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卡里尼亞諾王子號鐵甲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863年的「卡里尼亞諾王子」號[1]
歷史
意大利王國
艦名 Principe di Carignano
艦名出處 卡里尼亞諾王子
動工日 1861年1月
下水日 1863年9月15日
完工日 1865年6月11日
除籍日 1875年
結局 1877年至1897年間拆解
技術數據
艦級 卡里尼亞諾王子級鐵甲艦
艦型 鐵甲艦
排水量
全長 72.89米(239英尺2英寸)
全寬 15.10米(49英尺6英寸)
吃水 7.18米(23英尺7英寸)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速度 10.4(19.3公里每小時;12.0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下,可達1,200海里(2,200公里)
乘員 572名
武器裝備
  • 10門203毫米(8英寸)艦炮
  • 12門164毫米(6英寸)艦炮
裝甲 水線裝甲帶:121毫米(4.75英寸)

「卡里尼亞諾王子」號鐵甲艦Principe di Carignano[a]是19世紀60年代為意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卡里尼亞諾王子級鐵甲艦首艦。作為意大利建造的第一艘鐵甲艦,本艦於1861年1月開始鋪設龍骨,艦體於1863年9月下水,1865年6月最終完工。作為一艘船旁列炮鐵甲艦[b],「卡里尼亞諾王子」號裝備了10門203毫米(8英寸)炮和12門164毫米(6.5英寸)炮。

「卡里尼亞諾王子」號在1866年第三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期間參加了利薩海戰。在戰鬥中,喬瓦尼·瓦卡英語Giovanni Vacca (naval officer)海軍上將以本艦作為旗艦率領意大利先鋒艦隊。然而,意大利艦隊的先鋒艦隊因與主力艦隊分離,而未受到重創。由於戰後出現了更現代化的裝甲艦,以及在利薩戰敗後意大利海軍預算大幅削減,「卡里尼亞諾王子」號的服役生涯受到限制。該艦於1875年從海軍名冊上除名,並被拆解以騰出建造新式鐵甲艦所需的資金。

設計[編輯]

「卡里尼亞諾王子」號垂間長72.98米(239英尺5英寸),舷寬15.1米(49英尺6英寸),平均吃水深7.18米(23英尺7英寸)。標準排水量為3,446長噸(3,501公噸),滿負荷時排水量可達3,912長噸(3,975公噸)。艦上配備有572名艦員。其推進系統由一台單脹式船用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組成,驅動單具螺旋槳,蒸汽由四個燃煤矩形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供應。其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1,968匹指示馬力(1,468千瓦特),可產生10.4(19.3公里每小時;12.0英里每小時)的最高速度。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速度航行時可航行約1,200海里(2,200公里;1,400英里)。為了輔助蒸汽機的動力,該艦還配備了三桅巴肯亭式帆裝[c][6]

「卡里尼亞諾王子」號屬於船旁列炮鐵甲艦,主炮為10門72磅203毫米(8英寸)炮,副炮為12門164毫米(6.5英寸)來福線前膛炮英語Muzzle-loading rifle[d]。本艦的艦首安裝了一個馬刺形的撞角。艦體覆蓋有121毫米(4.75英寸)厚的鍛鐵裝甲。[6]

服役歷史[編輯]

撒丁王國海軍英語Royal Sardinian Navy訂購的「卡里尼亞諾王子」號於1861年1月在熱那亞福斯造船廠英語Cantiere della Foce[e]安放龍骨,這是意大利第一艘國產鐵甲艦。當1863年9月15日該艦下水時,意大利大部分地區已統一,並成立了意大利皇家海軍。1865年6月11日「卡里尼亞諾王子」號最終竣工。次年6月,第三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在意大利與奧地利帝國之間爆發,普奧戰爭也同時爆發。此時,「卡里尼亞諾王子」號是同級艦中唯一具備作戰能力的艦隻[6][8]。儘管奧地利艦隊比意大利艦隊在實力上要弱得多,意大利艦隊指揮官海軍上將卡洛·佩利翁·德·佩爾薩諾英語Carlo Pellion di Persano在戰爭最初階段還是採取了謹慎的行動方針,不願冒險與奧地利海軍直接交戰。佩爾薩諾聲稱他只是在等待從英國建造完成返回意大利本土途中的新式裝甲沖角艦「鉛錘」號,但他的不作為大大削弱了艦隊的士氣,他的許多下屬公開指責其懦弱的做法。[9]

1866年6月27日,奧地利海軍少將威廉·馮·特格特霍夫率領奧地利艦隊抵達安科納,以試圖引開意大利方面的注意力。當時,許多意大利艦隻的整備都處於混亂狀態,「卡里尼亞諾王子」號還沒完成重型8英寸炮的裝備,而艦隊中其他艦隻也遇到了各種動力系統或武器方面的故障。儘管如此,「卡里尼亞諾王子」號還是與鐵甲艦「聖馬蒂諾」號「瑪利亞·皮亞皇后」號「卡斯特爾菲達多」號集結起來,準備對抗特格特霍夫的艦隊。佩爾薩諾在「卡里尼亞諾王子」號上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以決定是否出兵與特格特霍夫交戰。然而此時特格特霍夫已經從安科納撤退,這使得佩爾薩諾的決定變得毫無意義。時任意大利海軍部長阿戈斯蒂諾·德普雷蒂斯敦促佩爾薩諾採取有效行動並建議他主動出擊佔領利薩島以幫助意大利軍隊內部在庫斯托扎戰役英語Battle of Custoza (1866)[f]中失利後恢復軍心。於是佩爾薩諾在7月7日離開安科納在亞得里亞海域進行了一次徒勞無獲的掃蕩行動並最終於13日返回。[10]

利薩戰役[編輯]

顯示1866年7月20日利薩海戰中兩軍艦隊部署情況的地圖]

1866年7月16日,佩爾薩諾率領意大利艦隊離開安科納前往利薩島並於18日抵達,隨隊還有裝載3000名士兵的運載船。意大利方面以軍艦對奧地利在島上的要塞進行炮擊,意圖在要塞被壓制後讓士兵登陸。作為回應,奧地利海軍派出特格特霍夫率領的艦隊攻擊意大利艦隻[11]。「卡里尼亞諾王子」號當時是第一總隊指揮官喬瓦尼·瓦卡英語Giovanni Vacca (naval officer)海軍上將的旗艦,同艦隊還有鐵甲艦「安科納」號和「卡斯特爾菲達多」號[12]。抵達利薩島後,佩爾薩諾命令瓦卡的第一總隊炮擊保護島嶼的奧地利堡壘,但瓦卡告訴他,他的艦炮無法抬高到足夠的角度來打擊高處的堡壘[8]。佩爾薩諾隨後派遣瓦卡的總隊前往維斯島,以突破奧地利的港口防禦。但當艦隊抵達維斯島時已近黃昏,瓦卡因此取消了攻擊行動。[13]

7月19日早上,佩爾薩諾命令鐵甲艦「可畏」號進入維斯港,在「卡里尼亞諾王子」號與第一總隊其餘艦隻的支援下,攻擊麥當娜炮台。但瓦卡發現在狹窄的水域中他手下的艦隻很難發揮作用,因此僅留下「可畏」號來負責壓制炮台。由於當天的襲擊再次沒有取得任何成果,佩爾薩諾決定在20日再次發起攻擊。瓦卡將帶領他的三艘船在該島的東北部巡邏,而其餘的艦隊將再次嘗試讓士兵登陸。在意大利艦隊發起進攻之前,通信船[g]「探險」號意大利語Esploratore (avviso)[h]傳來了特格特霍夫艦隊逼近的消息,這引發了佩爾薩諾艦隊的一片混亂。瓦卡的艦隊位於佩爾薩諾主力艦隊東北三英里處,另外三艘鐵甲艦則位於更遠的西邊。佩爾薩諾立即命令他的艦隊與瓦卡的艦隻編組,由「卡里尼亞諾王子」號領頭,艦隊先排成並列一字編隊英語Oared vessel tactics[i],然後排成一路縱隊[j]前進。[17]

在行動開始前不久,佩爾薩諾離開了他的旗艦「意大利國王」號,轉移到「鉛錘」號,然而在其他艦上的指揮官都不知道這一變化[18]。因此,這些艦隻開始各自為戰[18]。更危險的是,由於佩爾薩諾命令「意大利國王」號停船,導致了在瓦卡的三艘艦後面與其餘艦隻之間造成了一個很明顯的戰列線缺口[19]。「卡里尼亞諾王子」號於10:43率先在1,000碼(910米)的距離上對敵艦開火,此時奧地利艦隊正在逼近意大利戰線上這個缺口[20]。意大利艦隻的炮擊表現不佳,首輪射擊都沒有命中奧地利艦船。特格特霍夫率領他的艦隊穿過瓦卡和與佩爾薩諾的艦船之間的空隙,試圖發動混戰,但他在第一次通過時未能撞擊到意大利艦船。隨後,奧地利艦隊轉向佩爾薩諾的艦隊,並猛烈地炮擊「意大利國王」號、「聖馬蒂諾」號和岸防艦「帕萊斯特羅」號[21]。瓦卡將「卡里尼亞諾王子」號和「卡斯特爾菲達多」號轉向左舷,遠離正在炮擊佩爾薩諾旗下第二總隊的奧地利艦隊。他曾試圖從後方攻擊奧地利艦隊中的木質艦船,但被三艘蒸汽巡航艦的猛烈火力擊退。[22]

「卡里尼亞諾王子」號、「卡斯特爾菲達多」號和岸防艦「瓦雷澤」號與奧地利木製風帆戰艦「國王」號交戰,但在敵方撤退前未能對其造成致命損傷。此時,「意大利國王」號已被撞沉,「帕萊斯特羅」號也已中彈起火,不久後就因彈藥庫爆炸而被摧毀。此時雖然佩爾薩諾手中的艦隻數量依然超過奧地利,但他仍然拒絕反擊並率隊撤退。奧地利艦隊緊跟在意大利艦隊後面直到完全脫離戰場,之後兩隊分別向安科納和普拉進發。在戰鬥過程中,「卡里尼亞諾王子」號的一塊裝甲板被奧地利炮彈擊穿,一門火炮爆炸[23]。作為回擊,「卡里尼亞諾王子」號擊中了奧地利鐵甲艦「德拉赫」號並擊斃該艦的指揮官。[24]

後期服役[編輯]

戰鬥結束後,佩爾薩諾被喬瓦尼·瓦卡英語Giovanni Vacca (naval officer)海軍上將接替,後者接到命令攻擊奧地利在普拉的主要海軍基地,但是在正式行動開始之前戰爭就結束了[25]。「卡里尼亞諾王子」號的戰後服役生涯十分有限[24],其技術先進性和性能先後被中央炮房艦英語Central battery ship[k]炮塔艦英語Turret ship[l]超越[29]。此外,利薩戰役失敗後意大利政府對海軍艦隊的作用失去了信心,並大幅削減了海軍預算。由於預算削減嚴重,導致在1870年9月意大利統一戰爭中,海軍在調動其鐵甲艦隊進攻奇維塔韋基亞時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相反的是,很多艦隻被擱置起來,被徵召來當船員的水手也被遣送回家[30]。1870年前後,「卡里尼亞諾王子」號的武器裝備被調整成4門8英寸炮與16門164毫米炮[6]。自1871年10月起,本艦與姊妹艦「墨西拿」號、兩艘強大級鐵甲艦及其他一些艦隻一起駐紮在拿坡里[31]

1873年,「卡里尼亞諾王子」號被編入意大利主力艦隊第二總隊,隊中的其他艦艇包括蒸汽巡航艦英語Steam frigate「加埃塔」號「翁貝托王子」號。當年,整個分艦隊的艦艇一起在地中海巡航[32]。1875年,「卡里尼亞諾王子」號被從海軍名冊中除名[6],隨後在1877年至1897年間被拆解報廢[33]。為了減少當時正在建造的卡約·杜里奧級意大利級鐵甲艦對財政帶來的壓力,海軍在1875年至1880年間退役了「卡里尼亞諾王子」號的兩艘姊妹艦以及鐵甲艦「葡萄牙國王」號,以削減維護費用。[34]

腳註[編輯]

註釋[編輯]

  1.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
  2. ^ 「broadside ironclad」譯名參考自《中國軍艦圖志 1855-1911》[2],另有來源譯作「舷側列炮式鐵甲艦」[3]、「舷炮型鐵甲艦」[4]
  3. ^ 「barquentine-rigged」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5]
  4. ^ 譯名參考自《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1840-1970》[7]
  5.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6.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7. ^ 譯名參考自《英漢航海詞典 試用本》[14]
  8. ^ 譯名參考自《世界艦船視覺百科全書》[15]
  9. ^ 譯名參考自《英漢直升機術語辭典》[16]
  10. ^ 譯名參考自《英漢直升機術語辭典》[16]
  11. ^ 譯名參考自《泰恩河上的黃龍旗》[26],另有來源譯作「船腰炮房鐵甲艦」[2]、「船腰炮室鐵甲艦」[27]或者「中腰炮室鐵甲艦」[28]
  12. ^ 譯名參考自《泰恩河上的黃龍旗》[26]

引文[編輯]

  1. ^ 1.0 1.1 張恩東 (2018),第232頁.
  2. ^ 2.0 2.1 陳悅 (2015),第234頁.
  3. ^ 李昊 (2020),第15頁.
  4. ^ 馬幼垣 (2013),第68頁.
  5. ^ 李昊 (2019),第109頁.
  6. ^ 6.0 6.1 6.2 6.3 6.4 Fraccaroli (1979),第338頁.
  7. ^ 鄺智文 & 蔡耀倫 (2018),第39頁.
  8. ^ 8.0 8.1 Sondhaus (1994),第1頁.
  9. ^ Greene & Massignani (1998),第217–222頁.
  10. ^ Wilson (1896),第216–218頁.
  11. ^ Sondhaus (1994),第1–2頁.
  12. ^ Wilson (1896),第219頁.
  13. ^ Wilson (1896),第221–222頁.
  14. ^ 大連海運學院《英漢航海詞典》編寫組 (1980),第171頁.
  15. ^ 西風 (2019),第122頁.
  16. ^ 16.0 16.1 申秋元, 姚劍華 & 程新平 (2022),第270頁.
  17. ^ Wilson (1896),第221–225, 232頁.
  18. ^ 18.0 18.1 Wilson (1896),第223–225, 231–233頁.
  19. ^ Wilson (1896),第233頁.
  20. ^ Greene & Massignani (1998),第230頁.
  21. ^ Wilson (1896),第234–235頁.
  22. ^ Greene & Massignani (1998),第232頁.
  23. ^ Wilson (1896),第238–241, 245, 250頁.
  24. ^ 24.0 24.1 Ordovini, Petronio & Sullivan (2014),第334頁.
  25. ^ Wilson (1896),第251頁.
  26. ^ 26.0 26.1 張黎源 (2020),第222頁.
  27. ^ 張恩東 (2018),第1頁.
  28. ^ 李昊 (2020),第57頁.
  29. ^ Sondhaus (2001),第112頁.
  30. ^ Fraccaroli (1979),第336頁.
  31. ^ Dupont (1872),第426頁.
  32. ^ Armingen (1873),第318頁.
  33. ^ Marshall (1995),第241頁.
  34. ^ Sondhaus (1994),第50–51頁.

參考書目[編輯]

  • Fraccaroli, Aldo. Gardiner, Robert ,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需要免費註冊.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334–359. ISBN 978-0-85177-133-5. 
  • Greene, Jack; Massignani, Alessandro. Ironclads at Wa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mored Warship, 1854–1891. Pennsylvania: Da Capo Press. 1998. ISBN 978-0-938289-58-6. 
  • Marshall, Chris (編). The Encyclopedia of Ships: The History and Specifications of Over 1200 Ships. Enderby: Blitz Editions. 1995. ISBN 978-1-85605-288-7. 
  • Sondhaus, Lawrence. The Naval Policy of Austria-Hungary, 1867–1918. West 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978-1-55753-034-9. 
  • Sondhaus, Lawrence. Naval Warfare, 1815–1914.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ISBN 978-0-415-21478-0. 
  • Wilson, Herbert Wrigley. Ironclads in Action: A Sketch of Naval Warfare from 1855 to 1895. London: S. Low, Marston and Company. 1896. OCLC 1111061. 
  • (英)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第1卷 铁甲舰之前 战舰设计与演变 1815-1860. 指文海洋文庫. 由李昊翻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9-07. ISBN 978-7-5594-3746-4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第2卷 1860-1905 从“勇士”级到“无畏”级. 指文海洋文庫. 由李昊翻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0-08. ISBN 978-7-5594-4605-3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克里斯·馬歇爾. 世界舰船视觉百科全书. 由西風,徐玉輝翻譯.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9-01. ISBN 978-7-5210-0178-5 (中文(中國大陸)). 
  • 陳悅. 巡洋舰. 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 第1版.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5-11. ISBN 978-7-5458-1154-4. OCLC 932045897 (中文(中國大陸)). 
  • 大連海運學院《英漢航海詞典》編寫組. 英汉航海词典 试用本 [ENGLISH-CHINESE MARITIME DICTIONARY].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0-11 (中文(中國大陸)). 
  • 鄺智文; 蔡耀倫. 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1840-1970.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8-07. ISBN 9789888513666 (中文(香港)). 
  • 張黎源. 泰恩河上的黄龙旗.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05. ISBN 978-7-108-06822-4 (中文(中國大陸)). 
  • 張恩東.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第1版.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111599326. OCLC 1097889587 (中文(中國大陸)). 
  • 申秋元; 姚劍華; 程新平 (編). 英汉直升机术语辞典.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2-04. ISBN 978-7-5763-1221-8 (中文(中國大陸)). 
  • 馬幼垣. 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 北京: 中華書局. 2013. ISBN 978-7-101-08730-7 (中文(中國大陸)). 

期刊來源[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