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瑪努席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瑪努席哈緬甸語မနုဿီဟ[a]撣語မၼုၵ်ႉသီႇႁႃႉ[b]巴利語manussīha),名稱結合了「人」與「獅」兩個詞,為半人半獅的生物,也是守護者的象徵,常設立於寶塔的四個角上,頭部為人,身體為獅子[1],可與司芬克斯相比。

佛塔旁的瑪努席哈雕像

語源學[編輯]

瑪努席哈是巴利語

瑪努薩(manussa)[人] + 席哈(sīha)[獅]

= 瑪努席哈(manussīha)[人獅] [2]

歷史[編輯]

235佛曆年(前309年),五位和尚的佛教傳教士到了素萬那普(直通王國)蘇達摩普拉(現在稱為直通)。由於這座城市靠近大海,生活在海裡的羅剎斯一直都來吃王室的嬰兒。傳教士到達的同一天,王后剛剛生下一個嬰兒,五百位羅剎斯即將到來。人們看到這些,都被嚇壞了。傳教士和尚隨後用他們的神通力量創造了一千個可怕的圖像,一個人頭和兩個獅子的後軀(因此被稱為瑪努席哈(人獅)),圍繞著羅剎斯。羅剎斯逃跑了。然後人們成為佛教徒。瑪努席哈的照片被畫在棕櫚葉上,用作護身符。[3]

[編輯]

  1. ^
  2. ^ manuk siha

參考文獻[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10-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7). 
  2. ^ Myanmar-English Official Dictionary. Department of the Myanmar Language Commission. 
  3. ^ မဟာဓမ္မသင်္ကြန်. သာသနာလင်္ကာရစာတမ်း. ရန်ကုန်မြို့: ဟံသာဝတီပိဋကတ်ပုံနှိပ်တိုက်. 1956: 57–58 [2022-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