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龍泉下院觀音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龍泉下院觀音寺,俗稱「象坊橋觀音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宣武門西大街93、95號,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原為北京南城的龍泉寺的下院,現為西城區普查登記文物[1]

簡介[編輯]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檔案記載,清朝末年,1905年北京佛教界成立「中國佛教學務總公所」,僧長是光明寺住持東山,發起人有北京各佛寺住持:廣善寺住持達遠、廣化寺住持靈山、慈因寺住持吉安、龍泉寺住持道興、象坊橋觀音寺住持覺先[2]

民國八年(1919年),北京政府指民國六年(1917年)章嘉等人請立的「中華佛教會」抵觸法令,遂廢止,並且重申要實施民國四年(1915年)的《管理寺廟條例》。北京龍泉寺釋覺先,因《管理寺廟條例》而反對釋諦閒,中國南方的「鄞縣五邑佛教會」也發表聲明反對,並且推釋竹溪釋太虛到北京請願,寓居法源寺,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雖然沒能撤銷《管理寺廟條例》,但是釋太虛因此和北京的名流及學者廣泛接觸,其中包括梁潄溟林宰平畢惠康殷人庵梁家義范任卿胡適之黎錦熙等人。張仲仁等人遂發起「己未講經會」,推舉莊蘊寬夏壽康擔任會長,請釋太虛在象坊橋觀音寺講《維摩詰經》。王虛亭(陸軍部部員)、楊犖哉馬冀平(京津鐵路段段長)、陶冶公倪譜香周秉清鬍子笏等人均自此信佛。武漢的紳士李隱塵陳元白,得知釋太虛在北京講經,特地從武漢到北京聽講,待《維摩詰經》講完,陪釋太虛遊北京西山各個名勝,李隱塵由此信佛。隨後,吳璧華熊希齡、李隱塵等人發起續講《大乘起信論》,聽眾很多。釋太虛這次在北京的講經,不但開啟了中國北方的學佛之風,而且帶來了中國南方的佛教革命思想。[3][4]

民國九年(1920年),釋覺先在象坊橋觀音寺創辦《覺世日報》,該報辦十餘年而止。[4]

民國九年(1920年)3月,釋圓瑛應邀到北京廣濟寺講經,此後回到寧波,方獲悉華北五省大旱,釋圓瑛遂與釋太虛等高僧通電提議,1920年9月在象坊橋觀音寺創辦「華北五省佛教災賑籌備會」,籌備賑濟災民。發起人有釋圓瑛、釋現明、釋覺先、釋明凈、釋文成、釋全朗、釋范成、張一麐(仲仁)、馬君實(冀平)、林志鈞(宰平)、徐文蔚(蔚如)、蔣維喬(竹莊)、梅光羲(擷雲)等40多人。釋圓瑛把此前在廣濟寺講經法會所得的供養錢全都捐給了華北五省佛教災賑籌備會。發起人里的釋范成,時任象坊橋觀音寺住持,和釋倓虛是在天津清修院結識的。[3]

民國九年(1920年)春二月,畫家齊白石帶三子齊良琨、長孫齊秉靈到北京學習。來到北京後,由於城南的龍泉寺交通不便,所以遷居宣武門石鐙庵。不久,直皖戰爭爆發,郭葆生租到帥府園六號的數間房屋,邀得齊白石帶着齊良琨、齊秉靈一起去避難。帥府園靠近東交民巷使館區,所以較為安全。戰事很快停止,齊白石遷回西城。因為石鐙庵中的老和尚飼養了不少雞犬,雞犬之聲不絕,齊白石早就想遷走圖個清靜。恰好齊白石的側室胡寶珠托人找到象坊橋觀音寺,齊白石遂遷居觀音寺。但觀音寺佛事多,佛號和鐘聲比石鐙庵更多。所以沒住滿一個月,齊白石便又遷居西四牌樓南三道柵欄六號。[5]

民國十四年(1925年)起,陶佐文(1876年-1968年,通州人)即寓居在位於北京國會街的龍泉寺下院觀音寺,直到逝世,他和曾住該寺的金石家陸和九、畫家齊白石都有交往。陶佐文是「文」字鴿哨的製作者。[6]

參考文獻[編輯]

  1. ^ 西城区普查登记项目,西城文化网,2014-06-10. [2014-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2. ^ 左松濤,近代中國佛教興學之緣起,法音2008年第2期
  3. ^ 3.0 3.1 杨曾文,倓虚法师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佛学研究2009年第18期. [2014-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0). 
  4. ^ 4.0 4.1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東初出版社,1974年,第243-244頁
  5. ^ 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白石老人自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2014-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6. ^ 王世襄編著、袁荃猷製圖,北京鴿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