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Rich4/Sandbox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ead[編輯]

中國歷史上的官話,是指時期在全國各地官方場合使用的語言(即通語),





bckup[編輯]

官話是指明清時期的漢語標準語(相當於現在中國大陸的普通話),因在官場上通用而得名,是明清時期官僚、知識分子階層的通用語。

官話在明清時代的不同時期可能採用不同地區的語音。明代至清初的官話究竟採取哪個(哪些)地區的語音,有頗多爭論,有金陵(今南京)說、北京說、洛陽說等數種1。可以確認的是,從清朝的某一時期至清末,官話都是採取北京音。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現在的南京話洛陽話北京話,與明清時期特別是與明初的南京、洛陽、北京音相比已有很大的變化。

音韻[編輯]

明初《洪武正韻》尚保留中古全濁聲母、輔音韻尾[-p、-t、-k、-m、-n、-ŋ]和四聲格局,不久,這些都被改變。

其後數百年間官話的聲母和聲調相對穩定——

  • 聲母:共21個。全濁聲母消失,平聲變成送氣清音,仄聲變成不送氣清音。
  • 韻母:見系開口二等齶化韻與相應三、四等韻混同;[-m]併入[-n];[-p、-t、-k]合為[-ʔ],入聲韻改配陰聲韻。
  • 聲調:平聲分為陰平和陽平,全濁上聲字併入去聲,入聲始終存在。

而到了清末,官話(即當時的北京音)的音系已與現代北京話相差無幾,與明初的官話相比,產生了韻尾消失、尖團合流入聲三派等重大的變化。

影響[編輯]

儘管明清官府並沒有對官話正式命名(官話是社會上約定俗成的稱呼),也沒有將官話進行推廣,但它對中國普通百姓語音的影響是巨大的。

明清時期各地漢語儘管大都與官話差別很大,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官話的影響。越是官話使用頻率高的地方,這種影響就越劇烈。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江西景德鎮,長期作為官方瓷器供應地,官話在城區盛行,導致當地的方言往官話靠攏,最終出現只有三個聲調這種贛語乃至整個「東南方言」極其罕見的現象。[1]

官話的另一個影響是產生了帶方音的官話(下文簡稱為「方音官話」)。古代非官話所在地的人,要學習官話,往往會受母語的極大影響,從而說出母語特徵極濃的官話來。這就相當於今天的廣東普通話、台灣國語等。方音官話與(標準)官話之間,只是口音之間的區別,而非方言之間的區別。

官話在現代的遺留[編輯]

官話在現代仍有少量保留,不過不是在「活的」語言裏,而是在戲劇中,而且只保留了某些特定時期的官話。如京劇的語音,仍保留了清末以前官話中的區分尖團的特點;越劇的語音則繼承了紹興的方音官話的音系。

官話與作為現代漢語分支的官話的區別與聯繫[編輯]

作為歷史上標準語的官話(即本條目所指的「官話」),與作為現代漢語分支的官話,是兩個範疇的概念 -- 前者是(古代)漢語的一個語種,它在同一個時期內的語言學特徵(語音語法詞彙等)是完全相同的,每個詞都有其固定的發音;後者是(現代)漢語的包含眾多語種的一個分支(基於立場的不同可稱這個分支為方言獨立語言),它因地域的區別有着許多語言學特徵不盡相同甚至差別很大的不同語種,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地域往往不同。

註釋[編輯]

^ 註解1:其中,支持「南京說」的可參看《試論近代南方官話的形成及其地位》[2]衛東 著)。另外,有民間人士從北京話「文白異讀」的現象出發,與中原音韻加以比較,認為明代官話是自中原江淮某地的語言[3]

參考資料[編輯]

  1. ^ 《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辛世彪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 7-5320-913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