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新四軍第3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四軍第3師
新四軍臂章
存在時期1941年-1945年9月
種類游擊隊
功能正式武裝團體
駐軍/總部蘇北、皖南
參與戰役國共內戰
對日抗戰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黃克誠張愛萍彭雄
劉震洪學智
標識
臂章新四軍標章

新四軍第3師,全稱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三師皖南事變後由活動在淮海、鹽阜地區的八路軍第5縱隊編成,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法憲,轄3個旅及鹽阜軍區(6月組成)、淮海軍區(3月組成)、皖東北保安司令部。最初全師共20000餘人[1]

概述

[編輯]
1945年8月,新四軍第3師大反攻前召開誓師大會

1941年2月,由活動在淮海鹽阜地區的八路軍第5縱隊編成,在蘇北堅持抗日鬥爭。7月,日偽軍17000餘人對鹽阜區和蘇中區進行掃蕩。第3師和第1師密切配合,至8月徹底粉碎這次掃蕩,收復阜寧、東溝、益林等地。9月,第9旅同第4師第10旅對調建制。10月參加陳道口之戰,粉碎了韓德勤接應湯恩伯東進的計劃,鞏固了根據地。1942年貫徹中共中央和華中局的各項政策,根據地建設和部隊建設取得很大成績。11月粉碎了5000餘日偽軍對淮海區的合圍掃蕩。12月,鹽阜軍區和淮海軍區合併為蘇北軍區,第3師兼軍區機關。1943年春,粉碎20000日偽軍對鹽阜區的掃蕩。從1944年1月起,發起春季攻勢作戰,攻克沐陽、漣水之間的塘溝、錢集等十餘處據點,收復了1942年冬日偽軍掃蕩被佔地區。4月下旬,又發起高溝、楊口戰役,攻克據點14處,殲日偽軍2400餘人,使淮海、鹽阜區連成一片,收復了六塘河兩岸廣大地區[2]。1945年4月,以第10旅兼淮海軍分區組成獨立旅赴皖中,歸第7師指揮。4月,攻克阜寧縣城。在戰略反攻中,進行兩淮戰役。10月、進軍東北。11月,歸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建制。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三師。同年9月,三師除七旅編入六縱外,其餘部隊編為第二縱隊[3]。1948年1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4]

最初編制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鄭建英,陳文柱主編. 新编中共党史简明辞典. 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 1991.06: 127. ISBN 7-80557-384-0. 
  2. ^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編審室. 中国大百科全书 军事 16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分册.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989.05: 110–111. 
  3. ^ 黃玉章等主編. 军队建设大辞典. 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4.01: 754. ISBN 7-5080-0236-9. 
  4. ^ 張明金、趙功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6: 345. ISBN 978-7-5033-1940-2. 
  5. ^ 楊長林主編. 当代军官百科辞典.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7.07: 411. ISBN 7-5065-3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