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約翰·皮爾龐特·摩根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J·P·摩根
J. P. Morgan
出生(1837-04-17)1837年4月17日
 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
逝世1913年3月31日(1913歲—03—31)(75歲)
 意大利王國羅馬
墓地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雪松山公墓英語Cedar Hill Cemetery (Hartford, Connecticut)
國籍 美國
母校哥廷根大學
職業金融家、投資銀行家、會計師收藏家
知名於J·P·摩根公司國際商業海洋公司創始人
通用電氣國際收割機英語International Harvester美國鋼鐵公司聯合創始人
董事會北太平洋鐵路英語Northern Pacific Railway
紐黑文和哈特福鐵路公司英語New York, New Haven and Hartford Railroad
賓夕凡尼亞鐵路
普爾曼公司英語Pullman Company
西聯匯款
紐約中央鐵路公司
雅賓利和薩斯奎哈納鐵路公司英語Albany and Susquehanna Railroad
安泰人壽
通用電氣
美國鋼鐵公司
配偶阿米莉亞·斯特吉斯
1861年結婚—1862年去世)

弗朗西絲·路易斯·翠絲1865年結婚)
兒女4,包括小J·P·摩根英語J. P. Morgan Jr.安妮·摩根英語Anne Morgan (philanthropist)
父母朱尼厄斯·斯賓塞·摩根
朱麗葉·皮爾龐特
家族摩根家族
簽名

約翰·皮爾龐特·摩根(英語:John Pierpont Morgan,1837年4月17日—1913年3月31日),常稱作J·P·摩根(英語:J. P. Morgan),[1]美國金融家和投資銀行家,在整個鍍金時代主導着華爾街企業融資。作為J·P·摩根公司的領導者,他是跨越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工業整合英語Merger#The Great Merger Movement: 1895–1905浪潮的推動者。

在華爾街的職業生涯中,J·P·摩根帶頭成立過幾家著名的跨國公司,包括美國鋼鐵公司國際收割機英語International Harvester通用電氣,這些公司後來都歸屬於J·P·摩根的監管。他和他的合伙人還擁有許多其他美國企業的控股權,包括安泰人壽西聯匯款普爾曼公司英語Pullman Company以及21家鐵路公司。[2]由於J·P·摩根的影響力遍佈美國金融高層及國會議員,其對美國金融的支配程度,使他能夠對國家的政策和支撐其經濟的市場力量施加巨大的影響。在1907年的恐慌中,他曾組織一個金融家聯盟,使美國的貨幣體系英語Monetary system免於崩潰

作為進步時代的主要金融家,J·P·摩根對效率現代化的奉獻成功的幫助美國經濟形態進行改變。[1][3]阿德里安·沃爾德里奇英語Adrian Wooldridge將J·P·摩根描述為美國 "最偉大的銀行家"。[4]1913年,J·P·摩根在意大利羅馬的睡夢中去世,享年75歲,其後遺體送回紐約,華爾街降半旗以示敬意。他將他的財富和事業留給他的兒子小J·P·摩根英語J. P. Morgan Jr.。傳記作者羅恩·切爾諾英語Ron Chernow估計他的財富為8000萬美元(在2023年相當於24.7億美元)。[5]

童年和教育背景

[編輯]

J·P·摩根出生並成長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父親是朱尼厄斯·斯賓塞·摩根(1813-1890),母親是朱麗葉·皮爾龐特(1816-1884),屬於富有影響力的摩根家族[6][7] 他喜歡被稱作皮爾龐特。[8]在年輕時,由於他父親的安排,他受過多種多樣的教育。1848年秋,J·P·摩根入讀哈特福公立學校英語Hartford Public Schools (Connecticut),後來轉入康涅狄格州柴郡聖公會學院,即現時的柴郡學院英語Cheshire Academy,完成中小學學業。1851年9月,J·P·摩根通過波士頓的英格蘭高中英語The English High School入學考試後入讀該校,該校專攻數學以培養商業人才。1852年春,J·P·摩根患上風濕熱,疼痛到無法行走,父親朱尼厄斯把他送到亞速爾群島療養,這一疾病一直伴隨着J·P·摩根的成長。[9]

J·P·摩根在亞速爾休養近一年後,返回波士頓英格蘭高校繼續學業。畢業後,父親朱尼厄斯遂把他送到瑞士貝勒里夫英語Bellerive, Switzerland拉圖爾德佩村附近的一所學校學習法文,J·P·摩根在那掌握流利的法語。後來朱尼厄斯又把摩根送入哥廷根大學學習德文,他在六個月內達到德語合格水平並完成藝術史學士課程。在哥廷根大學畢業後,J·P·摩根遂經威斯巴登返回英國倫敦,他的正式教育就此完成。[10]

事業

[編輯]

早年生活

[編輯]
年輕時的J·P·摩根

J·P·摩根在1857年進入商人銀行皮博迪·摩根公司的倫敦分行,這家公司是他的父親和喬治·皮博迪三年前建立的合夥企業。1858年他搬到紐約市加入鄧肯·謝爾曼公司英語Duncan, Sherman & Company,這是喬治·皮博迪公司在美國的代理公司。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在霍爾卡賓槍事件英語Hall Carbine Affair中,J·P·摩根為這筆槍支交易提供融資,該交易從軍火庫以每支3.5美元的價格購買五千支步槍,隨後以每支22美元的價格將其轉售給一位陸軍將軍。 [11][12][13][14]在戰爭期間,J·P·摩根曾支付300美元找人代替他服役英語Conscri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ivil War[11]1860年至1864年,J·P·摩根以J·皮爾龐特·摩根公司為代表,已然成為其父親公司在紐約的代理人,皮博迪在1864年退休後,J·P·摩根將公司更名為「J·S·摩根公司」。從1864年至1872年,他是達布·摩根公司的成員。1871年,他與安東尼·約瑟夫·德雷克塞爾在紐約合作組建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當時應其父親朱尼厄斯·摩根之邀,安東尼·約瑟夫·德雷克塞爾成為J·P·摩根的導師。[15]

J·P·摩根公司

[編輯]

1893年安東尼·約瑟夫·德雷克塞爾去世後,公司於1895年重新命名為J·P·摩根公司並且和費城德雷塞爾公司英語Drexel & Company巴黎摩根·哈傑斯公司英語Morgan, Harjes & Co.以及倫敦J·S·摩根公司(1910年後為摩根·格倫費爾公司英語Morgan, Grenfell & Co.)保持緊密關係。至1900年,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銀行機構之一,主要集中在重組合併方面。

J·P·摩根有過許多合作夥伴,比如喬治·沃爾布里奇·帕金斯英語George Walbridge Perkins,但他總是牢牢掌握對公司的控制。[16] J·P·摩根接管困境中的公司,並重新組織這些公司的商業結構和管理以使之重新盈利,這一過程被稱為「摩根化」。[17] 另外,J·P·摩根作為銀行家和金融家的名聲也為接管的公司吸引諸多投資者的興趣。[18]

鐵路

[編輯]
新澤西交界處鐵路公司的債券,發行日期為1886年6月30日,背面有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和哈里斯·C·法尼斯托克作為託管人的簽名

在他的權力上升過程中,J·P·摩根專注於美國最大的商業企業——鐵路。[19]1869年,他從傑伊·古爾德吉姆·菲斯克英語James Fisk (financier)手中奪取到雅賓利和薩斯奎納鐵路英語Albany and Susquehanna Railroad的控制權;領導財團成功打破傑伊·庫克英語Jay Cooke的政府融資特權;通過在美國各地進行重組和合併,發展和資助出一個鐵路帝國。他在歐洲籌集到大量資金;但他並沒有僅僅作為一個金融家參與其中,而是幫助鐵路公司進行重組,實現更大的效率。他與只對利潤感興趣的投機者作鬥爭,並懷有建立一個綜合運輸系統的願景。1883年,他成功地推銷出威廉·亨利·范德比爾特英語William Henry Vanderbilt所持有的一大部分紐約中央鐵路公司的股份。1885年,他對紐約·西海岸·水牛城鐵路進行重組,將其租給紐約中央銀行。[20]1886年,他成功重組費城·雷丁公司,1888年重組切薩皮克與俄亥俄鐵路公司。1887年國會通過《州際商業法英語Interstate Commerce Act of 1887》後,J·P·摩根在1889年和1890年召開會議,將鐵路公司總裁召集在一起,幫助該行業遵守新的法律,並為維持「公共、合理、統一和穩定的費率」撰寫協議。這些會議開創出此類會議的先河,在相互競爭的線路中形成利益共同體,為20世紀初的大整合鋪平道路。此外,J·P·摩根公司和它所繼承的銀行機構在1869年至1899年間重組大量的鐵路。J·P·摩根還為街道鐵路提供資金,特別是在紐約市。[21]

在1904年,曾出現過一次重大的政治失敗。北太平洋鐵路公司英語Northern Pacific Railway1893年大蕭條中破產。這場破產使得鐵路的債券持有人被消滅,使其沒有債務,隨之而來的是一場爭奪其控制權的複雜金融戰。1901年,J·P·摩根、紐約的金融家愛德華·亨利·哈里曼和明尼蘇達州聖保羅的鐵路建設者詹姆斯·J·希爾英語James J. Hill三人之間達成妥協,為減少中西部地區昂貴的競爭,他們共同創立北方證券公司英語Northern Securities Company,整合該地區最重要的三條鐵路系統:北方太平洋鐵路英語Northern Pacific Railway大北方鐵路英語Great Northern Railway (U.S.)芝加哥、伯靈頓和昆西鐵路。然而,合併意外遇到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反對。西奧多·羅斯福是一個精力充沛的信任主義者,他認為這一巨大的合併對消費者不利,並且違反很少被執行(直到那時)的1890年《謝爾曼反托拉斯法》。1902年,羅斯福命令他的司法部提起訴訟以打破這一局面。1904年,最高法院解散北方證券公司,各鐵路公司不得不各奔東西,相互競爭。J·P·摩根在這個項目上沒有虧損,但他叱咤風雲的政治聲譽受到影響。[22]

國庫黃金

[編輯]

由於1893年恐慌,在1895年聯邦財政部幾乎耗盡所有國庫黃金。J·P·摩根提出一項計劃,聯邦政府可以從他和歐洲銀行那裏購買黃金,但聯邦政府拒絕支持這項向一般公眾直接出售債券來度過危機的方案。J·P·摩根確信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實施這一計劃,於是要求並最終獲准與總統格羅弗·克利夫蘭進行一次會談,他指出政府如不採取措施會在那天違約。J·P·摩根想出一項計劃,利用內戰時的舊法令,允許他和羅斯柴爾德家族直接出售350萬盎司黃金[23]給美國財政部以恢復國庫盈餘,換取30年期國債發行。[24] 這段插曲成功拯救財政部,但對克利夫蘭的地位和民主黨的農業派別造成損害,並在1896年選舉英語List of elections in 1896中成為一個問題,當時銀行業受到威廉·詹寧斯·布萊恩令人難堪的抨擊。J·P·摩根和華爾街銀行家們捐贈重金給共和黨的威廉·麥金萊,其在1896年當選並於1900年連任。[25]

報紙

[編輯]

1896年,查塔努加時報英語Chattanooga Times的所有者阿道夫·西蒙·奧克斯從J·P·摩根那裏得到資金用於收購處於財政困境的紐約時報。紐約時報憑藉投資新聞搜集和堅持高質量的寫作與報道成為美國新聞業的標準。[26]

鋼鐵

[編輯]

1890年,J·P·摩根的父親去世後,他掌控J·S·摩根公司(後於1910年更名為摩根·格倫費爾公司英語Morgan, Grenfell & Co.)。J·P·摩根於1900年開始與卡內基公司總裁查爾斯·米高·施瓦布以及實業家安德魯·卡內基會談。目標是收購卡內基的鋼鐵業務,以及其他幾家鋼鐵、煤炭、礦業和運輸公司的合併。在融資創立聯邦鋼鐵公司後,他最終於1901年將該公司與卡內基鋼鐵公司英語Carnegie Steel Company和其他幾家鋼鐵企業(包括威廉·伊登比恩擁有的統一鋼鐵與線材公司)合併,組建出美國鋼鐵公司。在1901年,美國鋼鐵公司是全球第一家十億美元級的公司,擁有14億美元的授權資本,遠遠超過任何其他工業企業,規模可與最大的鐵路公司相比。

美國鋼鐵公司旨在實現更大的規模經濟,降低運輸和資源成本,擴大產品線,並改善配送。[27] 它也計劃使美國能夠與英國、德國進行全球競爭。施瓦布等人聲稱,美國鋼鐵公司的規模使之在追求遙遠的國際市場(「全球化」)方面更加積極和有效。[27] 美國鋼鐵公司被批評者當作壟斷者,因為這家企業試圖控制的不僅僅是鋼鐵業,還有橋樑建設、船舶、鐵路車輛與軌道、電線、鐵釘以及其他大量產品。藉助美國鋼鐵公司,J·P·摩根掌握鋼材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並且施瓦布相信該公司不久將控制75%的市場份額。[27] 然而,從1901年開始,該公司的市場份額不斷下降。在1903年,施瓦布從美國鋼鐵公司辭職,組建伯利恆鋼鐵公司,其成為美國第二大鋼鐵生產商。

勞工政策是個有爭議的問題。美國鋼鐵公司是一家不僱用工會會員且經驗豐富的鋼鐵生產商,由施瓦布領導,其希望持續採用積極策略來識別並根除支持工會的「鬧事者」。組織這次合併的律師和銀行家們——尤其是J·P·摩根和行政總裁加里·埃爾伯特英語Elbert Henry Gary,他們更關心的是長期的利潤,穩定、良好的公共關係,以及避免麻煩。銀行家們的看法一般會被接受,結果就是「家長式」的勞工政策。 (美國鋼鐵公司最終在30年代末期成立工會。)[28]

1907年恐慌

[編輯]
這幅政治漫畫裏摩根被指責在經濟中佔有壓倒性的地位

1907年恐慌曾是幾乎摧毀美國經濟的金融危機。紐約主要銀行都處於破產邊緣,在J·P·摩根接手並解決危機之前沒有任何的機制來挽救他們。[29][30] 財政部部長喬治·B·科泰利奧英語George B. Cortelyou準備使用3500萬美元的聯邦資金來援助紐約的銀行。[31]J·P·摩根在其紐約的公寓與全國主要的金融家會面,迫使他們拿出一個應對危機的計劃。詹姆斯·斯蒂爾曼英語James Stillman,國家城市銀行的總裁,在這一過程中也起到主要作用。J·P·摩根組織出一個由銀行和信託高管組成的團隊,負責改變銀行間資金的流向,擔保更大範圍的信貸國際線路,並買進由運作良好企業發行的陷入暴跌的股票。[29]

摩爾和施萊的經紀公司引發出一個微妙的政治問題,該公司深陷於田納西煤、鐵和鐵路公司英語Tennessee Coal, Iron and Railroad Company股票的投機池。摩爾和施萊將價值600萬美元的田納西煤公司股票抵押給華爾街的銀行以換取貸款。銀行已經要求償還貸款,而該公司無法支付。如果摩爾和施萊破產,一百多家企業也會隨之破產,然後整個華爾街可能會全面崩潰。J·P·摩根決定他們必須救助摩爾和施萊。田納西煤公司是美國鋼鐵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它擁有價值不菲的煤鐵礦床。J·P·摩根控制着美國鋼鐵公司,他決定必須從摩爾和施萊手中購買田納西煤公司股票。美國鋼鐵公司的負責人埃爾伯特·加里表示同意,但擔心此事涉及的反壟斷問題可能為美國鋼鐵公司帶來巨大麻煩,這家公司已經在鋼鐵行業佔據主導地位。J·P·摩根派遣加里去見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羅斯福承諾這筆交易豁免此法。美國鋼鐵公司隨後支付3000萬美元買下田納西煤公司股票,摩爾和施萊公司得救。聲明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1907年11月7日恐慌結束。這場危機強調——有力的監督機制的必要性。[29]

誓言永遠不讓歷史重演,並認識到在未來的危機中不太可能再有另一個J·P·摩根,1913年以參議員納爾遜·W·奧爾德里奇英語Nelson W. Aldrich為首的銀行業和政治領袖制定出一項計劃,從而建立聯邦儲備系統[32]

銀行業批評

[編輯]
"我喜歡一點點競爭"——J·P·摩根阿瑟·亨利-·楊英語Arthur Henry Young創作。這幅漫畫是關於J·P·摩根在普若委員會英語Pujo Committee被問及他是否討厭競爭時的回答[33]

進步時代的保守主義者稱頌J·P·摩根履行他的公民責任、加強國民經濟以及摯愛藝術和宗教,但左翼視之為其所反對體系中的核心人物之一。[34] J·P·摩根用非凡的金融才能和對宗教與高雅文化的信奉重新定義保守主義。[35]

銀行業的反對者因為J·P·摩根在1895年危機時提供給美國聯邦政府的黃金貸款條款而對他進行攻擊,並與作家厄普頓·辛克萊一起,批評他對1907年恐慌的金融解決方案。他們還試圖將紐約、紐黑文和哈特福鐵路公司英語New York, New Haven and Hartford Railroad的金融困難歸咎於他。1912年12月,J·P·摩根在普若委員會英語Pujo Committee作證,該委員會是眾議院銀行和貨幣委員會英語United States House Committee on Banking and Currency的一個小組委員會。委員會最終得出結論,少數金融領袖擁有對許多行業相當大的控制力。J·P·摩根公司的合伙人、第一國家銀行和花旗銀行的董事們控制着總計的222.45億美元的資源,後來成為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蘭迪斯將之與密西西比河以西22個州的財產總值相比較。[36]

失敗的投資項目

[編輯]

J·P·摩根並不總是投資成功,也有一些失敗的案例。

特斯拉

[編輯]

1900年,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說服J·P·摩根他可以建立一個跨大西洋的無線通信系統(最終選址在沃登克里弗),性能將優於馬可尼展示的以短距離無線電波為主的無線電報系統。摩根同意給特斯拉15萬美元(相當於2015年的430萬美元)來構建該系統,以換取對專利的51%控制權。幾乎是合同剛一簽訂,特斯拉就決定擴大設施,以包括他陸上無線能源傳輸的想法,這會使他的想法成為一個更有競爭力的系統。[37]J·P·摩根認為特斯拉的變動和追加資金以建立該系統的請求是違反合同,並拒絕為這些變動提供資金。由於沒有額外資金可用,位於沃登克里弗的項目於1906年被放棄,這個項目從未運作過。[37][38]

倫敦地鐵

[編輯]

J·P·摩根1902年試圖進入倫敦地鐵領域時遭遇罕見的投資失敗。運輸大亨查爾斯·耶基斯成功挫敗J·P·摩根獲得議會授權建造皮卡迪利、城市和倫敦東北部鐵路英語Piccadilly, City and North East London Railway的努力,因為這會與自己控制的「TUBE」鐵路競爭。J·P·摩根稱耶基斯的手段是「他所聽到過的最大的無賴和陰謀」。[39]

國際商業海洋公司

[編輯]

1902年,J·P·摩根公司融資建立國際商業海洋公司,這家大西洋船運公司擁有幾條主要英美航線。國際商業海洋公司是一家控股公司,其控制的下屬企業也擁有自己的子公司。J·P·摩根希望通過與鐵路公司聯鎖董事和合同安排來主導跨大西洋航運,但由於海上運輸的非計劃性、美國的反壟斷法、以及與英國政府達成的協議而被證明是不可能的。國際商業海洋公司的一家子公司是白星航運,其擁有鐵達尼號。在J·P·摩根去世的前一年,1912年,鐵達尼號沉沒,這是國際商業海洋公司的金融災難,迫使其1915年申請破產保護。財務記錄分析顯示國際商業海洋公司過度槓桿化、現金流量不足導致其無法支付發行債券的利息。得益於一戰,國際商業海洋公司重組為美國航運公司英語United States Lines,後於1986年破產。[40][41]

J·P·摩根控制的企業

[編輯]

從1890年到1913年,有42家大公司是由J·P·摩根公司組織的,或其證券全部或部分由J·P·摩根公司承銷[42]

製造業和建築業

[編輯]
約翰·皮爾龐特·摩根

鐵路行業

[編輯]

晚年

[編輯]
J·P·摩根, 愛德華·史泰欽拍攝於1903年

J·P·摩根是曾經是紐約市聯合俱樂部的成員,當他的朋友伊利鐵路公司總裁約翰·金想要加入該俱樂部時,其被投票否決,J·P·摩根也退出該俱樂部,並創建紐約大都會俱樂部英語Metropolitan Club[43]他以12.5萬美元的價格捐贈位於第五大道和第60街的土地,並吩咐建築師史丹福·懷特「...為我建造一個適合紳士的俱樂部,忘記成本....」他邀請金作為創始成員,並在1891至1900年間擔任俱樂部主席。[44]

個人生活

[編輯]

婚姻和孩子

[編輯]

1861年,J·P·摩根與阿米莉亞·斯特奇斯(1835–1862)結婚。阿米莉亞又被稱為咪咪,於翌年去世。1865年5月31日摩J·P·摩根又與弗朗西斯·路易莎·翠絲(1842-1924)結婚,她被稱為芬妮。他們有四個孩子:

外貌

[編輯]
J·P·摩根對自己的酒糟鼻有自知之明,他討厭未經允許就被拍照

他經常會對人產生某種物理效應;有人說,J·P·摩根的來訪讓他感到仿佛「大風吹過房子」。[5]J·P·摩根身材高大,肩膀寬闊,雙眼炯炯有神,鼻子發紫(由於慢性皮膚疾病酒槽鼻)。[46] 眾所周知,他不喜歡公開場合,討厭未經他允許而被拍照;由於他對酒糟鼻的自我意識,他所有的職業肖像都被修飾過。他的鼻子由於肥大性酒槽鼻而走形,這種疾病由酒槽鼻導致。伴隨着嚴重的走形,坑、節、隙、分葉征和帶蒂使鼻子扭曲。這種狀況激發出粗魯的嘲諷:「約翰尼·摩根的鼻器官有紫色調」。[47] 外科醫生本來可以切除肥大性酒槽鼻的脂肪組織,但因為J·P·摩根兒時患過嬰兒痙攣,J·P·摩根女婿赫伯特·L·薩特利推測他不尋求手術治療是因為擔心痙攣復發。[48]他的社會和職業自信心已經非常成熟,不會因為這種困擾而受到損害。他似乎敢於讓人們正視他,而不是畏縮不前,宣稱他的人格力量勝過他的醜陋面孔[49]

宗教

[編輯]

J·P·摩根是美國聖公會的終身會員,至1890年是其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之一。[50] 他是紐約教會俱樂部英語Church Club of New York的創始成員,這是位於曼克頓的一個美國聖公會私人成員俱樂部。[51]1910年,聖公會大會英語General Convention of the Episcopal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成立一個委員會,由查爾斯·布倫特英語Charles Brent主教提議,實施一個世界教會會議,解決他們在 "信念秩序 "方面的分歧。J·P·摩根對這樣一個會議的提議印象深刻,隨後他捐出100,000美元資助該委員會的工作。

住宅

[編輯]
麥迪遜大道鋪成前229、225和219號的早期面貌(約1855年)

J·P·摩根的住宅在麥迪遜大道219號,由約翰·傑伊·菲爾普斯英語John Jay Phelps始建於1853年,於1882年被J·P·摩根買下。[52] 它成為紐約第一所電力照明的私人住宅。他對新技術的興趣源於1878年對托馬斯·愛迪生愛迪生電燈公司的融資。[53] 1894年4月12日,在那所住宅曾舉辦過一場超過1000人參加的聚會,以慶祝朱麗葉·摩根與威廉·皮爾遜·漢密爾頓結婚,J·P·摩根在那裏把自己喜愛的時鐘送給他們。J·P·摩根還擁有位於紐約州海蘭瀑布英語Highland Falls, New York的 "Cragston "莊園。他的同名兒子是紐約州格倫科夫東島的主人。

遊艇

[編輯]
J. P.摩根的帆船「海盜號」,後來被美國政府收購併改名為USS告羅士打在美西戰爭中服役。照片由J. S.約翰斯頓拍攝。

J·P·摩根是個狂熱的帆船愛好者,他擁有幾艘大遊艇。第一艘是Corsair號,由威廉·克蘭普父子公司英語William Cramp & Sons為查爾斯·J·奧斯本1837-1885)建造,於1880年5月26日下水。查爾斯·J·奧斯本是傑伊·古爾德的私人銀行家。J·P·摩根在1882年買下這艘遊艇。[54]「如果你要問價格,你付不起」,這句著名的引用是出自J·P·摩根對遊艇維護費用問題時的回答,雖然故事的準確性未經證實。[55] 另一個類似的未經證實的傳說認為這句話出自J·P·摩根的兒子,小J·P·摩根英語J. P. Morgan Jr.,與1930年他的遊艇海盜號IV在巴斯鋼鐵廠下水有關。

J·P·摩根原定乘坐鐵達尼號不幸的首航出行,但在最後一刻取消行程,選擇留在法國度假勝地艾克斯萊班[56] 經營鐵達尼號的白星航運,屬於J·P·摩根的國際商業海洋公司,他在船上擁有私人套房和散步甲板。據稱對於鐵達尼號的沉沒,J·P·摩根說道:

金錢的損失無法與生命相提並論。生命的損失才重要。那是可怕的死亡。[57]

收藏家

[編輯]

J·P·摩根是書籍、影片、繪畫、時鐘和其他藝術品的著名收藏家,許多藏品都借給或贈送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他是該館的總裁,也是堆動其成立的主要力量)。也有許多藏品保存在他倫敦的住宅和他的私人圖書館,其位於紐約鄰近麥迪遜大道的第36街。

多年來,英國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羅傑·弗萊為該博物館工作,實際上也是為J·P·摩根擔任收藏家。[58]

他的兒子,小J·P·摩根,在1924年將皮爾龐特·摩根圖書館改為公共機構以紀念父親,並留任他父親的私人圖書管理員百麗·達·科斯塔·格林,作為圖書館的首任理事。[59]

贊助人

[編輯]

J·P·摩根是許多機構的贊助人,包括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格羅頓學校哈佛大學(特別是醫學院),三一學院,紐約市產婦醫院,紐約貿易學校。

寶石收藏家

[編輯]
J·P·摩根寶石收藏中的美國寶石

至世紀之交,J·P·摩根已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寶石收藏家之一,並收集超過1000件美國最重要的寶石,也稱為美國寶石。他的首個收藏由蒂芙尼公司的首席寶石學家喬治·弗雷德里克·昆茲英語George Frederick Kunz組合而成。該收藏於1889年曾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展覽榮獲兩項金獎,引起重要學者、寶石雕刻師和公眾的關注。[60]

隨後,喬治·弗雷德里克·昆茨構建出第二個更加精緻的寶石組合,並於1900年在巴黎展出。這些藏品都已被捐贈給紐約自然史博物館,在那裏被稱為摩根-蒂芙尼組合和摩根-邦特組合。[61] 1911年,昆茲將一種新發現的寶石以他最好的客戶的名字命名,摩根石

攝影

[編輯]

J·P·摩根是攝影師愛德華·柯蒂斯的資助人,1906年為柯蒂斯提供75,000美元,以創作一個關於美國印第安人的系列。[62] 柯蒂斯最終發表出20卷的作品《北美印第安人》。[63] 柯蒂斯還製作出一部影片《在首領獵人的土地上英語In the Land of the Head Hunters》(1914),在1974年被復原並以《在作戰獨木舟的土地上》為題重新發佈。柯蒂斯也以1911年的幻燈片表演《印第安人圖片劇英語The Indian Picture Opera》而聞名,該表演使用他的照片和作曲家亨利·F·吉爾伯特英語Henry F. Gilbert創作的音樂曲目。[64]

其他

[編輯]

J·P·摩根每天抽幾十支雪茄,並喜歡被觀察家稱為大力士俱樂部的大型哈瓦那雪茄。[65]

去世

[編輯]
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

1913年3月31日,J·P·摩根在海外旅行中去世,那時是他76歲生日前夕。他在意大利羅馬的酒店於睡夢中離世。華爾街降半旗,這一榮譽通常只有國家領袖才能享受,當他的遺體經過紐約市時,股票市場休市2小時。[66]他的遺體在抵達紐約市的第一個晚上被運到他家和鄰近的圖書館安放。最終,J·P·摩根的遺體埋葬在出生地康涅狄格州哈特福雪松山公墓英語Cedar Hill Cemetery (Hartford, Connecticut)。他的兒子,小J·P·摩根英語J. P. Morgan Jr.,繼承銀行業務。[67] 他將豪宅和大量藏書遺贈給紐約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

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在雪松山公墓英語Cedar Hill Cemetery (Hartford, Connecticut)的紀念碑

在J·P·摩根去世時,他的財產總值是6830萬美元(基於CPI計算相當於今天的13.9億美元,基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計算相當於252億美元),其中約有3000萬美元以他在紐約和費城銀行股份形式持有。他的藝術品收藏估價為5000萬美元。[68]

遺產

[編輯]

J·P·摩根的兒子,小J·P·摩根英語J. P. Morgan Jr.,在其父親去世後接管公司業務,但從未像現在這樣具有影響力。按照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摩根公司」一分為三:J·P·摩根公司,後來成為摩根保證信託;摩根士丹利,由J·P·摩根的孫子亨利·斯特吉斯·摩根英語Henry Sturgis Morgan組建的一家投資銀行;1910年後為摩根·格倫費爾公司英語Morgan, Grenfell & Co.,位於倫敦的一家海外證券公司。

摩根石這種寶石以他的名字命名。[69]

與J·P·摩根的莊園克拉格斯頓(位於紐約高地英語Highlands, New York)相關的克拉格斯頓歷史建築群英語Cragston Dependencies在1982年被列入國家史跡名錄[70]

流行文化

[編輯]
  • 約翰·多斯·帕索斯的《美國三部曲》第二卷《1919》中摩根的當代文學傳記被作為美國一戰後金融環境的寓言。
  • 摩根在下列文學作品中出場,包括迦勒卡爾的小說《精神病學家》,[71] E.L.多克托羅的小說《拉格泰姆》,[72] 史蒂芬.S.德拉克曼女士的小說《Watt O'Hugh的鬼魂》。[73]
  • 摩根被認為是沃爾特·帕克斯·戴卓爾(喬治·克羅瑞斯飾)的原型,該角色是《公民凱恩》(該片由奧森·威爾斯導演)中青年凱恩的監護人,凱恩與戴卓爾關係緊張並指責戴卓爾將他的童年摧毀。[74][75]
  • 據帕克兄弟公司前副總裁菲爾·歐班斯說,大富翁遊戲的美國版《有錢的叔叔賓拜格斯》是以J. P.摩根為原型。[76]
  • 摩根的職業生涯在歷史頻道的《造就美國的人》第三四集中得到突出強調。[77]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J.P. Morga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pril 17,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4). 
  2. ^ Ward, Geoffrey C.; Burns, Ken. The Roosevelts: An Intimate History. Alfred A. Knopf. 2014: 78. ISBN 978-0-307-70023-0. 
  3. ^ Kenton, Will. Morganization. Investopedia. [April 17,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4). 
  4. ^ Adrian Wooldridge英語Adrian Wooldridge. The alphabet of success. The Economist. September 15, 2016 [September 16,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6). 
  5. ^ 5.0 5.1 John Pierpont Morgan and the American Corporation. Biography of America. [May 11,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22, 2019). 
  6. ^ Witzel, Morgan. Fifty Key Figures in Management. Routledge. 2003: 207 [2015-09-21]. 
  7. ^ J.P. Morgan's Way. Pearson Education. 2010: 2 [2015-09-21]. 
  8. ^ Pierpont Morgan: Banker. 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 March 12, 2014 [May 4,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 
  9. ^ Vincent P. Carosso; Rose C. Carosso. The Morgans: Private International Bankers, 1854-1913.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01-01: 31–32 [2016-06-21]. ISBN 978-0-674-5872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3). 
  10. ^ JP Morgan biography -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bankers in history. Financial-inspiration.com. 1913-03-31 [2013-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年10月16日). 
  11. ^ 11.0 11.1 Zinn, Howard.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ugust 21, 2001: 255 [2016-06-17]. ISBN 978-0060937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3). 
  12. ^ Wasson, R. Gordon. The Hall Carbine Affair: a study in contemporary folklore. Pandick Press. 1943. 
  13. ^ Josephson, Matthew. The Robber Barons. Harcourt, Brace & Co. 1995: 61ff [1934]. ISBN 9780156767903. 
  14. ^ Morris, Charles. The Tycoons. New York: Holt Paperbacks. 2006: 337. ISBN 978-0805081343. 
  15. ^ Rottenberg, Dan. The Man Who Made Wall Street: Anthony J. Drexel and the Rise of Modern Financ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6: 98 [2015-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5). 
  16. ^ Garraty, (1960).
  17. ^ Timmons, Heather. J.P. Morgan: Pierpont would not approve.. BusinessWeek. 2002-11-18. 
  18. ^ Morganization: How Bankrupt Railroads were Reorganized. [2007-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14). 
  19. ^ Jean Strouse, Morgan: American Financier (1999) pp. 223–62.
  20. ^ Albro Martin, Albro. "Crisis of Rugged Individualism: The West Shore-South Pennsylvania Railroad Affair, 1880-1885." Pennsylvania Magazine of History and Biography 93.2 (1969): 218-243.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1. ^ Vincent P. Carosso, The Morgans: Private International Bankers, 1854-1913 (1987) pp. 219–69, 352-96.
  22. ^ Carosso, The Morgans: Private International Bankers, 1854-1913 (1987) pp. 478–79, 529-30; Strouse, pp. 418–33, 515.
  23. ^ The value of the gold would have been approximately $72 million at the official price of $20.67 per ounce at the time. "Historical Gold Prices – 1833 to Pres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ational Mining Association英語National Mining Associ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22, 2011.
  24. ^ J.P. Morgan: Biography. Biography.com. A&E Television Networks, LLC. [2015-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9). 
  25. ^ Gordon, John Steele (Winter 2010). "The Golden Touch",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merican Heritage.com; retrieved December 22, 201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ly 10, 2010.
  26. ^ Ostrander, Stephen J.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 Adolph Ochs and The New York Times. Timeline. 1993, 10 (1): 38–53. 
  27. ^ 27.0 27.1 27.2 Krass, Peter. He Did It! (creation of U.S. Steel by J.P. Morgan). Across the Board (Professional Collection). May 2001. 
  28. ^ Garraty, John A. The 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 Versus Labor: the Early Years. Labor History. 1960, 1 (1): 3–38. 
  29. ^ 29.0 29.1 29.2 Carosso, The Morgans pp. 528–48
  30. ^ Robert F. Bruner and Sean D. Carr (eds.), The Panic of 1907: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Market's Perfect Storm (2007)
  31. ^ Fridson, Martin S. It Was a Very Good Year: Extraordinary Moments in Stock Market History. John Wiley & Sons. 1998: 6 [2015-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5). 
  32. ^ Note: The episode politically embarrassed Roosevelt for years; Garraty; 1960; chapter 11.
  33. ^ Michael Burgan. J. Pierpont Morgan: Industrialist and Financier. 2007: 93 [2016-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3). 
  34. ^ Jean Strouse, Morgan: American Financier (1999).
  35. ^ Charles R. Morris, The Tycoons: How Andrew Carnegie, John D. Rockefeller, Jay Gould, and J. P. Morgan Invented the American Supereconomy (2006).
  36. ^ Brandeis (1995[1914]), ch. 2
  37. ^ 37.0 37.1 Seifer, Marc J. Nikola Tesla: The Lost Wizard. ExtraOrdinary Technology. 2006, 4 (1) [2016-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5). 
  38. ^ Cheney, Margaret. Tesla: Man Out of Tim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1: 203–208. ISBN 0-7432-1536-2. 
  39. ^ Franch, John. Robber Baron: The Life of Charles Tyson Yerke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6: 298. ISBN 0-252-03099-0. 
  40. ^ Clark, John J.; Clark, Margaret T. The International Mercantile Marine Company: A Financial Analysis. American Neptune. 1997, 57 (2): 137–154. 
  41. ^ Steven H. Gittelman, J. P. Morgan and the Transportation Kings: The Titanic and Other Disasters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12).
  42. ^ Meyer Weinberg, ed. America's Economic Heritage (1983) 2: 350.
  43. ^ The Epic of Rockefeller Center’ - books. TODAY.com. 2003-09-30 [2013-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5月28日). 
  44. ^ The Philanthropy Hall of Fame, J.P. Morg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5. ^ J. Pierpont Morgan, Satterlee, Herbert L.,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39.
  46. ^ findagrave.com.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2). 
  47. ^ Kennedy, David M., and Lizabeth Cohen; The American Pageant;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2006. p. 541.
  48. ^ Strouse, Jean. Morgan, American Financier. Perennial. 2000: 265. ISBN 978-0-06-095589-2. 
  49. ^ Strouse, Morgan: American Financier pp. 265–66.
  50. ^ The Episcopalians, Hein, David and Gardiner H. Shattuck Jr., Westport: Praeger, 2005.
  51. ^ Church Club of New York website: History. [2016-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52. ^ J. P. Morgan Home, 219 Madison Avenue. Digital Culture of Metropolitan New York. Digital Culture of Metropolitan New York is a service of the Metropolitan New York Library Council. [2015-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3). 
  53. ^ Chernow (2001) Chapter 4.
  54. ^ Yacht Corsair. Spirit of the Times. May 29, 1880 [July 18,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18, 2018). 
  55. ^ Business Education World, Vol. 42. Gregg Publishing Company. 1961: 32 [2016-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4). 
  56. ^ Chernow (2001) Chapter 8.
  57. ^ Daugherty, Greg. Seven Famous People who missed the Titanic. Smithsonian Magazine. March 2012 [2012-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1). 
  58. ^ Virginia Woolf, Roger Fry: A Biography英語Roger Fry: A Biography,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1940
  59. ^ Auchincloss (1990).
  60. ^ Morgan and His Gem Collec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eorge Frederick Kunz: Gems and Precious Stones of North America, New York, 1890, accessed online February 20, 2007.
  61. ^ Morgan and His Gem Collectio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onations to AMNH; in George Frederick Kunz: History of Gems Found in North Carolina, Raleigh, 1907, accessed online February 20, 2007.
  62. ^ Biography. Edward S. Curtis. Seattle: Flury & Company: 4. [201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8月7日). 
  63. ^ The North American Indian. [2022-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3). 
  64. ^ The Indian Picture Opera—A Vanishing Race. [2016-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1). 
  65. ^ Chernow (2001).
  66. ^ 現代奇蹟 episode "The Stock Exchange" originally aired on October 12, 1997.
  67. ^ Cedar Hill Cemetery, John Pierpont Morgan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06-08-27
  68. ^ Chernow (2001) ch 8.
  69. ^ Morganit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3-12-06., International Colored Gemstone Association, accessed online January 22, 2007.
  70. ^ National Register Information System.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9-03-13. 
  71. ^ Carr, Caleb. The Alienist. Random House. 1994. 
  72. ^ Doctorow, E.L. Ragtime. Random House. 1975. 
  73. ^ Drachman, Steven S. The Ghosts of Watt O'Hugh. 2011: 2, 17–28, 33–34, 70–81, 151–159, 195. ISBN 9780578085906. 
  74. ^ Citizen Kane (1941). Filmsite.org. 1941-05-01 [2013-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2). 
  75. ^ 存档副本. [2009-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5). 
  76. ^ Turpin, Zachary. Interview: Phil Orbanes, Monopoly Expert (Part Two). Book of Odds. [2012-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5月2日). 
  77. ^ The Men Who Built America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9-30.; series; History.com; accessed December 5, 2012]

延伸閱讀

[編輯]

傳記

  • Louis Auchincloss英語Louis Auchincloss. J.P. Morgan: The Financier as Collector. Harry N. Abrams, Inc. (1990) ISBN 0-8109-3610-0
  • Baker, Ray Stannard. J. Pierpont Morgan. McClure's英語McClure's. Vol. 17 no. 6. October 1901: 507–518 [July 10, 2009]. 
  • H. W. Brands英語H. W. Brands Masters of Enterprise: Giants of American Business from John Jacob Astor and J. P. Morgan to Bill Gates and Oprah Winfrey (1999), pp. 64–79
  • Bryman, Jeremy. J. P. Morgan: Banker to a Growing Nation. Morgan Reynolds Publishing (2001) ISBN 1-883846-60-9, for middle schools
  • Carosso, Vincent P. The Morgans: Private International Bankers, 1854–1913. Harvard U. Press, 1987. 888 pp. ISBN 978-0-674-58729-8
  • Ron Chernow英語Ron Chernow. The House of Morgan: An American Banking Dynast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Finance, (2001) ISBN 0-8021-3829-2
  • Morris, Charles R. The Tycoons: How Andrew Carnegie, John D. Rockefeller, Jay Gould, and J. P. Morgan Invented the American Supereconomy (2005) ISBN 978-0-8050-8134-3
  • Jean Strouse英語Jean Strouse. Morgan: American Financier. (1999). 796 pp. excerpt and text sear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Wheeler, George, Pierpont Morgan and Friends: the Anatomy of a Myt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73. ISBN 0136761488

專業研究

外部連結

[編輯]
文化職務
前任:
弗雷德里克·W·萊尼蘭德英語Frederic W. Rhinelander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主席英語List of presidents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04-1913
繼任:
羅伯特·W·德福雷斯特英語Robert W. DeFo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