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帕拉達級防護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帕拉達級防護巡洋艦
航行中的帕拉達號
概觀
艦種防護巡洋艦
擁有國 俄羅斯帝國
 大日本帝國
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
 蘇聯
 俄羅斯
前型斯韋特蘭娜號防護巡洋艦英語Russian cruiser Svetlana (1896)
次型瓦良格號巡洋艦
同型帕拉達號戴安娜號曙光號
數量3
製造廠俄國聖彼得堡新海軍部船廠
下訂1895年~1897年
服役數1:
阿芙樂爾:作為博物館船至今
退役數2:
帕拉達:1924年日本海軍自沉
戴安娜:1922年蘇俄海軍拆解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設計:6731噸
全長126.8米
全寬16.8米
吃水6.6米
鍋爐燃煤專燒貝爾維爾式水管鍋爐英語List of boiler types, by manufacturer#Belleville boiler30座
動力直立型三段膨脹式三汽缸複合式蒸汽引擎3座
3軸推進
功率理論:11,971—13,100匹指示馬力(8,927—9,769千瓦特)
最高速度理論:19節(35公里每小時)
乘員軍官19人,水手540人
武器裝備1892年式45倍徑152毫米(6英寸)炮8門
50倍徑75毫米(3英寸)單裝炮24門
23倍徑37毫米單裝炮6門
19倍徑63.5毫米單裝炮2門
380毫米(15英寸)單裝魚雷發射管3具(水線下)
水雷35顆
裝甲甲板:38毫米(1英寸)
司令塔:150毫米

帕拉達級防護巡洋艦(俄語通常稱為戴安娜型防護巡洋艦,俄語:Бронепалубные крейсера типа «Диана»),是俄羅斯帝國海軍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建造的一級3艘防護巡洋艦。本級三艦均參加了日俄戰爭,然而並無太多建樹。其中戴安娜號在黃海海戰中突破日軍封鎖前往西貢而得以倖存,戰後返回俄國;而帕拉達號突圍失敗,被日本海軍俘獲。最後一艦曙光號則參加了對馬海峽海戰,後因十月革命炮打冬宮而聞名於世,蘇聯時期改為博物館船,至今仍有海軍軍人在艦上服役並維護該艦。

設計與概述

[編輯]

十九世紀末,俄國陸續開始籌建一系列岸防戰列艦,此即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級。1890年開始,英俄之間的矛盾逐漸升級,雙方開始進行海軍軍備競賽。隨着局勢的發展,俄國方面感到有必要加強遠洋海軍的建設,建造新巡洋艦的計劃也逐漸提上日程。同時俄國方面要求新巡洋艦需要在本國內開工建造[1]

這一新巡洋艦項目由海軍部尼科萊·馬特韋耶維奇·齊哈喬夫俄語Чихачёв, Николай Матвеевич海軍中將負責。1894年3月2日,海洋技術委員會俄語Морско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комитет提出要求,希望新巡洋艦是一款快速的全鋼防護巡洋艦,要求可以進行遠洋航行遂行商路破襲的任務。一開始有3份方案入選,但沒有一份能最終實施。因為此時事情發生了變化,俄國開始擔心「德國威脅」,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崛起使得俄國重新修訂了計劃,要求波羅的海艦隊要能從數量和質量上均能與德國海軍抗衡[2]。海軍部的主要要求是,「要能對抗德國以及波羅的海周邊國家海軍的同類軍艦」[2]。海軍方面不等最終方案勝出,就決定建造3艘巡洋艦[3]

1895年4月7日,海軍將訂單交給了海軍部造船廠。新艦的技戰術指標則要求直接參照當時最強大的海軍,英國皇家海軍的新造艦[3]。當時最有可能的範本是阿斯特萊亞級防護巡洋艦英語Astraea-class cruiser,這也是英國主要用來在遠離本土的地區進行作戰的艦艇。然而海軍部造船廠的工程師對此頗有微詞,他們認為,阿斯特萊亞級「在各國的新造巡洋艦之中並非最優秀的」[4]。在4月間,海軍部造船廠的專家們拿出了3份草案,涵蓋了4400到5600噸不等的巡洋艦方案。過了幾天,他們又追加了一份以英國塔爾博特號英語HMS Talbot (1895)(1895年4月25日下水)為原型的6000噸級方案。在這份方案中,設計師設想裝備兩門203毫米炮、8門152毫米炮以及27門57毫米炮。阿列克謝·亞歷山德洛維奇大公英語Grand Duke Alexei Alexandrovich of Russia對此提出了一些修改,將203毫米炮替換成152毫米炮,這也成為了日後的基本設計方案[5]。在此基礎上,有關專家舉行了一系列會議,商定了新巡洋艦的尺寸、水線外形等細節。1896年5月,工作組確定火炮為10門152毫米炮、20門75毫米炮以及8門37毫米炮[1]

1896年11月,由於建造過程中發現有182噸的超重,俄方將原定設計方案作了最後一次修改,減少了原定的存煤數、刪除炮盾,同時將艦上的152毫米炮減少到8門[6]。這一修正方案得以通過的一大原因是,到了1896年俄國所面臨的「德國威脅」逐漸消退,而英俄之間的矛盾重新開始抬頭。新巡洋艦在紙面上全面優勝於英國的同類艦艇,而載煤量減少雖然導致航程縮短,但是由於俄國與法國之間的協議,一旦有事俄國可以使用法國的海軍基地,因此設計時並不認為這是個問題[7]

帕拉達級線圖

艦型

[編輯]

本級全長126.8米,寬16.76米,吃水深6.4米。設計排水量6731噸,滿載6932噸。水下分為13個隔艙。動力部分為3台直立型三段膨脹式蒸汽機,可以提供大約13,000匹指示馬力(9,694千瓦特)的動力。燃煤裝載量972噸,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經濟航速運行時航程可以達到3,700海里(6,852公里)。

本級前兩艦(帕拉達號、戴安娜號)於1895年開始下達訂單,而3號艦(曙光號)的訂單則要推遲到1897年。由於建造延宕,本級各艦建成即已宣告過時;俄國同一時期購買、接收的一批外國建造的巡洋艦即比本級各艦更快(如美國造的瓦良格號,1901年初入役,最高航速23節(43公里每小時))。

火力

[編輯]
戴安娜號所裝備的加奈式152毫米炮

本級艦全部裝備了速射炮。主炮為8門1892年式45倍徑6英寸(152毫米)火炮,這款火炮仿製自法國加奈公司生產的同口徑火炮,也是本級各艦建造當時俄國自製火炮中性能最優秀的型號。此外艦上還裝備有24門75毫米火炮作為副炮,也同樣是仿自加奈公司的型號。輕型火力則為8門37毫米哈奇開斯機關炮,以及兩門巴拉諾夫斯基63.5毫米炮。艦上的火炮,除了那兩門巴拉諾夫斯基炮之外,其他全部由奧布霍夫國營工廠英語Obukhov State Plant製造[8]。艦上安裝有蓋斯勒公司生產的火控系統,既可以讓火炮單獨作戰,也可以統一進行齊射[9]

本級的魚雷武器為3具15英寸(380毫米)魚雷發射管。全艦共攜帶12枚魚雷。此外艦上還攜帶有35顆水雷。

裝甲

[編輯]

防護方面,司令塔裝甲厚約150毫米,裝甲甲板則厚約38毫米[9]。本級雖然依然存在防護比較薄弱的弱點,但相比起之前的俄國巡洋艦來說,已經有了相當重要的進步。

同級艦

[編輯]
艦名 建造廠家 起工 下水 服役
帕拉達號 聖彼得堡新海軍部船廠 1895年12月1日 1899年8月28日 1901年5月
戴安娜號 聖彼得堡新海軍部船廠 1897年5月23日 1899年9月30日 1901年12月10日
曙光號 聖彼得堡新海軍部船廠 1897年5月23日 1900年5月11日 1903年7月29日

簡歷

[編輯]

隨着日俄之間的氣氛越來越緊張,本級前兩艦帕拉達號、戴安娜號均在建成後即趕往旅順港(俄方稱亞瑟港),加入太平洋艦隊(日後改稱第一太平洋艦隊)旅順分艦隊,以增強俄國在遠東的實力。1904年2月8-9日夜間,日本對俄國不宣而戰,用驅逐艦夜間偷襲駐紮在旅順外港的旅順分艦隊,引發了戰爭。其中帕拉達號在當晚的魚雷夜襲中受傷,起火擱淺[10];而戴安娜號則躲過了一劫。次日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強行入港進行攻擊,帕拉達號、戴安娜號均進行了反擊[11]。日本海軍雖然未能用突然襲擊的方式一舉消滅旅順分艦隊,然而還是牢牢將旅順分艦隊封鎖在港內。雙方在海上在對峙的同時,日本陸軍也在地面上逐步推進,強攻旅順要塞。8月10日,感到旅順港已經不安全的旅順分艦隊試圖突圍,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舊稱海參崴)與符拉迪沃斯托克分艦隊會合,途中遭到日軍攔截。戰鬥中時任太平洋艦隊司令威廉·維特捷夫特海軍中將戰死,俄國艦隊陷入混亂之中。

俄國巡洋艦分隊試圖突破封鎖,然而帕拉達號負傷過重,難以遠航,被迫退回旅順港[12]。此後帕拉達號未再有積極的行動,12月9日,帕拉達號受到了日本陸軍280毫米重炮的集中轟擊,坐沉在港內[13]。旅順要塞陷落時,日軍打撈起帕拉達號,將其進行一番整修,並重新命名為「津輕」,加入日本海軍的行列。此後津輕跟隨日軍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改裝成為佈雷艦,一直到服役生涯的結束[14]

2號艦戴安娜號則成功逃脫日本艦隊的追捕,一路向南到達西貢,在當地遭到法國當局扣押,直到戰爭結束才回國[15]。此後戴安娜號重新加入波羅的海艦隊,編入後備艦隊[16]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戴安娜號發揮了一定的輔助作用。戰爭結束後,俄國以及其後的蘇聯國內一直動盪不堪,無力將已經相當老舊的戴安娜號重新整修,因此蘇俄海軍將戴安娜號改為醫院船使用,1922年拆解。

3號艦曙光號因為建成時間較晚,沒有第一時間去往旅順,但也參加了第二太平洋艦隊,準備前去救援遭受圍困的第一太平洋艦隊旅順分艦隊。對馬海峽海戰中曙光號受到一定的損傷,在第二太平洋艦隊潰敗之時曙光號勉力逃脫至馬尼拉,並由美國當局扣押至戰爭結束。其後曙光號回國加入波羅的海艦隊,參加了一戰。十月革命時,曙光號炮打冬宮,成為了革命的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曙光號遭到德軍攻擊坐沉;二戰結束後蘇聯重新打撈曙光號,並改作為博物館船。至今曙光號艦上仍然有現役俄國海軍人員進行維護、安保工作。因其特殊的歷史地位,2013年1月曙光號成為了俄國海軍旗艦[17]

註釋

[編輯]
  1. ^ 1.0 1.1 Поленов Л. Л, #Крейсер Аврора
  2. ^ 2.0 2.1 Новиков & Сергеев, #Богин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флота, с. 7
  3. ^ 3.0 3.1 Новиков & Сергеев, #Богин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флота, с. 5
  4. ^ Новиков & Сергеев, #Богин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флота, с. 8
  5. ^ Крестьянинов В. Я, #Крейсера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флота 1856—1917, с. 500
  6. ^ Скворцов А. В. #Крейсеры «Диана», «Паллада», «Аврора», с. 7
  7. ^ Новиков & Сергеев, #Богин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флота, с. 12
  8. ^ Новиков & Сергеев, #Богин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флота, с. 38
  9. ^ 9.0 9.1 Скворцов А. В. #Крейсеры «Диана», «Паллада», «Аврора», с. 14
  10. ^ #查攸吟,日俄戰爭,pp. 141-144
  11. ^ Forczyk, pp. 41-43
  12. ^ #查攸吟,日俄戰爭,p. 220
  13. ^ #旅順要塞戦寫真コマ95『東港埠頭ヨリ巡洋艦「パルラダ」ノ左舷ヲ望ム』
  14. ^ #海軍制度沿革(巻8、1940)p.58『大正九年四月一日(達三八)艦艇類別等級別表中左ノ通改正ス 巡洋艦一等ノ欄「阿蘇、」同二等ノ欄內「津輕、」ヲ削ル|海防艦二等ノ欄內「韓崎、駒橋、若宮」ヲ削ル|巡洋艦ノ欄ニ左ノ如ク加フ |航空母艦| |若宮|-|水雷母艦| |韓崎、駒橋|-|敷設艦| |阿蘇、津輕、勝力』
  15.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345
  16. ^ 章騫,#無畏之海,p. 325
  17. ^ 存档副本. [201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0). 

參考文獻

[編輯]
  • Поленов Л. Л. Крейсер Аврора. Судостроение. 1987. 
  • Новиков В.; Сергеев А. Богин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флота. «Аврора», «Диана», «Паллада». М.: Коллекция; Яуза; ЭКСМО. 2009. ISBN 978-5-699-33382-0. 
  • Крестьянинов В. Я. Часть I. Крейсера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флота 1856—1917. — 1-е изд.. СПб.: Галея Принт. 2003. ISBN 5-8172-0078-3. 
  • Скворцов А. В. Крейсеры «Диана», «Паллада», «Аврора». СПб.: ЛеКо. 2005. ISBN 5-902236-22-3. 
  • 查攸吟. 日俄战争:开战背景及海战始末.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 ISBN 978-7-307-10167-8. 
  • 章騫. 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3年7月. ISBN 978-7-5474-0541-3. 

外部連結

[編輯]
  • [1](英文) 日俄戰爭進程和雙方介紹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