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美國文學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亞裔美國文學從一個新興類別發展為一種成熟的傳統[1],其中許多作品成為暢銷書[2] 並贏得主流獎項,包括普立茲獎[3]和美國國家圖書獎。[4]
歷史
[編輯]亞裔美國寫作和文學的概念在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首次立足。最早提到亞裔美國文學的作品之一是王燊甫於1974 年出版的《亞裔美國人遺產:散文和詩歌選集》 [5] 。同年還出版了另一本開創性的亞裔美國文學匯編,由亞裔美國人聯合資源項目 (CARP) 製作,名為《哎呀呀!亞裔美國作家選集》。該選集收錄了長期被遺忘的亞裔美國文學的主要作品,並批評了這些作品缺乏知名度。
1982 年,伊蓮·H·金出版了一本開創性的批評書籍《亞裔美國文學:作品及其社會背景導論》 [6] ,被認為是該領域的第一本批評書籍。
在亞裔美國文學被確立為一個獨特的類別之前,早期的亞洲移民也創作了文學和新聞作品。在《排華法案》實施期間,出現了以普通話、粵語和英語寫成的有關中國移民經歷的文學作品,其中包括中國被拘留者在天使島移民站牆壁上刻下的個人和集體詩歌;外交官容閎1909 年出版的《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一書的美籍華人生活回憶錄;以及水仙花(Edith Maude Eaton的筆名)的新聞報道和小說作品,她被廣泛認為是第一位美籍華裔專業創意作家。 [7]
儘管亞裔美國文學和亞裔美國文學批評領域從那時起就不斷發展,「亞裔美國文學」的定義仍然不確定。
大多數評論過亞裔美國文學的評論家都含蓄或明確地將其定義為由亞裔美國人創作的文學,並且通常是關於亞裔美國人的。然而這個定義引發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直是亞裔美國文學評論家討論的焦點:誰是亞裔美國人? 「美洲」僅指美國,還是包括美洲其他地區?如果亞裔美國人寫的是非亞裔美國人的人物,這還會被視為亞裔美國文學嗎?如果非亞裔美國人撰寫有關亞裔美國人的文章,這會被視為亞裔美國文學嗎?民族和種族的流動性在文化和身份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來源請求][需要引用]
特徵和主題
[編輯]亞裔美國文學的常見主題包括種族、文化和尋找身份認同。雖然這些話題可能比較主觀,但一些明確的觀點與性別、性取向、年齡、建立傳統和適應性文化以及西方對亞洲人的種族主義有關。
悠久的傳統在塑造亞裔美國人的未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文獻涉及傳統亞洲文化對生活在更自由國家的亞裔美國人的影響。這種文化對比所導致的思維模式造成了一些極端的認知失調,尤其是在亞裔女性中。
整個 20 世紀 90 年代,亞裔美國男同性戀文學的數量不斷增加[8] (Merle Woo(1941年)、 Willyce Ki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46年)、梁志英(1950年)、 Kitty Tsu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52年)、 Dwight Okita(1958年)、 Norman Wong(1963年)、 Tim Liu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65年)、 謝耀(1965年)和Justin Chin(1969年)。這些作者探究了性別、性取向、種族和文化傳統之間的相互關聯。他們由於種族、性別或性取向而經歷脆弱,但「在種族敵視的亞裔環境中,他們的家庭經濟成功的脆弱地位,在我看來,與他們的移民和複合疏離感有更大的關係,而大多數作者並沒有承認這一點。」 [9]
亞裔美國人的身份
[編輯]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為了倡導政治團結和文化民族主義,"亞裔美國人"一詞才應運而生。[10] 這一術語的提出,使得美國的亞洲人能夠更好地認同自己是一個有着共同關切的一個亞群體,同時還能表達自己的個性。 2000 年,美國人口普查將「亞裔美國人」定義為「擁有遠東、東南亞或印度次大陸原住民血統的任何人」。 [11]
亞裔美國文學的知名度
[編輯]亞裔美國文學最終在 20 世紀 70 年代被歸類,直到亞裔美國人聯合資源項目 (CARP)的《哎呀呀!亞裔美國作家選集》(1974年) 出版後才出現重大復甦。這本選集通過發掘前幾代亞裔美國作家的作品,幫助該領域取得了進展。因此,Sam Tagatac和Toshio Mori等老作家再次受到青睞,獲得了新的曝光和出版機會。選集的一大特色涉及了人們對亞洲人的整體刻板印象:出版的作品之所以沒有受到批評,是因為其寫作風格不符合種族觀點。這本選集為作家們寫作和表達個人身份感受和有關種族主義的危機奠定了基礎。這本選集有助於對抗文化同化,文化同化在亞裔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模範少數族裔就是最大的例子)。然而,一些批評家揭露了亞裔美國人聯合資源項目(CARP)的虛偽,質疑其意圖,因為該選集的編輯拒絕接受雙重人格的概念,從而拒絕了大多數外國出生的亞洲人。
或許,亞裔美國文學被認可為合法文學領域最重要的人物是湯婷婷,她的作品獲得了廣泛關注。她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斯托克頓,是第二代美籍華人,於 1976 年出版了《The Woman Warrior》。這個故事系列將虛構的自傳與中國民間故事相結合,試圖表達美籍華人的生活和在自由世界中自我認同的過程。她的第二部小說《China Men》(1980年)是《The Woman Warrior》的續集,也描述了中國人在美國文化中定居的艱辛。這兩部小說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並激發了人們對美國華裔更多的同情和理解。然而,金斯頓的成功也激起了Frank Chin的憤怒,他指責她散佈有關中國文化的謊言,特別是針對中國人和華裔美國男性。
除了個人作家的才華之外,還成立了多個組織,希望取得與上文之選集相同的成果。其中一個組織是 1979 年成立的亞裔美國人研究協會。美國科學促進會[12]希望促進對亞裔美國人研究領域的進一步了解和專業活動,包括亞裔美國文學和文學批評。這引起了一些爭議。 [13] 2013 年,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決定抵制以色列學術機構。將可見性主題擴展到其他民族和種族問題是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大特色,但其主要目標是倡導和代表亞裔美國人。
亞裔美國文學獎
[編輯]與亞裔美國文學相關的問題之一是「亞裔美國人」的定義。亞裔美國作家工作室頒發的亞裔美國文學獎[14]將獲獎資格定義為「亞裔作家」。雖然這個定義清晰簡潔,但這並沒有阻止他們向那些寫過有關亞裔美國人的文章但不是亞裔美國人的人頒發獎項。隨着活動的發展,獎項擴展至亞裔以外的群體,但獲獎者仍然以亞裔為主。亞裔美國人研究協會(AAAS)每年都會向亞裔美國作家頒發圖書獎[15]以表彰他們在歷史、社會科學、詩歌和散文方面作品所做出的貢獻。
拓展閱讀
[編輯]- Srikanth, Rajini (編).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ransition Se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2024-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9).
- Lee, Josephine (編).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ransition, 1850-1930.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ransition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 27, 2021. ISBN 9781108914048. doi:10.1017/9781108914048.
- Bascara, Victor (編).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ransition, 1930-1965.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ransition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 27, 2021 [2024-04-19]. ISBN 9781108891080. doi:10.1017/97811088910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0).
- Nadkarni, Asha (編).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ransition, 1965-1996.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ransition 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une 8, 2021 [2024-04-19]. ISBN 9781108920605. doi:10.1017/97811089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9).
- Huang, Betsy (編).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ransition, 1996-2020.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ransition 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 27, 2021 [2024-04-19]. ISBN 9781108914109. doi:10.1017/9781108914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0).
- Lee, Josephine (編).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2024-04-19]. ISBN 9780190699628. doi:10.1093/acref/9780190699628.001.0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9).
- Huang, Guiyou (編).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3 volumes]. December 30, 2008 [2024-04-19]. ISBN 97803133415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6).
- Cheung, King-Kok (編). An Interethnic Companion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December 1996 [2024-04-19]. ISBN 9780521447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
- Chan, Jeffery Paul (編). The Big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Plume Books. 1991. ISBN 9780452010765etal
- Banerjee, Neelanjana (編). Indivisible: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South Asian American Poetry. University of Arkansas Press. May 1, 2010 [2024-04-19]. ISBN 9781557289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6)etal
- Tran, Barbara (編). Watermark: Vietnamese American Poetry and Prose. 1998etal
- Asian Women United of California (編). Making Waves: An Anthology of Writings by and About Asian American Women. Beacon Press. 1989 [2024-04-19]. ISBN 978080705905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5).
- Thananopavarn, Susan. LatinAsian Cartographies: History, Writing, and the National Imaginary. Latinidad: Transnational Cult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Mar 19, 2018 [2024-04-19]. ISBN 978081358984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1).
- Lee, Esther Kim. A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 Theatre. Cambridge Studies in American Theatre and Drama 2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ugust 11, 2011 [2024-04-19]. ISBN 9781107402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9).
另請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Layfield, Alliso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Reading Formations: A Case Study of Nora Okja Keller's Comfort Woman and Fox Girl. Reception: Texts, Readers, Audiences, History. 2015, 7: 64–82 [2024-04-19]. ISSN 2168-0604. JSTOR 10.5325/reception.7.1.0064. doi:10.5325/reception.7.1.006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4).
- ^ 'Joy Luck Club' Rights Acquired by Vintage. The New York Times. 1989-04-15 [2023-08-24].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4) (美國英語).
- ^ The Sympathizer, by Viet Thanh Nguyen (Grove Press). www.pulitzer.org. [2023-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2) (英語).
- ^ Interior Chinatown. National Book Foundation. [2023-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0) (美國英語).
- ^ Wand, David Hsin-fu, ed. Asian American Heritage: An Anthology of Prose and Poetry. New York: Pocket Books, 1974.
- ^ Kim, Elaine.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 ^ Railton, Ben,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and Early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2019-01-25 [2023-08-24], ISBN 978-0-19-020109-8, doi:10.1093/acrefore/9780190201098.013.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5) (英語)
- ^ Chin, Justin. Elledge, Jim, and David Groff, eds. 「Some Notes, Thoughts, Recollections, Revisions, and Corrections Regarding Becoming, Being, and Remaining a Gay Writer」. Who’s Yer Daddy?: Gay Writers Celebrate Their Mentors and Forerunners. 1 edition. Madison, W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12. Print. P. 55
- ^ Murray, Stephen O. 「Representations of Desires in Some Recent Gay Asian-American Writings.」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45.1 (2003): 111–142. Taylor and Francis+NEJM. Web.
- ^ Cheung, King-Kok. An Interethnic Companion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Cambridge: 1988.
- ^ Census Data & API Identities. Asian Pacific Institute on Gender Based Violence Website. 2017-07-28 [2022-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8) (美國英語).
- ^ "ABOU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AAS. Association for Asian American Studies, 1 Jan. 2015. Web.
- ^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Endorses the Boycott of Israeli Universiti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lobal Topics. Inside Higher Ed, 24 Apr. 2013. Web.
- ^ "Extended: The Seventeenth Annual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Awards - Asian American Writers' Workshop."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sian American Writers Workshop. AAWW, 1 Mar. 2014. Web.
- ^ AWARDS – Association for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aastudies.org. [2022-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3).
外部連結
[編輯]-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Research Guides.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2024-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