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
外觀
傳統產業,簡稱傳產。產品價格與重量的正相關程度,決定於其是否更符合傳統產業的概念[原創研究?]。
學術界的用法
[編輯]學術界在學術研究的主張,則採取依循市場面或技術面思維。市場面基本看法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根據該一產業「曾經是」該經濟體之「主力產業」,且其經濟市場貢獻率比重至少在 15~20%以上者,但「在當前階段的市場地位」則已衰減至 5%以下,甚至根本不到 1%之水準者,都應當可予以劃歸為「傳統產業」。[1]。
特點
[編輯]主要是勞動力密集型的、以製造加工為主,多為標準化大批量生產。在工業化過程中起支柱與基礎作用。近年來,許多國家和地區在一些傳統產品上也依靠新的知識和技術經歷了進一步的現代化。
組成
[編輯]主要是工業,也包括傳統農業和第三級產業的一部分。鋼鐵、煤炭、電力、建築、汽車、紡織、輕工、造船等工業。其中有較典型的一類為定位於高工資地區的手工製造業,如意大利的製鞋業、丹麥的家具業、瑞士的制錶業。
新興產業則主要包括新能源、環保產業、生物科技、宇宙航空、海洋開發等。
新興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係
[編輯]一個國家兩種產業的比重取決於該國家處於何種發展階段,新興產業一般在國家的傳統產業發展已經比較成熟之後出現,而伴隨着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傳統產業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衰退轉化。但是新興技術並不是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唯一途徑,傳統產業在當今社會仍然十分重要。二者的關係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應既體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長遠規劃,又要考慮傳統工業是否還有上升空間,把握二者的協調和平衡[2]。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魏傑定義21世紀的新興技術產業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電腦技術、流動互聯網、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高端裝備製造八項,其餘為傳統產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