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教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翊教寺是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西城區育教胡同路北的一座漢傳佛教寺院,現已無存。

歷史[編輯]

翊教寺位於育教胡同路北。育教胡同原名「翊教寺胡同」、「翊教寺街」,因翊教寺而得名。該胡同位於育幼胡同趙登禹路之間,為東西走向。1990年代末,因興建平安大街,胡同消失,原址現為平安里西大街路北。[1]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五十二·城市內城西城三 》載:[2]

原:普安寺在西城河漕西,翊教寺之東,有李賢董份二碑。(《析津日記》)臣等謹按:普安寺在翊教寺西,《析津日記》作在翊教寺東,誤。李賢碑無考。董份碑今存,詞甚鄙俚,且誤份為汾,乃他人偽托。至翊教寺,考明侍郎汪道昆、編修林增志二碑俱稱始於時,迄今尚為戒壇下院,亦古剎也。

增:徐階重修普安寺功徳碑略

禁垣西北有渠曰漕,近漕之西舊有普安寺,起於國初,歲久頹敗。司禮監太監黃錦修之,凡五春秋而落成。嘉靖甲子 十月立。

增:葛守禮重修普安寺碑略

西城河漕西有梵宇曰「普安」,建自國初,修於嘉靖萬曆二年四月十日,慈聖皇太后發帑金重葺其舊,加造藏經殿五楹,廊房二十楹,工始於萬曆三年二月,訖於是年五月。

增:汪道昆重修翊教寺碑略

城西翊教寺,宋所建也,修於成化八年,廢久矣。嘉靖三十一年,司禮太監焦忠撤而新之。萬曆五年立。

增:林增志重修翊教寺碑略

鳯城之西,寺名翊教。源於宋朝,蕃於萬曆。沿禩周甲,物力耗頹。僧心宗募修之。崇禎十六年癸未立

根據《日下舊聞考》,翊教寺創建於宋朝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萬曆五年(1577年)重修擴建,形成了自山門至後殿共五進院落。該寺在普安寺以東。[1]

中華民國時期,翊教寺因潭柘寺及其住持釋茂林而聞名。釋茂林在琉璃河畔的竇店重恩寺出家,擅長交際,在京兆(北京城及外八縣)以及華北名聲很大,中華民國時期升任潭柘寺方丈,並領西山八大處各寺院,後來曾任華北佛教會會長。[1]

翊教寺是潭柘寺西山八大處第六處香界寺的下院。中華民國時期,釋茂林的弟子釋德福(俗姓王)為香界寺住持兼翊教寺住持,釋茂林的另一位弟子釋德貞為翊教寺監院。[1]

翊教寺一直對外辦理停靈暫厝,承辦喪葬,應酬佛事,以「觀燈(傳燈)焰口」(即地藏十王寶燈儀)而著稱。「傳燈焰口」是在施放瑜伽焰口前,舉辦一場供養十殿閻君的佛事,通常以兩根老弦,一頭拴在焰口座上,一頭拴在靈堂之前,用兩個「燈人」手托燈盤,燈盤內點燈花或者放「香、花、燈、塗(水)、果、茶、食、寶、珠、衣」這 「十供養」,穿行在老弦之上,上下來回傳送,如同京劇演員的「出相入相」。1938年12月,吳佩孚逝世後的「首七」之日,釋茂林便率翊教寺僧眾祈建一壇四十九位高僧參加、七位金剛上師主法的「昆盧座」焰口。釋茂林就坐於七位正座金剛上師中間,釋德福也是金剛上師之一,翊教寺監院釋德貞擔任「播文尊者」。[1]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宣稱「正義和平」。在日偽當局的授意之下,釋茂林、釋德福開辦祈禱世界和平法會,有時連辦四十九天。此外,在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主持之下,翊教寺還辦過「超拔畜靈法會」,因為日軍佔領北平後,見市民養犬有礙其偵察與緝捕,乃在北平全市滅犬,引發市民反感。華北政務委員會遂於同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遭到撲殺的犬類等畜靈舉辦「法會」,號稱「登斯民於衽席,化妖氣為祥和」,放「舍施功德吉祥焰口」,並祭送法船。[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釋茂林年高,未還俗。因其在日偽時期受日偽利用,故遭到佛教界善信人士批判。改革開放後落實宗教政策,稱「茂林對自己沒有堅持民族氣節深為懺悔,積極改造自己的政治觀點、立場,很有改惡從善的表現。」1980年代初,釋茂林在西四弘慈廣濟寺圓寂,佛教界為其舉辦追薦道場,並施放瑜伽焰口。[1]

中華民國成立後,翊教寺東跨院曾建有良弼祠。良弼1912年1月12日同溥偉鐵良等人組成「君主立憲維持會」(俗稱「宗社黨」),反對南北議和、清帝遜位。1912年1月26日,良弼回家,在今西四大紅羅廠胡同的家門口遭彭家珍用炸彈襲擊,隨後身亡。2月1日,以副都統陣亡例,從優賜恤。清室在翊教寺東跨院建良弼祠。良弼祠的匾額由革命黨人吳敬恆題下款。當時不少人對此提出異議。釋茂林、釋德福等人解釋稱,政見異同不應用暴力為手段解決,吳敬恆題匾正是一種「懺悔」,也避免良弼家族報復革命黨人。[1]

民國十五年(1926年),翊教寺順應形勢,創辦私立翊教女子中學,首先設初中班,學生不到百人,但教學質量和市立中學相比並不差。民國十六年(1927年),獲得廣東吳淑嬡女士捐款萬元,乃增設高中班,學生曾達到四百多人,成為一所正規的女子中學,受到了教育部門表彰。七七事變後,因缺乏經費,該校逐漸減少班次,最後不得不停辦。[1]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翊教寺曾被婦聯生產組佔用。後來,在該寺建成了醫療設備廠,殿宇及佛像遭拆除,改為生產車間。該寺僧眾也被遣散還俗。住持釋德福曾多次為還俗的青年僧人介紹配偶,安排工作。釋德福本人也還俗,恢復俗家的王姓,並娶妻。1980年代,北京佛教界人士曾經多次推薦釋德福補戒歸寺,出任北京什剎海廣化寺住持,但被釋德福推辭。1990年代初,釋德福逝世。[1]

建築[編輯]

翊教寺從山門到後殿共有五層院落。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其中心殿堂供奉有千手千眼觀音[1]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常人春,翊教寺紀略,西城追憶2009年2期[永久失效連結]
  2. ^ [清] 于敏中 等編纂,日下舊聞考,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