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窩尼亞戰爭
立窩尼亞戰爭 | |||||||||
---|---|---|---|---|---|---|---|---|---|
《納爾瓦1558年俄國圍城》,鮑里斯·寇里柯夫,1836年。 | |||||||||
| |||||||||
參戰方 | |||||||||
立窩尼亞聯邦 波蘭立陶宛聯邦 丹麥-挪威 瑞典帝國 哥薩克酋長國 外西凡尼亞公國 |
俄羅斯沙皇國 立窩尼亞王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齊格蒙特·奧古斯特 斯特凡·巴托里 格特哈德·克特勒 弗雷德里克二世 埃里克十四世 約翰三世 |
伊凡四世 立窩尼亞的馬格努斯 |
立窩尼亞戰爭是1558年至1583年間為爭奪古立窩尼亞(今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控制權而引發的戰爭,由沙俄對抗由丹麥-挪威、瑞典帝國以及波蘭-立陶宛所組成的聯軍。1558年至1578年戰爭初期,俄羅斯先後在多爾帕特(塔爾圖)和納爾瓦取得勝利,擊潰古立窩尼亞聯邦,成功佔領立窩尼亞地區。立窩尼亞邦聯的瓦解,迫使波蘭-立陶宛投入與俄戰爭。瑞典和丹麥隨後於1559年至1561年間介入;前者建立愛沙尼亞大公國以抵抗俄羅斯的頻繁入侵,後者則控制薩雷馬-維克主教轄區,由荷爾斯泰因的馬格努斯負責統治。馬格努斯一開始投敵伊凡四世,建立立窩尼亞大公國和後來的立窩尼亞王國,隨後又叛變、改效波蘭-立陶宛一方。戰爭帶來的動盪,伴隨著伊凡四世特轄軍的恐怖統治,同時俄國和波蘭-立陶宛又受到來自南方韃靼人的威脅,此時期的世局可說是紛亂不已。
斯特凡·巴托里在當選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後,在1578年至1581年間率軍反攻,包括瑞典、波蘭、立陶宛在溫登戰役的聯手侵略,一連數場勝利,終於逆轉了戰爭的情勢。於是一場長期戰役在俄國腹地展開,繼以嚴峻而漫長的普斯科夫圍城戰。1582年,俄國在戰勢失利的情況下被迫與波蘭媾和,雙方簽訂停戰協定,俄國割讓立窩尼亞和波洛茨克的所有領土予波蘭-立陶宛。翌年俄國再與瑞典簽訂普柳薩停戰協定,立窩尼亞北部及幾乎所有英格里亞的土地皆歸瑞典,瑞典並可保有愛沙尼亞大公國。俄國在立窩尼亞戰爭由於自視國力強盛,四面樹敵、多方作戰,加上國家內部矛盾,導致最後一無所獲,以徹底失敗終結;1584年隨著伊凡四世駕崩,俄國更日漸遠離西歐的政局和影響力[1]。
序幕
[編輯]立窩尼亞戰爭爆發前夕,立窩尼亞因內部鬥爭國力衰敗,對外既無強大國防、也沒有外援,四周又被遵循領土擴張政策的帝國環繞。歷史學家羅伯特·弗拉斯特曾如此描述這個動盪波動的區域:「立窩尼亞因國內爭鬥耗損國力,同時又受鄰國政治謀略的威脅;它沒有任何抵抗侵襲的能力[2]。」又,如歷史學家羅伯特·尼斯貝特·貝恩所寫:「原為蠻族勢力範圍之間一個堅實、自給自足、不可征服的軍事殖民地,但隨著騎士團……衰敗而陷入混亂,引起波羅的海三大強權覬覦,而奪取波羅的海統治權的第一步就是控制立窩尼亞[3]。」 16世紀50年代的立窩尼亞政局動盪。里加大主教威廉·馮·布蘭登堡和騎士團首領亨利·馮·蓋倫(Heinrich von Galen)在外交方面有着不同的主張。前者親波蘭;而後者傾向於與俄和解。1556年,騎士團新首領威廉·馮·符爾斯騰堡(Wilhelm von Fürstenburg)將大主教囚禁[4]。
立窩尼亞內政因波蘭的捲入而擴大化。大主教的背後是波蘭國王、立陶宛大公齊格蒙特二世,後者於1557年9月率軍威脅立窩尼亞,迫使騎士團簽訂《博茲沃爾條約》,大主教獲釋,同時立窩尼亞和波蘭—立陶宛形成了聯盟。然而,立窩尼亞和俄國曾約定前者不可與波蘭或瑞典簽訂軍事協定。這讓伊凡雷帝找到了出兵立窩尼亞的口實。正好在1557年,瑞典與俄國戰爭結束,伊凡騰出精力,遂於1558年1月以四萬大軍侵入立窩尼亞。
戰爭的擴大
[編輯]伊凡的進攻使立窩尼亞各勢力向附近的國家求援,包括瑞典、波蘭—立陶宛、丹麥。 1559年上台的丹麥國王腓特烈二世需要安撫他的弟弟、荷爾斯坦因公爵馬格努斯,同時急於在波羅的海東岸建立對抗瑞典的基地,接受了立窩尼亞騎士團的領土饋贈[5]。1560年4月,馬格努斯在立窩尼亞登陸。但是丹麥在立窩尼亞戰爭中一直扮演次要角色,這是因為距離太遠。
1559年8月,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與騎士團新首領格特哈德·馮·克特勒簽訂了《維爾紐斯條約》,波蘭—立陶宛獲得了與立陶宛交界的一部分騎士團領地,同時承擔了維護立窩尼亞和平的義務[6]。在瑞典,古斯塔夫·瓦薩國王態度謹慎,先後拒絕了騎士團和勒瓦爾城的求救。但是古斯塔夫之子、芬蘭公爵約翰(後來的約翰三世國王)對立窩尼亞充滿興趣,希望把勢力擴展到芬蘭灣之南。
1560年,騎士團、勒瓦爾再向瑞典求援,古斯塔夫不久去世。新國王埃里克十四世拒絕了克特勒的求助,導致騎士團進一步轉向波蘭,1561年11月波蘭與騎士團簽訂第二次《維爾紐斯條約》,騎士團解散,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成為波蘭—立陶宛屬地[7],克特勒成了庫爾蘭公爵。
埃里克十四世並非對立窩尼亞不感興趣。丹麥想擴張到波羅的海以東明顯對瑞典不利。因此,1561年5月,埃里克承諾給予勒瓦爾和愛沙尼亞若干郡保護,以換取瑞典在此的統治。埃里克開啟了近代瑞典帝國的擴張之路。但埃里克並未與俄國翻臉。
局勢未明
[編輯]瑞典的約翰公爵特立獨行,擅自和波蘭合作,不把兄長埃里克國王放在眼中,更破壞了埃里克的外交政策。當時瑞典在立窩尼亞已有立足之地(勒瓦爾),那麼同樣對立窩尼亞有吞併之志的波蘭和瑞典間的競爭顯然加劇了。1563年,埃里克和約翰攤牌,派萬人大軍攻打約翰的轄地芬蘭,約翰最終投降,被埃里克關押[8]。此舉導致瑞波關係進一步惡化。同樣是這一年,丹麥乘瑞典內亂,向瑞典發動了「北方七年戰爭」,波蘭也站在丹麥一方。七年戰爭時期,兩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對立窩尼亞的注意力從立窩尼亞轉移。七年戰爭期間瑞典國內還發生了一件大事。1568年9月,古斯塔夫·瓦薩的另一個兒子卡爾公爵和約翰合作,推翻了埃里克。約翰成為新國王(約翰三世),埃里克被囚。1570年,丹瑞戰事結束。
在立窩尼亞戰場,受第二次《維爾紐斯條約》刺激,1562年初伊凡發起新攻勢。1564年初,俄軍被立陶宛擊敗,同年有俄軍將領叛變。伊凡壓力不小。隨着北方七年戰爭趨向結束,伊凡越來越發現瑞典站在了自己的反對面。約翰三世很快使瑞典的外交轉向反俄的路線。1570年瑞俄外交破裂,實際上進入了戰爭狀態。到了1570年6月,伊凡與波蘭—立陶宛簽了一份為期三年的和約作為權宜之計[9]。
伊凡利用丹麥公爵馬格努斯建立了一個傀儡政權。馬格努斯與俄國聯姻,被立為「立窩尼亞國王」,並被給予了25000俄軍的指揮權,1570年8月這支俄軍被用來攻擊勒瓦爾。由於約翰三世的海上補給,俄國的圍城行動次年三月失敗[10]。
同時,克里米亞韃靼人給予俄國沉重打擊。1571年5月,克里米亞汗德夫勒特一世率12萬韃靼人打入並焚燒莫斯科,造成8萬人死亡,15萬人淪為奴隸[11]。俄國無法援助馬格努斯也有此因。
1572年7月,西吉斯蒙德去世。此後,貴族們選了瓦盧瓦的亨利為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但是1574年,亨利的哥哥、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去世,亨利回到法國繼位,放棄了波蘭—立陶宛。
俄軍極盛
[編輯]包圍維森貝格
[編輯]1572年9月,俄軍挺進愛沙尼亞,1573年1月維森斯坦陷落,瑞典指揮官被活活烹殺。作為報復,瑞軍開始圍困被俄軍占據的維森貝格[12]。
1573年下半年,約翰三世從蘇格蘭招募的數千僱傭軍終於到達勒瓦爾。克拉斯·奧克生·托特任總司令,龐圖·德·拉·加迪任陸軍元帥,後者是在北方七年戰爭時期成名的法籍僱傭兵頭目。龐圖從勒瓦爾出發,包圍維森貝格。1574年1月,突襲城牆的嘗試失敗了;3月,通過城牆的一道裂口實施攻擊也被擊退,瑞軍損失1000餘人。挖隧道、火攻等方法也未奏效。至三月中旬,士氣低落,軍中怨聲載道。3月17日,瑞軍中的蘇格蘭僱傭軍和德意志僱傭軍竟然互相開戰,這是瑞軍內部矛盾的總爆發,傷亡比極其懸殊,德傭軍陣亡僅30人,蘇傭軍陣亡竟達1500人[13]。瑞典對維森貝格的包圍一事無成。
龐圖接替托特擔任總司令。德意志僱傭軍向約翰催要軍餉,而約翰囊中羞澀,導致僱傭軍把三座重要的城堡轉到丹麥國王腓特烈二世名下,約翰的事業進入低潮[14]。
文登的淪陷
[編輯]伊凡要求丹王把三座城堡移交給馬格努斯,被拒。1577年伊凡本人率領三萬軍隊破壞丹屬立窩尼亞。因為三座城堡的僱傭軍從丹麥也沒得到餉銀,故而迅速降於俄國。
8月末,伊凡進軍文登,這裡曾是騎士團的總部,是立窩尼亞的心臟。馬格努斯因為與伊凡產生爭執,退避此地。在俄軍包圍下,文登城堡里的三百男女引爆四噸火藥集體自殺。此役標誌着戰時俄國的最高成就,除了勒瓦爾(瑞典)、里加(波蘭—立陶宛)、奧賽爾島(丹麥)以外,伊凡幾乎控制了全立窩尼亞[14]。文登城破之後,馬格努斯被伊凡囚禁,放棄了「立窩尼亞國王」之銜(1578年獲釋後逃到了庫爾蘭,死於1583年)。大約同時,丹麥退出立窩尼亞戰爭。
俄軍失敗
[編輯]文登爭奪戰
[編輯]1576年,特蘭西瓦尼亞君主斯特凡·巴托里當選波蘭國王,他娶了西吉斯蒙德二世的妹妹安娜。斯特凡是個政治軍事強人,處理了但澤市的不滿後,他全力投入到立窩尼亞局勢中。幸運之神很快就不再眷顧俄國了。
1578年初,已成為盟友的瑞波兩國聯手在文登給了俄軍沉重一擊,這是立窩尼亞戰爭的重大轉折點。1578年9月,伊凡捲土重來,派出一支18000人的軍隊進軍文登。一支5500人的波瑞聯軍前去支援。10月21日,聯軍雖然人數少,但它先在戰場上擊潰了俄國騎兵,正在戰壕里圍城的俄軍步兵因此暴露在聯軍的屠戮之下。俄軍傷亡慘重,很多俄國大貴族被俘,二十架大炮和數千戰馬被繳獲,以至於瑞典步兵可以騎馬回勒瓦爾[15]。俄軍的地位動搖了。這也是瑞波兩國最後一次在立窩尼亞戰爭中聯手,但兩者都各自繼續與俄國作戰。
巴托里打入俄國
[編輯]巴托里的目標不僅僅是收復失地和吞併立窩尼亞,還有俄國境內的重要城市:諾夫哥羅德和普斯科夫。
瑞典奪回愛沙尼亞
[編輯]停戰
[編輯]在圍攻普斯科夫未遂後,巴托里和俄國在教廷使者的調解下談判。1582年1月,兩國簽訂《亞姆—扎波爾斯基條約》,休戰十年,伊凡放棄了立窩尼亞[16]。
因俄國境內叛亂,伊凡亦難以分心專門對付瑞典。1583年8月,俄瑞簽訂《普柳薩條約》,停戰三年(後來延長到1589年[17]),俄國承認愛沙尼亞、科克斯霍爾姆、英格利亞歸瑞典。俄國對於這一結果並不滿意,幾年後鮑里斯·戈東諾夫又重開與瑞典的戰事,即1590—1595年瑞俄戰爭,結果瑞典認輸,俄國又收回了英格利亞和科克斯霍爾姆。
參考文獻
[編輯]出處
[編輯]- ^ Oakley (1993). p.34
- ^ Frost (2000), p. 2.
- ^ Bain (1971), p. 84.
- ^ Oakley, p.17-18.
- ^ Oakley, p.21.
- ^ Oakley, p.22.
- ^ Oakley, p.26.
- ^ Bain (1905), p.119.
- ^ Oakley, p.30.
- ^ Oakley, p.31.
- ^ Bain (1908), p.124.
- ^ Peterson, p.91.
- ^ Peterson, p.91-92.
- ^ 14.0 14.1 Peterson, p.93.
- ^ Peterson, p.94.
- ^ Oakley, p.34.
- ^ Peterson, p.97.
參考書目
[編輯]- Bain, Robert Nisbet. Scandinav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Denmark, Norway and Sweden from 1513 to 1900. Adamant Media Corp. 1905 (reprinted 2006) [2011-01-10]. ISBN 05439389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3).
- Bain, Robert Nisbet. Slavonic Europe. Cambridge historical se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8 (reprinted 1971) [2011-01-10].
- Black, Jeremy. Warfare. Renaissance to revolution, 1492–1792. Cambridge Illustrated Atlases 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521470331.
- Bülow, Werner. Als die Bayern Bonn eroberten. Aus der Erlebniswelt einer Generation im Europa des 16. Jahrhunderts. UTZ. 2003. ISBN 3831602441 (德語).
- Dybaś, Bogusław. Livland und Polen-Litauen nach dem Frieden von Oliva (1660). Willoweit, Dietmar; Lemberg, Hans (編). Reiche und Territorien in Ostmitteleuropa. Historische Beziehungen und politische Herrschaftslegitimation. Völker, Staaten und Kulturen in Ostmitteleuropa 2. Munich: Oldenbourg Wissenschaftsverlag. 2006: 51–72. ISBN 3486578391 (德語).
- Dybaś, Bogusław. Zwischen Warschau und Dünaburg. Die adligen Würdenträger in den livländischen Gebieten der Polnisch-Litauischen Republik. North, Michael (編). Kultureller Austausch: Bilanz und Perspektiven der Frühneuzeitforschung. Köln/Weimar: Böhlau. 2009: 193&nfash;202. ISBN 3412203335 (德語).
- Elliott, John Huxtable. Europe divided, 1559–1598. Wiley-Blackwell. 2000. ISBN 9780631217800.
- Eriksson, Bo. Lützen 1632. Stockholm: Norstedts Pocket. 2007. ISBN 9789172637900 (瑞典語).
- Fischer, Ernst Ludwig aka Thomas A. Fisher (pseud.); Kirkpatrick, John. The Scots in Sweden; being a contribution towards the history of the Scot abroad. BiblioBazaar, LLC. 1907.
- Frost, Robert I. The Northern Wars. Pearson Education. 2000. ISBN 0582064295.
- Kahle, Wilhelm. Die Bedeutung der Confessio Augustana für die Kirche im Osten. Hauptmann, Peter (編). Studien zur osteuropäischen Kirchengeschichte und Kirchenkunde. Kirche im Osten 27.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84: 9–35. ISBN 3525563825 (德語).
- Karamzin, Nikolai Mikhailovich. The History of the Russian State VIII. 1826.
- Kreem, Juhan. Der Deutsche Orden und die Reformation in Livland. Mol, Johannes A.; Militzer, Klaus; Nicholson, Helen J. (編). The military orders and the Reformation. Choices, state building, and the weight of tradition. Uitgeverij Verloren. 2006: 43–58. ISBN 9065509135 (德語).
- Körber, Esther-Beate. Öffentlichkeiten der frühen Neuzeit. Teilnehmer, Formen, Institutionen und Entscheidungen öffentlicher Kommunikation im Herzogtum Preussen von 1525 bis 1618. de Gruyter. 1998. ISBN 3110156008 (德語).
- De Madariaga, Isabel. Ivan the Terribl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011-01-10]. ISBN 97803001197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6).
- Nordstrom, Byron J. Scandinavia Since 1500.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ISBN 9780816620982.
- Oakley, Steward. War and peace in the Baltic, 1560–1790. War in Context. Abing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2011-01-10]. ISBN 0415024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3).
- Peterson, Gary Dean. Warrior kings of Sweden. The rise of an empire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McFarland. 2007. ISBN 0786428732.
- Rabe, Horst. Reich und Glaubensspaltung. Deutschland 1500–1600. Neue deutsche Geschichte 4. Beck. 1989. ISBN 3406308163 (德語).
- Roberts, Michael. The Early Vasas: A History of Sweden, 1523–161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 [2011-01-10]. ISBN 10012969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Solovyov, Sergey. History of Russia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VI. 1791 [2011-01-10]. ISBN 5170021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9) (俄語).
- Steinke, Dimitri. Die Zivilrechtsordnungen des Baltikums unter dem Einfluss ausländischer, insbesondere deutscher Rechtsquellen. Osnabrücker Schriften zur Rechtsgeschichte 16. Vandenhoeck & Ruprecht. 2009. ISBN 389971573X (德語).
- Stevens, Carol Belkin. Russia's wars of emergence, 1460–1730. Pearson Education. 2007 [2011-01-10]. ISBN 9780582218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Stone, Daniel. The Polish-Lithuanian state, 1386–1795.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1 [2011-01-10]. ISBN 02959809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Tuchtenhagen, Ralph. Geschichte der baltischen Länder. Beck'sche Reihe 2355. C.H.Beck. 2005. ISBN 3406508553 (德語).
- Wernham, Richard Bruce.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The Counter-Reformation and price revolution, 1559–161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rchive. 1968.
- 本條目包含公有領域1906年布羅克豪斯與艾弗隆百科辭典之資料。
- Livländischer Krieg von 1554-1566. In: Mitteilungen aus dem Gebiete der Geschichte Liv-, Est- und Kurlands (edited by Gesellschaft für Geschichte und Altertumskunde der russischen Ostsee-Provinzen). Riga/Leipzig 1840, pp. 94–127, in German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