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歷史上,揚州曾有過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漢中葉;第二次是在盛唐晚唐時期;第三次是在清朝的「康乾盛世」。[1]

揚州,作為漢族九州的其中一州,《尚書》等古籍均有記載,囊括今閩浙贛粵四省全境。

春秋戰國[編輯]

春秋時期,今揚州市區附近稱邗。公元前486年,吳滅邗,築邗城,開邗溝,連接長江,淮河。這是今揚州屬地上最早的城市。越滅吳,揚地屬越:楚滅越,揚地歸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舊址上建城,名廣陵。

秦漢[編輯]

秦統一中國後,設廣陵縣,屬九江郡,後屬東海郡。漢代,今揚州稱廣陵、江都,屬十三刺史部中的徐州刺史部,而不屬於揚州刺史部。它長期是王侯的封地。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開鹽河(通揚運河前身),準備反叛,景觀盛極一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開始了揚州歷史上的第一次繁華時期。為了改善和鞏固民族關係,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嫁到烏孫國,比王昭君嫁到匈奴還早80多年。

六朝[編輯]

三國時期,魏吳之間戰爭不斷,廣陵為江淮一帶的軍事重地。南北朝時期,廣陵屢經戰亂,數次變為「蕪城」。但由於勞動人民數百年辛勤開發,經濟地位在恢復中不斷提高。北周改廣陵為吳州。山東青州兗州一帶的移民南遷廣陵一帶,促進了揚州的經濟發展。

隋唐[編輯]

隋煬帝開通南北大運河,在此修建迷樓,並於618年死在這裏。

唐代國力鼎盛,揚州也達到了極盛的巔峰,曾是大唐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對外交流的門戶。唐代的揚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了大量的工場和手工作坊。不僅在江淮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時有「揚一益二」之稱(益州即今成都)。揚州是南北糧、草、鹽、錢、鐵的運輸中心和海內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節度使治所,領淮南、江北諸州。在以長安為中心的水陸交通多中,揚州始終起着骨幹作用。作為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揚州專設司舶使,經管對外友好往來。唐代揚州和大食交往頻繁。僑居揚州的大食人數以千計。波斯、大食、婆羅門崑崙新羅日本高麗等國人成為僑居揚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 來揚州和高僧鑒真東渡日本,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的交流。揚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重新註釋的《文選》,旁徵博引,為後人保存了大量已經散失的重要文獻資料。其子李邕,不僅文章、詩歌很有影響,也是繼虞世南褚遂良之後的大書法家之一。大詩人張若虛為「吳中四傑」之一,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684年,徐敬業駱賓王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執政。唐末五代,軍閥混戰,揚州遭到嚴重破壞。楊行密在揚州建立政權,史稱「楊吳」,有短時間的經濟恢復。不久,又陷入戰爭的破壞之中。

宋元[編輯]

宋朝(960年-1279年) 時,富裕商人階層和新興的市場經濟得到發展,揚州等主要城市成為新興商業中心,成為富裕的代名詞。 宋朝在今揚州附近,長江以北大部屬淮南東路。今天的揚州市轄區屬於 揚州江都縣天長縣等以及高郵軍高郵縣。宋朝時揚州一帶科技文化也有長足發展,科學家沈括多篇科技文章在揚州地區完成,「二十四孝」朱壽昌的事跡也成為儒家孝道的一個典範。

1127年,女真人的征服了華北,流經江蘇北部的淮河,成為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的邊界線。而今揚州市的北部郊縣也成為了抗擊金國入侵的前線。

13世紀,蒙古人控制了中國。元朝揚州屬河南江北行省

明清[編輯]

自從1421年永樂皇帝遷都北京,明清兩代將近600年間中國的統治中心在北京,而農業經濟中心在江浙和兩湖兩廣地區,糧、鹽的產量佔據了全國產量的大多數。因此造成了中國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分割。連接中國政治中心的和經濟中心的是兩條水路:長江和京杭大運河。揚州正好位於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界處,憑藉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揚州經濟憑藉京杭大運河這一中國經濟的主動脈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核心城市之一。

清初多爾袞鐵騎南下,史可法據守揚州,戰敗。揚州城被清軍屠城,史稱「揚州十日」。根據王秀楚所著《揚州十日記》中記載,揚州城被清軍屠殺八十萬人,然而根據明末清初史學家計六奇所著《明季南略》中記載:「揚州(府)初被高傑(明軍)屠害二次,殺人無算。及豫王(清軍)至,復盡屠之。總計前後殺人凡八十萬,誠生民一大劫也」。雖然揚州城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屠殺,但並沒有削弱揚州經濟在清朝時期的強勢地位。在康熙休養生息政策的背景下,揚州再次在康乾時期發展起來。
明清兩代揚州經濟的代表性行業是:

  • 漕運,主要是糧食的運輸,長江中下游各產糧省份的皇糧國稅均必須經此北上,由京杭大運河運輸到北京;揚州鈔關的稅收額在明清兩代一直位居全國前八名之內。
  • 鹽運,淮鹽西運,全國最大的兩淮鹽場(蘇北沿海)所產官鹽在此集散,然後轉運全國最廣的食鹽銷售區——長江中上游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所謂揚子四岸)銷售。城內有兩淮鹽運使衙門和大批鹽商;富有的鹽商在新城南河下一帶和西北郊瘦西湖沿岸修築許多精美的園林,當時公認的說法是:「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峙,不可軒輊」[2]
  • 金融,由於揚州是全國官鹽最大的集散地,大量鹽商聚集於此,因此帶動了揚州銀莊的發展以幫助鹽商的周轉投資,是整個中國乃至東亞地區資本最為集中的地區,規模最大的金融中心,其繁榮程度如同當今世界之倫敦、香港,在全國僅次於同省的蘇州;所謂「天下殷富。莫逾江浙;江省繁麗,莫盛蘇」。
  • 娛樂業、服務業,自隋唐以來就是娛樂業就是揚州的支柱型產業,歌舞、高級妓女、藝人、書畫家從業者不計其數,揚州八怪便是其中之一。揚州與南北兩京、蘇杭二州一同被列為「士大夫必游五都會」,為全國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新舊二城之間的河道被闢為專供旅遊的河道,稱為「小秦淮」。著名的還有淮揚菜揚州三把刀漆器等等傳統工藝。

揚州經濟的衰敗[編輯]

1832年(道光十一年),兩江總督陶澍改革兩淮鹽法,裁撤根窩,大批鹽商破產。

壬寅兵警:1842年,鴉片戰爭中,英軍攻佔鎮江,封鎖長江,揚州居民大部分逃難,紳商出50萬元贖城費,作為不佔領的交換條件。(廣州和揚州是這次戰爭中繳納贖城費的2個城市)

1853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南京附近地區成為太平軍和清軍交戰的主戰場。清軍的江北大營便屯建於揚州。揚州的主要商業區多子街左衛街轅門橋均被搶劫並燒毀。「廣陵地當兵火劫餘,滄桑變後,人民城郭市肆頓改荊榛,尚非繁盛二、三」。同時,受到戰火影響,長江漕運中斷,淮鹽引地(揚子四岸)盡失。不久1855年黃河改道,京杭大運河山東段河道淤塞,為了避開戰火,南方的糧鹽改道上海經過海運運送到北京。因此上海取代揚州成為中國新的糧鹽集散地。原有的揚州錢莊投資資本,在戰火影響下,轉向上海等比較有安全保障的通商口岸以及租界。揚州的娛樂服務業更加一蹶不振。太平天國運動結束以後,部分官員曾經打算重開漕運,無奈京杭大運河山東段河道淤塞嚴重,無法通航。

1908年滬寧鐵路和1912年津浦鐵路修通,徹底結束了京杭運河的歷史使命,也徹底結束了揚州經濟在中國的優勢地位,揚州因此而衰敗下去,淪落為普通的地區性城市。1932年,因兩淮鹽場重心北傾,甚至兩淮鹽運使署也北遷海州。

1949年以後[編輯]

1949年2月,解放軍佔領揚州,並設立揚州市。此後到1952年,揚州曾經是蘇北行政公署的首府。

1982年揚州被國務院首批公佈為中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83年,揚州升為地級市。

參考文獻[編輯]

  1. ^ 馮明珠 (編). 盛清社會與揚州研究. 遠流出版事業. 2011: 387–391. ISBN 9789573268918 (中文). 
  2. ^ (清)李斗著 《揚州畫舫錄·劉大觀》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