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熊口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熊口之戰、又稱熊口戰鬥,是1943年新四軍與投降日軍和平建國軍暫六師第二旅朱秉坤部進行的交戰,最終新四軍獲取勝利,占領熊口鎮,打通向東向南的通道[1]

背景

[編輯]

潛江熊口鎮是新四軍向南取監利、向東取漢陽沔陽的必經之處。新四軍李人林率部渡過襄河後,遭遇到偽六師第二旅朱秉坤部約2000人的阻礙。1943年,金亦吾率部在潛江向侵華日軍投降,日軍58師團將其整編為和平建國軍暫編第6師,朱秉坤擔任第二旅旅長[2]。朱秉坤仗着日軍支持,在熊口鎮用兩個團購建防禦工事,並用另一個團駐紮新陽家場。為籌備熊口之戰,中共潛江縣委、中共江陵縣委組織地下統戰工作,並說服駐守在從丫角廟到荊沙一帶活動的曾尚武部合作,並爭取城內李正乾、營長王啟瑞所部策應[3]

部署

[編輯]

新四軍部署,由四十四團和軍分區地方武裝一部由浩口向南推進,四十五團兩個營從徐李市趙家一帶向北推進,對熊口進行包圍。江陵三十團兩個連在丫角方向監視荊沙敵人動向;荊潛地方武裝圍攻周磯據點沈錫庚部,牽制該部,並沿東荊河監視潛城日軍馳援;李正乾部在徐李市、張金河一線待命,主要對付龍灣、余家埠之敵[4]

戰鬥

[編輯]

1943年6月6日夜,部隊開始行動。7日凌晨,向熊口、周磯新陽家場等據點發起攻擊。周磯據點的沈錫庚部突破中共荊潛地方武裝包圍,向潛江縣城方向逃跑。駐守熊口的兩個團則持弟弟康,戰鬥進入相持戰。同日上午9點,王啟瑞率全營起義,空出北街防禦陣地,四十四團一營乘勢攻入街內。同時四十五團在街南頭打開缺口,將偽軍壓至街北一角,偽軍仍憑工事抵抗。十五旅一面進攻,一面通過李正乾、王啟瑞在陣前喊話,逼迫朱秉坤於下午5點宣布投降,開赴指定的洪宋場集合待命[5]

6月9日夜,襄河地委襄南代表團在洪宋場召開專門會議,商議對朱秉坤的處置。與此同時,朱秉坤在秘密部署向長湖逃竄。隨後會議決定強攻圍剿。十五旅開赴洪宋場將朱部圍殲,僅朱秉坤帶隨從逃走。至此熊口附近的陽家場、馬家場、吳家場、周家磯等日偽據點均被拔除,新四軍獲取通向洪湖的通道[6]

影響

[編輯]

熊口之戰殲滅了金亦吾部在江潛兩縣的主要軍事力量,不久日軍撤銷偽六師編制。日軍只能孤守潛江縣城,而新四軍獲得除潛江縣城外的江、荊、潛邊界廣大地區。之後新四軍建立以熊口為中心的江潛邊地區,成為襄南根據地鞏固的中心區域。此役新四軍剿滅偽軍近3000人,繳獲槍近2000支。熊口之戰結束後,駐郝穴等地日軍120餘人對白鷺湖進行報復襲擊,45團三營與日軍交戰留個小時,日軍傷亡40餘人。而新四軍第五師對熊口偽軍進行整編。6月15日,延安《解放日報》對此戰進行嘉獎[7]。同期當地民眾建立荊潛縣抗日民主政府,選舉周美為縣長。同時撤銷荊潛工委,成立中共荊潛縣委,李旭擔任書記[8]

參考

[編輯]
  1. ^ 湖北省志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湖北省志人物志稿.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989.08: 667. ISBN 7-80014-678-2. 
  2. ^ 中共潛江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国共产党潜江历史 第1卷 1921-1949. 武漢:長江出版社. 2011.12: 170. 
  3. ^ 墨誕著. 隐秘战线 1927-1949 武汉·上海·台湾·香港.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14.04: 237–238. ISBN 978-7-5443-5361-8. 
  4. ^ 姜遵五編著;福建省新四軍研究會審. 献给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新四军抗战实录.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5.07: 227–228. ISBN 7-5615-1043-8. 
  5. ^ 丁星,郭加復主編. 新四军辞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06: 221. ISBN 7-5326-0422-5. 
  6. ^ 中共荊州市委黨史辦公室著. 中国共产党荆州历史 1919.5-1949.10.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06: 302–304. ISBN 7-216-03106-7. 
  7. ^ 《中國共產黨荊州簡史》編委會編. 中国共产党荆州简史.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12: 60–61. ISBN 7-216-03829-0. 
  8. ^ 中共潛江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国共产党潜江历史 第1卷 1921-1949. 武漢:長江出版社. 2011.12: 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