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芬蘭政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芬蘭政治在管理形式上是議會制民主制度。在芬蘭使用的是多黨制。根據三權分立的原則,立法權由芬蘭議會掌握,行政權由總理領導的國務院掌握,司法權由法院來掌握。

芬蘭總統是芬蘭的國家元首,總統與政府一起制定芬蘭外交政策,掌管與別國的關係,參與國際會議和談判。總統是芬蘭國防軍的最高統帥。芬蘭總理則是芬蘭的政府領導人。行政權由芬蘭政府所有。立法權則由芬蘭議會所有。總統雖有權否決議會決定,但議會也同樣可以否決總統的決定。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

2000年,芬蘭修改了憲法,加強了總理的地位並削減了總統的部分權力[1]

國家機構

[編輯]
芬蘭議會大廈

議會

[編輯]

芬蘭的民意代表機構是芬蘭議會。其最重要的任務是制訂法律。新法的制訂或舊法的修改需由政府提案或者議員提案來啟動制訂或修改進程。[2]

國務院(即國家政府)必須向議會提交下一個年度的政府預算提案。議會的財務委員會處理政府預算中的每一條細節以及議員們對政府預算而做的提案。議會的重要職責之一也是維持一個有執行能力的政府。

在2023年舉行的議會選舉後議會中的最大黨派為獲得48個席位的民族聯合黨,其次為正統芬蘭人黨(46席)、芬蘭社會民主黨(43席)和芬蘭中間黨(23席)。總共有9個黨派在議會中占有席位[3]

國務院

[編輯]

芬蘭總理領導着在議會制中代表行政權力的國務院(或稱政府)。國務院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可以制訂法令,這些法令進一步完善已經生效的法律法規系統。[4]

從2019年12月10日起國務院為馬林內閣英語Marin Cabinet。內閣總理為來自芬蘭社會民主黨的桑娜·馬林。內閣中除社會民主黨之外還有芬蘭中間黨綠色聯盟左翼聯盟芬蘭瑞典族人民黨

共和國總統

[編輯]

芬蘭共和國總統是由芬蘭公民直選出來的國家元首。總統與國務院共同領導芬蘭的外交政策。總統是芬蘭國防軍的統帥[5]。總統任命一些高級文職官員和最高法院的法官。當總統因故不能履行職務時由總理來執行,而當總理也因故不能履行時則由代理總理職務的部長來執行。

總統任命國防軍的軍官。總統根據政府提案來決定國防軍進入戰爭狀態。宣戰和停戰由議會同意後總統來決定。

在1999年制訂、2000年生效的新憲法之前,總統比現在擁有更多的國家權力。不過這些國家權力只有在巴錫基維吉科寧總統期間(1946-1981年)被全權使用,當時芬蘭被認為是半總統制的國家。總統依然有否決權,但是議會可以再否定總統的否決。

司法機構

[編輯]
芬蘭最高法院

芬蘭的司法機構有獨立的執行和裁決權力。法官由共和國總統來任命[6]

第一級法院為初級法院,其裁決可以上訴至中級法院。民事和刑事爭端中的最高裁決權由最高法院來行使。行政上訴事宜則由行政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來裁決。[6]

國家財政

[編輯]

芬蘭國家財政收入部分稅收和具有稅收性質的收入有400億歐元,其中個人所得稅約為130億,營業稅約為180億。支出部分最多的部分是財政部(175億)、社會事務和衛生部(130億)及教育文化部(67億)所管轄的領域裡的支出。[7]

芬蘭的公共支出幾乎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

行政管理

[編輯]

行政管理由國家中央政府、區域政府和基層政府組成。其它的公眾管理還包括市鎮機構、教會機構及間接公眾機構。間接公眾機構包括一些獨立的公權力機構(如社會保障局和芬蘭銀行)和其它一些根據法規而行使公權力的機構(如動物保護監督員)。[8]

市鎮及區域的自治

[編輯]

在芬蘭三分之二的公眾服務是由市鎮自治管理來提供的。在很少國家中市鎮的自治管理有如此重大的責任。芬蘭憲法中規定市鎮有權徵收市鎮稅。中央政府和市鎮之間的責任劃分不是十分清楚。2010年代中計劃的社會保障和醫療行業的改革可能會把權力和責任從一些小的市鎮手中收回。

自治法給於奧蘭自治區權力為內部事務制訂法律以及決定自治區自己的財政預算。[9]

軍事國防

[編輯]

芬軍最重要的任務是為芬蘭提供軍事防禦。除此之外芬軍的其它任務包括支持其它政府部門保障重要的社會功能以及參與國際維和任務。在和平時期芬軍的組織結構為總指揮部及其五個下屬機構、陸軍海軍空軍國防大學[10]。芬軍最高統帥為總統

政治力量

[編輯]

政黨

[編輯]
從1945年到2015年芬蘭議會選舉中各大政黨的得票率(%),〔KESK:中間黨、SDP:社民黨、KOK:民聯黨、VAS:左翼聯盟、VIHR:綠黨、PS:芬人黨、RKP:瑞族黨、KD:基民黨

在芬蘭政黨的存在大約有一百年的歷史。政黨的地位在1969年制訂的《政黨法》中詳細做出了規定。根據司法部的定義,政黨是在政黨名單中註冊的協會。政黨有權在市鎮選舉、議會選舉及歐洲議會選舉中推出候選人名單。黨員通常是加入某個政黨的地方分部而成為該黨黨員的。[11]

在芬蘭最早出現的政黨為1860年代的芬蘭族黨和瑞典族黨。當工人階級的政治力量組織起來之後在1899年成立了芬蘭工人黨,即現在芬蘭社會民主黨的前身。在芬蘭獨立後的早期歲月里各黨派的政治理念還是相差很大的。幾十年過去之後這些差距明顯地縮小了,1980年代之後再沒有一個主要政黨提出對社會有激進影響的變化。

在二戰之後芬蘭議會裡主要政黨為農村聯盟(即現在的芬蘭中間黨)、社民黨和現左翼聯盟的前身芬蘭人民民主聯盟。直至1970年代末民族聯合黨的支持率跟這些大黨相比一直低5%到7%。在1980年代左翼聯盟的支持率迅速下跌,同時綠色聯盟把環保理念帶入芬蘭政治中。綠色聯盟和正統芬蘭人黨的支持率在2000年代超過左翼聯盟。在2011年正統芬蘭人黨上升為大黨之列。自1966年起芬蘭基督教民主黨一直是取得議會席位的政黨,但其從未成為主要政黨之一。

利益集團

[編輯]
位於赫爾辛基的各個工會組織的辦公樓(1993年)

在芬蘭政治體制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一些團體是主要的經濟組織,它們要麼互相之間談判,或者聯合起來跟代表國家權力的政府機關談判來協調各方的利益。這些經濟組織中在傳統上最重要的是分別代表雇主和雇員的勞力市場組織,以及代表各行業的行業組織。[12]

在芬蘭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來採用統一的國民收入政策合約。這些統一的合約涵蓋工資、工作時間、社保政策、金融政策、稅收政策以及就業政策。甚至一些傳統的宗教節日也再這些政策合約的名義下移至周末,並從周末移回至原本的日期。勞力市場組織在1970和1980年代也曾參與商業政策的制訂。

芬蘭勞力市場模型的典型特徵是全覆蓋性、集中的談判結構、以及三層體系,即談判首先是在中央組織間進行,然後是在行業間進行,最後是在各個工會層次上進行的。在芬蘭有很高的工會組織率:大約75%的雇員屬於某個工會。政府機構的雇員在很多事務上跟私有行業中的雇員同等對待。法律授予雇員直接去影響自己利益的權力,在大型私有企業里設有雇主和雇員之間的共同決策委員會,在這些委員會裡例如會在裁員時舉行談判。

市場力量

[編輯]

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之間的關係在所有的社會類型中都是核心問題。在兩個極端的例子中可以簡化為:各種重要的經濟活動在資本主義體制中是通過由私人擁有和控制的企業來進行的;而在社會主義體制中是由政府擁有和控制的國營公司來進行的。在芬蘭社會和經濟中一些歷史性的基本結構元素一直是長期占重要地位的農業、小農場化、以及集中在已出口為主的林業及木材加工業[13]。因二戰後需償還戰爭賠款,從而提升了重工業如造船業的發展。

芬蘭跟蘇聯進行過基於政治條約所謂的「東邊貿易」的商業交往,直至蘇聯解體。「東邊貿易」在1990年代初期結束後,芬蘭經濟發展越發依賴於國際市場,而這再也不能通過政治條約來調控。

IT業在1990年代後期成為芬蘭的重要出口工業。一個單獨的公司,諾基亞及其外包商,在1990及2000年代對芬蘭國民生產總值的發展影響巨大。在其最高峰期的2000年裡,諾基亞的營業額占據整個芬蘭的國民生產總值的2.4%[14]

非政府組織

[編輯]

除了註冊政黨及經濟利益集團之外在芬蘭政治體制中還有為數眾多的團體、協會、組織和機構去影響政治體制,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或推動自己的事務。非政府組織通常是指那些主要以協會形式運作的機構,它們通常在各個級別、有的甚至是跨國運作的。有些原本屬於政府的任務被下放至一些非政府組織,因此這樣的組織可成為行政組織。一些組織在理念和政治形態上支持政府官方的路線,而另外一些組織則對官方路線持公開的批判性立場,並盡力去導向公眾輿論及政策制訂[15]。非政府組織被稱為公有部門和私有部門之外的第三部門

媒體

[編輯]

芬蘭的媒體依然是多樣化的。每周出版4至7次的報刊數量為53,其中發行量最大的報刊為《赫爾辛基日報》。在芬蘭五分之四的早報是在早上投遞的。報刊的收入中只有11%是從報刊零售來的,這被認為是媒體業成功的因素之一。跟其它媒介相比,報刊在媒體通訊中然具強勢地位。在2004年12歲到69歲的芬蘭人中有80%的人每天閱讀報刊。[16]

地方性刊物在傳統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但具有濃厚黨派意識刊物的地位卻顯著地削弱了。

芬蘭的期刊出版的範圍寬廣。1993年制訂了專門的法律來指導公眾廣播服務,法律規定公眾廣播必須提供範圍寬廣的服務。[16]

基於強勢傳統的媒體架構中,由讀者訂閱支撐的報刊媒體和政府贊助的電訊傳媒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架構也在媒體的內容中體現出來。芬蘭的新聞標準是基於媒體業界自己制訂的倫理規範、記者守則、以及知道公眾廣播服務的法規。在現實運作中出現的道德問題由專門的大眾媒體理事會來裁決評判。理事會成員由記者協會和出版協會的代表之外還有專業律師代表和行業獨立代表。[16]

2010年代以來所謂的媒體變革和社交媒體影響了整個傳媒界。

國際關係

[編輯]

外交政策

[編輯]

芬蘭的外交政策在20世紀,特別是續戰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對蘇聯的態度所主導的。例如在巴錫基維吉科寧超過三十年的總統期間芬蘭政府組閣時不希望那些不接受巴錫基維–吉科寧路線英語Paasikivi–Kekkonen doctrine的政黨參加。當蘇聯在20世紀末解體時,它失去了主導芬蘭外交政策國家的地位。從那時後起芬蘭開始加入很多歐洲超國家組織,如歐洲委員會(1989年)、歐洲經濟區(1992年)、歐盟(1995年)及非正式的歐元小組英語Eurogroup(2002年)。

2000年生效的憲法規定,芬蘭參與為保障和平和人權以及促進社會發展的國際合作活動。芬蘭總統在國務院(即國家政府)的合作下領導芬蘭的外交政策。然而芬蘭議會有權決定是否接受或放棄國際義務,以及國際義務的生效期。如果歐盟的決定不需再經過芬蘭議會的同意的話,國務院則負責將歐盟的決定轉化為芬蘭國內政策以及為執行歐盟決定芬蘭所需採取的措施。

芬蘭是歐盟、聯合國、世界銀行等眾多國際組織的成員之一。

歐盟成員

[編輯]
歐盟旗幟及北歐五國國旗

歐盟的政策直接和間接地影響到成員國的國內政治。被接受為歐盟成員的國家自願地放棄自決權力的大部分,並承諾接受現成及將來的超國家法律和政策。歐洲的一體化對芬蘭有些政黨來說是很不情願的[17]

當芬蘭在1995年加入歐盟時,芬蘭直接加入了歐洲聯盟經濟暨貨幣聯盟的第二階段。在第三階段時,即1999年1月起,歐元可以作為銀行賬號的貨幣單位。2002年起,歐元紙幣和硬幣取代了芬蘭馬克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关于芬兰 > 政治体制. 芬蘭駐華大使館. [2016-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2. ^ Eduskunta säätää lait. oikeusministerio.fi. [2017-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7) (芬蘭語). 
  3. ^ Tulospalvelu. Yle. 2023-04-03 [2023-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2) (芬蘭語). 
  4. ^ Suomen poliittinen järjestelmä - 3.3 Valtioneuvosto. helsinki.fi. [2017-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芬蘭語). 
  5. ^ Suomen perustuslaki. finlex.fi. 1999-06-11 [2017-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3) (芬蘭語). 芬蘭憲法第128條 
  6. ^ 6.0 6.1 Tuomioistuimet ovat riippumattomia. oikeusministerio.fi. [2017-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0) (芬蘭語). 
  7. ^ Julkinen talous: Valtion budjettitalouden tulot ja menot. stat.fi. 2017-02-10 [2017-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芬蘭語). 
  8. ^ Valtion hallintojärjestelmä. suomi.fi. 2016-02-09 [2017-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2) (芬蘭語). 
  9. ^ Ahvenanmaan itsehallintolaki. finlex.fi. 1991-08-16 [2017-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4) (芬蘭語). 
  10. ^ Puolustusvoimien rauhan ajan organisaatio vuonna 2015. pirkanviesti.fi. [2017-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芬蘭語). 
  11. ^ Puolueet. vaalit.fi. 2016-04-12 [2017-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6) (芬蘭語). 
  12. ^ Saukkonen, Pasi. Suomen poliittinen järjestelmä - 2.2 Etujärjestöt. helsinki.fi. [2017-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9) (芬蘭語). 
  13. ^ Saukkonen, Pasi. Suomen poliittinen järjestelmä - 2.3 Markkinavoimat. helsinki.fi. [2017-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5) (芬蘭語). 
  14. ^ Sajari, Petri. Nokia nousi jälleen Suomen talouden vahvistajaksi. 赫爾辛基日報(Helsingin Sanomat). 2015-08-28 [2017-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芬蘭語). 
  15. ^ Saukkonen, Pasi. Suomen poliittinen järjestelmä - 2.3 Kansalaisjärjestöt ja yhteiskunnalliset liikkeet. helsinki.fi. [2017-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03) (芬蘭語). 
  16. ^ 16.0 16.1 16.2 Moring, Tom. Suomen poliittinen järjestelmä - 2.5 Joukkoviestintävälineet Suomen poliittisessa järjestelmässä. helsinki.fi. [2017-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5) (芬蘭語). 
  17. ^ Suomen poliittinen järjestelmä - 4.2 Suomi Euroopan Unionissa. helsinki.fi. [2017-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3) (芬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