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飛機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現在的飛機欖不再以「掟錢落街、拋欖上樓」方式售賣了

甘草欖又稱飛機欖英語:Aeroplane Olive),最先出現於廣州,之後來到香港。是把橄欖甘草等藥材醃製而成,甘草味濃,中帶甜,不容易變壞。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甘草欖的流動小販斜背著欖型的容器,在民居街上沿途賣。因當時的唐樓高度有限,只得數層,買家從陽台給街上的小販,之後小販則扔給買家甘草欖,訓練有素,如放紙飛機,所以有飛機欖的別稱。

香港,有人稱「飛機欖之父」郭鑒基(1924年-2013年12月9日),在14歲時,從掟石頭取得靈感,與三名友人合夥買入當時流行廣州小食「欖子」,再混入甘草、陳皮、丁香、玉桂、鹽、糖等香料醃製後包裝,以獨創的「掟上樓」的方式銷售[1]。據說他醃製的飛機欖酸中帶甜,亦不易變壞,而且甘草,有止咳、潤喉等功效,頗受街坊歡迎。1970代高峰時期,他每天做2小時就拋約200份(大約10斤)的飛機欖[2]

資料來源

[編輯]
  1. ^ 專題報道:「做得幾耐就幾. 蘋果日報. 2011-07-31 [2012-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飛機欖(阿嵐). 商業電台. 2011-08-13 [2012-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