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納戰役
瓦爾納戰役 | |||||||
---|---|---|---|---|---|---|---|
歐洲奧斯曼戰爭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波蘭王國 匈牙利王國 波西米亞 立陶宛大公國 瓦拉幾亞 摩爾達維亞公國 保加利亞起義者 教皇國 條頓騎士團國 | 奧斯曼帝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瓦迪斯瓦夫三世 † 匈雅提·亞諾什 米爾恰二世 米哈伊·西拉吉 弗拉德二世 弗魯金 | 穆拉德二世 | ||||||
兵力 | |||||||
16,000[1]–20,000人[2][3] | |||||||
傷亡與損失 | |||||||
嚴重[2][5][6] | 嚴重 |
瓦爾納戰役是1444年11月10日,由穆拉德二世指揮的奧斯曼土耳其軍隊與歐洲波蘭及匈牙利等國組成的基督教聯軍在今保加利亞東部瓦爾納附近進行的一場會戰。戰役以奧斯曼土耳其一方獲勝而告終,同時結束了歐洲各國為解救君士坦丁堡免遭土耳其征服所做的努力,並使奧斯曼帝國能夠確立和擴大它對巴爾幹半島的控制。[7]
背景
[編輯]匈牙利王國因國王西吉斯蒙德1437年的逝世陷入了危機。國王的女婿兼繼承人阿爾布雷希特國王也在1439年溘逝,留下了他的王后伊麗莎白和一個遺腹子,也就是日後的拉斯洛五世。 匈牙利的貴族們便找到了年輕的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來統治匈牙利,以期聯合波蘭之力共同抵禦奧斯曼的進犯。加冕了匈牙利國王之後,瓦迪斯瓦夫三世再也沒有回到過他的祖國,他的餘生都在本地大貴族匈雅提·亞諾什的協助下治理着匈牙利。
經歷了1440-42年遠征貝爾格萊德和特蘭西瓦尼亞的失敗和1442-43年「長久戰役」對匈雅提的勝利後,鄂圖曼蘇丹穆拉德二世同匈牙利人簽訂了為期十年的塞格德和約。蘇丹在與東安納托利亞的卡拉曼埃米爾國簽訂了類似的和約後,宣布退位,由十二歲的四子穆罕默德二世繼位。
由於天主領主斯坎德培成功擊退奧斯曼軍與教宗的勸說,匈雅提決定聯合威尼斯共和國和教皇尤金四世,組織了一支由匈雅提和瓦迪斯瓦夫三世領導的十字軍,撕毀和約跨越多瑙河。獲悉了此消息後,穆罕默德二世深感自己的年齡和能力還不足以抵抗這次聯合進攻,於是他決定還位給自己的父親,由他來領導軍隊。但穆拉德二世拒絕了,他退休之後已經在西南安納托利亞過慣了靜修的生活。穆罕默德二世感到氣憤,他在回信中寫道「如果(您認為)您是蘇丹,那就回來領導您的軍隊。如果(您認為)我是蘇丹,那麼我命令您回來領導我的軍隊。」在收到這封回信之後,穆拉德二世才同意回朝統領軍隊。
戰前準備
[編輯]教皇軍以匈牙利人、波蘭人和波西米亞人為主體(共計15,000人上下),還有瓦拉幾亞人(7,000)[8],另有小部分捷克人、教宗騎士、條頓騎士、波斯尼亞人、克羅地亞人、保加利亞人、立陶宛人和魯塞尼亞人(烏克蘭人)。[9]
在匈牙利軍隊進軍瓦爾納時,由阿爾維斯·羅列丹率領的教皇國,威尼斯和熱那亞聯合艦隊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因為十字軍的下一步計劃便是在到達瓦爾納後,搭乘教皇的船隻前往君士坦丁堡,接着一鼓作氣將奧斯曼勢力逐出歐洲。匈牙利軍隊進軍迅速,忽略了沿途的奧斯曼要塞,且有來自維丁,奧里亞霍沃和尼科波爾的保加利亞人加入。(保加利亞第二帝國沙皇伊凡·希什曼 的弗魯金王子也帶着他的衛隊參加了這場遠征)。10月10日,在靠近尼科波爾的地方,7,000左右的[8] 瓦拉幾亞騎兵在弗拉德三世的兄弟之一,米爾恰二世的帶領下,也加入了十字軍。
匈牙利王國的亞美尼亞難民在數場對抗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中出了力,有記錄顯示本場戰鬥早期的十字軍中也有亞美尼亞人的身影。[10]
雙方部署
[編輯]11月9日的晚些時候,一隻50,000人上下的鄂圖曼大軍由西邊接近了瓦爾納。在當晚由匈雅提組織的最高軍事會議上,教皇使節,紅衣主教朱利安·塞薩里尼堅持要迅速撤退。但十字軍仍然被困在了位於瓦爾納湖和黑海之間的弗蘭嘉高地(356米高,有樹叢)上。塞薩里尼於是要求藉助胡斯要塞來構築防禦,等待艦隊的增援。匈牙利貴族,捷克指揮官和克羅地亞指揮官都支持這個計劃,但20歲的年輕國王和匈雅提卻拒絕了這個防禦型的建議。匈雅提宣布:「遁無路,降無顏。唯有奮戰,方能載譽吾軍。」國王接受了告知並讓他統率全軍。安德里亞斯·德·帕拉提奧表示匈雅提指揮着「瓦拉幾亞」軍隊的記錄暗示着他的私人武裝含有大量羅馬尼亞人。[11]
11月10日晨,匈雅提在瓦爾納湖周邊和弗蘭嘉高地上線狀部署了20,000~30,000的十字軍,整個陣線長達3.5公里。兩隊選自國王的匈裔和波裔貼身衛隊的波蘭旗軍共計3500人,與匈牙利皇家僱傭軍,還有來自匈牙利貴族的旗軍一同負責中軍,而瓦拉幾亞騎兵則在中軍左後方作為預備隊。
右翼主要由主教們負責,面向卡梅納村,共計5旗6,500人。主教瓦拉丁的揚·多米尼克和他的貼身旗軍統領本翼,塞薩里尼率領一旗德意志僱傭軍和一旗波斯尼亞僱傭軍。埃格爾主教率領他自己的旗軍,還有斯拉沃尼亞的軍事總管班·佛蘭科·塔洛茨,率領一旗克羅地亞軍。
左翼則有5旗5,000,由匈雅提的舅哥米海爾·塞拉吉指揮。軍隊則包括了匈雅提的特蘭西瓦尼亞,保加利亞,德意志僱傭軍和一旗匈牙利貴族組成的軍隊。在貴族軍後方,靠近黑海和湖泊方向的則是一些移動要塞(木質戰車),由300~600人的捷克和魯塞尼亞僱傭軍守衛,蓋特曼塞卡負責指揮,且有波蘭,立陶宛和瓦拉幾亞人協助。每個要塞都裝載了7~10人,且配備了舊式火炮。
鄂圖曼中軍則由耶尼切里和征自魯米利亞區域的色雷斯人徵召兵組成,布置在兩座土堆出的高地上。穆拉德就在其中一座上獲悉戰場情況和發布命令,而耶尼切里的駐防位置前有數條壕溝和兩層柵欄。 右翼主要構成為來自魯米利亞的卡皮庫魯和西帕希騎兵,而左翼則由來自安納托利亞的阿金奇(非常規輕騎兵)和西帕希組成。部分耶尼切里弓箭手和阿金奇輕騎兵則部署在弗蘭嘉高地上。
戰鬥
[編輯]鄂圖曼輕騎兵首先衝擊了班·塔洛茨領導的克羅地亞人,十字軍們用火炮和早期銃反擊,擊退了騎兵的進攻。這部分十字軍進而對潰軍進行了無組織的追擊,卻在途中遭到了西帕希騎兵的側翼伏擊。雖然十字軍們嘗試撤回瓦爾納灣另一邊的加拉塔要塞處,但大部分仍然被消滅在了瓦爾納湖和代夫尼亞河附近的澤地里,僅有班·塔洛茨成功地撤回了移動要塞附近。
鄂圖曼右翼也開始對塞拉吉的軍隊發動了側翼衝擊,被擊退。但鄂圖曼騎兵又接着發動了第二次攻擊,於是匈雅提決定去救援。他建議國王先按兵不動,等他回來。然而國王卻沒聽,他帶着自己的500波蘭騎士直衝鄂圖曼中軍,想越過耶尼切里軍團生擒穆拉德。然而不知是踏入了陷阱或是馬被刺中,國王中途墜馬,然後被奧斯曼僱傭軍人科迪嘉·哈扎爾殺死並梟首。[12] 剩下的騎士士氣頓時大減,被鄂圖曼軍擊潰。國王的首級後來被呈給了蘇丹並帶回了鄂圖曼宮殿。[13][頁碼請求]
匈雅提在回師的途中瘋狂地嘗試着奪回國王的屍體,但是他所能做到了也只是盡力組織殘軍的撤退,國王的屍和首都沒有找到。被俘虜的十字軍則迎來了處決或是販為奴隸的命運。[來源請求] 籍由漢斯·梅格斯特,一位本戰之後被鄂圖曼扣押了16年的俘虜之陳述,吟遊詩人米歇爾·貝赫姆創作了一首歌曲。
後續
[編輯]瓦迪斯瓦夫三世的死亡使匈牙利的合法繼承人僅剩下了四歲的拉斯洛五世(死於17歲)。波蘭方面則陷入了三年的空位期,之後由卡齊米日四世即位。
鄂圖曼方面的損失也很慘重,蘇丹在三日後才知道是己方勝利了。[14] 無論如何,鄂圖曼軍的本次勝利和其後1448年第二次科索沃戰役的勝利,使得西方世界無力也不敢再為拜占庭帝國送去有效的支援,直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遺產
[編輯]戰爭的結果使得奧斯曼人解決了向東歐和中歐擴張的一大障礙,在接下來的幾場戰爭後,大量的歐洲人民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臣屬。
陣亡的波蘭騎士們被稱作Władysław III Warneńczyk,以此紀念這場戰鬥。
位於華沙的無名戰士墓用於紀念這場戰鬥,上刻有"WARNA 10 XI 1444"。
2013年8月13日,瑞典遊戲公司paradox Interactive推出的一款歷史大戰略遊戲歐陸風雲4,其劇本開局時間便在瓦爾納戰役的後一天。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Frank Tallett, D. J. B. Trim. European Warfare, 1350–175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 143
- ^ 2.0 2.1 2.2 Setton 1978,第89–90頁.
- ^ 3.0 3.1 Jean W. Sedlar. East Central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1000–1500.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3. p. 247
- ^ Stephen Turnbull. The Ottoman Empire 1326–1699.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4. p. 32
- ^ Johann Wilhelm Zinkeisen, Geschichte des osmanischen Reiches in Europa, vol: 1, pp. 700–705
- ^ Battle of Varna. britannica.com. [2022-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9).
- ^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十七卷》 (M) 1.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年4月: 445頁. ISBN 7-5000-6060-2.
- ^ 8.0 8.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books.google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Magyarország hadtörténete (1984), 102.-103. pg.
- ^ Basmadjian. Histoire moderne des Armeniens. Paris: 45. 1922 (法語)..
- ^ Istoria Romaniei, Vol II, p. 440, 1960
- ^ Jaczynowski, Lech. Supposed Gravesites of Władysław III of Varna (PDF). January 2017: 193 [21 December 2017]. ISBN 978837455526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12-22).
- ^ Florescu, Radu R.; Raymond McNally. Dracula, Prince of Many Faces: His Life and His Times.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1989 [2011-02-08].
- ^ Kenneth Meyer Setton, The Papacy and the Levant, 1204-1571: The Fifteenth Century, Vol. II,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78), 90.
外部連結
[編輯]- Oszk.hu: Battle map of the Battle of Varn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匈牙利文)
- Imber, Colin. Introduction. The Crusade of Varna, 1443–45 (PDF). Ashgate Publishing. July 2006 [2018-01-23]. ISBN 0-7546-0144-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6-28).—(英文)
- Ervin Liptai (1984), Magyarország hadtörténete I. Zrínyi Katonai Kiadó, Budapest. ISBN 963-326-320-4 —(匈牙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