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M-46型130毫米牽引加農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59式130毫米牽引加農炮
M-46 130 mm 加農炮
類型加農炮
原產地蘇聯
服役記錄
參與戰爭/衝突對越自衛反擊戰[1]
第三次中東戰爭[2]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3]
生產歷史
研發日期1946–1950
生產商莫托維利哈172廠英語Motovilikha Plants
生產日期1951–1971
基本規格
重量行軍狀態8450千克
戰鬥狀態7700千克
長度行軍狀態11.73m
槍管長度身管7150毫米 L/55
寬度行軍狀態2450毫米
高度行軍狀態2550毫米
操作人數8

炮彈130×845mm.R [4]
(R/184.6mm)
藥筒與彈頭分裝
口徑130mm
後膛手動橫楔式炮閂
後座力液氣式復進機英語Hydraulic recoil mechanism位於身管下部
載具開腳式大架
射擊仰角−2.5°至 45°
迴旋角度50°
射速6 (正常)
8 (急速射)
5 (效力射)
70~80發/小時[5][6][7]
槍口初速930 m/s
最大射程27.5 km(榴彈) 38 km (增程彈)

M-46型130毫米牽引加農炮是蘇聯於二戰後研製的一型牽引式火炮。長期是陸軍野戰部隊編制內射程最遠的火炮,擔負反炮兵作戰任務。

設計歷史

[編輯]

1946年4月開始設計新一代火炮,以取代二戰時期廣泛使用的過時的1931/37式122mm加農炮英語122 mm gun M1931/37 (A-19)M1937(ML-20)152毫米榴彈炮英語152 mm howitzer-gun M1937 (ML-20)等大中口徑火炮。為此同時開始了兩個系列的研製:

直至1970年代新型152毫米加農炮入役,M-46是蘇軍主要的遠程火炮。

M-46採用多孔式制退器(單氣室多圓側孔衝擊式、胡椒麵瓶式),變後坐制退機位於身管上部。炮架由槽型搖架、鑄鋼上架、鑄鋼下架、鋼質焊接箱形開腳式大架和防盾組成。右大架上裝有炮身推拉器使用炮彈發射時的充氣的壓縮空氣把炮管推到發射就位,從行軍狀態轉入發射狀態需要4分鐘。左右大架外側各有一個千斤頂,用於把大架裝在兩輪前車上或從前車上卸下。大架末端有駐鋤。行軍時解脫反後坐裝置,將炮身與駐退機後拉以縮短火炮行軍長度,主輪後有千斤頂用於行軍時鎖定炮身。瞄準部分包括方向機、單齒弧外嚙合式高低機、氣壓式平衡機、瞄準裝置(間瞄用的周視潛望瞄準鏡、反坦克直射瞄準鏡、高低機瞄準具、帶水準氣泡的距離分劃筒、照明具,APN-3夜視直射瞄準鏡),可單人操作(這在戰鬥傷亡減員情況下有意義)。由於膛壓太高,身管壽命有限。藥筒與炮彈分裝,有全變裝藥和減變裝藥兩種。全變裝藥可以裝定「全裝藥」和「一號裝藥」;減變裝藥可以裝定「二號裝藥」、「三號裝藥」、「四號裝藥」三種裝藥號數。彈種有:

  • 殺傷爆破榴彈:3OF33,全裝藥3VOF43,射程 27,490 m;
  • 殺爆燃榴彈(射程30公里)
  • 遠程殺爆榴彈(32公里)
  • 底排增程彈:ERFB-BB,38km
  • 反坦克子母彈
  • 箭式榴霰彈
  • 煙霧彈
  • 照明彈
  • 曳光被帽穿甲彈:BR-482與BR-482B,射程 1,140 m
  • 火箭增程彈(1973年開始使用)
  • 制導炮彈:Firn-1,射程24,000 m
在伊拉克的59-1型加農炮

1959年,中國某廠技術引進成功製造了59式130毫米加農炮[8]。後改用60式122毫米牽引加農炮炮架的59-1式130毫米加農炮1970年定型,全重減輕了2.1噸,射速提高到8-10發/分。炮閂改為半自動立楔式。制退機與復進機改為在炮身上方左右配置。搖架由框式改為筒式;增加射擊支承座盤。炮口制退器改為雙室衝擊式。增加大架尾滾輪。取消炮身推拉器和行軍時的前車。

埃及軍隊從中國引進了M-46的生產技術。[9]羅馬尼亞引進了59-1火炮技術[10],生產出A412型M1982 130毫米牽引加農炮,並出口到波黑、喀麥隆、幾內亞、尼日利亞4國。

使用歷史

[編輯]
第三次中東戰爭時,以色列軍隊使用M-46炮擊敘利亞陣地

1954年莫斯科五一節,M-46首次公開。替換了M-44 100 mm野戰炮(BS-3)。但它的遠射程更適合於反炮兵英語counter-battery作戰。這需要更大的炮彈碎片。裝備了蘇聯陸軍的集團軍炮兵旅、方面軍炮兵旅。1970年代被2A36型152毫米牽引加農炮英語2A36 Giatsint-B2S5自走炮取代。

M-46裝備了超過25個國家的軍隊。

安哥拉內戰南非干涉安哥拉戰爭中,解放安哥拉人民武裝部隊英語People's Armed Forces for the Liberation of Angola與古巴軍隊[11]大量使用了M-46。[12] 在與南非國防軍的炮戰中,M-46壓倒性領先於對手的BL 5.5英寸榴彈炮英語BL 5.5-inch medium gun(140毫米)。[13]南非後來從以色列獲得了6門M-46用於評估。這影響了後來南非的G5 155毫米榴彈炮英語G5 howitzer,該炮的射程超過了M-46。[14]在戰爭末期的奎托夸納瓦萊戰役英語Battle of Cuito Cuanavale中,M-46以單門或兩門部署在一個地點的方式,避免在炮戰中被南非的G5 155毫米榴彈炮英語G5 howitzer壓制。[15]古巴戰士通過大量布雷形成雷場以延緩南非機械化裝甲部隊進攻並誘至雷場間通道遭到M-46的集火炮擊。[15]

1968年起,印度陸軍從蘇聯購買了超過1000門M-46。[16]2018年開始,印度陸軍計劃把300門M-46 t升級為155毫米45倍徑火炮,由兵工廠委員會(OFB)設計製造。[17][18]

1978年至1979年的坦桑尼亞-烏干達戰爭中,坦桑尼亞人民國防軍使用59式130毫米牽引加農炮。[19]

使用國

[編輯]
M46使用國為藍色,前使用國為紅色
以色列博物館中的M-46

前使用者

[編輯]
波斯尼亞戰爭中的塞族共和國軍M-4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Tucker, Spencer C. (編).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Vietnam War: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2. May 2011: 1251. ISBN 978-1-85109-960-3. 
  2. ^ Dunstan, Simon. The Six Day War 1967: Jordan and Syria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Campaign 212. Osprey Publishing. 2009-11-10: 65. ISBN 978-1-84603-364-3. 
  3. ^ 補足烏軍戰力缺口! 美將援「空對空飛彈」.貧鈾. [2023-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5). 
  4. ^ ordnanceandmilitaria.com/110-to-149mm-ammo
  5. ^ Red God of War – Soviet Artillery and Rocket Forces, Chris Bellamy, Brasseys, 1986. ISBN 0-08-031200-4
  6. ^ Artillery of the World, ed. Shelford Bidwell, Brasseys, 1977. ISBN 0-904609-04-9
  7. ^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Military Weapons 1988. ISBN 0-517-65341-9
  8. ^ Janes Armour and Artillery 2003–2004
  9. ^ Archived copy. [2018-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5).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幫助)
  10. ^ Stroea, Adrian; Băjenaru, Gheorghe (2010) – Artileria română în date și imagini – Editura Centrului Tehnic-Editorial al Armatei - ISBN 978-606-524-080-3
  11. ^ George, Edward. The Cuban intervention in Angola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New York: Frank Cass Publishers. 2005: 226. ISBN 978-0-415-64710-6. 
  12. ^ Vanneman, Peter. Soviet Strategy in Southern Africa: Gorbachev's Pragmatic Approach需要免費註冊.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90: 41–51. ISBN 978-0-8179-8902-6. 
  13. ^ Harmse, Kyle; Dunstan, Simon. South African Armour of the Border War 1975–89.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17-02-23: 31–38. ISBN 978-1-4728-1743-3. 
  14. ^ 14.0 14.1 14.2 Leon Engelbrecht. G6 L45 self-propelled towed gun-howitzer. [2014-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9).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幫助)
  15. ^ 15.0 15.1 Bridgland, Fred. The War for Africa: Twelve months that transformed a continent. Gibraltar: Ashanti Publishing. 1990: 300–327. ISBN 978-1-874800-12-5. 
  16. ^ Defence Ministry signs Rs 200 crore contract to upgun 130 mm howitzers. India Today. [2018-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17. ^ Ordnance Factory Board. [2014-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9).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幫助)
  18. ^ India's OFB wins tender to upgrade 300 M-46 field guns需要付費訂閱. [2018-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3).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幫助)
  19. ^ Cooper, Tom; Fontanellaz, Adrien. La guerre du Kagera. Batailles et Blindés. No. 75 (Caraktère). October 2016: 72–81. ISSN 1765-0828 (法語). 
  20.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 20.36 20.37 20.38 20.39 20.40 20.41 20.42 Trade Registers. Armstrade.sipri.org. [2014-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4).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幫助)
  21. ^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21.07 21.08 21.09 21.10 21.11 21.12 21.13 21.14 21.15 21.16 21.17 21.18 21.19 21.20 21.21 21.22 21.23 21.24 21.25 21.26 {{cite web|title=Future Artillery Systems: 2016 Market Report|author=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