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級戰術群
陸軍編制單位 |
---|
司令部 |
編隊
|
單位
|
特殊編制 |
備註 |
營級戰術群[1](俄語:Усиленный батальон[2],拉丁化:Usilennyy batal'on),英語普遍稱之為Battalion Tactical Group,簡稱BTG,是俄羅斯陸軍的一種合成機動部隊,處於高度戰備狀態[3]。一個營級戰術群由一個機械化步兵營組成,下轄2-4個連,配備防空、砲兵、工程和後勤支援單位,通常編組還會加上坦克連和火箭炮。通常從一個旅的志願役制骨幹人力抽調編組,它也是2014年以來俄烏戰爭中俄軍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在頓巴斯戰爭中的發揮[4]:9–10。
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表示,截至2021年8月,俄羅斯擁有約170個營級戰術群[5]。每個大約有600-800名官兵[6],其中大約200名步兵兵力,剩下的人通常包括大約10輛坦克和40輛步兵戰車的兵力[4]:11–13。
歷史
[編輯]蘇聯陸軍
[編輯]冷戰時期,蘇聯陸軍最低層級的合成部隊是摩托步兵團與坦克團,其下屬各營均為坦克營或摩托步兵營等單一兵種營[7]。但在實戰與演習中,蘇軍時常將不同兵種編入營一級組建加強營[8] 。取決於任務需求,每一個單一兵種的營都可以得到額外的坦克或摩托步兵支援,也包括炮兵、防空、工兵、偵察等分隊[9]。一個常見的例子是:一個坦克營被加強了一個乘坐BTR裝甲車的摩托步兵連、1個戰鬥工兵排與1個規模接近於營級的炮群後成為一支合成部隊[9]。
蘇聯軍語時常使用「戰術群」 (俄語:Тактическая групп)來稱呼北約的合成部隊。「連級戰鬥群」以形容北約的「連級戰鬥隊」,「營級戰鬥群」以形容「營級戰鬥隊」,這或許是西方將俄羅斯陸軍稱之為加強營的編制稱為營級戰術群的根源[10]。而對於己方的相應編制,蘇聯軍語則稱之為「突擊分排」 (俄語:Штурмовой взвод)與「加強營」[11]。
蘇聯陸軍也曾嘗試組建合成營以完善部隊的全面作戰能力[12],具體表現為在每一個摩托步兵營中固定編入一個坦克連,然而這項改革需要大量的資金以支撐相應人才的培養與裝備維護成本的攀升。由於蘇聯經濟的持續下滑以及最終的解體,該改革始終未能成型。
車臣戰爭與俄格戰爭
[編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陸軍第一次在旅中組建了很粗糙的合成營,因為獨立後的俄羅斯聯邦更加無力負擔蘇聯時期的師級編制,轉而將維持成本更低的旅作為戰役單元,這個粗糙的合成營便因此形成。這類編制在第一次車臣戰爭、第二次車臣戰爭與俄格戰爭中均有根據檢討經驗加以應用[13]。
俄格戰爭結束後,2008年10月,俄羅斯國防部宣布打算通過建立「永久戰備」旅來改革俄羅斯軍隊,這是2008年俄羅斯軍事改革的重點項目之一。 2012年11月謝爾久科夫被解除俄羅斯國防部長職務,並由紹伊古接任後,該計劃被暫時擱置。後來漸漸變成了有利於在現有駐軍旅的制度內,建立「永久戰備」的營級戰術群的做法應運而生,因為這些營級戰術群的組成人員均為士氣較高的職業軍人與志願兵,營級戰術群被期望作為一個旅或師[註 1]的尖刀部隊以一個旅的主要作戰任務,故部分評論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俄羅斯陸軍缺乏足夠的組建完全由志願役士兵組成的旅或師[14]。
俄烏與敘利亞戰爭
[編輯]2016年7月至9月版的美國軍事雜誌《Armor》中引用的俄烏戰爭的報告指出,部署在頓巴斯前線的俄羅斯部隊是以BTG的方式組織的[15]。由俄軍旅所編出的營級戰術群,相對於美國的旅級戰鬥隊中,每個營操作重武器的人數,常被加入的協力單位人數壓過的情況相比,俄軍操作重武器人數比例就占用了所屬旅的超過50%,具體來說組成的這些BTG編制為:
- 1個坦克連
- 3個機械化步兵連[註 2]
- 2個反坦克連
- 2-3個炮兵連
- 2個防空連
隨着頓巴斯戰爭烈度降低,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宣布俄軍將組建超過100個營級戰術群,所有的營級戰術群官兵均為志願役軍人[16]。
俄軍營級戰術群在敘利亞內戰中表現出色,2021年8月,紹伊古宣稱俄軍已擁有136個營級戰術群。然而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這一作戰編組方式經過初期的突進後,接著就暴露出了許多較長任務與大規模行動下遇到了問題:戰略級合成協力不足;後勤困難;編制中步兵人數太少而要依賴地方準軍事人員,因此敵軍可以攻擊防禦薄弱處等[17][18][19]。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哈尔科夫州乌军向俄军上缴全新坦克.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2年4月11日 [2022年6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7月2日).
我們以營級戰術群的模式開坦克進攻了一個居民點
- ^ Батальонные тактические группы в Специальной операции. topwar.ru. 2022-03-30 [2022-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2) (俄語).
У нас это носит название усиленный батальон. Батальону придается нештатное усиление.
- ^ Boston, Scott; Massicot, Dara. The Russian Way of War: A Primer (PDF). RAND. 2017: 5 [30 December 20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2-27).
- ^ 4.0 4.1 Fiore, Nicholas J. Defeating the Russian Battalion Tactical Group (PDF). Armor. Spring 2017,. CXXVIII (2) [2022-03-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12-27).
- ^ Russian Army operates around 170 battalion tactical groups — defense chief. TASS. 10 August 2021 [27 Dec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 ^ Daalder, Ivo; Flournoy, Michele; Herbst, John; Lodal, Jan; Pifer, Steven; Stavridis, James; Talbott, Strobe; Wald, Charles. Preserving Ukraine's Independence, Resisting Russian Aggression: What the United States and NATO Must Do (PDF). Atlantic Council. February 2015: 12 [2022-03-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12-18).
- ^ Field Manual 100-2-1: The Soviet Army: Operations and Tactics. Fort Leavenworth, Kansas: U.S. Army Combined Arms Center, Threats Directorate. 18 June 1990: 4-71.
- ^ Grau, Lester W. The Soviet Combined Arms Battalion: Reorganization for Tactical Flexibility (PDF). Soviet Army Studies Office. September 1989: 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5 March 2022) –透過Defense Technical Information Center.
- ^ 9.0 9.1 Grau, Lester W. The Soviet Combined Arms Battalion: Reorganization for Tactical Flexibility (PDF). Soviet Army Studies Office. September 1989: 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5 March 2022) –透過Defense Technical Information Center.
- ^ Reznichenko, Vasily Gerasimovich. Taktika [Tactics]. Moscow: Voenizdat. 1987: 65 (俄語).
- ^ Blank, Stephen J. (編). The Russian Military i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PDF).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nited States Army War College). September 2019: 6 [27 December 20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12-19).
- ^ Glantz, David M. The Continuing Influence of Non-Linear Warfare on Russian Force Structuring. The Journal of Slavic Military Studies. 1996, 9 (2): 341 [2022-06-29]. doi:10.1080/135180496084302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4) –透過Taylor & Francis.
- ^ M.J. Orr. Better or just not so bad? An evaluation of Russian combat effectiveness in the second Chechen War. 2002 [2022-06-29]. OCLC 44984595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 ^ McDermott, Roger. Moscow Resurrects Battalion Tactical Groups. Eurasia Daily Monitor. 6 November 2012, 9 (203) [27 Dec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 ^ Fox, Amos C. Russian Hybrid Warfare and the Re-emergence of Conventional Armored Warfare: Implications for U.S. Army's Armored Force (PDF). Armor. July–September 2016, CXXVII (3): 5 [27 December 20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12-27).
- ^ Felgenhauer, Pavel. Moscow Increasingly Ready for Major Military Confrontation. Eurasia Daily Monitor (Jamestown Foundation). 21 March 2019, 16 (40) [27 Dec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 ^ 紀永添. 俄羅斯的營級戰術群為何在烏克蘭戰場上挫敗. 上報. 2022年3月15日 [2022年3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4月8日).
- ^ Axe, David. Russian Battalions Aren’t Invulnerable. Ukrainian Commanders Know How To Beat Them.. Forbes. 2022-02-13 [2022-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2).
- ^ Gressel, Gustav. Combined farces: Russia’s early military failures in Ukraine.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2年3月15日 [2022年3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