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專題委員會/專題指引
維基專題(WikiProject)是想以合作方式改進維基百科的人組成的團隊。本篇維基專題指引記載了啟動和維護維基專題的公認做法,以及能更有效率組織志願者的建議。關於如何啟動維基專題的更詳細說明,請參見Wikipedia:專題委員會/專題指引/專題。
什麼是維基專題?
[編輯]維基專題是以團隊合作方式,專門管理維基百科上特定主題的一系列條目的編者團隊。維基百科專題是一群人,而不是一組頁面,一個主題領域,或一個分類。維基百科專題的頁面不是一個直接編寫條目的地方,而是幫助協調、討論、組織此團隊的活動,分享編條目的想法的地方。維基百科專題的頁面是在一個特定主題領域協作編輯的中心。編者可以制定標準,維護各種協作流程,跟蹤需要完成的工作,並可以作為論壇,討論某一主題的編者感興趣的問題。
維基百科專題也可能是建立對某個主題領域感興趣的維基人之間的聯繫的焦點,以及該領域的更廣泛的社群:建立合作關係,歡迎、指導新維基人等。在這方面,維基百科專題的作用可能與維基媒體分會、維基媒體專題組織或用戶組的作用重疊。
可是,是什麼讓維基百科專題工作的呢?鑑於上面的定義,人們很容易把維基百科專題看作其條目有關的活動的總和,或者認為它僅僅是一些「專門管理特定主題或特定類別主題的頁面」的整體。然而經驗表明,維基百科專題一定要超越一系列流程和指引的成功的。區別成功的維基百科之處不是稱它為「維基百科專題」;相反,維基百科專題的功能更應是一群編者而非條目。
維基百科專題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建構:它的成功取決於其作為朝着一個共同目標而努力的,有凝聚力的編者團隊的能力。要維持一個成功的專題,成員們需要做的大部分工作(質量評級、同行評審、協調志願編輯等)可能是單調乏味的,而且往往既沒有回報,也不受重視。為了高效,維基專題在項目的主題方面,不僅要發展興趣,而且要促進成員間團隊精神的形成。在團隊保持凝聚力時,專題成員就會願意參與不那麼令人興奮的工作,這樣一個維基百科專題才能振作精神、確立方向,系統地而非偶然地產出優秀的條目。
建立一個維基專題
[編輯]維基專題的頁面位於「維基專題」命名空間中,技術上可以由任何自動確認用戶創建。然而,為了避免無用和未被充分利用的維基專題的被大量創建,強烈建議有興趣啟動維基專題的編者閱讀下面的指南。
開始之前
[編輯]有興趣建立一個維基專題?首先,檢查該專題(或相關專題)是否已經存在。您可以在Wikipedia:專題委員會/專題名錄中瀏覽現有的專題。此外,您可以使用下面的搜索框,在維基專題命名空間中搜索現有頁面:
如果您的專題還不存在,那麼是時候尋找有類似興趣的編者了。這是最重要的一步。您必須找到願意和您一起在專題中工作的人。第一站應該是尋找有類似興趣的專題(如果有的話)。使用上面的名錄,或者查看相關專題的討論頁,尋找與您的興趣相重合的專題。在這些類似項目的討論頁上發起新的討論,詢問編者們是否對您將建立的專題感興趣。如果您不能找到其他有類似興趣的編輯,可以考慮參加一個當前的專題。只有單個編輯的專題往往壽命很短。
跨專題協作
[編輯]標記條目
[編輯]該用專題橫幅還是小作品模板?
[編輯]維基專題評級橫幅和小作品模板粗看相似,但兩者實際上相互獨立,功能也並不相同:
- 小作品模板置於條目最底部,用於標記全站所有較為短小條目。惟為避免維護分類過於龐大,小作品模板又按領域細化;編者應選取適當的小作品標籤,使條目歸入合適的子分類。
- 專題橫幅置討論頁頂部,用於標記該屬於該專題範疇的條目。和小作品標籤不同的是,專題評級橫幅可標記於該專題所有品質的條目。
部分小條目沒有相關專題,只需加入小作品標籤。對於有專題維護的小條目,則會可能標記小作品模板和專題評級橫幅兩者。
專題橫幅的作用
[編輯]儘管許多編輯者認為成員招聘是在條目上放置專題橫幅的主要目的,但實際上它們在許多不同的情況下使用:
- 標籤將條目進行分類,以便專題成員查找他們要處理的條目。
- 標籤用於檢查最近更改(即一個關於該小組關注的條目的監視列表)。
- 它們用於生成有關條目質量的統計報告,從而使小組可以監視其進度。
- 以及其他一些自動化流程。
專題並不擁有條目
[編輯]許多文章會被多個維基專題標記。對於與知名人士打交道的條目尤其如此,因為這些條目可能會由於人物傳記,其居住地,其專業領域以及他們可能從事的任何其他活動而被維基專題標記。 任何相關橫幅的放置都應該被普遍接受,因為每個專題都可能有獨特的資源,並且願意改善和監視條目。一個專題不應當阻止另一個專題對某一條目表現出興趣。
但是,有時,有人顯然地在文章上放置了錯誤的標語。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有禮貌地詢問此人或此專題為什麼要放置該橫幅是最為禮貌的。這樣做可以減少專題之間產生敵意的可能性,並且還可能以某種方式幫助條目的改善。例如,一個專題的範疇可能已經擴展到包含該條目;他們現在可能願意撰寫該條目。同樣,尤其是在使用bot標記條目時,該條目可能因為其分類錯誤而被標記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與所有其他情況一樣,禮貌、尊重他人,以及清晰、明確的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
2007年,英文維基百科的一些編輯者同意在一個城市的文章上限制「德國專題」的橫幅,特別是如果這個城市在歷史進程中幾次易手:如果有分歧,那麼只有這個城市當前的國家/地區的維基專題才會標記條目。 例如,儘管德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占領了法國,但將有關法國城市的文章放在WP:德國專題下是不合適的。有關更多信息,請參見2007年共識討論。
條目編輯者並不擁有專題
[編輯]許多編輯者代表他們未參與的維基專題放置橫幅。這種做法通常受到維基專題的歡迎,因為這引起了他們對新的條目或有趣的條目的注意。
請儘量減少放置在條目上的專題橫幅,並仔細檢查專題範圍,以明智地進行此類放置。 有關專題範圍的信息通常可以在維基專題的主頁上找到,有時還可以在相關模板的說明文檔上找到。如果不確定他們是否歡迎該放置,請在專題的討論頁上留言,而不要自己放置橫幅。
如果您為一個條目放置了專題橫幅,並且該專題的成員將其刪除,則不要重新放置該橫幅。維基專題的成員具有定義其專題範疇的專有權利,其中包括將文章定義為超出專題範疇。同樣,如果一個維基專題說一篇條目在他們的範疇內,那麼您就不能強迫他們刪除橫幅。任何編輯者都不得阻止一組編輯這對一篇條目表現出興趣。
過多的橫幅將造成困擾
[編輯]所有編輯者都應避免使用在條目中破壞性地添加大量的維基專題橫幅。橫幅在討論頁上占用了大量空間;可以通過將所有橫幅整合在一個模板內來使其最小化,例如 {{WikiProjectBanners}},是一個可摺疊的框架,應在頁面上的專題橫幅超過大約5個,或懸掛了很多其它頁頂模板時使用。
維基專題橫幅不應在分類(Category)或主題(Portal)中使用。如果一篇條目僅與另一個維基專題的範圍有些許關係,則請不要將該專題的橫幅放在該該條目上。例如,為嬰兒洗玩具可以減少某些疾病的傳播,但WikiProject:生物學、WikiProject:病毒 和 WikiProject:醫學的橫幅 不應該 放置在Talk:玩具。上
專題間的合作
[編輯]在某些情況下,多個專題積極合作完成一篇條目是有益的。例如,一篇有關傑出的科學家的短篇條目,可能會從一個涉及該科學家的學科,居住地區,傳記甚至可能在世時間段的專題中受益匪淺。在這種情況下,通知所有相關專題可能是一個好主意。這樣,各個專題的成員更有可能進行更為友好的互動,從而改善他們相互的看法和進一步交流的可能性。而且,很明顯,從所有相關方面插入高質量的內容對條目的發展也不會有壞處。與其他專題聯繫並告知他們您的專題擴充條目的希望也總是有好處的。這樣一來,其他專題可以為語法進行加工、提供參考資料以及如何改進條目的進一步建議。
您也可以直接訪問相關專題,討論有關您感興趣的頁面的合作。
編輯建議頁面
[編輯]許多大型維基專題設有相關方針、指引與論述,指導編輯如何編寫該領域內容。此類文章結合領域常見問題,對全站政策進行了細緻解讀,常值得眾編輯參考。
編輯撰寫建議頁時,應仔細研讀全站方針、指引、格式手冊及相關論述。建議頁不應違背全站規定,亦不宜與之無謂重複。您可以透過提供指向與主題有關的模板連結、編者在特定類型條目中應考慮的資訊列表、相關例子及清晰闡述(例如:為何編者推薦「這個」而非「那個」),為編者提供幫助。
然而,建議頁不得成為專題控制條目的器具——譬如要求專題所有條目必須包含「批評」章節、不得使用資訊框,並以專題「共識」為由堵條目編輯的嘴。建議頁經社群同意升格為正式方針指引前,本質上均為非強制的論述;無論由一名編輯所撰,還是由專題多名成員合寫,建議頁的約束力都是同級的。
維基專題可使用下述模板,標明文章係專題指南而非全站正式指引:
專題委員會的角色
[編輯]專題之間似乎存在難以解決的分歧這種情況仍然可能會出現。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您可以向專題委員會尋求建議。委員會成員通常有一定的協調能力。在嚴重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正式的爭議解決渠道。
如何處理不活躍的專題
[編輯]辨認
[編輯]不活躍的wiki專題將被添加{{inactive}}, 或在信息框直接地添加{{inactive}}的參數. 有幾種處理不活躍的專題的方法. 通常的程序是確定幾個月來確定沒有實質性改變的專題,以及幾個月來除了例行的或自動的通知,或者非參與者的未答覆的查詢之外,其討論頁面沒有收到任何其他內容的專題.
或者,您可對指定的專題的參與者進行列表,將無限期封鎖的帳戶和長期(如一年以上)未對維基百科進行編輯的用戶放在一個單獨的標題下(您最好通知用戶您已經這樣做了,以便於他們返回)。 如果列表中沒有活動成員,則專題處於不活躍狀態。
復甦
[編輯]任何編輯者都可以讓不活躍的維基專題復甦。這裡列出了一些幫助不活躍、半活躍維基專題的辦法。如果您有任何新的想法,請在這裡補充。
- 適當更新專題頁,簡單大方的專題頁有助於吸引新成員。您可以:將不活躍模板替換為半活躍模板{{semi-active}},或者移除半活躍模板;歸檔過去的雜亂內容,用維基專題的通用模板組織內容(比如{{Infobox WikiProject}});啟用沒有使用過的自動化工具。
- 給成員提供清晰的建議。您可以用{{To do}}、{{tasks}}來整理、羅列這些建議。您也可以參考{{WikiProject help}}的做法。
- 創建缺失的用戶框、專題橫幅、邀請模板。檢查專題評級系統的工作狀態,確保它能正常工作。
- 將您的工作介紹給現有的專題參與者,並邀請他們參與貢獻和討論。
- 努力招募新的專題參與者,尤其是那些實質上參與到專題的活躍用戶。您可以自己編輯消息發送邀請,也可以使用標準化的邀請模板。
- 使用自動化工具,為大多數合適的頁面添加專題橫幅,以吸引感興趣的用戶。(不要做的太過火……一般來說,不要標記不在本專題主分類的頁面)
- 在專題頁上添加專題內頁面的最近更改鏈接,比如這樣。
- 尋求與其他相關專題的合作。告訴他們這個專題已經復甦,邀請他們提供幫助,並詢問是否有雙方都感興趣的條目可以合作。
- 向《The Signpost》的維基專題頁面投稿,介紹您為專題復甦做出的嘗試。
- 及時回復詢問,時常在維基專題的討論頁留言。
如果您有任何技術上的問題,請到Wikipedia:互助客棧/求助提問。
其他選擇
[編輯]若您(或其他人)已經完成上述工作,又或該專題看下去毫無希望,可考慮以下其中一項:
- 合併。考慮提議將該專題與另一個維基專題合併。這專題可能是類似類型的相關專題,兩個專題被重新構組成新專題的一部份。更常見的情況是,該不活躍的專題或會成為母專題的一個工作組。參閱這裡以了解通知和合併專題的指引。
- 標記為廢棄。在某些情況下,該專題經已被取締(例如,已在某處合併)、經已達到專題聲稱之目的,或已有一段長時間不活躍,並沒有被恢復的可能。這些專題或會被標記為「廢棄」而非「不活躍」;參考{{WikiProject status|Defunct}}以了解使用說明和指引。在這情況下,應使用這標籤,而非{{historical}},皆因後者是預留予未能通過的提案或遭反對的過程(processes)。
- 用戶頁化。當專題只有一名活躍成員,又或從沒積極到值得整個社群參考的時候,可考慮將專題用戶化至創建人之用戶名字空間。這尤其對近期新建而未曾開展之專題有所幫助,皆因此舉可避免專題淪為傷害新手的工具(bitey)。
- 刪除。在罕見的場合下,刪除專題或會適合。這對於完全不活躍、毫無實質歷史,且沒有殘留目的(即使沒有任何活動,如由於自動化或專題所展示的資訊)之專題而言或會適合。專題亦須符合標記為「廢棄」的指引(參考{{WikiProject status|defunct}})。wp:MFD是提交此類提案的合適討論區。如果您考慮在這方面採取任何別人或會反對的關鍵程序,記緊向您提案中的各持分者(包括專題委員會)發送恰當通知。通常而言,通知所有近期活躍於維基百科的編者(即使您最近在該專題上並不活躍)會是一個可行之策。若提議合併,記緊要於合併目標提交提案,不要認為獲得批准是理所當然的。
創立一個維基百科專題
[編輯]在創立之前
[編輯]該章節的建議主要用於剛起步——或者重新回歸活躍——的專題,以及任何考慮創建新維基專題的編輯;不過,任何參與維基專題的人都有可能在其中找到些感興趣的東西。
檢視現有的提案
[編輯]這相當簡單:去專題委員會提案,看看是否別人已經提案了。搜索全部存檔(列於此處:未有存檔(建立))看看是否之前曾被提案。
通知相關的母專題
[編輯]至少在您開始前,應該找出任何有關的專題。如果您有一個關於可行專題的好想法,那很可能其他人已經想到了,於是這個專題就已經存在。如果這真的是一個新想法,那有關專題的成員很可能會參與此專題,他們也許能幫您創建一個新專題。 請在做任何事之前之參照以下步驟:
- 檢查 專題名錄 看看您是否能識別哪些可能父母群像是專題"鬱金香"WikiProject Netherlands 相關內容可見 園藝與園林專題
- 查看主題列表來找到對應主題 .
- 查看討論頁找尋關鍵文章有無相關討論、標記。
如何處理資訊:
- 如果有相關的組已經存在,即使它是無效的,您應該編修該項目,而不是開始另一個可以用編輯進行修整工作
- 果關於這個問題的工作需要更多討論,可能很多意見,則麼您可以組成立一個專案存放WP:專案組該項目
- 您如果有子母群體存在,您應該優先在相關頁面討論
- 許多專案都沒有被整合,如果相關的主題一個個散佈在其中,則可以善用子母群體的功能來連接彼此
如果沒有這麼多的專案主題,則您下一步則是創造一個新的維基專題
設定最適合的範圍
[編輯]接著,就您的專題設定最適合的範圍。成功的維基專題備有一個足夠自然且廣泛的範圍,以吸引和維持編者的興趣。例如,以鬱金香作為專題的範圍會否小得只有數十篇條目及六名專題成員(部份成員貢獻不多)?這兩個標準的任何一個都應該足以令您認為更大的範圍或會較佳。透過包含整個百合科(包括鬱金香、所有花卉,或關於園藝的更大主題),您或會得到一個規模更合理的的專題。
若果範圍狹窄,會招來下述風險:
- 參與人數不足:您的專題或會因行政負荷過重而死,而淪為數十個不活躍專題的其中一員。
- 沒有足夠的頁面:人們會很快的把工作完成並生厭。您的專題可能因行政負荷過重而死,並同樣地變成不活躍。
- 太多重疊:若果範圍與一個現有的專題太密切相關,那麼拆分專題往往效率低且適得其反,皆因您最終會將少數感興趣的編者劃分到多個專題中。這方法大大提升行政困難,並大大降低合作性。然而,沒有任何規則禁止兩群獨立的編者對同一類條目有所興趣。
- 如何從您的擬議範圍中估量頁面數量:
- 前往主條目。點擊「鏈入頁面」,並看看有多少條目連入至該條目。這或許就是您需要的數字,除非您在某些方面(例如,在人物傳記範疇中只包括1900年前、甚具重要性的鬱金香種植者〔不僅限於育種者〕)將範圍收窄。
- 看看與您關鍵條目所關聯的分類。例如,擬議的「鬱金香專題」有意考慮Category:花卉和Category:鬱金香屬等分類。
思考過範圍的可能大小後,問問自己:「這是一個『自然』的範圍嗎?」「其他人能夠容易理解該專題所工作的條目類型嗎?」雖然維基專題容許奇怪、隨心所欲或不可預料的範圍(「鬱金香,不包括我最不喜歡的品種,另加上我喜愛的相片軟體」),但我們強烈建議您調整或擴闊專題的範圍,以使其看下去更為合理。
在此步驟的最後,您應該粗略知道專題的範圍內可能包含多少篇條目、關鍵條目和分類的名稱,以及如何闡述該範圍。該等資訊會助您決定最適合的架構。
設定最適合的架構
[編輯]就您的專題設定好期望的範圍後,下一件要考慮的事是就專題設定最適合的架構。典型架構計有:
- 主題合作
- 若果您有意協調大概十多個頁面,又或只是為臨時、一次性工作,這種方式便適合。
- 工作組
- 若果您的範圍包含數十個至數百個頁面,這種方式便適合。工作組使用其母專題的大部份行政架構,但以一個較小的小組形式共同協作。創建工作組的最快方式是加入到(一個或更多)母專題中,並詢問他們能否助您建立一個工作組。部份維基專題擁有一種更為成熟的架構,以處理工作組等子小組(sub-groups)的事宜;其他專題對這些工作較為陌生。然而,大部份維基專題即使在當前沒有任何工作組的情況下,仍樂意歡迎有意開展工作組的人。
- 維基專題
- 這架構對於在擬訂範圍內有數以千計(至少數百個)頁面的主題最為適合。您仍然希望繼續探究任何相關的專題,皆因該等專題或會有一個涵蓋相同主題的工作組。
- 專題間的合作
- 若果您的範圍太大,但您仍然保持這股熱誠,您或會辨認潛在的子專題,並嘗試幫助它們相互合作;這毋須自身需要一個維基專題。與潛在的子專題就相互合作方面作溝通,並看看您會得到怎樣的回覆。注意不要嘗試命令它們;它們或會對您的突然出現,並想同化它們而顯得敏感。若這是您所選擇的架構,本文件的餘下部份不必閱讀(雖然該等內容或會幫助您看下去不像一個傻瓜)。
尋找可能加入的成員
[編輯]維基百科專題是一群人,而不是幫助人們一起工作的條目或頁面。您應該考慮是否有足夠的人願意共同努力,使這成為可能。您可能已經了解到一些感興趣的人,或通過聯繫相關小組,在對您提議的小組為最高重要度的條目發布消息,或直接聯繫正在編寫這個領域的編者來找到潛在的參與者。
維基專題
[編輯]{{WikiProject}}是一個用於創建新的維基百科專題主頁的範例模板。
例如,假設您的新專題的名稱為Foo。第一步就是創建「Wikipedia:Foo專題」頁面,並輸入文字{{subst:WikiProject|Foo}}
來替換為此模板。保存後,這段代碼會被替換成一個維基百科專題的框架,您需要根據您的需要進行調整、適應。有些的注釋掉的元素需要取消注釋,其他不需要的就可以刪除或者注釋掉了。注釋文字裡面也給出了一些指引。
工作組
[編輯]工作組本質上是一個更大的維基百科專題的非獨立小組,負責維基百科專題範圍內的某些特定部分。例如,軍事專題的美國軍事歷史工作組處理一個特定國家的軍事歷史;而電子遊戲專題的魔獸工作組負責一個單機遊戲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