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瑪利亞·皮亞皇后級鐵甲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瑪利亞·皮亞皇后」號,約1870年
概況
使用者  意大利皇家海軍
前級 意大利國王級
次級 羅馬級
建造期 1862–1866年
服役期 1864–1910年
完成數 4
退役數 4
技術數據[a]
艦型 鐵甲艦
排水量
全長 81.2公尺(266英尺5英寸)
全寬 15.24公尺(50英尺0英寸)
吃水 6.35公尺(20英尺10英寸)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速度 12.96(24.00公里每小時;14.91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下,可達2,600海里(4,800公里)
乘員 480–485名
武器裝備
  • 4門203公釐(8英寸)炮
  • 22門164公釐(6英寸)炮
裝甲
  • 水線裝甲帶:121公釐(4.75英寸)
  • 炮組:109公釐(4.3英寸)

瑪利亞·皮亞皇后級鐵甲艦義大利語Classe Regina Maria Pia[c]是19世紀60年代為意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一批鐵甲艦。本艦級包括4艘艦隻,「瑪利亞·皮亞皇后」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Regina Maria Pia[d]「聖馬蒂諾」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San Martino[e]「卡斯特爾菲達多」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Castelfidardo[f]「安科納」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Ancona[g]。因為意大利造船廠無法滿足意大利海軍艦隊迅速擴張的需求,這些艦隻都是由法國造船廠建造的。本艦級屬於船旁列炮鐵甲艦[h],裝備了26門前膛炮

1866年第三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期間,這四艘戰艦都參加了利薩海戰。「瑪利亞·皮亞皇后」號在戰鬥中嚴重燒毀,但其他三艘艦艇沒有受到嚴重損壞。其後這幾艘艦隻在其漫長的服役生涯中承擔了各種不同的任務。1880年代後期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之後被用作訓練船。1903年至1904年,「瑪利亞·皮亞皇后」號、「聖馬蒂諾」號和「安科納」號被除籍廢棄;1910年,「卡斯特爾菲達多」號也被廢棄拆解

設計[編輯]

1861年意大利統一之後,新成立的意大利皇家海軍開始了一項造艦計劃,準備打造一支能夠擊敗奧地利海軍的鐵甲艦隊。因奧地利控制着包括威尼斯在內的大量意大利人聚居區,而被意大利視作主要的競爭對手。新生的意大利造船廠沒有能力滿足政府的需求,因此意大利第一批鐵甲艦大多是由國外造船商建造的。1862年時任意大利海軍部長卡洛·佩利翁·德·佩爾薩諾英語Carlo Pellion di Persano[i]海軍中將的授意下,從法國造船廠設計訂購了瑪利亞·皮亞皇后級鐵甲艦。[9]

常規特性和輪機[編輯]

「瑪利亞·皮亞皇后」號1888年配置下的側視圖和俯視圖

瑪利亞·皮亞皇后級各艦在尺寸上略有差異。「瑪利亞·皮亞皇后」號和「聖馬蒂諾」號由同一家造船廠建造,因此兩者大小相同;「卡斯特爾菲達多」號和「安科納」號雖是不同船廠建造,但尺寸卻相同。前兩艦垂標間距75.48公尺(247.6英尺),全長81.2米(266英尺),舷寬15.24米(50.0英尺),平均吃水6.35米(20.8英尺)。「卡斯特爾菲達多」號和「安科納」號垂標間距76米(249英尺),全長81.8米(268英尺),舷寬15.16米(49.7英尺),吃水6.35米(20.8英尺)。常規負載下前兩艦排水量4,201長噸(4,268公噸),滿載排水量4,527長噸(4,600公噸)。「卡斯特爾菲達多」號常規排水量4,191長噸(4,258公噸),滿載情況下4,527長噸(4,600公噸)。「安科納」號常規負載下排水量為本艦級最低,僅有4,157長噸(4,224公噸),但滿載時則有4,619長噸(4,693公噸)。[10][11]

本級艦體採用鐵質,在後傾船首英語Inverted bow[j]水線下部裝設有一具撞角。在吃水線位置,整個船體都由4.75英寸(121公釐)鐵質裝甲帶包覆作為防護裝甲帶。火炮甲板由4.3英寸(109公釐)厚鐵板保護。每艦一般配備480到485名官兵。建成初期,每艦都裝備有縱帆裝具[k]用以補充蒸汽機動力,後期則被削減為巴克帆裝[l]。到服役生涯末期,艦上的帆裝都被撤掉,取而代之的是兩根帶有戰鬥桅樓英語Top (sailing ship)[m]戰鬥桅英語military mast[n][10][11]

艦載推進系統由一台單脹雙缸船用蒸汽機驅動一具單螺旋槳的系統組成。蒸汽由六座矩形燃煤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o]提供,鍋爐廢氣集中從一根位於艦舯部英語Amidships[p]的煙囪中排出。在使用引擎驅動時,兩艦輸出功率在2,924匹指示馬力(2,180千瓦特),提供時速12.96(24.00公里每小時;14.91英里每小時)。艦載燃煤儲量達485長噸(493公噸),使得能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速度續航2,600海里(4,800公里;3,000英里)。[10][11]

武器[編輯]

瑪利亞·皮亞皇后級是船旁列炮鐵甲艦,出廠時裝備4門72磅203公釐(8英寸)口徑前裝滑膛炮以及22門32磅164公釐(6.5英寸)前裝炮作為主炮組。多數艦炮被安置在舷側,有兩門164毫米炮則被安裝在艦首裝甲堡中,第三門則被作為追擊炮英語Chase gun安裝在艦尾類似炮架上。此外,艦首還裝有一具3米(9.8英尺)長的撞角作為撞擊戰用武器。[10][11]

在整個服役生涯中,本艦級的武器裝備一直在持續改進中。1871年,全部四艦都被重新裝備2門220公釐(8.7英寸)前裝炮以及8門8英寸前裝炮;1880年又增加了第九門8英寸炮。「瑪利亞·皮亞皇后」號和「聖馬蒂諾」號後來又重新裝備了8門152公釐(6英寸)速射炮英語Quick-firing gun[q]、5門120公釐(4.7英寸)速射炮、4門57公釐(2.2英寸)速射炮以及8門37公釐(1.5英寸)哈乞開斯轉輪炮英語Hotchkiss gun。1884年,「卡斯特爾菲達多」號在前兩艦的改裝方案基礎上多加了一門120公釐(4.7英寸)炮。而「安科納」號的改裝方案比首兩艦的方案減少了6門37毫米轉輪炮。此外,「卡斯特爾菲達多」號裝備了兩具魚雷發射管,而其他三艘艦隻都裝備了三具魚雷發射管。[10][11]

艦隻[編輯]

艦名 建造者 開建 下水 完工
「瑪利亞·皮亞皇后」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Regina Maria Pia
Regina Maria Pia
地中海鐵工及造船公司英語Société Nouvelle des Forges et Chantiers de la Méditerranée[r][10] 1862年7月22日[10] 1863年4月28日[10] 1864年4月17日[10]
「聖馬蒂諾」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San Martino
San Martino
1863年9月21日[10] 1864年11月9日[10]
「卡斯特爾菲達多」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Castelfidardo
Castelfidardo
Gouin et Guibert[10] 1863年8月1日[10] 1864年5月[10]
「安科納」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Ancona
Ancona
阿曼兄弟英語Arman Brothers[10] 1862年8月11日[10] 1864年10月17日[10] 1866年4月[10]

服役歷史[編輯]

在意大利第三次獨立戰爭期間,本艦級的所有四艘軍艦都及時入役,參加了對奧地利海軍的戰鬥。時任意大利艦隊司令的佩爾薩諾採取了謹慎的戰略,只進行了一次針對利薩島的大規模進攻行動[21]。隨後,奧地利艦隊在指揮官威廉·馮·特格特霍夫[s]的率領下攻擊意大利艦隊。四艘瑪利亞·皮亞皇后級鐵甲艦都參加了之後的利薩海戰[24]。「瑪利亞·皮亞皇后」號在戰鬥中被引燃並嚴重燒傷;奧地利艦隊的炮彈在「聖馬蒂諾」號和「安科納」號上引發了小規模火災,但都沒有對艦體造成嚴重損壞;「安科納」號僅有鐵甲受到了輕微的損傷[25]

戰後,意大利海軍預算遭到大幅削減,導致在1870年9月意大利統一戰爭中,海軍在調動其鐵甲艦隊進攻奇維塔韋基亞時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相反的是,很多艦隻被擱置起來,被徵召來當船員的水手也被遣送回家[26]。當意大利海軍在19世紀70年代開始重建艦隊時,「瑪利亞·皮亞皇后」號重新開始服役,在主力艦隊和意大利海外領地擔任各種角色[27]。這四艘艦隻在19世紀80年代後期都接受了現代化改造,之後被用作訓練船。1903到1904年間,「瑪利亞·皮亞皇后」號、「安科納」號和「聖馬蒂諾」號被從海軍序列中除籍,而「卡斯特爾菲達多」號作為一艘魚雷訓練船一直持續服役到1910年才被報廢拆解[10]

1866年底「卡斯特爾菲達多」號在那不勒斯

腳註[編輯]

注釋[編輯]

  1. ^ 參數以「瑪利亞·皮亞皇后」號為例
  2. ^ 譯名參考自《中華科學技術大詞典 工程技術卷 上》[1]
  3.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
  4.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
  5.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
  6.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另有來源譯作「卡斯特非達多」號[3]
  7.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
  8. ^ 「broadside ironclad」譯名參考自《中國軍艦圖志 1855-1911》[4],另有來源譯作「舷側列炮式鐵甲艦」[5]、「舷炮型鐵甲艦」[6]或者「舷型鐵甲艦」[7]
  9. ^ 譯名參考自《歐洲外交史 1815-1914》[8]
  10. ^ 譯名參考自《戰後美國軍艦發展與設計》[12]
  11. ^ 「Schooner-rigged」譯名參考自《英漢艦船科技詞彙》[13]
  12. ^ 「Barque-rigged」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14]
  13. ^ 譯名參考自《英漢艦船科技詞彙》[15]
  14. ^ 譯名參考自《英漢軍語詞彙》[16]
  15. ^ 譯名參考自《中華科學技術大詞典 工程技術卷 上》[17]
  16. ^ 譯名參考自《新編英漢科技大詞典》[18]
  17. ^ 譯名參考自《英漢艦船科技詞彙》[19]
  18. ^ 譯名參考自《戰車 : 陸戰之王的過去與未來》[20]
  19. ^ 譯名參考自《戰艦圖文史 第3冊 從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22],另有來源譯作「威廉·馮·特蓋特霍夫」[23]

引文[編輯]

  1.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2019,第68頁.
  2. ^ 2.0 2.1 2.2 2.3 2.4 張恩東 2018,第234頁.
  3. ^ 西風 2019,第49頁.
  4. ^ 陳悅 (2015),第234頁.
  5. ^ 李昊 (2020),第15頁.
  6. ^ 馬幼垣 (2013),第68頁.
  7. ^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2006),第206頁.
  8. ^ 毛紅梅 2020,第598頁.
  9. ^ Fraccaroli,第335, 339頁.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Fraccaroli,第339頁.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Ordovini, Petronio, & Sullivan,第342頁.
  12. ^ 馮小川 2022,第540頁.
  13.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551頁.
  14. ^ 李昊 2019,第110-111頁.
  15.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675頁.
  16. ^ 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 1963,第234頁.
  17.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2019,第240頁.
  18. ^ 王運 1988,第85頁
  19.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304頁.
  20. ^ 鄭觀 & 張孝達 2010,第37頁.
  21. ^ Greene & Massignani,第217–222頁.
  22. ^ 朱鴻飛 2016,第58頁.
  23. ^ 布魯斯·泰勒 2021,第265頁.
  24. ^ Sondhaus,第1–2頁.
  25. ^ Wilson,第245頁.
  26. ^ Fraccaroli,第336頁.
  27. ^ Ordovini, Petronio, & Sullivan,第343–344頁.

參考書目[編輯]

  • Fraccaroli, Aldo. Gardiner, Robert ,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需要免費註冊.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334–359. ISBN 978-0-85177-133-5. 
  • Greene, Jack; Massignani, Alessandro. Ironclads at Wa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mored Warship, 1854–1891. Pennsylvania: Da Capo Press. 1998. ISBN 978-0-938289-58-6. 
  • Ordovini, Aldo F.; Petronio, Fulvio; Sullivan, David M. Capital Ships of the Royal Italian Navy, 1860–1918: Part I: The Formidabile, Principe di Carignano, Re d'Italia, Regina Maria Pia, Affondatore, Roma and Principe Amedeo Classes. Warship International. Vol. 51 no. 4. December 2014: 323–360. ISSN 0043-0374. 
  • Sondhaus, Lawrence. The Naval Policy of Austria-Hungary, 1867–1918. West 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978-1-55753-034-9. 
  • Wilson, Herbert Wrigley. Ironclads in Action: A Sketch of Naval Warfare from 1855 to 1895. London: S. Low, Marston and Company. 1896. OCLC 1111061. 
  • (英)布魯斯·泰勒 (編). 战舰世界: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80-1990. 邢天寧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1-02. ISBN 978-7-5594-5404-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第1卷 铁甲舰之前 战舰设计与演变 1815-1860. 指文海洋文庫. 李昊(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9-07. ISBN 978-7-5594-3746-4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第2卷 1860-1905 从“勇士”级到“无畏”级. 指文海洋文庫. 李昊(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0-08. ISBN 978-7-5594-4605-3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克里斯·馬歇爾. 世界舰船视觉百科全书. 西風,徐玉輝(譯).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9-01. ISBN 978-7-5210-0178-5 (中文(中國大陸)). 
  • (英)羅伯特·巴爾曼·莫厄特. 欧洲外交史  1815-1914. 華文全球史. 毛紅梅.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20-01. ISBN 978-7-5075-5262-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山姆·威利斯. 战舰图文史 第3册 从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 朱鴻飛 譯.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7-01. ISBN 978-7-5155-1348-5 (中文(中國大陸)).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英汉舰船科技词汇.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75-09. CSBN 17034·25 (中文(中國大陸)). 
  • 陳悅. 巡洋舰. 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 第1版.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5-11. ISBN 978-7-5458-1154-4. OCLC 932045897 (中文(中國大陸)). 
  • 馮小川. 戰後美國軍艦發展與設計. 臺北市: 聯合電子出版有限公司(代理). 2022-05. ISBN 9789621474049 (中文(臺灣)). 
  • 馬幼垣. 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 北京: 中華書局. 2013. ISBN 978-7-101-08730-7 (中文(中國大陸)). 
  • 張恩東.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第1版.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111599326. OCLC 1097889587 (中文(中國大陸)). 
  • 王運. 新编英汉科技大词典 a ne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88. ISBN 7-5023-0064-3 (中文(中國大陸)).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 工程技术卷 上.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9-06. ISBN 978-7-100-17102-1 (中文(中國大陸)). 
  • 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 英汉军语词汇.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63-01. CSBN 17031·93. 
  • 羅傑.福特(Roger Ford). 戰車 : 陸戰之王的過去與未來 [The World's Great Tanks (From 1916 to the Present Day)]. 鄭觀, 張孝達. 台北縣: 風格司藝術創作坊. 2010. ISBN 9789578320789. OCLC 815071532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