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宏
武宏(1923年10月—2017年2月5日)陝西省咸陽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1][2][3]。
生平
[編輯]1923年10月,武宏生於今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鄉司家莊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武宏自幼喪父,隨母親以及三個哥哥在家中務農。9歲時,家鄉遭蝗災,被母親賣至和司家莊相鄰的南賀村的馮老七家幹活。因不堪馮老七家虐待,曾經私自逃走,到數十里外的村里當長工。後來被馮老七家找回並受到責罵。1937年1月,正在地里割草的14歲的武宏遇見路過當地的賀龍、關向應率領的紅二方面軍,乃參加紅軍。1937年七七事變後,武宏隨八路軍120師宋(時輪)鄧(華)支隊挺進冀東抗日。1938年8月,武宏加入中國共產黨。從參軍後直到抗日戰爭結束,武宏歷任戰士、班長、副排長、司號長、游擊隊長、管理員、游擊中隊長、排長、副連長、連長等職務。他先後參與河北省延慶縣二道河子突圍,平谷縣耳東山突圍,玉田縣大觀渠伏擊日軍戰鬥,薊縣十棵樹突圍,薊縣八間房突圍(1943年夏,當時正患瘧疾的武宏自縣大隊調到十三軍分區四區隊三連)、玉田縣窩洛沽偷襲戰、薊縣黃土坎戰鬥(1944年1月)、白宮屯突圍、薊玉遵破交戰,攻打薊縣下倉鎮、八里莊伏擊戰、胡家樓反擊戰,冀東趙各莊殲滅戰(1945年2月,武宏時任冀東軍區十八軍分區特務連連長)等戰鬥,同日偽軍英勇作戰。武宏一生在戰鬥中6次負傷,其中5次都在抗日戰爭期間[2][3][1]。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對蔣介石要「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指示,1945年9月連長武宏率特務連參與攻克寶坻縣城,在戰鬥中俘敵千餘人,並繳獲許多槍支彈藥,敵寶坻縣縣長劉益璞等人在戰鬥中陣亡。戰鬥結束後,特務連擴編為特務營,下轄有五個連隊,武宏從連長升為營長。1945年10月,熱中縱隊二十四旅七〇團副團長武宏赴中國東北戰場[2]。
1946年春,武宏奉命回冀東軍區十八軍分區成立寧河支隊。在寧河縣,武宏率領上級調拔給他的13人、數十條破槍,深入農村發動群眾,擴編部隊。武宏邊戰鬥、邊補充,經一年零三個月,開展數十次戰鬥,消滅數千名敵軍,寧河支隊發展至5個連隊8個區小隊,總計1300餘人。為配合東北解放區,武宏率寧河支隊在北寧鐵路北平至天津、唐山一線展開夜襲蘆台、南胡莊阻擊戰,摧毀茶淀變電所,在北孫莊殲滅敵軍一個團部以及一個整營,火燒敵方船隊,夜襲美軍彈藥庫,並展開北塘戰鬥。其中1947年4月4日夜襲美軍在華北最大的彈藥庫對駐華美軍有很大震動,天津《大公報》以《新河美軍又遭攻擊,一度惡戰》為題作了報道,其中說:「共軍武宏部隊約數百人,攜帶迫擊炮4門,於4日晚11時許突向新河西北二道橋之美軍海軍陸戰隊彈藥庫襲擊」,導致兩大彈藥庫爆炸,爆炸聲震動距離塘沽30里的天津市區。事後不久,美軍撤換了駐華北司令。從抗日戰爭到第二次國共內戰,武宏在各種戰鬥中不斷獲勝,被冀東一帶尤其是寧河縣民眾稱為「大武宏」,有關「大武宏」的各種傳奇故事在冀東廣為流傳。至今冀東農村仍流傳有「大武宏,騎白馬,白盔白甲把敵殺」的順口溜[2]。
1947年9月,寧河支隊改編成冀東軍區警備一團,武宏任團長。武宏率警備一團先後參與武清戰役、平津破交戰、亮甲店戰鬥、北孫莊戰鬥等戰鬥的主攻任務並取勝。警備一團獲冀東軍區授「大功團」稱號。1948年初,警備一團改編成冀察熱遼軍區獨立五師十三團,武宏仍任團長。不久,該團又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八縱獨一旅六十七團(1948年底,該團編成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八縱二十三旅六十七團;1949年1月,又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五軍一九四師五八〇團,武宏均任團長),由此從地方武裝升格為野戰部隊。武宏率該團先後參加八達嶺戰鬥、攻打保定、新保安、北平和平解放,太原戰役,蘭州戰役,解放西北,寧夏剿匪等戰役、戰鬥[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武宏隨六十五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五次戰役中,武宏率團突破三八線,一直打到漢城郊區,在同側翼及上級失聯的危險情況下孤軍奮戰,巧妙越過重圍返回中朝方面控制區。在防禦戰期間,武宏率團反擊,斃傷敵千餘人。1952年12月,武宏升任一九四師副師長。1953年10月回國。1954年6月,到華北軍區第一速成中學學習文化半年。1956年12月,調任一九五師第一副師長兼參謀長。1957年10月進軍事學院高級速成系學習兩年。1960年8月,升任一九五師師長。1961年9月,一九五師改成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建築第五十二師,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建制,武宏任師長。改為工程兵後,武宏率該師參與建設國防工程「102工程」。在某國防工程施工中,該師創造出大跨度坑道單面日掘進8米至9米,混凝土月被復由原先約100米提高至1100餘米的當時最高紀錄。後來在兩個大型國防工程施工中,該師又刷新了該紀錄,單面日掘進提高到11米,月汽車出碴量1萬餘立方米[2]。
為改善部隊供應,武宏率領建築第五十二師在駐地和工地養豬種萊,還親自到天津塘沽征來荒地3萬餘畝改造成高產田,後又在官廳水庫周邊征來荒地3000餘畝,在大同市徵地100多畝,作為該部隊農副業生產基地。該部隊年糧食收穫500餘萬斤,基本滿足部隊供應。該部隊養的豬還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調給蘇聯還債。後來,該部隊又和京棉三廠聯繫,用兩個多月在官廳建起紡紗織布廠,年純利潤達100餘萬元人民幣。1964年,天津洪災,數萬畝秧苗被水淹沒,武宏親臨一線指揮,調來抽水機,並親率部隊日夜用臉盆向外舀水。該年,附近部隊農場的農作物收穫大減,而建築第五十二師的農場豐收。某年,桑乾河發生洪災,建築第五十二師的官廳農場被洪水衝進,武宏親自指揮迅速築起兩道擋水壩。當時「左」的思想嚴重,有的幹部乃至領導幹部對武宏重視農副業生產的做法並不滿意,說:「小滿秧多打糧,突出政治靠一邊」,「只要寶貝秧,沖了天天讀」,並將他們的這些意見反映至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機關。武宏頂住壓力,堅持抓好國防施工與農副業生產。經過數年,圓滿完成了某國防工程建設任務[2]。
1969年9月,武宏升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司令部副參謀長。1970年3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兼後勤部部長。1970年9月,被免去兼任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後勤部部長職務,仍任工程兵副司令員,分管作戰和國防工程工作。1975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領導班子重組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第一副司令員。在擔任工程兵領導工作期間,武宏參與勘察、定點並指揮完成了另兩個大型國防工程的施工以及華北許多國防工程,還有天安門城樓翻修,首都機場建設、天津機場建設、毛主席紀念堂建設等工程[2]。
1955年9月,武宏獲授上校軍銜。1962年11月晉升為大校軍銜。武宏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89年6月離休[2]。
2017年2月5日,武宏在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病逝,享年94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