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草稿:克拉科夫理工大學

座標50°04′18″N 19°56′39″E / 50.07167°N 19.94417°E / 50.07167; 19.9441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克拉科夫理工大學
Politechnika Krakowska im. Tadeusza Kościuszki
創辦時間1945年4月1日
學校類型公立大學
校長Andrzej Szarata
行政人員867
教師人數1,111
學生人數11,779[1] (12.2023)
校址Warszawska 24, 31-155 Kraków
校區budynek gtówny, siedziba Wydzialu Inzynierii Ladowej

al. Jana Pawia 37 (kampus Czyzyny)

ul. Podchorazych 1 (Wydziat Fizyki, Matematyki i Informatyki, Wydziat Architektury)
隸屬SOCRATES, EUA, EAIE
網站pk.edu.pl
大學排名
QS 歐洲與中亞 73(2022)

克拉科夫理工大學波蘭語:Politechnika Krakowska im. Tadeusza Kościuszki),英文名為Craco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UT),是一所位於波蘭克拉科夫市中心的公立大學,成立於1945年,並於1954年獲得完全自主權。

該大學提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本科、碩士、博士學位及研究生課程。學校的教育項目涵蓋30多個波蘭語授課的專業,部分專業還提供英語授課,另有兩個專業採用烏克蘭語授課。如此多樣的選擇意味着豐富的學術探索和在高水平師資指導下解決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2018年,克拉科夫理工大學進入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在"化學工程"學科的"工程"類中榜上有名。2019年上海排名中,該校在"機械工程"類別中再次入選。

根據2017-2021年科學活動評估結果,克拉科夫理工大學位居波蘭前三。該校在建築與城市規劃、信息與通信技術、自動化、電子與電氣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與交通、材料工程、機械工程、環境工程、採礦與能源等八個學科接受評估。根據波蘭教育與科學部的最終決定,這些學科均獲得A+(領先水平)或A(優秀水平)評級。

贊助人

[編輯]

自1976年起,克拉科夫理工大學的贊助人是波蘭和美國民族英雄塔德烏什·科希丘斯科。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指揮官,還是一位技藝精湛的防禦工事工程師。美國第三任總統、開國元勛之一托馬斯·傑斐遜曾評價他:「他是我所認識的最純潔的自由之子。」

塔德烏什·科希丘斯科是美國最早的反奴隸制鬥士之一,他的觀點超越了所處的時代。克拉科夫理工大學在履行使命時,力求繼承其校友的遺產,弘揚追求真理、尊重知識與技能、在分享與傳播中保持誠信、對新思想的開放、尊重個人尊嚴與人權,以及尊重學術自由等價值觀。

歷史

[編輯]

克拉科夫理工大學的成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社會政治影響密切相關。經歷戰爭破壞的國家急需能夠重建的工程師。此外,由於領土變化,波蘭最古老的工科學校——利維夫理工大學已劃歸蘇聯境內。鑑於這一情況,戰前曾擔任礦業學院(克拉科夫AGH大學)建築與工程系主任的伊濟多爾·斯特拉-薩維茨基教授提議在克拉科夫設立一所工科學院。該提案得到了礦業學院院長瓦萊里·戈特爾教授和教育部長斯坦尼斯瓦夫·斯克熱謝夫斯基的支持。1945年,教育部長批准在礦業學院組織建築、林業以及土木、水利和測量工程等工科學院。這些學院享有行政和預算自主權,並設有自己的參議院。斯特拉-薩維茨基教授被任命為新成立學院的副校長。

1946年11月19日,國家當局發佈法令,在採礦學院內設立建築、工程和通信學院,稱為多科學院。該法令自1945年4月1日起溯及生效,這一天被視為大學成立的日期。1947年,各學院的總部遷至華沙街(Warszawska Street)經過改建用於教育目的的建築——前奧地利軍營,名為魯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f),在戰間期更名為揚三世·索別斯基(King Jan III Sobieski)。克拉科夫理工大學的首任校長是盧多米爾·斯倫金斯基(Ludomir Sleńdziński)教授。1954年7月7日,克拉科夫理工大學根據部長會議第409號決議獲得完全獨立。1976年9月30日,學校更名為塔德烏什·科希丘什科(Tadeusz Kościuszko)。

伊齊多爾·斯特拉·薩維茨基的肖像

克拉科夫理工大學幾乎從成立之初就實施了廣泛的研究活動和與行業的合作項目。因此,到1970年代初,其四個學院中的三個已獲得授予博士和博士後學位的完整學術權利。1966年,第五個學院——化學學院(現為化工與技術學院)成立。九年後,交通學院(現為克拉科夫理工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學院)成立。1999年,第七個學院成立;它現在是克拉科夫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電信學院。

截至2019年,克拉科夫理工大學教職工的研究活動集中在八個科學學科,這些學科的選擇部分基於對教職工研究潛力和出版成果的分析。克拉科夫理工大學的主要科學學科包括:建築與城市規劃;自動化、電子學和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技術;化工;土木工程與運輸;材料工程;機械工程;以及環境工程、礦業與能源。

確定主要研究活動領域使得大學的組織結構能夠圍繞這些學科建立學院。因此,克拉科夫理工大學於2019年10月1日成立了新學院——材料工程與物理學院,並且另外兩個學院擴展了其專業領域並更改了名稱。物理、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轉變為計算機科學與電信學院,環境工程學院則更名為環境工程與能源學院。

院系

[編輯]

該大學設有8個學院,提供30個由波蘭認證委員會認證的專業。

  • 建築學院,院長:瑪格達萊娜·科任-沃茲尼亞克博士(dr hab. inż. arch. Magdalena Kozień-Woźniak, Prof. CUT)
  • 計算機科學電信學院,院長:帕維烏·普瓦維亞克博士(dr hab. inż. Paweł Pławiak, Prof. CUT)
  • 電氣電子工程學院,院長:馬切伊·蘇沃維奇博士(dr hab. inż. Maciej Sułowicz, Prof. CUT)
  • 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露西娜·多馬加拉博士(dr hab. inż. Lucyna Domagała, Prof. CUT)
  • 材料工程物理學院,院長:雅努什·米庫瓦博士(dr hab. inż. Janusz Mikuła, Prof. CUT)
  • 環境工程能源學院,院長:斯坦尼斯瓦夫·M·里比茨基博士(dr hab. inż. Stanisław M. Rybicki, Prof. CUT)
  • 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院長:皮奧特·米霍爾奇克博士(dr hab. inż. Piotr Michorczyk, Prof. CUT)
  • 機械工程學院,院長:耶日·斯拉德克教授(prof. dr hab. inż. Jerzy Sładek)

博士學院

[編輯]

克拉科夫理工大學的博士生院於2019年5月29日成立,按照制定的規則,提供八個科學學科的教育,授予博士學位的權限。博士生院理事會負責對博士生院的監督,該理事會包括代表各科學學科的大學研究人員。學校主任擔任理事會主席,現任此職務的是克拉科夫理工大學的馬爾戈扎塔·奇莫霍維奇-里比茨卡教授。

歷任校長

[編輯]
  • 伊齊多爾·斯特拉·薩維茨基 (1945–1948)
  • 盧多米爾·斯倫津斯基 (1954–1956)
  • 布羅尼斯瓦夫·科皮欽斯基 (1956–1965)
  • 卡齊米日·索卡爾斯基 (1965–1968)
  • 揚·卡茲馬雷克 (1968)
  • 揚·瓦托爾斯基(1968–1972)
  • 瓦迪斯瓦夫·穆辛斯基 (1972–1975)
  • 博萊斯瓦夫·科達斯 (1975–1981)
  • 羅曼·西謝爾斯基 (1981–1982)
  • 塔德烏什·斯羅杜爾斯基 (1982–1987)
  • 瓦迪斯瓦夫·穆辛斯基 (1987–1990)
  • 約瑟夫·尼齊奧(1990–1996)
  • 卡濟米日·弗拉加 (1996–2002)
  • 馬爾辛·赫扎諾夫斯基 (2002–2005)
  • 約瑟夫·高利克 (2005–2008)
  • 卡齊米日·富塔克 (2008–2016)
  • 揚·卡齊奧 (2016–2020)
  • 安傑伊·比亞凱維奇 (2020–2023)
  • 安德烈·薩拉塔 (2023–)

當前領導

[編輯]

校長

  • 安德烈·薩拉塔教授(prof. dr hab. inż. Andrzej Szarata

副校長

  • 達里烏什·博格達爾教授(prof. dr hab. inż. Dariusz Bogdał)
  • 馬雷克·鮑爾博士(dr inż. Marek Bauer)
  • 托馬斯·卡佩基教授(dr hab. inż. arch. Tomasz Kapecki, prof. PK)
  • 耶日·扎揚茨教授(dr hab. inż. Jerzy Zając, prof. PK)



大學理事會

  • 博士:拉法烏·施維爾琴斯基(Rafał Świerczyński,大學理事會主席)
  • 博士:亞歷山德拉·布爾奇克(dr inż. Aleksandra Burczyk)
  • 工程師:馬爾欽·斯蒂爾納(mgr inż. Marcin Styrna)
  • 教授:維斯瓦夫·齊馬(prof. dr hab. inż. Wiesław Zima)
  • 教授:賈采克·亞斯塔爾(dr hab. Jacek Jaśtal, Prof. CUT)
  • 教授:斯坦尼斯瓦夫·姆林納斯基(dr hab. inż. Stanisław Młynarski, Prof. CUT)
  • 馬特烏什·達布羅夫斯基(Mateusz Dąbrowski,學生會代表)

榮譽博士

[編輯]
  • 利奧波德·埃斯坎德(Leopold Escande,1965)
  • 瓦萊里·戈特爾(Walery Goetel,1970)
  • 瑪麗安·卡緬斯基(Marian Kamieński,1972)
  • 皮耶特羅·加佐拉(Pietro Gazzola,1972)
  • 瓦茨瓦夫·奧爾沙克(Wacław Olszak,1976)
  • 耶日·赫爾涅維茨基(Jerzy Hryniewiecki,1980)
  • 卡齊米日·甘斯基(Kazimierz Gamski,1985)
  • 布羅尼斯瓦夫·科皮欽斯基(Bronisław Kopyciński,1988)
  • 海因茨·彼得·布勞爾(Heinz Peter Brauer,1988)
  • 奧爾吉爾德·澤因基維奇(Olgierd Cecyl Zienkiewicz,1989)
  • 傑拉德·鄧肯·加利特利(Gerard Duncan Galletly,1995)
  • 亨克·C·范德普拉斯(Henk C. van der Plas,1995)
  • 維托德·切基維奇(Witold Cęckiewicz,1995)
  • 羅曼·齊耶斯基(Roman Ciesielski,1995)
  • 米哈烏·日奇科夫斯基(Michał Życzkowski,1995)
  • 澤農·姆羅茲(Zenon Mróz,1997)
  • 維克托·齊恩(Wiktor Zin,1998)
  • 瓦德斯瓦夫·穆任斯基(Władysław Muszyński,1998)
  • 哈梅·勒爾納(Jaime Lerner,1999)
  • 奧斯卡·馬亨霍爾茨(Oscar Mahrenholtz,1999)
  • 簡·霍爾特(Jan Hult,1999)
  • 赫伯特·芒(Herbert Mang,2000)
  • 簡·基米塔(Jan Kmita,2000)
  • 米哈伊·扎多爾(Mihály Zádor,2000)
  • 詹姆斯·C·I·杜格(James C. I. Dooge,2000)
  • 阿圖爾·維耶奇斯基(Artur Wieczysty,2001)
  • 約翰·廷斯利·奧登(John Tinsley Oden,2001)
  • 瓦爾特·亨(Walter Henn,2001)
  • 阿列克謝·米特羅法諾維奇·庫季波夫(Aleksiej Mitrofanowicz Kutiepow,2002)
  • 雅努什·布羅尼斯瓦夫維奇·達尼萊維奇(Janusz Bronisławowicz Danilewicz,2002)
  • 雅羅斯瓦夫·米基列維奇(Jarosław Mikielewicz,2004)
  • 米哈烏·克萊伯(Michał Kleiber,2004)
  • 塔德烏什·赫爾贊諾夫斯基(Tadeusz Chrzanowski,2005)
  • 齊比格涅夫·恩戈爾(Zbigniew Engel,2006)
  • 呂恩特·沃茲尼(Günter Wozny,2008)
  • 約瑟夫·尼茲奧(Józef Nizioł,2008)
  • 亨利克·戈雷茨基(Henryk Górecki,2010)
  • 安東尼奧·莫內斯蒂羅利(Antonio Monestiroli,2011)
  • 奧斯卡·約瑟夫維奇·科伊夫曼(Oskar Josefowicz Kojfman,2011)
  • 卡齊米日·弗拉加(Kazimierz Flaga,2011)
  • 斯坦尼斯瓦夫·姆羅維茨基(Stanisław Mrowec,2012)
  • 阿爾貝托·莫利納里(Alberto Molinari,2019)
  • 亞當·哈姆羅爾(Adam Hamrol,2021)
  • 沃伊切赫·拉多姆斯基(Wojciech Radomski,2021)
  • 約瑟夫·庫茨馬舍夫斯基(Józef Kuczmaszewski,2022)
  • 吉里·雅羅米爾·克萊梅什(Jiří Jaromír Klemeš,2023)
  • 沃伊切赫·博內爾(Wojciech Bonenberg,2023)

地理位置

[編輯]
The building of the former military barracks
前軍營的建築

位於華沙街(Warszawska Street)的大學主校園坐落於19世紀的奧地利軍營,建築由安東尼·盧什基維奇(Antoni Łuszczkiewicz)監督建造。該建築群是克拉科夫最大的此類建築,以奧地利王儲魯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f)命名。在戰間期,波蘭軍隊駐紮在這裏,曾將其更名為國王揚三世·索別斯基(King Jan III Sobieski)軍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建築群被移交給克拉科夫理工大學,最初以免費租賃形式使用5年,隨後可延長15年。大學於1956年全面接管華沙街的建築。原來的辦公和員工設施目前是大學管理層和土木工程學院的所在地。歷史建築的遺蹟內設有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學院、環境工程與能源學院、建築學院,以及大學圖書館和博物館。校園內還建有新建築,歷史外立面經過修繕,使克拉科夫理工大學的校園成為歷史與現代相結合的優秀範例。

遊行隊伍沿着克魯普尼扎街走向礦業學院,參加克拉科夫理工大學新學年的第一場開幕式。從左至右,教授:Izydor Stella-Sawicki、Valery Goetel、Jan Krauze,1945 年 5 月 31 日

隨着大學的發展及其不斷擴大的需求,克拉科夫理工大學獲得了新設施或新建了建築。2010年,克拉科夫理工大學從軍事財產局購置了位於華沙街的一個建築——前炮兵庫。該建築被改建為跨院系教育與研究中心「Działownia」。在2013年至2014年間,這裏建成了馬沃波爾斯卡能源高效建築實驗室。

建築與材料工程與物理學院的院長辦公室位於老茲布夫的前皇家宮殿(現為波德霍蘭日赫街),這是波蘭國王的最古老夏季住所。1955年,大學獲得了該建築的三分之二,三分之一則劃歸醫學學院。自1959年以來,該建築歸大學所有,並自1999年起成為其唯一使用者。老茲布夫建築的歷史可追溯到六個世紀前。國王瓦迪斯瓦夫四世曾在此出生。該建築在瑞典入侵期間遭到毀壞,後來由揚·三世·索別斯基重建。傳說中,國王在與土耳其的戰爭勝利慶祝時,並非在瓦維爾城堡,而是在這裏舉行的。

位於卡農尼察街的薩穆埃爾·馬切約夫斯基宮殿是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系的所在地。克拉科夫理工大學於1979年獲得該建築的使用權,自2012年起成為其所有。1968年,克拉科夫理工大學參議院決定在奇日尼(Czyżyny)建立一個新的大學綜合體。該綜合體佔地超過80公頃,計劃建設包括教學和研究大樓、實驗室和宿舍等設施。新綜合體的設計由維托德·切基維奇教授與冶金研究與項目局BIPROSTAL合作完成,1972年獲得批准。1973年,在該地塊的北部開始建設兩個學生宿舍。1974年,在南部區域啟動了機械工程學院設施、第三個宿舍、教學助理酒店和食堂的建設。原計劃在1977年前完成這些投資,並在1990年前建成整個綜合體。然而,經濟危機導致無法籌集更多資金。最終,在該地塊的北部區域建成了四個宿舍、一個教學助理酒店和一個帶食堂的社交樓。機械工程學院的建設工作斷斷續續進行,首批單位於1980年開始從華沙街(Warszawska Street)遷入。最終,整個學院於2004年遷至奇日尼(Czyżyny)。

學生宿舍

[編輯]

克拉科夫理工大學擁有自己的學術住房區,位於奇日尼的斯坦尼斯瓦夫·斯卡爾任斯基街(Stanisław Skarżyński Street),包括四棟宿舍,可容納約2000人。近年來,學生宿舍前的空間以及宿舍本身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改造後,宿舍內設有娛樂和休閒區域、電影院、配備烤箱和儲物櫃的廚房,以及配備乾衣機的洗衣房。這裏還有運動場和網球場,以及「廣場(Kwadrat)」學生俱樂部。

運動

[編輯]

克拉科夫理工大學的體育活動具有深厚的傳統,追溯到大學早期。1951年5月,成立了獨立的學術體育協會(AZS)俱樂部,迅速取得了眾多組織和體育上的成功。許多體育賽事曾是大眾性質的,有些至今仍在繼續。1958年11月5日,俱樂部改組為大學俱樂部。在協會存在的多年中,許多獲得榮譽的運動員在此訓練,大學的學生、員工和畢業生中湧現出眾多奧運運動員,包括:茲季斯瓦夫·斯圖岑(Zdzisław Styczeń)、切斯瓦夫·馬爾赫維奇(Czesław Marchewczyk)、約瑟夫·馬魯薩爾茲(Józef Marusarz)、弗沃迪米日·查爾尼亞克(Włodzimierz Czarniak)、安德烈·巴赫列達-庫魯斯(Andrzej Bachleda-Curuś)、安德烈·斯托爾夫(Andrzej Sztolf)、喬安娜·巴托什(Joanna Bartosz)、切斯瓦夫·洛倫茨(Czesław Lorenc)、耶日·索拉茲(Jerzy Solarz)、阿格涅什卡·施瓦爾諾格(Agnieszka Szwarnóg)、維斯瓦夫·格洛斯(Wiesław Glos)和雷納塔·克納皮克-米亞茲加(Renata Knapik-Miazga)。

體育設施

在卡門納街(Kamienna Street)設有體育館(主要用於團隊運動;籃球和排球),在奇日尼(Czyżyny)設有體育館(用於乒乓球、網球、壁球和五人制足球),還有一個國際網球聯合會認證的網球中心,一個健身俱樂部,一個位於日維采(Żywiec)的帆船中心,在斯卡爾日寧斯基街(Skarżyńskiego Street)有露天網球場,以及兩個健身房。

學生數量

[編輯]

1945/46 學年有 1,530 多人註冊,1953/54 學年錄取了 2,350 多名學生。目前,克拉科夫理工大學在讀學生11703人,其中包括453名外國人。

學生組織

[編輯]
  • CUT學生會
  • CUT學術體育協會俱樂部
  • CUT 獨立學生會
  • CUT波蘭學生會
  • 愛因斯特地方委員會
  • AEGEE歐洲學生論壇
  • 伊拉斯謨學生網絡
  • CUT計算機科學與電信學院學生電子競技俱樂部

國際合作

[編輯]

克拉科夫理工大學是歐洲大學協會的成員。 2023年,它與其他8所大學共同成立了一所名為Stars EU(區域轉型戰略聯盟)的歐洲大學,並與世界各地的研究中心開展合作,不僅在科學研究領域,還開展學生和科研及教學人員的交流。在學習期間,學生可以參加「Erasmus+」計劃,該計劃包括與大多數歐洲國家的交流。克拉科夫理工大學簽訂的雙邊協議使該大學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中國印度墨西哥烏克蘭等50多個國家建立了合作。

該大學還與克蘭菲爾德大學卡利亞里大學、利沃夫國立理工大學、明斯特應用科學大學弗萊貝格工業大學等簽署了雙文憑協議。該大學教授的一些課程已獲得外國機構的認證:

克拉科夫理工大學目前在最重要的國際大學排名中列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排名

QS世界大學排名

美國新聞最佳全球大學排名(US News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上海軟科全球排名2019和2020 – 機械工程

2023年三大大學使命排名(The Three University Missions Ranking)

UI綠色指標世界大學排名(UI GreenMetric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克拉科夫理工大學還與國外科研機構合作,例如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克拉科夫理工大學與CERN的首次接觸早在1990年10月就開始了,克拉科夫理工大學與CERN於1997年簽署了第一份合作協議。該大學的員工和畢業生曾在 CERN 擔任組織單位(部門和小組)負責人,並擔任非 CERN 成員國 CERN 主任(T. Kurtyka 博士)的顧問。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主要合作領域包括:粒子加速器、光束傳輸系統、超導磁體、校正磁體控制系統、熱機械補償系統、高真空系統的設計,以及超導體及其互連、低溫系統、超導磁體供給線、低溫恆溫器、粒子探測器冷卻系統、探測器支撐結構、磁透鏡的開發。 2015年與該機構簽署的協議此前已有25年的合作。該大學的科學家為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創建做出了貢獻。

克拉科夫理工大學的科學家也為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創建做出了重大貢獻,包括設計和建造位於加速器主磁體之間的設備。 2011 年,與 CERN 簽署了第二份合作協議,2015 年又簽署了另一份無限期的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該大學的員工、學生和畢業生將參與 CERN 研究團隊的工作。

實驗室

[編輯]

克拉科夫技術大學的實驗室基地不斷發展壯大,從而提高了學校的科研能力。大學各機構不僅為學生的學術發展和教學過程提供支持,而且還與外部實體、公司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在 IT 技術、低能耗建築、醫學或交通領域,現代化的研究基礎設施使科學家們能夠充分滿足現代世界的需求。

小波蘭節能建築實驗室

2013-2014年,小波蘭節能建築實驗室成立,開展低能耗技術研究。實驗樓分為14個氣候與能源區域,開展節能材料特性與技術的研究。這座五層高的建築是按照嚴格的低能耗設施標準建造的。其特點是緊湊的機身、現代化的外觀設計和先進的安裝系統。在隔熱和氣密性方面,它滿足被動式建築的要求。

技術氣候研究和工作機械實驗室

該大學的實驗室基礎設施包括獨特的技術氣候研究與工作機器實驗室(在波蘭及中東歐地區獨一無二),可在熱氣候艙中對重達60噸的大型工程設施進行極端氣候和大氣條件下的研究。此類測試包括在-50 °C到+70 °C的溫度範圍內進行功能性、強度和總體耐受性測試,濕度可高達98%相對濕度。此外,該實驗室還開展計算機建模與仿真、液壓和氣動元件及系統的設計、驅動和控制機械設備的實驗驗證測試、工業運輸系統(包括起重機和輸送機)的計算方法與功能優化、工業運輸工具的操作參數確定、機電驅動設計與現有工業系統的現代化、結構、運動學和動態分析與合成方法的開發、機制的計算機仿真及其控制、機器和設備的研究與振動聲學診斷、聲學保護(艙體、外殼、消聲器)的設計與評估、材料的聲學性能測試,以及工作站人機工程學(噪聲、振動、熱舒適度和照明測試)。皮奧特·斯利溫斯基(Piotr Śliwiński)曾在克拉科夫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技術氣候研究與工作機器實驗室為攀登珠穆朗瑪峰進行準備,他與極限騎行者瓦倫丁·羅曼諾夫斯基(Valerian Romanovsky)在熱氣候艙中度過了100個小時,並在降低至-50攝氏度的爬升腳手架上測試自己的耐力。

環境空氣動力學實驗室

2024年,克拉科夫理工大學將成立一個歐洲現代化的實驗室——環境空氣動力學實驗室。由小波蘭省支持此項投資。新實驗室位於克拉科夫理工大學 Czyżyny 校區內。環境空氣動力學實驗室將允許專家進行研究、專家意見和分析,其中包括城市通風、污染物傳輸、對煙霧的動態影響、空氣交換和再生系統。環境空氣動力學實驗室的研究結果還將為規劃人員、設計師以及建築市場提供設計新住宅區、對現有高層建築進行現代化改造或建造新建築的寶貴知識。在實驗室大樓內設計了兩個混合迴路風洞,每個風洞配備兩個測量空間和不同的風扇系統和技術基礎設施元素,以控制進入空氣的參數。

超精密坐標測量實驗室

作為引領國家坐標計量網絡(NSMET)項目(克拉科夫理工大學負責領導)的成員之一,正在建設超精密坐標測量實驗室。這個世界一流的科學網絡和研究中心由四所領先的技術大學組成:克拉科夫理工大學、波茲南理工大學、華沙理工大學和凱爾采理工大學。 NSMET 項目價值超過 4980 萬茲羅提,是在智能增長運營計劃(措施 4.2「發展科學領域現代研究基礎設施」)下實施的。該實驗室將配備能夠測量被測物體內部和外部結構幾何形狀的設備,測量範圍從納米級到大型測量。在新的研究中心,將主要對汽車、航空航天、能源、醫療、生物工程、複合材料和納米材料等各行各業的機器和系統組件進行測量。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2023/24 academic year. Statistics Poland. [2024-06-30] (波蘭語). 

外部連結

[編輯]

50°04′18″N 19°56′39″E / 50.07167°N 19.94417°E / 50.07167; 19.9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