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聯合國秘書長選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聯合國秘書長的選舉是選舉下一任聯合國秘書長的過程。要被選為秘書長,候選人必須獲得聯合國安理會至少九個成員國的投票,且不能受到常任理事國的否決。然後,秘書長將由聯合國大會多數票任命。

儘管這個過程通俗的講叫選舉[1],但聯合國將其稱為「選舉和任命下一任聯合國秘書長的程序」[2]。由於大會從未拒絕任命安理會推薦的人選,因此是安理會的選擇決定了聯合國的下一任秘書長。

歷史[編輯]

聯合國秘書長的選拔沒有明確的正式規定。唯一的指導性文件是《聯合國憲章》第 97 條規定:「秘書長應由大會根據安理會的推薦任命。」憲章的簡潔語言後來被其他程序規則和公認的做法補充。1946 年,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表示「安理會只提名一個候選人供大會考慮,大會不應就提名進行辯論。」[3]

選舉受到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任何一個的否決權的影響。如果一個常任理事國否決候選人,這不被視為否決安理會決議,因為投票是保密的。為了打破 1981 年選舉的僵局,安理會開始通過秘密投票進行草案投票。草案投票制度於 1996 年被寫入文件中,稱為 Wisnumurti 準則。[4][5][6]

程序[編輯]

在現任秘書長任期結束前幾個月,安理會成員通過秘密投票採取一種評分投票形式進行草案投票。投票以「支持」或「反對」特定候選人,或表示「無意見」。常任理事國的選票與非常任理事國的選票混合在一起。根據草案投票結果,候選人可能會退出,新候選人可能會被提名。[6]

下一輪草案投票將揭示是否存在任何否決權。常任理事國用紅紙投票,而非常任理事國用白紙投票。如果任何常任理事國投了「反對票」,這將被視為可能的否決權。草案投票會一直進行,直到某個候選人沒有否決權並且獲得比其他候選人更多的「支持票」。隨後,安理會會將推薦的候選人提交給大會。從1996年起,這一投票通過喝彩方式進行,以確保秘書長的推薦能夠一致通過。[6][7]

在最終階段,大會正式任命安理會推薦的候選人為秘書長。除了 1950 年外,每次選舉中,大會都以這種方式進行投票,確保秘書長獲得一致通過。安理會推薦的候選人從未被大會否決。然而,安理會在討論時,總會有大會可能投反對票的壓力存在。

秘書長的選舉過程常被比作教皇的秘密選舉。投票只限於少數國家代表參加,並且是秘密進行的,通常會經歷多輪投票,過程常常容易陷入僵局。雖然選票不會被燒毀以產生黑煙和白煙,但選票會印在紅色和白色的紙上。儘管投票是保密的,但外交官們經常會向記者泄露結果。秘書長候選人可能會被常任理事國否決,這有點像在1903年教皇選舉之前,天主教大國可以否決教皇候選人一樣。[8][9][10]

任職資格[編輯]

在某些職務資格上,雖然沒有正式的規定,但通過歷史先例已經確立了一些標準。這些標準得到了中國法國的支持,他們擁有否決權。然而,美國英國並不認可這些標準,並支持一些不符合這些資格要求的候選人。這種分歧導致了國際間的意見衝突。[11]

聯合國秘書長從未來自五個常任理事國,這是因為這些國家在聯合國安理會中已經擁有很大的權力。選擇秘書長時避免提名五常國家的候選人,可以防止權力過於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確保聯合國的公正性和代表性更廣泛。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持秘書長的中立性,避免讓任何一個大國對聯合國的事務有過大的影響。秘書長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協調各國的利益,來自小國或中等國家的候選人往往被認為能更好地履行這一職責,不會偏袒特定的強國。簡而言之,避免五常國家的候選人出任秘書長,是為了維護聯合國的平衡與公平,使其更好地服務於全體會員國的共同利益。[12]

任期限制[編輯]

該職位的任期限制為兩個完整任期。吳丹連任了三屆,但他的前兩屆是部分任期,加起來才是一屆完整任期。1981 年,中國對庫爾特-瓦爾德海姆當選第三任秘書長投了 16 次否決票,瓦爾德海姆最終中止了競選。自 1981 年以來,沒有一位秘書長試圖競選第三個任期。

地區輪換[編輯]

聯合國秘書長一職在全球各個地區的人之間輪換。每個地區的人連續擔任兩到三屆秘書長。該地區的候選人在下一次選舉中被取消資格,新地區域接替秘書長職位。

英語和法語流利[編輯]

秘書長最好能講英語和法語。在某些選拔中,法國會否決不會講法語的候選人, 但在其他選拔中,法國投了棄權票。[13][14][15][16][17]

  • 1946 年,法國反對挪威的特里格韋·利,因為他不會說法語,但當其他四個常任理事國達成共識時,法國投票支持他。美國對保羅-亨利·斯帕克不會說英語感到困擾,但他最終當選為大會主席。[18][19]
  • 1971 年,馬克斯-雅各布森因不會講法語而未獲法國支持。[20] 芬蘭代表團指責法國在第一輪投票中否決了他,但法國實際上投了棄權票。[21]
  • 1991年,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在一次會議上遇到了他的競爭對手貝爾納-奇德羅。談話中,奇德羅突然改說法語,以表明他是一個嚴肅的候選人。布特羅斯-加利開玩笑說,他將受到法國的青睞,因為他還會 "說帶有法國口音的英語"。兩位候選人都沒有在民意調查中被否決。[17]
  • 1996 年,法國大使在談到下一任秘書長時說:"我們希望他來自非洲,而且很有可能會說法語。」不過,法國最終允許講法語但出生在講英語的加納的科菲-安南擔任秘書長。
  • 2006 年,沙希·塔魯爾前往北京競選該職位。中國外交部長在採訪中突然轉向法語,以測試塔魯爾的語言能力。塔魯爾是唯一能流利講法語的亞洲候選人,但他被美國否決。潘基文為防止被法國否決,晚上參加了法語課程。[22]

選拔結果[編輯]

代理秘書長[編輯]

格拉德溫·傑布於 1945 年 8 月擔任聯合國籌備委員會執行秘書長,從 1945 年 10 月至 1946 年 2 月擔任聯合國代理秘書長。他的繼任者特里格韋·利是第一位根據聯合國憲章被任命為秘書長的人。

1946[編輯]

加拿大的萊斯特·皮爾遜被認為是秘書長的首選。然而,蘇聯基於地理原因反對他,因為聯合國的永久總部將設在北美。常任理事國隨後同意由挪威的特里格韋·利出任,他曾在大會主席選舉中輸給了比利時的保羅-亨利·斯帕克。1946 年 2 月 1 日,作為主要大國之間妥協的結果,利在安理會中以全票當選為聯合國第一任秘書長,並在大會中以 46-3 的投票結果當選。[23][24][25]

1950[編輯]

聯合國介入朝鮮戰爭後,蘇聯否決了特里格韋·利的連任。美國認為,大會可以延長利的任期,而無需安理會的建議。當一個拉丁美洲候選人似乎有望獲選時,美國威脅要在安理會中首次行使否決權。由於沒有其他候選人能贏得所需的七票多數,安理會通知大會無法提出建議。大會隨後以 46-5-8 的投票結果決定將利的任期延長三年至 1954 年 2 月。蘇聯認為這一投票違反了聯合國憲章,並認為在利原定的五年任期到期後,秘書長職位空缺。特里格韋·利在 1952 年宣布打算辭職,稱「我相當確定現在是離開而不損害聯合國的時候」。他辭職了,並於 1953 年被替換。

1953至1957[編輯]

1952 年 11 月,特里格韋·利宣布辭職。蘇聯在 1950 年否決了利的連任,並認為 1950 年大會延長他任期的舉措是非法的。從那時起,蘇聯就忽視了特里格韋·利,將所有通信都寄給「秘書處」而不是秘書長。隨着朝鮮停戰協定談判的進行,特里格韋·利感到一個新的秘書長可以恢復與蘇聯的工作關係。在選舉期間,兩個超級大國都經歷了政府變革,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於 1953 年 1 月就職,約瑟夫·斯大林於 1953 年 3 月去世。

英國為加拿大的萊斯特·皮爾遜積極努力遊說,但再次被蘇聯否決。菲律賓的卡洛斯·P·羅慕洛是美國的候選人,但未能獲得 7 票多數。蘇聯候選人獲得了大量棄權。經過三周的談判,法國提議提名瑞典的達格·哈馬舍爾德,一個如此默默無聞的候選人,以至於美國國務院最初不確定他是誰。然而,哈馬舍爾德對兩個超級大國都可接受,安理會選定他為列的繼任者。[26]

1957年,達格-哈馬舍爾德以全票連任。然而,蘇聯對哈馬舍爾德處理1960年爆發的剛果危機的方式感到不滿。蘇聯催促他辭職,並建議由三人行政機構取代秘書長。1961 年,哈馬舍爾德在北羅得西亞(今贊比亞)的一次空難中喪生。[27][28][29][30]

1961,1962至1966[編輯]

哈馬舍爾德的去世給聯合國帶來了繼任危機,因為《聯合國憲章》沒有規定秘書長一職的繼任問題。蘇聯力推三人行政機構[31],而美國和英國則提出了繞過安理會、由聯大主席履行秘書長職責的計劃[32]。然而,兩個超級大國在秘書長助理的人數問題上僵持了四周,美國堅持要五名,[33] 而蘇聯則提出了三、四、六或七名的人選。當超級大國同意讓吳丹自己做出決定時,僵局最終被打破。吳丹被一致推選為代理秘書長,任期為哈馬舍爾德的剩餘任期,至1963年4月10日結束。[34][35][36][37]

不到一年的時間,吳丹在解決古巴導彈危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蘇聯總理赫魯曉夫在寫給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的信中多次提到坦特,從而確保了他的再次當選。出於個人原因,坦特希望他的第二個任期在自己當選後五年到期,而不是哈馬舍爾德在任期到期後五年。1962 年 12 月,坦特從代理秘書長晉升為秘書長,任期至 1966 年 11 月 3 日結束。[38][39]

1966 年,吳丹宣布不再競選連任。[40] 然而,沒有候選人被提名接替他,吳丹被任命連任第三屆。[41]他的任期於 1971 年 12 月 31 日結束,[42] 這使秘書長的任期在今後的所有選舉中都與公曆年一致。

1971[編輯]

在擔任了相當於兩個完整任期的秘書長後,吳丹宣布打算在 1971 年底卸任。蘇聯試圖拉攏丹特留任,[43]但美國承諾否決他的提議,這樣他就可以退休了。[44]

芬蘭的馬克斯-雅各布松在競選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領先的候選人,[45] 但奧地利的庫爾特-瓦爾德海姆在第一輪贏得了最多選票。阿根廷的卡洛斯-奧爾蒂斯-德-羅薩斯也在第二輪中超過了 9 票的門檻。然而,中國否決了瓦爾德海姆,蘇聯否決了雅各布森和奧爾蒂斯。在第三輪投票之前,美國和英國代表團收到了阻止瓦爾德海姆當選的指示,但他們決定投棄權票,依靠中國的否決權。 [46]出乎他們意料的是,中國將否決票改為棄權票。庫爾特-瓦爾德海姆沒有遭到否決,被選為秘書長,任期從 1972 年 1 月 1 日開始。

1976[編輯]

庫爾特-瓦爾德海姆輕鬆擊敗路易斯-埃切維里亞-阿爾瓦雷斯,贏得了1976年的連任。雖然瓦爾德海姆在1971年曾遭到三個常任理事國的反對,並在第三輪選舉中意外勝出,但他在1976年獲得了所有五個常任理事國的支持。中國在第一輪投票中對瓦爾德海姆投了象徵性的否決票,以表明中國更傾向於第三世界國家的秘書長人選,但在第二輪投票中又投了贊成票。[47]

1981至1986[編輯]

庫爾特·瓦爾德海姆競選第三個連任秘書長,最終以一票之差輸給薩利姆·艾哈邁德·薩利姆。然而,由於中國否決了瓦爾德海姆,美國又投票反對薩利姆,選舉陷入僵局,進行了 16 輪投票。安理會最終選定了一位黑馬候選人,他待在家裡沒有進行競選。哈維爾·佩雷斯·德·庫埃利爾被選為 1982 年 1 月 1 日開始的任期,成為第一位來自拉丁美洲的秘書長。

1981 年的選舉設立了許多先例。打破僵局的抽籤投票制度被採用到未來的選舉中。中國對瓦爾德海姆的 16 次否決證實了兩屆任期限制,並確立了地區輪換原則。

1986 年,哈維爾-佩雷斯-德奎利亞爾應徵連任秘書長。在美國國會削減會費後,聯合國面臨財政困難。剛剛從四肢搭橋手術中恢復過來的佩雷斯表示不願意隨波逐流。然而,他認為自己有責任接受下一個任期,於是安理會一致推選他連任。[48][49]

1991[編輯]

1991 年,輪到非洲擔任秘書長職位。有八名非洲人被提名為候選人,非洲統一組織承諾其成員將在大會上投票反對任何非非洲人。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共同持有大會中的多數票,支持非洲統一組織提名的所有候選人。中國再次支持來自非洲的秘書長。然而,安理會其他四個常任理事國拒絕了地區輪換原則,在草案投票期間提名了幾位非非洲候選人。[50][51]

1991 年的選拔首次使用了第一輪民意調查。與 1981 年的選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選拔過程中沒有人投否決票。在五輪投票中,埃及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津巴布韋的伯納德-奇德羅領先。在第六輪投票中,奇德羅的一些支持者放棄了他,因為他們擔心美國會拖延投票時間,為妥協候選人騰出空間。布特羅斯-加利以 11-0-4 的票數當選[5]:411-412 [13]

1996至2001[編輯]

年事已高的布特羅斯-加利最初只打算連任一屆,但他在1996年競選連任時無人反對。安全理事會以 14 票贊成、1 票反對、0 票棄權通過了他的連任,但美國投了否決票。[52] 在安全理事會其他成員未能說服美國改變立場後,布特羅斯-加利於 1996 年 12 月 5 日中止了他的候選資格。[53]

四名非洲候選人被提名接替布布特羅斯-加利。在多輪投票中,美國和英國否決了所有來自法語國家的候選人,而法國則否決了所有來自英語國家的候選人。法國在最後一輪投了棄權票,從而打破了僵局,加納的科菲-安南以 14-0-1 的票數勝出。

2001 年,科菲-安南在沒有競選對手的情況下參加競選,並在安全理事會一致同意下再次當選。

2006至2011[編輯]

2006 年,韓國潘基文在第一輪投票中領先。在最後的民意調查中,潘基文獲得了 14-0-1 的選票。印度的沙希-塔魯爾(Shashi Tharoor)以 10 比 3 比 2 的票數排名第二,美國投了 1 票否決票。

2011 年,潘基文在沒有競選對手的情況下參加競選,並在安全理事會一致同意下再次當選。[54]

2016至2021[編輯]

2016年,東歐國家受到青睞,因為它是唯一尚未誕生秘書長的地區。還開展了選舉第一位女性秘書長的活動。 13名候選人中,9名來自東歐,7名女性。

兩個競選團隊非但沒有合作選出一位東歐女性,反而都以失敗告終。葡萄牙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第一輪投票中就領先,並且從未失去過領先優勢。在最後一輪投票中,古特雷斯以 13-0-2 的票數獲勝,是唯一沒有被否決的候選人。因此,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成為下一任秘書長,這是自 1981 年以來首位擔任這一職務的西歐人。

2021至今[編輯]

2021 年,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無人競選的情況下參選,並在安理會一致同意下再次當選。[55]

參考資料[編輯]

  1. ^ Portugal's Antonio Guterres elected UN secretary-general. BBC News. 2016-10-13 [2024-07-13] (英國英語). 
  2. ^ Procedure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the next UN Secretary-General |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24-07-13] (美國英語). 
  3. ^ A/RES/11(I) Terms of Appointmen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4. ^ Chesterman, Simon. Secretary or General? The UN Secretary-General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5. ^ 5.0 5.1 Sievers, Loraine; Davis, Sam. The Procedure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Oxford Univ Press. 2014. ISBN 9780199685295. 
  6. ^ 6.0 6.1 6.2 The 'Wisnumurti Guidelines' for Selecting a Candidate for Secretary-General (PDF). [2016-12-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30) –透過UNElections.org. 
  7. ^ Homepage | Security Council. main.un.org. [2024-07-13]. 
  8. ^ Sengupta, Somini. Secrecy Reigns as U.N. Seeks a New Secretary General.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7-21 [2024-07-13]. ISSN 0362-4331 (美國英語). 
  9. ^ Opinion | A Well-Read Secretary General. The New York Times. 1981-12-13 [2024-07-13]. ISSN 0362-4331 (美國英語). 
  10. ^ Lynch, Colum. The Race for U.N. Secretary-General Is Rigged. Foreign Policy. 2024-07-24 [2024-07-13] (美國英語). 
  11. ^ Israelyan, Victor. On the Battlefields of the Cold War: A Soviet Ambassador's Confession. Penn State Press. November 2010. ISBN 9780271047737. 
  12. ^ Selecting the UN Secretary-General: Vetoes, Timing and Regional Rotation (PDF). 
  13. ^ 13.0 13.1 Lewis, Paul. SECURITY COUNCIL SELECTS EGYPTIAN FOR TOP U.N. POST. The New York Times. 1991-11-22 [2024-07-13]. ISSN 0362-4331 (美國英語). 
  14. ^ Crossette, Barbara. Ghanaian Gains Ground In Candidacy To Head U.N.. The New York Times. 1996-12-13 [2024-07-13]. ISSN 0362-4331 (美國英語). 
  15. ^ Crossette, Barbara. In Jockeying to Lead U.N., Ghanaian Is Moving Ahead. The New York Times. 1996-12-12 [2024-07-13]. ISSN 0362-4331 (美國英語). 
  16. ^ Shashi Tharoor. The inside Story of How I Lost the Race for the UN Secretary-General's Job in 2006. OPEN Magazine. 
  17. ^ 17.0 17.1 U.N., Fluent in Anglo-French, Seeks to Go Multilingual. Inter Press Service. 2013-05-13 [2024-07-13]. 
  18. ^ U.N., Fluent in Anglo-French, Seeks to Go Multilingual. Inter Press Service. 2013-05-13 [2024-07-13]. 
  19. ^ Document 70 Minutes of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Delegation 請檢查|url=值 (幫助). 
  20. ^ Times, Sam Pope Brewer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Jakobson Confident on U.N. Candidacy. The New York Times. 1971-09-18 [2024-07-13]. ISSN 0362-4331 (美國英語). 
  21. ^ Telegram From the Miss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21, 1971, 0250Z. 
  22. ^ Telegram From the Miss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21, 1971, 0250Z. 
  23. ^ 70th anniversary of first meeting of General Assembly |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24-07-13] (美國英語). 
  24. ^ Husen, Van.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Korean War: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ABC-CLIO. 2010. ISBN 978-1851098491. 
  25. ^ Ravndal, E. 'A force for peace': Expanding the role of the UN Secretary-General under Trygve Lie, 1946-1953. 2015 (English). 
  26. ^ Nossiter, Bernard D. SOMEONE IS TRYING TO FIRE DR. WALDHEIM. The New York Times. 1981-11-01 [2024-07-13]. ISSN 0362-4331 (美國英語). 
  27. ^ [ttps://www.nytimes.com/1981/11/01/weekinreview/someone-is-trying-to-fire-dr-waldheim.html Someone is Trying to Fire Dr. Waldheim]. 
  28. ^ DAG HAMMARSKJÖLD: The UN years .... www.un.org. [2024-07-13]. 
  29. ^ An Historical Overview on the Selection of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es-General (PDF). [2007-09-3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10-25) –透過UNA-USA. 
  30. ^ Dag Hammarskjöld and the Congo crisis (PDF). 
  31. ^ Hamilton Thomas J. Interim U.N. Head is Urged by Rusk; His Timing Scored. 23 September 1961. 
  32. ^ Document 182 Memorandum From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ffairs (Cleveland) to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Bowles 請檢查|url=值 (幫助). 
  33. ^ [Document 189 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Miss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請檢查|url=值 (幫助). 
  34. ^ U. S. and Soviet Gain in Negotiations on New U. N. Chief. 24 October 1961. 
  35. ^ Burmese U.N. Head Acceptable to U.S. with 2 Conditions. 6 October 1961. 
  36. ^ Soviet Sees Accord on U.N. Chief Near. 
  37. ^ Thant Is Elected Interim U.N. Head. 
  38. ^ Russians Agree to Naming Thant for a Full Term. 
  39. ^ U.N. Names Thant for 4-Year Term. 
  40. ^ Thant Declares He Will Not Seek Second U.N. Term. 
  41. ^ Election of Thant with Wider Role in U.N. Due Today. 
  42. ^ Thant, Renamed, Vows New Effort to End Asian War. 
  43. ^ Thant Says Farewell to the U.N. Staff. 
  44. ^ Telegram From the Miss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17, 1971, 0655Z.. 
  45. ^ Ceylon's Delegate to Seek Thant Post. 
  46. ^ Telegram From the Miss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22, 1971, 0356Z. 
  47. ^ Waldheim is Backed by Security Council for Five Years More. 
  48. ^ Election of U.N. Leader to 2d Term is Expected. 
  49. ^ Javier Perez de Cuellar: Unanimously, the U.N.'s Man. 
  50. ^ Africans Pressing Bid for U.N. Post. 
  51. ^ Search Is On for Next U.N. Secretary General. 
  52. ^ Round One in the U.N. Fight: A U.S. Veto of Boutros-Ghali. 
  53. ^ U.N. Leader Halts Bid for New Term but Does Not Quit. 
  54. ^ U.N. Leader Halts Bid for New Term but Does Not Quit. 
  55. ^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24-07-13] (美國英語). 

更多資料[編輯]

  • Goodwin, Ralph R.; Petersen, Neal H.; Kranz, Marvin W.; Slany, William (編), General; the United Nations,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 I,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2 
  • Claussen, Paul; Duncan, Evan M.; Soukup, Jeffrey A. (編), United Nations, 1961–1963,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1–1963 XXV,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