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伏里施喬夫號岸防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船名 伏里施喬夫號
艦名出處 伏里施喬夫英語Frithiof's Saga
建造方 不萊梅威悉船廠
鋪設龍骨 1890年2月
下水日期 1891年7月21日
入役日期 1893年2月23日
退役日期 1915年8月31日
結局 1930年於但澤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
排水量 3500噸
船長 79米
型寬 14.90米
吃水 5.74米
動力輸出 4800匹指示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三脹蒸汽機
船速 15.1節
續航力 1490海里以10節
乘員 20名軍官、356名水兵
武器裝備
裝甲

伏里施喬夫號(德語:SMS Frithjof[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世紀末建造的八艘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的第三艘,以北歐神話人物伏里施喬夫英語Frithiof's Saga命名。艦隻於1890年至1893年間在不萊梅威悉船廠建造,裝備有三門240毫米口徑箍炮作為主炮。它於整個1890年代都在德國艦隊服役,並至1900-1902年間重建。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該艦被編入第六分艦隊,但未參與任何實質行動。伏里施喬夫號於1915年復員,此後被用作宿營船。它於1923年被改造為商船使用,直至1930年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
齊格弗里德級艦隻的原始配置圖

在19世紀80年代末,面對海軍預算有限(由於帝國議會反對海軍開支和威廉皇帝運河的疏浚費用),德意志帝國海軍一直在努力解決建造何種主力艦的問題。作為新任帝國海軍部長列奧·馮·卡普里維中將提出了一系列設計方案,其範圍涵蓋了排水量2500噸的小型岸防艦,以及排水量9800噸的遠洋戰艦。他最終決定以十艘岸防艦來保衛德意志灣的大型河口,因為即使在議會內,海軍反對派也認為這類鐵甲艦是必要的。其中的前六艘都是基於卡普里維提出的最小尺寸建造。[1]

伏里施喬夫號的全長為79米,有14.9米的舷寬和最多5.74米的吃水深度,滿載排水量達3801噸。艦隻的推進裝置由兩台立式三缸三脹式蒸汽機英語Compound steam engine組成,所需的蒸汽是通過四台燃煤鍋爐供給。艦隻的最高航速為15(28公里每小時),並可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1,490海里(2,760公里)。其標準船員編制為20名軍官及256名士兵。[2][3]

艦隻的主炮是由克虜伯提供、安裝在三個單座炮塔中的三門240毫米35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組成。其中兩門並排放置在艏樓,第三門位於主艦艛的後方。它們共配備204枚彈藥。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由八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0 naval gun組成。此外,伏里施喬夫號還裝備有六門37毫米機炮德語Canon revolver de 37和四具直徑為35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後者全部安裝在甲板的樞轉支架上,艦艏、艦艉以及艦舯兩側各有一具。艦隻受到艦舯240毫米厚的水線裝甲帶和30毫米厚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側部的裝甲厚度也有80毫米。[4]

建造

[編輯]

艦隻最初是由德意志帝國海軍以「Q號四等鐵甲艦」(Panzerschiffs IV. Klasse Q)為合同代號[註 2]訂購。來自不萊梅的私營企業威悉船廠獲得了建造合同,自1890年2月開始架設龍骨;大約十五個月後,即1891年7月21日,新艦得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時任北海海軍基地德語Marinestation der Nordsee司令的威廉·施羅德德語Wilhelm Schröder (Admiral)中將主持,為艦隻冠以「伏里施喬夫德語Frithjofssage」之名——這是出自古北歐傳說中的一位英雄人物。此後,進一步的舾裝工序又持續了十四個月。至1892年11月,伏里施喬夫號開始展開塢內試運轉。[6]

服役歷史

[編輯]

和平時期

[編輯]

伏里施喬夫號於1893年2月23日在威廉港首次正式入役。[7]它起初被編入演習艦隊(Manöverflotte,即公海艦隊前身)的第二總隊,以頂替姊妹艦齊格弗里德號的位置。海試於同年3月完成。在1893年秋季的第一輪演習中,伏里施喬夫號是扮演法國敵對艦隊的角色,模擬在北海遭到魚雷艇的「攻擊」。第二輪演習則在波羅的海進行,該艦及其岸防艦隊友們再次扮演法國艦隊。[8]演習過後,伏里施喬夫號於10月1日成為新組建的北海預備役總隊(Reserve-Division der Nordsee)的主力艦。1894年2月1日,姊妹艦貝奧武夫號接任了這一職能,伏里施喬夫號遂臨時精簡編制,成為一艘附屬艦。隨着在春季和夏季展開各種部隊演練——包括偶爾與演習艦隊的合練,因此艦隻於4月對官兵數量進行了補充,以達到標準人員編制。在秋季演習期間,海軍還臨時組建了第二分艦隊,伏里施喬夫號被編入此直至9月29日。演習結束後,艦隻返回威廉港,其船員數量在冬季作進一步削減。[9]

描繪伏里施喬夫號的畫作

1895年的進程與前一年大致類似。作為一項特殊活動,威廉皇帝運河於6月21日正式通航,伏里施喬夫號出席了通航儀式。秋季演習結束後,該艦於9月28日退役。從1896年8月1日到9月21日,它又被重啟以再次參加秋季演習。[9]

由於嚴重的機械故障,貝奧武夫號必須前往船廠作長時間的維修,因此由伏里施喬夫號搭載其姊妹艦的船員於1896年11月14日重新啟用。接下來的四年,它再度]接任北海預備役總隊的主力艦職能。在此期間,伏里施喬夫號參與了艦隊的各類演習。1898年5月31日至6月11日,該艦與貝奧武夫號一同前往挪威水域展開訓練巡航,並先後抵達了莫爾德奧勒松斯塔萬格等港口。1899年6月,伏里施喬夫號又在哥本哈根駐泊了較長一段時間。至秋季演習,該艦再被編入臨時組建的第二分艦隊,受海軍少將保羅·霍夫曼德語Paul Hoffmann (Admiral)指揮。該分艦隊由六艘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組成。1900年9月20日,在伏里施喬夫號退役的同時,也結束了其作為北海預備役總隊主力艦的職能。[9]

1902年春天,但澤帝國船廠開始對伏里施喬夫號展開與同級其它姊妹艦類似的重建工作。艦隻的舯部被切割並延長了近8米,排水量也增至4367噸。這使得燃料貯存量以及因此產生的最大航程得以顯著提升。此外,還安裝了新的鍋爐裝置以及了第二座煙囪,並調整了武器裝備。其中37毫米機炮被全數移除,進而加裝了兩門88毫米炮,四具350毫米魚雷管則替換為三具450毫米管。重建工程耗資約230萬馬克,並於1903年9月完工。[9]

伏里施喬夫號於1903年9月29日重新投入使用,起初是進行常規的海試。這項工作結束後,艦隻被編入活動艦隊(自1907年起改稱公海艦隊)此時已是固定編制的第二分艦隊。1904年7月至8月,伏里施喬夫號跟隨該部隊參與了活動艦隊前往荷蘭、昔德蘭群島和挪威的訓練巡航。秋季演習過後,艦隻離開第二分艦隊,成為在但澤新組建的預備役分艦隊的主力艦。1905年5月,伏里施喬夫號與擔任預備役分艦隊第二主力艦的姊妹艦埃吉爾號一同,被編入臨時組建的教練部隊,受海軍少將胡戈·蔡爾德語Hugo Zeye指揮。該部隊主要在呂根島附近和波羅的海中部進行演練。7月,兩艘岸防艦搭載了各種測試設備,用於對天氣進行科學研究。參加秋季演習的時間是在9月和10月。1906年的進程也與前一年類似,惟活動水域改至北海。[9]在1905年至1906年間,將於二戰期間擔任海軍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曾在伏里施喬夫號艦上服役,職務為導航官。[10]

1907年1月,伏里施喬夫號、埃吉爾號與小巡洋艦寧芙號被用作炮術訓練艦德語Artillerieschulschiff,在但澤灣進行了聯合演習。[11]在2月和3月、4月15日至5月4日進行單艦訓練之後,伏里施喬夫號再被編入受蔡爾少將指揮的教練及科研部隊,並在隨後的幾個月中展開了多次訓練。至秋季演習時,它則被編入臨時組建的第三分艦隊。8月31日,伏里施喬夫號不慎碰撞到了寧芙號的左舷艦艉,迫使後者退役並前往但澤維修。伏里施喬夫號在接下來兩年的活動都與1907年十分近似。1909年8月,預備役分艦隊獲整體啟用,並以預備艦隊第三分艦隊的名義參加了秋季演習。演習結束後,伏里施喬夫號在預備役分艦隊的主力艦位置被戰艦德皇巴巴羅薩號所取代,從而於9月15日退役。[9]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包括伏里施喬夫號在內的所有岸防艦都於1914年8月12日得到重新動員[12]它們被編入第六分艦隊,受海軍少將理夏德·埃克曼德語Richard Eckermann指揮,主要負責北海沿岸的防禦。[13]在波羅的海進行部隊演練後,該分艦隊的艦隻於9月中旬都分佈至德國北海沿岸的各河口。其中伏里施喬夫號獲委派的作戰區域為埃姆斯河口,它在當地擔任前哨和警戒執勤直至1916年初。1916年1月5日,伏里施喬夫號首先被轉移至基爾;五天後,它與姊妹艦希爾德布蘭德號奧丁號一同,進一步被移送至但澤。在那裏,這艘已完全過時的艦隻於1月16日退役。[9]

被改造為貨船的伏里施喬夫號停泊於赫爾辛基(1920年代中期)

結局

[編輯]

直至戰爭結束,伏里施喬夫號都在但澤擔當潛艇事務檢查部門的宿營船。1919年6月17日,即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簽署前不久,除奧丁號外的所有岸防艦均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Directory中除籍。隨後,來自漢堡船東德語Reederei阿諾爾德·伯恩斯坦德語Arnold Bernstein購入了伏里施喬夫號、奧丁號和埃吉爾號。1923年,伏里施喬夫號在呂士他令根德語Rüstringen (Stadt)德意志船廠德語Deutsche Werft被改造為摩托貨船。其原有的艦艛、裝甲、輪機和少量剩餘的武器均被移除。艦隻由兩台U艇發動機提供動力,每台功率為550匹馬力。[9]伏里施喬夫號僅以貨船身份服役了七年,然後於1930年在但澤拆解報廢。[4]

根據1900年第二部《艦隊法》中規定的戰艦(含岸防艦)20年使用年限,無畏艦奧爾登堡號得以於1910年作為伏里施喬夫號的替艦而下水。[14]

腳註

[編輯]
註釋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5]
引用
  1. ^ Dodson,第33–34頁.
  2. ^ Gröner,第10–11頁.
  3. ^ Dodson,第34頁.
  4. ^ 4.0 4.1 Gröner,第11頁.
  5. ^ Gröner,第56頁.
  6.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159–161頁.
  7. ^ Gardiner,第246頁.
  8. ^ Sondhaus,第195頁.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160頁.
  10. ^ Bird,第49頁.
  11. ^ The Navy,第10頁.
  12. ^ Gardiner & Gray,第142頁.
  13.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161頁.
  14. ^ Gröner & Jung & Maass,第48頁.

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