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令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令儀(?—519年4月10日),南趙郡柏仁縣(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出自趙郡李氏東祖,是北魏南趙郡太守李叔胤與其夫人崔賓媛的長女,嫁給了姨表兄弟盧元禮[1]

生平[編輯]

李令儀個性極盡孝道,在本州出名。景明三年(502年)李叔胤去世後,李令儀號哭哀痛幾近氣絕至少四次,仰賴母親崔賓媛撫慰勉勵,才得以保全。守孝的三年之中,李令儀容貌消瘦,沒有人扶就無法起身。出嫁之後,李令儀與母親分隔,吃喝日益減少,不停的哭泣,逐日的衰弱病篤。盧元禮全家撫慰,李令儀還是如此,於是就送她回娘家省親。李令儀回到盧元禮家後就又和以前一樣,盧家就又送她回娘家,如此這樣了八九次。盧元禮去世後,李令儀追念死者撫慰親屬,沒有違反禮儀的行為,侍奉婆婆崔蘭賓以孝順謹慎而知名。崔賓媛於神龜元年十一月廿五日(519年1月11日)在洛陽去世,她的死訊傳到范陽郡,李令儀放聲悲哭而昏厥,一晚上才甦醒,六天不吃食物不喝水。崔蘭賓擔憂她無法被救治,親自送着李令儀前去奔喪。李令儀體力垂危,從范陽郡到洛陽花了八時間,於神龜二年二月二十五日(519年4月10日)到達,她攀上母親的棺櫬嚎哭,在母親去世的第八十九天死去[1]。有關部門將情況上報,魏孝明帝元詡下詔說:「孔子說居喪哀毀但不應因此喪生,大概是因為這樣做會廢止養育滅絕族類。李令儀既然不是嫡生的兒子,而她的孝順承擔不了哀傷,雖然違背了聖人的意思,志氣猛烈情義深遠,如果不加以褒獎,就沒有什麼可以拿來勸勉引導浮薄的社會風氣了。可以追號李令儀為『貞孝女宗』,將其改名孝德里,樹立於趙郡李氏范陽盧氏兩家的家門,以此促進風俗敦厚。」[2][3][4]

家族[編輯]

曾祖父母[編輯]

祖父母[編輯]

父母[編輯]

  • 李叔胤,北魏著作郎、廣陵王諮議參軍、南趙郡太守、諡號惠[1]
  • 崔賓媛,北魏武邑郡太守、贈定州刺史崔辯之女[1]

兄弟姐妹[編輯]

丈夫[編輯]

兒子[編輯]

  • 盧柔,北周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內史大夫、容城縣伯

通婚關係[編輯]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魏書·卷92》,出自魏收魏書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陶鈞, 《北魏崔宾媛墓志考释》, 《收藏家》 (06期), 2012年, (06期): 25–34 [2015-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 《魏書·卷九十二·列傳列女第八十》:貞孝女宗者,趙郡柏仁人,趙郡太守李叔胤之女,范陽盧元禮之妻。性至孝,聞於州里。父卒,號慟幾絕者數四,賴母崔氏慰勉之,得全。三年之中,形骸銷瘠,非人扶不起。及歸夫氏,與母分隔,便飲食日損,涕泣不絕,日就羸篤。盧氏合家慰喻,不解,乃遣歸寧。還家乃復故,如此者八九焉。後元禮卒,李追亡撫存,禮無違者,事姑以孝謹著。母崔,以神龜元年終於洛陽,凶問初到,舉聲慟絕,一宿乃蘇,水漿不入口者六日。其姑慮其不濟,親送奔喪。而氣力危殆,自范陽向洛,八旬方達,攀櫬號踴,遂卒。有司以狀聞。詔曰:「孔子稱毀不滅性,蓋為其廢養絕類也。李既非嫡子,而孝不勝哀,雖乖俯就,而志厲義遠,若不加旌異,則無以勸引澆浮。可追號曰『貞孝女宗』,易其里為孝德里,標李盧二門,以惇風俗。」
  3. ^ 《北史·卷九十一·列傳第七十九》:貞孝女宗者,趙郡柏人人,趙郡太守李叔胤之女,范陽盧元禮之妻也。性至孝,父卒,號慟幾絕者數四,賴母崔氏慰勉之,得全。三年之中,形骸銷瘠,非人不起。及歸夫氏,與母分隔,便飲食日損,涕泣不絕,日就羸篤。盧氏合家慰喻,不解。因遣歸寧還家,乃復故。如此者八九焉。及元禮卒,李追亡撫遺,事姑以孝謹著。母崔終於洛陽,凶問初到,舉聲慟絕,一宿乃蘇,水漿不入口者六日。其姑慮其不濟,親送奔喪,而氣力危殆,自范陽向都,八旬方達。攀櫬號踴,遂卒。有司以狀聞,詔追號貞孝女宗,易其里為孝德里,樹李、盧二門,以惇風俗。
  4. ^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赞皇西高北朝赵郡李氏家族墓地》. 科學出版社. 2021.09: 35. ISBN 9787030698766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