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現實
共識現實(英語:Consensus reality)是指基於廣泛共識而被認同的現實。[1]
此概念預設了人類無法完整的理解自然中的知識與存在,或是對此無法達成完全的共識。於是,基於各自的主觀理解,人們對於什麼才是真實有許多爭論。[2][3] 不過,人類仍可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這種共識被視為一種務實的指引,無論是將人類引向更加合乎真實的現實,還是作為一種實用的替代現實。因此,共識現實被用於指代整個世界、某一文化或是特定團體成員所公認的現實概念。這種認同通常基於群體成員的共同經驗,對這些共識現實提出質疑的人往往會被團體內的人認為「實際上……生活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裏」。[4]
兒童有時被視為「未經驗過共識現實[5]」,不過人們也認為隨着年齡增長,兒童的觀點將接近社會中的共識現實。
討論
[編輯]在考慮到現實的本質時,人們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世界上存在有絕對的客觀事實,它不受個人理解的影響而獨立存在,這種觀點被稱為實在論。而與之相對的唯心主義觀點則認為,世界對於個人而言,除了主觀經驗之外再無它物,因此人們根本無從得知獨立於自身之外的現實。
共識現實可以通過知識社會學下的社會建構主義研究而得到理解。[6]
信仰某一宗教的人眼中的共識現實可能完全異於信仰另一宗教的人,而信仰宗教的人與持有純粹科學信念的人相比,他們對於人生和宇宙的看法又有所不同。
在以宗教為主導的社會中,關於存在的共識現實往往呈現出宗教理解的色彩。在以科學為指導的世俗社會中,也仍有部分人持有基於宗教的世界觀。
因此,不同個人或團體可能持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觀,[7]他們對周遭世界的看法各異,各自生活的構建基礎也相差巨大。一個完全世俗的社會,相比於另一相信萬事萬物都有其最終目標的社會,它們對各類議題,例如科學、奴隸制、人祭等看法必然不同,因為它們所感知的世界在本質上就是不同的。
科學與哲學
[編輯]唯心主義者
[編輯]有些唯心主義者認為,事物並不是一種絕對的存在,而是在人的主觀視角下呈現出各自獨特的形態。他們持有這麼一種世界觀:我們每個人都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現實,儘管大多數人可以對現實達成共識,但事實上他們仍是生活在不同的現實中。[8]
唯物主義者
[編輯]唯物主義者無法認同上述這種主觀生成現實的說法,他們相信現實是唯一的,差別的只在於人們對它的看法。對他們而言,如果某人堅稱已被驗證的事實外的其它東西,那這只能是妄想而已。
社會學
[編輯]對「共識現實」一詞的看法
[編輯]「共識現實」的含義通常是貶義的,唯心主義者、超現實主義者和其它反現實主義者常用這個詞來貶低所謂「現實」,他們藉此暗示,這種共識現實或多或少都只是一種人造之物。(有時「共識現實」也被用於更寬泛的指代人們共同持有的一些信念。)不過,也有人以更加實用的目的使用這個詞語,用於表示所有人都認同的一組經驗或假設。[9]
共識現實 vs. 對現實的共識
[編輯]共識現實與對現實的共識(consensual reality)相關,但並不是同一種概念。兩者最明顯的差別在於,共識現實描述的是各方一致認同的「現實」(共識的現實),而對現實的共識則描述了這個「共識」本身。也就是說,即使生活於共識現實中,但人們可能仍是沒有達成共識的,因為各人對現實的偏好可能有所衝突。對現實的共識這一概念有助於理解許多社會現象,例如欺騙。
社會反應
[編輯]許多歌手[10]、畫家、作家、理論家和其它個人都試圖反對、顛覆或忽略這種共識現實,例如薩爾瓦多·達利的偏執狂批判法。 [11]
另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Bernardo Kastrup, Dreamed Up Reality: Diving into the Mind to Uncover the Astonishing Hidden Tale of Nature, John Hunt Publishing, 2011, p. 105.
- ^ Lakoff, George.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59 [2022-07-01]. ISBN 0-226-46803-8. OCLC 1400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6).
In summary, Putnam has shown that existing formal versions of objectivist epistemology are inconsistent; there can be no objectively correct description of reality from a God's eye point of view. This does not, of course, mean that there is no objective reality—only that we have no privileged access to it from an external viewpoint.
- ^ Putnam, Hilary (1981).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Stork, David G. HAL's legacy : 2001ʹs computer as dream and realit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7: 201. ISBN 0-262-19378-7. OCLC 35043120.
- ^ Amdur, M. A. Alcohol-related problems in a general hospital emergency room. IMJ. Illinois medical journal. 1975-11, 148 (5): 228 [2022-07-01]. PMID 3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1).
- ^ Berger, Peter L; Luckmann, Thoma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London: Allen Lane The Pinguin Press. 1967 [2022-07-01]. OCLC 6957819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1) (英語).
- ^ Wilber, Ken.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Boston: Shambhala. 1996 [2022-08-16]. ISBN 978-1-57062-187-1. OCLC 32819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1) (英語).
- ^ Dorrien, Gary J. Kantian reason and Hegelian spirit : the idealistic logic of modern theology Paperback edition. [Chichester, West Sussex, UK]. 2015. ISBN 978-1-119-01654-0. OCLC 898164182.
- ^ ideotrope | consensus reality. web.archive.org. 2007-09-28 [2022-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 ^ Scott, Aaron (August 19, 2005). "Angel in America: Holcombe Waller's seraphic voice provides comfort during Troubled Times". Just Out (Portland, Oregon). Vol. 22, no. 20. p. 3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ne 24, 2007. Retrieved June 22, 2007.
- ^ DALI.UFFS.NET - Salvador Dali - Odjinud .... web.archive.org. 2007-04-07 [2022-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