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火山/特色條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用法

The layout design for these subpages is at Portal:火山/特色條目/Layout.

  1. Add a new Selected article to the next available subpage.
  2. Update "max=" to new total for its {{Random portal component}} on the main page.

Layout template

{{Portal:火山/特色条目/Layout
  |image=
  |size=
  |caption=
  |text=
  |link=
}}

特色條目列表

清除伺服器快取

特色條目 1

Portal:火山/特色條目/1

1980年5月18日聖海倫火山爆發的照片
1980年聖海倫火山爆發, 在1980年5月18日,美國華盛頓州斯卡梅尼亞縣境內的聖海倫火山發生了一次重大爆發。截止2013年6月,這仍是美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經濟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爆發,也是繼1915年加利福尼亞州境內的拉森火山爆發以來唯一的一次重大爆發,其火山爆發指數(VEI)為5。爆發前的兩個月里這裏發生了一系列的地震和水蒸汽排放,引起山下淺層注入岩漿,在北面山坡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隆起和一系列的斷口。

火山爆發前,美國地質調查局科學家們說服當地政府暫時向普通公眾關閉聖海倫火山,並且不要屈從於民眾要求重新開放的壓力,這拯救了數千人的性命。當地時間1980年5月18日(星期日)上午8:32:17的一場地震導致火山的整個北面坍塌,火山內突然露出了已經部分熔融,富含水蒸汽等氣體的岩石來減輕壓力。這些岩石緊接着爆炸,變成粉碎的石塊混合着高溫熔岩快速朝北部的斯皮里特湖英語Spirit Lake (Washington)飛去,超越了之後北面剛剛坍塌的山坡。

火山爆發的噴發柱沖入大氣層24400米高,噴出的火山灰在11個沉積。與此同時,火山上的冰、雪和多個整塊的冰川被迅速融化,形成一系列大型火山泥流(火山的泥石流)一直衝到了西南方向近80公里外的哥倫比亞河。火山接下來的多起較為輕微的爆發持續到了第二天,並在同年晚些時候又發生了一次較大但破壞程度不算嚴重的爆發。

有57人因這場爆發喪生,其中包括84歲的旅館老闆哈里·蘭德爾·杜魯門、攝影師瑞德·布萊克伯恩和地質學家大衛·A·約翰斯頓。數百平方公里地區變成一片廢墟,造成的損失超過10億美元,折合通貨膨脹相當於2013年的28.34億美元,數千隻野生動物死亡,聖海倫火山北側也留下了一個火山口。火山爆發時,其頂峰屬伯靈頓北方鐵路公司英語Burlington Northern Railroad擁有,但爆發後則移交給了隸屬美國農業部的美國林業局。這一區域之後被列入聖海倫火山國家紀念區英語Mount St. Helens National Volcanic Monument保護起來。

特色條目 2

Portal:火山/特色條目/2

羅希海底山
羅希海底山是位於夏威夷島東南方約35 km(22 mi)處的一座仍活躍海底火山。此火山與冒納羅亞火山(世界最大型的盾狀火山)相鄰。

羅希海底山是夏威夷-天皇海山鏈(長達5,800公里,自羅希以及夏威夷島西北方一路延伸的火山島鏈)中最新形成的一座火山。此山與夏威夷-天皇海山鏈的火山都屬於熱點火山,並且距離板塊邊界非常遙遠,很不同於許多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使太平洋板塊邊緣活動劇烈的其他火山。

夏威夷群島的火山都來自於夏威夷的熱點,而羅希海底山是夏威夷火山中最新形成、尚在海底盾前階段的地質型態。

羅希大約在400,000年前開始成形,預估10,000-100,000年後將會升越海平面。此山的高度(自海底至水下山頂的長度)超過3,000米,比聖海倫斯火山(此山最著名的1980年噴發導致了美國本土記錄中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還要高。用華人較熟悉的山嶽來做比喻,羅希海底山的高度比阿里山還高。

羅希海底山許多的深海熱泉也存在着微生物群落,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

1996年夏季,羅希發生了共4,070次群發性地震。這一系列的地震是夏威夷歷史中最大的一起群發性地震。此次群發性地震大幅度改變了羅希海底山的結構:一段稱為「培利火山口」(Pele's Vents)的地區完全崩塌,形成全新的地質構造而被更名為「培利坑」(Pele's Pit)。自1996年至今,羅希海底山持續出現大量的地質活動並且受到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以及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監控。

夏威夷海底地質觀測站(The Hawaii Undersea Geological Observatory, HUGO) 蒐集了羅希自1997年至2002年間的即時資料。羅希在1996年夏季的群發性地震起,火山活動不斷,噴發至今。

特色條目 3

Portal:火山/特色條目/3

坦博拉火山的破火山口
坦博拉火山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上的一座活躍的層狀火山。坦博拉火山的海拔高度達到2850公尺,火山口直徑為6–7 km,深度為600–700 m. 坦博拉火山是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最高的山峰之一,在1815年4月火山活動達到頂峰。

1815年4月5日–12日,坦博拉火山發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火山爆發,等級為火山爆發指數7,釋放超過1000億立方公尺的物質在遠在2,000公里外的蘇門答臘島也聽見了這次爆發。大量的火山灰落在了遠達婆羅洲蘇拉威西島爪哇島摩鹿加群島的區域。至少有71,000人死亡,其中有11,000–12,000人是直接死於火山爆發;大部分作者估計有92,000人死亡,但也有人指出,這一數字是一個過高的估計。 爆發造成全球氣候異常,遠至北美洲和歐洲的氣候也深受影響,1816年成為「無夏之年」。北半球農作物欠收,家畜死亡,導致19世紀最嚴重的饑荒。

2004年,一支考古隊在挖掘中發現了被1815年火山爆發所掩埋的文化遺蹟。它們掩埋在厚達3公尺的火山灰沉積物之下。

特色條目 4

Portal:火山/特色條目/4

卡西尼號所拍攝到的土衛二北半球,其表面充滿了撞擊坑。
土衛二Enceladus)是土星的第六大衛星,於1789年為威廉·赫歇爾所發現。在旅行者號於1980年代探測土星之前,人們只知道土衛二是一個被冰覆蓋的衛星。旅行者號顯示土衛二直徑約為500公里(相當於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直徑的十分之一),而且其表面幾乎能反射百分之百的陽光。旅行者1號發現土衛二的軌道位於土星E環最稠密的部分,表明兩者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繫;而旅行者2號則發現:儘管該衛星體積不大,但是在其表面既存在古老的撞擊坑構造,又存在較為年輕的、地質活動所造成的扭曲地形構造——其中一些地區的地質年代甚至只有1億年。

二十世紀末發射,並於二十一世紀初抵達土星附近的卡西尼號太空船則提供了大量的數據,解開了旅行者探訪之後留下的諸多疑團。在2005年,卡西尼飛船數次近距離掠過土衛二,獲得了該衛星表面及其環境的大量數據,特別是發現了從該衛星南極地區噴射出的富含水分的羽狀物。該發現,以及可探測到的逃逸內能的存在、南極地區極少存在撞擊坑的情況,共同證明了土衛二至今仍然存在地質活動。在巨行星的衛星系統中,許多衛星都會成為軌道共振的犧牲品,這會導致星體震動和軌道的擾動,而對於更加靠近行星的衛星,潮汐效應則會加熱行星的內部,這或許可以解釋土衛二的地質活動。

2014年,美國太空總署宣佈,卡西尼號發現了土衛二南極地底存在液態水海洋的證據,海洋厚度約為10公里。南極附近的冰火山向太空噴出大量水氣和其他揮發物,夾雜類似氯化鈉晶體、水冰等固態粒子,噴射量約為每秒200公斤。噴出的水有一部份以「雪」的形態落回土衛二表面,一部份融入土星環中,另一部份甚至可到達土星。這些羽狀噴射物也為土星E環物質來源於土衛二的觀點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由於接近地表處有水的存在,所以土衛二是尋找地外生物的最佳地點之一。分析指出,土衛二的噴射現象源自地表下的液態水海洋。噴射物的化學成份以及引力場模型表明地下液態水源體是在與岩石接觸的,所以可能是天體生物學中極為重要的研究對象。

特色條目 5

Portal:火山/特色條目/5

由伽利略太空船拍得的全彩影像。
木衛一也稱為埃歐(發音為/ˈaɪ.oʊ/,或是希臘 Ἰώ)是木星的四顆伽利略衛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顆衛星,它的直徑為3,642公里,是太陽系第四大衛星。它的名字來自眾神之王宙斯的戀人之一:埃歐,祂是希拉的女祭司。

埃歐有400座的活火山,是太陽系中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天體。極端的地質活動是因為埃歐內部受到木星的牽引,造成潮汐摩擦產生的潮汐熱化所導致的結果。有些火山造成的硫磺和二氧化硫流束可以攀升到500公里(310英里)的高度,埃歐表面也有超過100座的山峰,是在矽酸鹽的地基上廣泛的壓縮和抬升,產生的許多斑點,其中有些山峰比地球上的珠穆朗瑪峰還要高。不同於大多數外太陽系的衛星(它們都有厚實的冰層包覆着),埃歐有着鐵或硫化鐵的熔融核心和以矽酸鹽為主的岩石層。埃歐表面大部分的平原都被硫磺和二氧化硫的霜覆蓋着。

埃歐的火山活動建構了其許多表面特徵負責。其火山和熔岩流使廣大的表面產生各種變化並且造成各種不同的顏色採繪:紅、黃、白、黑、和綠色,主要肇因於硫化物。為數眾多的廣闊熔岩流,有些長度達到500公里,也是表面的特徵。這些火山活動的過程提升了視覺對比,讓埃歐的表面好像是一個披薩。這些火山作用為埃歐稀薄的大氣提供了補湊的材料,也為木星巨大的磁層供應了材料。

埃歐在17和18世紀的天文學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它在1610年與其他的伽利略衛星一起被伽利略發現。這個發現促成了太陽系的哥白尼模型被接受,約翰·開普勒發展出行星運動定律,和奧勒·羅默首先測定光速。。從地球來看,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埃歐只是一個光點,直到我們有能力解釋它表面大規模的特徵,例如暗紅色的極區和明亮的赤道地區。在1979年,兩艘航海家太空船揭露埃歐是一個地質活躍的世界,有許多火山活動的特徵,大山和年輕的表面,沒有明顯的撞擊坑。伽利略太空船在90年代和2000年的早期多次執行接近和飛掠過埃歐的任務,得到了埃歐內部結構和表面組成的數據資料。這些太空船也揭露了衛星和木星的磁層之間的關係,和在埃歐圍繞的軌道上存在着輻射傳送帶,即伊俄環。在2007年的前幾個月,新視野號在前往冥王星的旅程中,於飛掠過埃歐時繼續進行探測。

特色條目 6

Portal:火山/特色條目/6

海衛一是環繞海王星運行的衛星中最大的一顆,它也是太陽系中最冷的天體之一,具有複雜的地質歷史和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年輕的表面。1846年10月10日威廉·拉塞爾(William Lassell)發現了海衛一(這是海王星被發現後第17天)。拉塞爾以為他還發現了海王星的一個環。雖然後來發現海王星的確有一個環,但是拉塞爾的發現還是值得懷疑,因為實際上海王星的環太暗了,不可能被拉塞爾用他的儀器發現。

海衛一的平均密度為2.061 g/cm³,在地質上估計含有15-35%固態冰及其他岩石物質。它擁有一層稀薄大氣,其主要成份是,以及含有少量甲烷,整體大氣壓約為0.01毫巴。它的表面溫度低於40K,但是至少為35.6K。這個最低溫度的原因在於在這個溫度下固體氮的相態發生變化,從六角形的晶體相態變為立方體的晶體相態。估計的最高溫度的來源在於通過測量氮在海衛一大氣中的蒸汽壓,在這個蒸汽壓下固態與氣態平衡的溫度低於40K。這說明海衛一的表面溫度甚至低於冥王星的表面溫度(44K)。海衛一地質活動活躍,其表面非常年輕,很少有撞擊坑旅行者2號觀測到了多個冰火山或正在噴發著液氮、灰塵或甲烷混合物的噴泉,這些噴泉可以達到8千米的高度。不像木衛一表面的火山,海衛一表面的火山活動可能不是潮汐作用造成的,而是季節性的太陽照射所造成的。海衛一表面還有非常錯綜複雜的山脊和峽谷地形,它們可能是通過不斷地融化和凍結所形成的。海衛一的表面面積為2300萬平方公里,這相當於與地球表面面積的4.5%或者地球大陸面積的15.5%。

海衛一的「哈密瓜皮地形」是太陽系里最奇怪的一個地形之一。它的名稱來自於它看上去像哈密瓜的瓜皮。其成因不明,但有可能它是由於的一再升華和凝結、倒塌、冰火山的一再掩蓋造成的。雖然這裏只有少數撞擊坑,但一般認為這裏是海衛一表面上最老的地形。北半球有可能大部分被這樣的地形覆蓋。

至今為止這個地形只有在海衛一上被發現。在這個地形上還有直徑30至50千米的窪地。這些窪地可能不是撞擊坑,因為它們的形狀非常規則,弧度平滑。它們可能是由於粘的冰的爆發造成的。

海衛一上的冰火山是以非洲神話里的精靈命名的。海衛一是太陽系內少數有火山活動的天體。已知的太陽系內有火山活動的天體除了地球以外還包括:金星木衛一土衛二,另外,還有證據表明火星以前也有過火山活動。

特色條目 7

Portal:火山/特色條目/7

Mauna Loa from Saddle Road
冒納羅亞火山((夏威夷語Mauna Loa))是夏威夷海島上的一個活躍盾狀火山,是形成夏威夷的五個火山當中的一個。它是世界最大孤立山體之一,海拔4,169米。雖然它峰頂比相鄰的冒納凱亞火山要低120英尺(37米),但夏威夷人仍然把它命名為「Mauna Loa」,意為「長山」。其穹丘長120千米,寬103千米,火山口莫庫阿韋奧韋面積約10平方千米,深150-180米。估計它的容量大約為75,000立方千米(18,000立方英哩)。冬季頂部常為冰雪覆蓋。從冒納羅亞火山噴發出的熔岩流動性非常高,這導致該火山的坡度十分小。

冒納羅亞火山噴發了至少70萬年,約在40萬年前露出海平面,但當地已知最古老的岩石年齡不超過20萬年。海島之下其中一個熱點的岩漿在過去千萬年來形成了夏威夷島鏈。隨着太平洋板塊的緩慢漂泊,冒納羅亞火山最終被帶離夏威夷熱點,並將在50到100萬年後停止噴發。

1832年起平均每隔3年半噴發一次。熔岩流經面積達5,120平方千米。多次噴發均限於火山口處,也有沿着東北或西南裂隙的噴發。1935年噴發時,美國軍隊在熔岩通道上投擲炸彈以保護附近小鎮希洛。1950年6月持續23天的噴發摧毀了一座小村莊。1975年及1984年頂峰均有大的噴發。

清除伺服器快取

候選

Adding articles
  • Feel free to add any featured or good articles to the list above. You can also nominate other articles relating to PlayStation here.
  • If you are unsure or do not know how to add an entry, please ask for help at the Portal talk:Sony PlayStation tal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