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歲
Fifteen 十五歲 | ||||
---|---|---|---|---|
泰勒絲的歌曲 | ||||
收錄於專輯《無懼的愛》 | ||||
B面 | 《You Belong With Me》 | |||
發行日期 | 2009年8月30日 | |||
格式 | ||||
錄製時間 | 2008年 | |||
類型 | 鄉村流行 | |||
時長 | 4:55 | |||
唱片公司 | 大機器 | |||
詞曲 | 泰勒絲 | |||
監製 |
| |||
泰勒絲單曲年表 | ||||
| ||||
音樂影片 | ||||
YouTube上的"Fifteen" |
《十五歲》(英語:Fifteen)是美國創作歌手泰勒絲的一首歌曲,收錄於其第2張錄音室專輯《無懼的愛》中。這首歌由泰勒絲創作,她和內森·查普曼共同製作。2009年8月30日,歌曲由大機器唱片作為專輯的第4支單曲發行。歌曲的創作靈感源於泰勒絲和她最好的朋友之一阿比蓋爾·安德森在亨德森維爾高中讀高一時的經歷。兩人都經歷了感情破裂。由於歌曲中有個人指代,在歌曲創作完成之後,泰勒絲詢問安德森是否可以錄製這首歌曲。在得到安德森允許之後,歌曲最終被收錄於《無懼的愛》中。《十五歲》是一首謠曲,其歌詞以追憶15歲往事的形式告誡青少年不要輕易陷入情網中。
《十五歲》在《Billboard》百強單曲榜最高排第23名,其美國數位銷量已超過100萬。歌曲的音樂錄像由羅曼·懷特執導,在綠色鍵背景下拍攝,並使用了許多特殊視覺效果。在影片中,泰勒絲在一個花園裏行走,並在那裏回憶起了許多與安德森的經歷。錄影帶獲得了2010年MTV音樂錄像大獎「最佳女藝人錄影帶」提名,但輸給了Lady Gaga的《羅曼死》。泰勒絲曾多次現場表演了歌曲,包括無懼的愛巡迴演唱會和愛的告白世界巡迴演唱會等巡演。泰勒絲還與電商百思買合作開啟了@15項目,以鼓勵青少年為慈善事業募款。
背景
[編輯]泰勒絲以歌詞「And Abigail gave everything she had to a boy/ Who changed his mind/ We both cried」(而阿比蓋爾卻獻出了自己的全部 / 給一個改變心意的男生 / 我們都哭了)開始了歌曲的創作,這段歌詞最終成為歌曲的橋段,並在之後才開始創作其它部分。[1]歌曲歌詞與泰勒絲在亨德森維爾高中讀高一時的經歷相關。[1][2]她在那裏遇見了自己最好的朋友阿比蓋爾·安德森。[3]泰勒絲表示:「我決定將我高一時候的一些經歷講出來,那一年是我迄今為止成長最多的一年」。[1]在那一年,泰勒絲和安德森都經歷了初戀,但最終都體會到了失戀的心碎。[3]除了回憶過往經歷之外,為了警醒一些已經進入高中或即將進入高中的女生,泰勒絲還在歌中寫下了一些告誡式的歌詞。她表示,自己真希望以前能有人告訴她這些。[4]她認為,關於高中的那些事情,「妳們什麼都不懂,但卻認為妳們什麼都懂。」[3]
在完成歌曲的創作之後,泰勒絲不知道安德森會怎麼回應這首歌,因此,她將歌曲拿給安德森看時非常緊張。泰勒絲表示:「這真的是一首超私人的歌,尤其是從她的角度看」。泰勒絲給安德森表演了這首歌,並問她有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安德森回憶道:「她對我講:『如果妳的名字出現在一首超私人的歌曲中,妳會覺得困擾嗎?』但我覺得這正是我們兩個的心聲,我是無所謂啦。如果有女生能從這樣的歌中學到什麼,哪怕只是接觸到這樣的歌,那我覺得完全是值得的。」[4]徵得安德森的同意之後,泰勒絲和內森·查普曼錄製了這首歌。[5]泰勒絲在錄製這首歌的時候曾哭了起來,她表示《十五歲》這首歌經常讓她控制不住情緒。[6]
音樂錄像帶
[編輯]歌曲的音樂錄像由羅曼·懷特執導。懷特希望能做一些和泰勒絲過往錄影帶不同的東西。為達成這一目的,他決定將錄影帶背景設置在高中外面。他解釋道:「嗯,我覺得我真心想讓這部影片成為泰勒絲的一大新紀元(……)我真的對她說過:『我覺得我們不該在高中錄製這部影片』,我覺得她應該也不想這麼辦吧。」[7]懷特決定以歌曲的字面含義着手佈置影片背景。[7]最終,他將影片以泰勒絲能重回記憶中某個時刻的世界為背景,[8]並表示:「我們就取用這首歌的字面含義吧,看着歌曲在我們面前發展下去……這些都是你頭腦中記憶的一部分。接着我們創造這個世界,在那裏,你行走在一片荒漠中,開始唱着有關自己記憶的那些東西……你愛的一切在你周圍盛開着,所以我們在她身邊安放了一個花園。」[7]此外,懷特還決定將記憶與花園做連結,製造一些超現實主義的元素。[7]當泰勒絲感到高興的時候,花園會成長,當泰勒絲感到傷痛時,雲朵消失,花園則會毀滅。[9]
泰勒絲的朋友之一阿比蓋爾·安德森在影片中扮演本人。泰勒絲和安德森的戀愛對象演員則由泰勒絲根據電郵的照片親自選派。[4]影片共拍攝了2日。拍攝首日,泰勒絲和阿比蓋爾在綠色鍵下拍攝。[4]在這段場景中,懷特向泰勒絲展示了影片中動畫課桌的樣子,以讓泰勒絲更好地演出。[4]對於安德森的演技,泰勒絲感到印象非常深刻。她認為,雖然安德森缺乏經驗,但她的演出實在「富有創造力」。[4]第二天,高中的場景開始拍攝。團隊使用了人造雨。[4]之後,懷特和視覺效果團隊為影片加上了背景,他表示:「如果你觀看這部影片的線下剪接版,你會發現背景都是綠的,泰勒絲在一塊巨大的綠色熒幕下走着。許多人為這部影片都付出了許多,我覺得這部影片的每一樣細節都非常令人驚訝。」[10]在製作影片時,視覺效果團隊有時會熬夜工作,[10]他們希望能讓影片看起來有「魔幻般」。[9]在影片拍攝的過程中使用的一些道具,如門、課桌等在之後都重新以數位動畫的道具代替。[7][9]由於剩下的鏡頭是分開拍攝的,懷特覺得很難將它們自然地拼接在一起。[9]
影片以泰勒絲穿着白裙,赤腳走近一個高拱門開始,周圍一片荒涼。泰勒絲看着門上附着的照片,走進了門。在門的另一側,動畫製作的花朵和藤蔓生長著,高中的人和物在鏡頭中時隱時現。泰勒絲走進自己的記憶世界,開始在樹下彈奏原音結他。之後,安德森出現,坐在黑板前的課桌下,泰勒絲在安德森鄰座坐下,兩人竊竊私語起來,並且大笑着。接着,安德森開始她第一次約會,她親吻了約會對象,但約會對象要更進一步時,安德森一把推開了他。泰勒絲則在旁邊彈著同名結他。之後,安德森的約會對象和周圍的場景消失,只剩下安德森獨自坐在石凳上。泰勒絲走到安德森跟前,緊緊地抱着她,周圍環境變得黑暗而陰沉了起來。接着,鏡頭在泰勒絲在雨中唱歌和抱着安德森之間反復切換。在環境惡化之後,影片回到了現實,泰勒絲穿着黑色雨衣,在高中的路上行走。泰勒絲看見大樓入口處有個學生,兩人眼神示意了一番後,影片結束。
曲目列表
[編輯]- "Fifteen" (Album Version) – 4:54
- "You Belong with Me" (Radio Mix) – 3:50
- 澳大利亞流行混音剪接版數碼下載[13]
- "Fifteen" (Pop Mix Edit) – 4:01
榜單
[編輯]
週榜單[編輯]
|
年終榜單[編輯]
銷售認證[編輯]
† 2013年5月起,除了下載量之外,美國唱片業協會亦開始認證主動播放歌曲的音訊或影片的串流媒體播放量。[26] |
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Swift, Taylor. Cut By Cut. Bigmachinerecords.com. Big Machine Records. [201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3).
- ^ Lee, Teena. Taylor Swift to share CMA spotlight with Hendersonville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Tennessean. Gannett Company. 2009-11-09 [2011-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15).
- ^ 3.0 3.1 3.2 Smith, Hazel. HOT DISH: Taylor Swift Talks About Songwriting, Friends and Good Manners. CMT News. Viacom. 2008-10-06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 ^ 4.0 4.1 4.2 4.3 4.4 4.5 4.6 On the Set Behind the Scenes 'Fifteen'. Taylor Swift: On the Set. 22:00 記錄於. Great American Country.
- ^ Morris, Edward. When She Thinks "Tim McGraw," Taylor Swift Savors Payoff: Hardworking Teen to Open for George Strait Next Year. CMT News. Viacom. 2006-12-01 [2010-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3).
- ^ Roznovsky, Lindsey. Taylor Swift's fascination with Fairy Tales comes through on new album. CMT News. Viacom. 2008-11-10 [2011-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0).
- ^ 7.0 7.1 7.2 7.3 7.4 Vena, Jocelyn. Taylor Swift Flashed Back To High School For VMA-Nominated 'Fifteen'. MTV News. Viacom. 2010-08-28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7).
- ^ Bunaguro, Alison. Roman White Makes Country Music Come to Life. CMT News. Viacom. 2009-10-09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2).
- ^ 9.0 9.1 9.2 9.3 Frame by Frame: Taylor Swift's Video for 'Fifteen'. MTV. Viacom.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8).
- ^ 10.0 10.1 Vena, Jocelyn. Taylor Swift Video Director Recalls Kanye West's 2009 VMA Rant. MTV News. Viacom. 2010-08-25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6).
- ^ Taylor Swift - Fifteen CD Single. CD Universe. eUniverse.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 ^ Fifteen - Single by Taylor Swift. iTunes Store. Apple, Inc. [201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2).
- ^ Fifteen (Pop Mix Edit) - Single by Taylor Swift. iTunes Store. Apple, Inc. 2009-11-29 [2012-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4).
- ^ Taylor Swift - Fifteen (Song). Australian-charts.com. Australian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6).
- ^ "Taylor Swift Chart History (Canadian Hot 100)". Billboard. (英語).
- ^ "Taylor Swift Chart History (Hot 100)". Billboard. (英語).
- ^ "Taylor Swift Chart History (Adult Contemporary)". Billboard. (英語).
- ^ "Taylor Swift Chart History (Adult Pop Songs)". Billboard. (英語).
- ^ "Taylor Swift Chart History (Hot Country Songs)". Billboard. (英語).
- ^ "Taylor Swift Chart History (Pop Songs)". Billboard. (英語).
- ^ Adult Contemporary Songs: 2010 Year-End Charts. Billboard.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5-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9).
- ^ Canadian single certifications – Taylor Swift – Fifteen. Music Canada (英語).
- ^ Paul Grein. Week Ending May 5, 2013. Songs: Macklemore Pulls A Gaga. Yahoo Music (Chart Watch). 2013-05-08 [2013-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31).
- ^ Trust, Gary. Ask Billboard: All-Taylor Swift Edition. Billboard.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4-11-11 [2014-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9).
- ^ American single certifications – Taylor Swift – Fifteen.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英語).
- ^ RIAA Adds Digital Streams To Historic Gold & Platinum Awards.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13-05-09 [2013-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