (中文(臺灣)). 
  14. ^ 14.0 14.1 莊惠惠. 〈澎湖區漁會改選 三巨頭產生〉. 澎湖日報. 2021-04-10 [2023-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0 (中文(臺灣)). 
  15. ^ 〈關於漁會-各部門簡介〉. 澎湖區漁會. [2023-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3 (中文(臺灣)). 
  16. ^ 16.0 16.1 〈澎湖縣澎湖區漁會信用部〉. 農業部農業金融署. [2023-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3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