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3师
外观
新四军第3师 | |
---|---|
存在時期 | 1941年-1945年9月 |
種類 | 游擊隊 |
功能 | 正式武裝團體 |
駐軍/總部 | 蘇北、皖南 |
參與戰役 | 國共內戰 對日抗戰 |
指挥官 | |
著名指揮官 | 黄克诚、张爱萍、彭雄 刘震、洪学智 |
標識 | |
臂章 | 新四军標章 |
新四军第3师,全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师,皖南事变后由活动在淮海、盐阜地区的八路军第5纵队编成,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辖3个旅及盐阜军区(6月组成)、淮海军区(3月组成)、皖东北保安司令部。最初全师共20000余人[1]。
概述
[编辑]1941年2月,由活动在淮海、盐阜地区的八路军第5纵队编成,在苏北坚持抗日斗争。7月,日伪军17000余人对盐阜区和苏中区进行扫荡。第3师和第1师密切配合,至8月彻底粉碎这次扫荡,收复阜宁、东沟、益林等地。9月,第9旅同第4师第10旅对调建制。10月参加陈道口之战,粉碎了韩德勤接应汤恩伯东进的计划,巩固了根据地。1942年贯彻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各项政策,根据地建设和部队建设取得很大成绩。11月粉碎了5000余日伪军对淮海区的合围扫荡。12月,盐阜军区和淮海军区合并为苏北军区,第3师兼军区机关。1943年春,粉碎20000日伪军对盐阜区的扫荡。从1944年1月起,发起春季攻势作战,攻克沐阳、涟水之间的塘沟、钱集等十余处据点,收复了1942年冬日伪军扫荡被占地区。4月下旬,又发起高沟、杨口战役,攻克据点14处,歼日伪军2400余人,使淮海、盐阜区连成一片,收复了六塘河两岸广大地区[2]。1945年4月,以第10旅兼淮海军分区组成独立旅赴皖中,归第7师指挥。4月,攻克阜宁县城。在战略反攻中,进行两淮战役。10月、进军东北。11月,归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建制。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同年9月,三师除七旅编入六纵外,其余部队编为第二纵队[3]。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4]。
最初编制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郑建英,陈文柱主编. 新编中共党史简明辞典.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1.06: 127. ISBN 7-80557-384-0.
- ^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审室. 中国大百科全书 军事 16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分册.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9.05: 110–111.
- ^ 黄玉章等主编. 军队建设大辞典.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4.01: 754. ISBN 7-5080-0236-9.
- ^ 张明金、赵功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6: 345. ISBN 978-7-5033-1940-2.
- ^ 杨长林主编. 当代军官百科辞典.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7.07: 411. ISBN 7-5065-316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