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族 (古代族群)
外觀
華族,是學者章太炎、夏曾佑、林惠祥與蘇秉琦等人提出的假說,認為上古有一族群自稱「華」,為華夏族的先驅。華族自認居住於世界中央,自稱中華,因此古代漢族及現代中華民族常自稱為華人。
概論
[編輯]在春秋戰國時期,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周人族群,自稱為華,稱其他外族為夷人,而有華夷之辨。
清代學者夏曾佑認為華族為古代族群的自稱,這個族群後與夏人結合,成為華夏族。章太炎認為,聚居在華山的部落,以地名形成華族。在夏水(今漢水)聚居的民族,形成夏族。兩民族同在黃河流域西北地區,在相互融合後,形成華夏族。法國學者拉克伯里提出「漢民族西來說」,主張黃帝部落由兩河流域,越過崑崙山,進入中國。因崑崙山意為「花土」,所以黃帝部落自稱為「華」。
原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人類學者林惠祥認為,華族名稱來自以花作為圖騰的民族[1]。根據廟底溝遺址,考古學者蘇秉琦認為,起源自華山的華族,以花為圖騰,創造了仰韶文化。因此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中多有玫瑰花圖騰,這可能是華族得名的由來[2][3]。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劉起釪考證認為,華族即夏族,也就是華夏族,最早起源自山西省南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