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斯貝格
海因斯貝格 | |
---|---|
坐標:51°03′47″N 6°05′47″E / 51.0631°N 6.0964°E | |
國家 | 德國 |
聯邦州 | 北萊茵-西法倫 |
面積 | |
• 總計 | 92.21 平方公里(35.60 平方英里) |
海拔 | 76 公尺(249 英尺) |
時區 | CET(UTC+01:00) |
• 夏時制 | CEST(UTC+02:00) |
郵政編碼 | 52525 |
電話區號 | 02452 |
政府地址 | Apfelstraße 60 |
網站 | http://www.heinsberg.de/ |
海因斯貝格(德語:Heinsberg)是德國北萊茵-西法倫州科隆行政區內的一座城市,它是德國最西的縣城。
地理
[編輯]海因斯貝格是德國最西的縣城,位於門興格拉德巴赫西南32千米、阿亨以北35千米處,魯爾河河谷的西南端。從這裏露爾河河谷向荷蘭漏斗似地展開。在東北方露爾河數千米長構成市的邊界。魯爾河的一條支流武爾姆河流經市區。海因斯貝格的最高處位於城市的南邊界,海拔85米,最低處位於城市北部與荷蘭的邊界上,海拔28米。
地質
[編輯]海因斯貝格周圍的地區主要是通過冰川期和今天的農業耕作形成的。這裏的土壤主要是默茲河和萊茵河的沉積。在上部主要是萊茵河的沉積岩。後來黃土覆蓋在上面,形成了一塊微有起伏的平原。在烏爾姆河以西黃土逐漸被粘土取代。風化和小河的沖刷導致了今天的地形。在西部與荷蘭的邊境上有一道斷層。從這裏到露爾河有階梯狀的地形。這些階梯與露爾河平行。城市西北的露爾河河谷由粘土和下面的卵石組成。
露爾河河谷是第三紀的時候形成的,它是德國地質上和地震學上最活躍的地區。在這裏西邊的露爾磐和東邊的芬洛磐形成斷層,它是萊茵河低地地區最重要的斷層。它的運動不斷造成地震。最近最強烈的一次發生於1992年4月13日,強度為里氏5.9級。它是自1756年以來中歐最強烈的地震。
水域
[編輯]除露爾河和烏爾姆河外市內還有一條小溪,它的源頭位於市西,它向北流,最後匯入露爾河。過去市內還有一條溪流,但是由於地下水水位下降已經幾乎終年無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市內還有一條中世紀時挖的運河,過去這條運河上有眾多水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其河床被炸彈摧毀,戰後沒有再修復。在市區的北端還有一座人工造的湖,它過去也是用來推動水磨的。
周邊鎮
[編輯]海因斯貝格的東、南和西面被海因斯貝格縣的鎮環繞,北面與荷蘭的林堡省接壤。
行政區劃
[編輯]海因斯貝格分13個市區。
歷史
[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在今天的一條街道100厘米以下發現了一條羅馬街道。根據同地被發現的銀幣可以確定該街道是公元98至117年之間被使用的。在一座教堂內的發掘發現了法蘭克王國前的墓葬,也許這是今天的海因斯貝格的前身的遺蹟。當時的居民點估計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城堡山和教堂山附近。這個遺蹟是今天萊茵蘭地區遺留下來的最大的城寨城堡。在這裏,在露爾河河谷的邊緣海因斯貝格的領主建造了他們的城堡。城堡的前堡通過一道人工挖的溝與主堡隔開。這裏也產生了海因斯貝格最早的教堂。最早已知的領主哥德溫一世於1085年在文獻中被提到,他的領地還包括馬斯特里赫特東邊的一座城堡。他的夫人在海因斯貝格建立了一座修道院。他的兒子哥德溫二世又建立了一座修道院。哥德溫二世不肯交出康拉德三世下令他交出的一塊領地,因此導致康拉德三世命令林堡公爵亨利二世於1144年摧毀了海因斯貝格。
直到1255年海因斯貝格才在另一份文獻中被提到,這次作為城市。通過依附低萊茵蘭最有勢力的領主海因斯貝格的領主得以保存他們的領地:到1288年為止他們依附科隆,此後依附布拉班特,1371年後他們依附於利希,從15世紀初開始又衣服布拉班特。1448年這個貴族家族無男嗣滅絕。通過女嗣的婚姻領地最後於1484年歸屬於利希公爵。城堡成為公爵管理機構的駐地。1543年海因斯貝格在一場遺產糾紛戰爭中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軍隊佔領並部分摧毀。城堡則可能是17世紀被路易十四的軍隊摧毀的,但是具體它是什麼時候被毀的沒有歷史紀錄。
1683年市內發生大火,整個市中心包括市場廣場上的市政大廈全部被毀。1794年法國革命軍來到露爾河畔,奧地利的守軍進駐海因斯貝格。1794年10月2日法軍驅逐奧軍,並開始在露爾河上築橋。海因斯貝格和萊茵河以西的其它地方一樣被併入法國。
維也納會議後海因斯貝格於1816年被併入普魯士,成為普魯士的一個縣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1918年到1919年法國軍隊駐紮在這裏,從1919年到1926年比利時軍隊駐紮在這裏。1932年海因斯貝格被取消縣城的地位。1944年11月16日盟軍對海因斯貝格進行了強烈轟炸。
1972年海因斯貝格重新成為縣城。
宗教
[編輯]天主教
[編輯]通過考古發掘可以推測在曾經有過一座羅馬式前或者早期羅馬式的教堂。12世紀一座巴西利卡取代了它。這座教堂的地下墓室保存下來了。今天的哥德式晚期教堂是15世紀初至15世紀中建造的。在法國大革命前海因斯貝格屬於列日教省。拿破崙一世與教宗達成的協議把它分給新成立的亞亨教省。1821年普魯士時期亞亨教省被取消,海因斯貝格屬於科隆大教省。1930年亞亨教省重建,海因斯貝格又屬於它。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教堂受破壞嚴重,1951年至1955年修復。
修道院
[編輯]海因斯貝格市區內曾經有過八座修道院,其中三座今天還在市內。
新教
[編輯]早在1528年就有新教牧師到這裏來,其中有些是再洗禮派的或者比較親近他們的。1553年市內形成了一個新教教會,他們受鄰近的荷蘭加爾文主義影響很深。16世紀通過贈送他們在市外獲得了一塊地,並建立了一直使用到今天的墓地。17世紀初估計市內半數的教廷信新教,尤其有錢和有名聲的教廷信新教。其原因是因為於里希公爵容忍新教,或者親新教。但是1613年公爵改信天主教,新教開始受迫害。公共的神事被禁止,教堂和學校被關閉沒收。直到1672年情況才有所改善,雖然如此此後很久新教教會未能恢復過去的勢力。1817年市內只有12個信奉新教的家庭。1665年新教徒又在市內買地建造教堂。這座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1951年才在別的地方重新建造。1963年他們又建造了第二座教堂。通過移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及在1980年代中開始市內遷移來了許多新教徒。今天新教教會共有5000多名信徒,他們大多是信義宗的。
猶太教
[編輯]1642年時市內一共有四名猶太人。1771年首次提到一座猶太會堂。1800年政府關閉了第一座猶太墓地,原因是因為它已經三次重複使用。1808年法國人進行的統計數據為市內有213名猶太人,1811年建造第二座會堂。1927年海因斯貝格有65名猶太人,1933年5月1日47名。第三帝國時期所有猶太人都被驅逐。1942年所有還沒有逃跑的猶太人都被運走。水晶之夜猶太會堂被玷污和洗劫,建築物本身於1944年11月16日在空襲中被摧毀。
政治
[編輯]市議會
[編輯]從2009年10月21日起市議會的組成如下:
市徽
[編輯]紅色的底上一隻向右看的、帶王冠和兩條尾巴的銀獅子。這個市徽是從過去海因斯貝格領主的徽章引申過來的。市色是紅色和白色。
友好城市
[編輯]文化和名勝
[編輯]博物館
[編輯]- 縣博物館
- 家鄉博物館
建築物
[編輯]哥德式晚期的主教堂於2004年獲得了一個新鐘樓頂。老鐘樓頂於1944年11月16日被破壞嚴重,1945年12月28日在狂風中倒塌。教堂的地下墓地是羅馬式的,還源於其前一代的教堂。教堂內哥德式的洗禮盆是1500左右鑄的。教堂內還有海因斯貝格領主的墓。
在教堂山上部分中世紀的城牆和兩座守衛塔遺留下來了。在16世紀初和中這個部分被加固。2005年它們和附近的城堡山一起被修復。
16世紀建造的門洞樓今天是縣博物館。18世紀時它被改造為巴洛克風格。
市內僅有一座巴洛克式的市民建築。這座建築是1635年城市大火後於1636年重建的,它的巴洛克正面是18世紀造的。它的周圍都是現代的建築。
市區內還有一座風車。
飲食
[編輯]1876年荷蘭雞蛋酒在這裏被發明。當時的那座建築在1944年的轟炸中完全被毀。
經濟和基礎結構
[編輯]交通
[編輯]鐵路
[編輯]海因斯貝格有一條鐵路支線通過,但是只被貨運車輛使用。目前有計劃重新
公共汽車
[編輯]從海因斯貝格有多條公共汽車線路去附近的村落。
公路
[編輯]聯邦第46號高速公路在海因斯貝格有一個接口。
聯邦公路221通過市區。
企業和經濟情況
[編輯]由於良好的地理位置,充分的營業面積,交通房變以及稅收低海因斯貝格的經濟條件良好。它過去是一個煤礦地區,因此在更改其經濟結構的過程中獲得政府資助。
媒體
[編輯]- 海因斯貝格日報
- 《海因斯貝格周報》,免費周報
- 海因斯貝格縣地方電視台
- 「西方電波」電台於2007年5月15日關閉
公共設施
[編輯]- 縣政府
- 縣警察局
- 地方法院
- 衛生局
- 海關
- 海因斯貝格監獄
- 市圖書館
衛生設施
[編輯]海因斯貝格市醫院提供基本設施。它有外科、內科、婦科、耳鼻喉科和麻醉科,以及一個眼科外科手術室、一個糖尿病中心和一個胸科中心。
2020年3月新冠疫情期間海因斯貝格是重度疫區,人口五萬人中一個月內約一千多人感染[1],縣長史蒂芬普施在醫療物資耗盡時寫公開信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求援。[2]
歷史
[編輯]1861年11月21日海因斯貝格開始了一個窮人院。從1891年開始這個設施主要接待病人。1925年開始有一名外科醫生在這個有50張病床的醫院裏工作。1929年3月19日醫院使用新造的建築。
從1934年開始醫院開始做強迫性絕育手術。從1934年到1944年共239名海因斯貝格「下等人種」成員以及數量不明的來自周邊地區的人被強迫絕育[3]。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1940和1950年代裏醫院重建和擴建。1981年起教會撤出,市醫院成立為公司,市政府為其唯一所有人。1990年代裏再次擴建。
教育
[編輯]- 十座小學
- 兩座國民中學
- 兩座實科中學
- 一座文理中學
- 一座學習缺陷學生學校
- 一座智弱學生學校
- 國民高校
- 青年音樂學校
名人
[編輯]- 菲利一世·馮·海因斯貝格,約出生於1130年,逝世於1191年8月13日,神聖羅馬帝國總理,科隆大主教
- 英格伯特二世·馮·法爾肯堡,約出生於1220年,逝世於1274年10月20日,第56世科隆大主教
- 約翰八世·馮·海因斯貝格,逝世於1459年10月19日,於利希主教
- 讓-弗朗索瓦·奧本,出生於1721年10月9日,逝世於1763年1月21日,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御用家具工匠
書籍
[編輯]- Helmut Hawinkels,《Heinsberg》。Sutton出版社,艾福特,2007年,ISBN 978-3-86680-206-3
參考資料
[編輯]- ^ 海因斯貝格告急
- ^ 德国官员写公开信请求中国援助. [2020-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4).
- ^ Harry Seipolt,《Zwangssterilisation und NS-"Euthanasie" in der Region Aachen》(阿亨地區強迫絕育和納粹「安樂死」)。Alano Herodot出版社,阿亨,1995年,ISBN 978-3-89399-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