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鴻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殷鴻福
出生1935年3月1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定海縣(今舟山市
職業地質古生物學家
經歷
    • 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助教(1961-1978)
    • 武漢地質學院講師、副教授(1978-1986)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1986至今)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1996-1997)
    中國科學院院士
    (地學部,1993年)

殷鴻福(1935年3月19日),中國地質古生物學家。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勘探系煤田地質專業,1961年在北京地質學院地層古生物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後一直留校任教。曾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1980-1982)、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1990-1991)作高級訪問學者。1996年至1997年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殷鴻福在1986年提出以牙形石微小欣德刺的出現作為三疊系開始的標誌,取代耳菊石作為界定二疊系三疊系界線的生物標準,獲得了國際學術界地普遍承認。殷鴻福被選為國際二疊—三疊系界線工作委員會主席。在他領導下,二疊系三疊系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即「金釘子」)於2001年正式設在了中國浙江省長興縣煤山。在研究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的原因中,殷鴻福主張生物大絕滅的原因主要是海水進退、火山事件、地球化學異常所造成的災變環境(新災變論)與生物內在演替規律相互作用的結果。

殷鴻福是中國最早從事古生物地理學研究的學者之一。主編了中國第一部生態地質學專著《中國古生物地理學》(1988)。他是第一個向中國介紹新的生物演化理論「間斷平衡論」。他還指出古生物演化應包括漸變突變災變三種形式的理論。

參考資料[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