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Legolas1024/上海總會

座標31°14′20″N 121°29′0″E / 31.23889°N 121.48333°E / 31.23889; 121.4833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海總會大樓
上海總會大樓現狀
概要
建築風格古典主義風格
所屬國家/地區 中國
行政區上海
起造1909年1月
竣工日1910年1月6日
擁有者上海華爾道夫酒店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馬海洋行
上海總會
位置上海市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號
建成時間1910年
評定時間1989年
參考編碼1-06

上海總會大樓,位於上海外灘中山東一路2號,因上海最早的外僑俱樂部,上海總會曾於樓內而得名。上海總會大樓前後共有兩代建築,第一代建築存在於1864年1909年。目前現存的是第二代大樓,外觀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並在細節處帶有巴洛克式樣。建築內部有當時世界最長的酒吧吧枱。兩代大樓內曾先後舉辦過多場重要活動。太平洋戰爭時期,大樓一度轉為日軍徵用。1949年以後,大樓曾先後為多家企事業單位使用。1971年,東風飯店在樓內開張,其二樓後成為肯德基快餐店在滬首家餐廳。2008年,希爾頓集團將其改為華爾道夫酒店。1989年,大樓成為首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歷史[編輯]

釋名[編輯]

上海總會大樓,得名於興建該樓的上海總會。英語直譯為上海俱樂部,當時上海將進行餐飲、文藝、娛樂綜合的交際場所稱為總會。取其無所不包之意。

興建始終[編輯]

1850年代,隨着開埠日久,上海的僑民逐漸增加。1852年,當時僑民發展至300餘人,其中英國僑民約佔總數的四分之三。英籍僑民提議興辦總會以便交際,並因此成立委員會進行討論。但當年計劃過於宏大,加之小刀會太平天國的相繼爆發,此議暫時擱置。1862年,隨着東南局勢穩固,英僑俱樂部之議再次提上日程。

1862年,僑民經討論確定總會的性質以社交為主。興建大樓所需土地和資金由機構和個人提供。英商福格自願捐獻洋涇浜北首外灘一帶佔地約3.5畝的土地。當時外灘的土地均價在4000-6000元鷹洋,而福格提供的土地為總會的興辦節約近兩萬銀元。另外,英商體育運動基金會出售位於福州路外灘附近佔地約9畝的土地給滙豐銀行,獲得白銀6萬兩,除1萬兩用於股東分紅外,其餘暫存總會,用於興建大樓。

1863年,完成所有前期準備後,工程開工。歷史一年,於1864年落成開放。1873年11月17日,上海開埠三十周年慶,在滬英僑在總會內舉行慶典活動。1879年4月,美國前總統格蘭特夫婦進行環球旅行,並於5月17日抵滬。21日,上海總會內舉行了歡迎儀式。總會大樓屋檐上,總會員工用鐵管彎出「敬賀格蘭脫」的英文,同時鐵管上有密佈小孔,入夜後通入煤氣點亮。1890年4月8日,維多利亞女王三子康腦脫公爵攜夫人路易斯·瑪格麗特公主抵滬,歡迎宴會在上海總會舉行。

重建以後[編輯]

在歷經約半個世紀後,第一代大樓逐漸陳舊,內部設施日漸落伍。總會遂決定原址翻建新樓。1905年,時任工部局工務處建築師,同時也是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成員的H·塔蘭特擔任了新樓的設計。但塔蘭特不久因病逝世,項目轉由A·G·布雷負責。另一方面,由於設計的新樓預算超支,最終協定由怡和洋行英商上海電車公司卜內門洋鹼公司滙豐銀行和正廣和聯合出資。1909年工程正式奠基。1910年1月,總會新樓落成,總會委員會舉行落成禮。當時,廣東路至洋涇浜的外灘一線實行交通管制。公共租界巡捕房出動巡捕維護現場秩序。老會員霍必蘭在委員會主席布萊特和建築師佈雷的陪同下抵達總會門外,隨後將鑰匙插入新樓大門,宣佈二代大樓正式啟用。

隨着1941年底的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開進公共租界中區,上海總會大樓被徵用。1945年日本投降後重新交還總會委員會使用。1949年,上海政權易手後,英國僑民逐漸離滬。1956年,大樓轉交國際海員俱樂部使用。1971年,隨國內政治風向更名為「東風飯店」。1989年,上海第一家肯德基快餐店在二樓開張。1998年,因經營原因,東風飯店宣佈停業。在閒置十年後,2008年,希爾頓集團入主該樓,並將其改建成亞洲首家華爾道夫酒店。酒店於2011年正式開張。

建築[編輯]

第一代總會大樓[編輯]

上海總會的第一代大樓於1863年起動工,1864年正式落成開放。整座建築共三層磚木結構,正立面為山牆式屋頂,外牆採用清水紅磚。自下而上均設有外廊,為帶有東印度風格的文藝復興建築。夏日一般在走廊內側懸掛竹簾,正門口同時設計有竹架,以便隨時敷設遮陽蓬。樓內除設置有會客室外,還配備大小餐廳、小彈子房(桌球)、大彈子房(保齡球)、棋牌室、閱覽室、酒吧等娛樂設施。

第二代總會[編輯]

第二代建築於1910年1月6日正式完工,是外灘地區第一幢採用水泥的建築。二代總會共六層,其中地面5層,地下1層。大樓外立面為典型的英國古典主義風格建築,並且在部分細節上裝飾有巴洛克元素。建築嚴格按照三段式設計,第二層和第三層的檐邊帶有浮雕,同時門窗採用方形、圓形、半月、三角等多種造型。立柱等部位採用石料,牆面採用水泥仿石料的做法。進門處兩側原有女神塑像。建築中部採用六根愛奧尼式石柱支撐,頂部則採用變形的芒薩爾式,並在南北兩側的頂端建有兩座巴洛克式瞭望塔樓。

長30.6米的酒吧枱

建築內部是由馬海洋行的日本設計師下田菊太郎負責,當時仿照位於東京的帝國飯店進行設計,所以也有人稱之為「東洋的倫敦」。同時,由於是英國僑民的俱樂部,在彈子房中使用了英國伊利沙伯一世時期的風格,酒吧則帶有詹姆士一世時代的格調。自底層大廳入內,首先是其中最出名的長達30.6米的酒吧枱,當時在遠東無出其右。同時酒吧間採用了高五米左右的橡木板鑲嵌。建築二層的東側主要為餐廳,裝飾採用白色壁柱和紅色鑲嵌板的搭配。並且300平米的大廳內不設立柱。二層另一側則主要作為私人宴請的小型包間和部分棋牌室。而三樓和四樓則是為訪客和會員安排的臥室。頂層則是職員和大菜間的所在。另外,總會還有閱覽室、棋牌室等相關房間。當年,建築內已經安置了電氣照明、冷藏冷凍等現代設施。同時,地下一層改造成地滾球場。並且建築整體考慮了防火,並做了結構性的安排。建築總佔地870平米。

參考資料[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