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緬甸神學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緬甸神學院校園一隅

緬甸神學院(英語:Myanmar Institute of Theology,簡稱MIT),基督教浸信會自1927年在英屬緬甸仰光興辦的神學院,是緬甸最悠久、最大、最頂尖的神學院。[1]除了神學教育以外,亦為緬甸少有開辦美式博雅教育的學校。[2]2003年下設耶德遜研究中心(Judson Research Center)。[1]

校史

[編輯]

起初稱浸信會神性學校(Baptist Divinity School),建校不久即加盟美國芝加哥的北浸信會神學院(Nor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旗下,至二戰日本攻陷英屬緬甸為止。[1]首任校長是美國傳教士W. E. Wiatt,1927-1939年在任。1955-1960年加盟美國堪薩斯州堪薩斯州城的中央浸信會神學院(Central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Kansas City, Kansas)。[1]1960年起加盟為總部設於菲律賓馬尼拉東南亞神學教育協會(Association for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South East Asia,ATESEA)的認證會員。[3]自1966年美國浸信會傳教士全面撤出緬甸,該校的人事編制就由國人頂替。[4]直至1990年代,其教科書、課程規劃、教學方法學全盤依據先前結盟的兩家美國神學院。[5]

1976年校名改名為緬甸神學院(Burma Institute of Theology),1989年緬甸軍政府全面取締「緬甸」的英語舊譯名Burma,強制轉寫為「Myanmar」,故校名又改為Myanmar Institute of Theology。[4]

緬甸神學院起初只設神學學士課程(B.Th.)。至1962年新設宗教教育學學士課程(Bachelor of Religious Education)。1996年校董會決定新設神學碩士課程(M.Th.)但停辦神學學士(B.Th.),B.Th.在該年最後一年招生。1999年3月的畢業禮見證了B.Th.末屆畢業生和M.Th.首屆畢業生。2004年緬甸神學院聯合菲律賓馬尼拉的和合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新設宣教博士學位(Doctor of Ministry, D.Min)。兩校合作關係至2008年結束,D.Min博士學位改為與美國堪薩斯州堪薩斯州城的中央浸信會神學院合辦,自2010-11年學年開始。[4]

2014年緬甸神學院籌備多時的哲學博士(Ph.D.)課程終告開辦,以紀念200年前美國浸信會傳教士艾多奈拉姆·耶德遜與妻子安·耶德遜首次踏足緬甸國土。

神學學位與博雅教育

[編輯]

緬甸浸信會大會(Myanmar Baptist Convention)屬下有43家聖經研究學校(Bible schools),其中22家同時是緬甸神學教育協會(Association for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Myanmar,ATEM)會員。緬甸神學教育協會有34個成員學校,當中只有MIT的神學碩士學位(M.Th)獲得審批更嚴謹的東南亞神學教育協會認證。[6]

2000年起開設四年制「宗教研究」本科學士學位(B.A. Religious Studies,通稱BARS),至2010年改組成博雅課程(Libeal Arts Program,通稱LAP),博雅課程本科可主修商業學、計算機科學、英語、音樂、宗教或社會研究,研究生可攻讀社區發展研究碩士、跨信仰對話碩士、和平研究碩士。[7]

學校開設的神學課程包括:

  • PhD (Doctor of Philosophy)
  • DMin (Doctor of Ministry,教牧學博士)
  • MTh (Master of Theology,神學碩士)
  • MACS (Master of Arts in Christian Studies,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
  • MDiv (Master of Divinity,道學碩士)
  • MTL (Master of Theological Librarianship,神學圖書管理學碩士)
  • Liberal Arts Program (BARS—Bachelor of Arts in Religious Studies)
  • DipCD and MACD
  • MAID (Master of Arts in Interfaith Dialogue)
  • MAPS (Master of Arts in Peace Studies)
  • MAGS (Master of Arts in Gender Studies)

傳媒報導

[編輯]

英國主流大報《衛報》在2014年8月19日刊登了英國伯恩茅斯大學社工、社學學與社會政策中心的Sara Ashencaen Crabtree教授和Jonathan Parker教授到馬來西亞兩家大學和緬甸神學院講授社會工作的經歷。[8]在緬甸佔人口68%的緬族普遍信奉佛教、基督教只屬於克倫族少數民族的信仰的情況下,一般而言,緬甸神學院以承辦仰光公益活動這種方式爭取緬甸媒體和大眾關注。

引用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Challenge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Myanma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Prof. Samuel Ngun Ling, CTC Bulletin voL. XXII, no.1, April 2006, Publisher: Christian Conference of Asia (Hong Kong), ISSN 0217-2631
  2. ^ About 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IT.
  3. ^ Myanmar Institute of Theolog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ember school, 東南亞神學教育協會(ATESEA).
  4. ^ 4.0 4.1 4.2 Prospectus 2004-200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yanmar Institute of Theology.
  5. ^ Diamond Jubilee Historical Committee, "History of the MIT," in Myanmar Institute of Theology, Diamond Jubilee (1927-2002) Magazine published by Alin Ein Media Group for MIT (MIT, 2002), 22-30.
  6. ^ 'Select Surveys on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Emerging Asian Church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uthor: Lal-Tin HRE, The Ecumenical Review Volume 64, Issue 2, Jul 1, 2012.
  7. ^ Libeal Arts Progra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IT.
  8. ^ Social work in Myanmar: a slow and difficult birt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United Kingdom), Tuesday 19 August 201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