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Limbo.J/沙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氣候危機是描述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術語。該術語常用於形容全球暖化對地球的威脅,並呼籲各方採取大幅度的措施以減緩氣候變化英語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1][2][3][4]。如在學術期刊《生物科學雜誌英語BioScience》中的一篇文章,超過11,000名科學家指「氣候危機已到來」,並認為各國需要實施大幅度的舉措來保護生物圈,以避免全球人民因氣候危機而受到嚴重的影響[5][6]

有部分人士則認為該術語能向人們傳達全球變暖的嚴重性,並能激起各國領袖解決氣候變化的政治意志力[1]。他們認為「全球暖化」這術語比「氣候變化」更能激起人們的情感及對氣候行動的支持,[1][7][8]所以將氣候變化成為「氣候危機」能帶來更強大的影響[1]

一項研究顯示該術語的確激起強烈的情感反應並傳達急迫性及危機感,[9]但也有研究警告該反應可能會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10]並導致人們對該術語產生抗拒[11][12]

科學依據[編輯]

雖然強烈的字眼已長期被用於倡議、政治及媒體,但科學家傳統上仍然在字眼的運用上保持謹慎[13]。但是,在一篇於2020年1月發佈在《生物科學雜誌》的文章里,超過11,000名科學家認同將全球變暖稱為「氣候緊急狀態」或「氣候危機」[14]。他們認為大幅度的舉措需要被實施以保護生物圈,並列出幾項「令人感到不安的跡象」如樹覆蓋損失、化石燃料使用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續增長,和與此同時愈加嚴重的氣候影響如溫度上升、冰川融化及極端氣候[5]

2019年11月,一篇在《自然》期刊發表的文章從氣候系統臨界點英語Tipping points in the climate system的變化總結出我們已經處於「地球緊急狀態」,並指「緊急狀態」源自於「風險」及「緊迫性」。該文章還把這兩個原因標籤為「急性」[15]。該文章還引用IPCC近期的特別報告(2018,2019)。該報告指每一個臨界點都可能因全球溫度上升1–2 °C(現今全球溫度已上升~1 °C)而被衝破,進而導致更嚴重的全球暖化[15]

定義[編輯]

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悉尼科技大學博士比埃爾·慕克比爾(Pierre Mukheibir)將「危機」定義為「一個重要或決定性的一點或一個會造成臨界點衝破的情況」,並將造成「前所未見的後果」[4]。另一個定義則將該術語與「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區分,並將「氣候危機」定義為「多個因氣候變化造成的負面影響或將對地球造成威脅,尤其是當這些影響會對人類有直接的影響」[12]

使用[編輯]

過去[編輯]

前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自1980年代起便使用「危機」這字眼。該術語是由成立於2004年的「氣候危機聯盟」(Climate Change Coalition)正式化[1]華盛頓大學法學院於1990年發佈的報告裏多次提到 「危機」這術語"[2]

近年[編輯]

美國眾議員亞歷山德里婭·奧卡西奧-科爾特斯及美國參議員伯尼·桑德斯在於2018年12月舉辦的「解決我們的氣候危機,一個全國市民大會」(Solving Our Climate Crisis, A Town Hall Meeting)

2010年代末,這術語已成為一個很關鍵的環境保護主義者用語,並被綠色新政、《衛報》、格蕾塔·通貝里及美國民主黨候選人如賀錦麗[1] 與此同時,該術語的使用在一系列的科學警告與社運分子的使用下變得更普遍[1]

2018末,美國眾議院成立了氣候危機常設委員會。《大西洋》記者指該委員會的名稱突顯了過去10年美國能源政治所發生的變化[16]。該委員會前身為能源獨立及全球暖化常設委員會(成立於2007年),[1]惟與2011年被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廢除[3]

美國氣候危機常設委員會標誌

公共人民(Public Citizen)於2018年指在美國前50間報社裏,少過10%的新聞文章使用「危機」或「緊急情況」的字眼[17]。2019年,一項名為「稱它為氣候危機」(Call it a Climate Crisis)的運動鼓勵各個主要媒體使用該術語,並指在2018年裏,只有3.5%的全國電視新聞播報節目將氣候變化稱為一項危機或緊急狀態[18] (50/1400)[17]。該數目則於2019年首四個月增加三倍至150間電視台[17]

致各主要電視台:
請將它稱為氣候危機
並以報道危機的方式報道它
    新聞主播及記者所使用的字眼很重要。他們如何形容一件事將影響數百名觀眾對該事件的看法,並影響人民接下來的行動。所以今時今日我們必須儘快並大膽地採取行動。科學家已警告若我們無法在2030年之前將碳排放量減半,我們將面臨全球性的災難,故現今我們的風險很高,而新聞媒體的所扮演的角色也更加地重要。
    全球變暖及人們不採取行動的情況實際上就是一個危機,所以我們在此呼籲你們在報道關於氣候變化的新聞時將它稱為一個危機,並以報道危機的方式來報道它。
公共人民的公開信
2019年6月6日[19]

2019年,各方開始改變他們形容氣候變化時所使用的字眼了:聯合國秘書長在氣候行動峰會的致辭時使用了更強的語言;多個組織如綠色和平呼籲各新聞組織改變他們報道氣候變化的方式;更有抗議者到《紐約時報》總部外要求該報社在其報道中使用「氣候危機」的字眼[20]

續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開始使用「氣候危機」的字眼,[21]衛報》於2019年5月17日更改了其報道指南,並要求其記者使用「氣候緊急狀態、危機或崩潰」(climate emergency, crisis or breakdown)及「全球變熱」(global heating)的字眼[22][23]。該報總編嘉芙蓮·維納(Katharine Viner)說:「我們要確保使用從科學角度上來說準確的用詞,同時能清楚地和讀者傳達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比如,『氣候變化』這個說法聽起來很被動,太過溫和,而科學家在談論的其實是人類的災難」[24]。《衛報》也成為「現在開始報道氣候」(Covering Climate Now),一項由《哥倫比亞新聞評論英語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及《國家》於2018年創始的倡議的首要夥伴[25][26]

2019年6月,西班牙新聞組織埃菲通訊社表示他們將開始使用crisis climática(氣候危機)這字眼。《格里斯特英語Grist (magazine)》雜誌記者凱特·約德(Kate Yoder)指「該字眼到處都開始出現」[17]。2019年11月,《印度斯坦時報》也開始使用「氣候危機」的字眼了,並指「氣候變化」這字眼無法準確的反映出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危機的巨大性 [27]。與此同時,波蘭報社《選舉報》也開始使用該字眼,其環境欄欄目主編指氣候變化是該報報道過最重要的課題之一[28]

2019年6月,加拿大廣播公司更新了他們的報道指南,並指「氣候危機」和「氣候緊急狀態」這兩個詞彙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被當成「氣候變化」的同義詞使用,可這兩個詞彙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例如「氣候危機」這字眼可能在一些政治報道中帶有倡議的語氣[29]。新聞博士肖恩·霍爾曼(Sean Holman)在評價該舉措時指記者現今在報道氣候新聞時左右為難,一方面要無偏見地報道事實,可一方面又要考慮到一部分的社會不相信事實並認為依據事實的報道是有偏見的報道[29]

2019年6月, 70名氣候社運分子因在《紐約時報》總部外抗議而被捕。他們要求該報 使用「氣候危機」或「氣候緊急狀態」的字眼。該抗議行動也間接性地使紐約市政廳宣佈進入氣候緊急狀態[30]

2019年5月,阿爾·戈爾的氣候現實計劃英語气候现实计划(2011-)支持一項公開請願要求各新聞組織用「氣候危機」來替代「氣候變化」或「全球暖化」的字眼,[1]並指「大眾是時候停止使用這兩個詞彙了」 [31]。與此同時,塞拉俱樂部日出運動英語Sunrise Movement綠色和平等氣候及進步派組織共同支持公共人民於2019年6月6日發佈的公開信[17]呼籲各媒體將氣候變化及人們不行動的情況稱為一個危機,並用報道危機的方式來報道它[19]

    若我們沒將它看待成一個危機,我們將無法解決該危機。而要將一件事看待成危機,我們必須先了解它。
格蕾塔·通貝里,2020年12月10日[32]

2019年11月,牛津詞典把「氣候危機」(Climate crisis)和「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列入2019年度詞彙候選名單內,而「氣候緊急狀態」 則當選該年的年度詞彙[33]

2021年,芬蘭報社《赫爾辛基日報》推介了一款名為「氣候危機」的免費可變字體。該字體有8個與北冰洋海冰減少英語Artic sea ice decline對應的字重,通過視覺突顯出海冰近幾十年的變化[34]。該報社的藝術總監指該字體擁有環境保護主義的美感,同時也是一個數據可視化的圖表[34]

於2021年更新的《全球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英語World Scientists' Warning to Humanity》文章中,[6]科學家指愈多的證據顯示氣候系統的臨界點已接近或已被衝破,而已有1990地區宣佈進入氣候緊急狀態。該文章也指氣候危機的最新情況需要頻繁地公開給大眾,而各國政府也應實施綠色復甦Green recovery英語绿色复苏Green recovery計劃和跨政治的、從根本原因下手的系統性改變[35]

替代術語[編輯]

Google搜尋趨勢資料顯示續阿爾·戈爾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於2006年上映後,[36]關於「氣候危機」的搜索量劇增,搜索量也於2018年末重新上升。以上的圖標也顯示「氣候緊急狀態」的搜索量(見氣候緊急狀態宣言)。
「Climate crisis」和「Climate emergency」被共同使用的例子

研究顯示一個現象的命名會對大眾對該現象的看法有巨大的影響,[11]並會影響大眾的反應。[21]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也被稱為:

  • 「氣候災浩劫」(climate catastrophe)[37][38])
  • 「影響地球的威脅」(threats that impact the earth)[39]
  • 「氣候崩潰」(climate breakdown)[40]
  • 「氣候混亂」(climate chaos)[41][42][21]
  • 「氣候廢墟」(climate ruin)[42]
  • 「全球變熱」(global heating)[43]
  • 「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5][44][45][3][22]
  • 「生態崩潰」(ecological breakdown)、「生態危機」(ecological crisis)及「生態緊急狀態」(ecological emergency)[46]
  • 「全球崩潰」(global meltdown)、「燒焦的地球」(Scorched Earth)、「大崩潰」(The Great Collapse)及「驚天動地」(Earthshattering)[21]
  • 「氣候災難」(climate disaster)及「氣候末日」 (climate apocalypse)[47]

其他被使用的詞彙包括「全球變暖「、「氣候變化」、「氣候擾亂」(climatic disruption)、[11]「大自然毀滅」(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天氣不穩定」(weather destabilization)及「大自然崩潰」(environmental collapse)[9]

效果[編輯]

2019年9月,彭博社記者艾瑪·維克斯(Emma Vickers)指該術語的使用可能正在顯示結果,並引用一項由《華盛頓郵報》與凱澤家族基金會於2019年進行的民調顯示38%的美國成人將氣候變化當成一項危機,而也有38%的受訪者把它當成一個「主要的問題但不是一個危機」[3]。5年前,僅有23%的美國成人將氣候變化成為一項危機[48]。反之,該術語在許多不具法律約束的氣候緊急狀態宣言的使用中並不能有效地使政府採取行動(截至2019年9月)[4]

顧慮[編輯]

一些專家認為該術語的使用可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他們認為該舉可能會使其他重要的社會問題被忽視,並導致社運分子之間互相競爭,而不是共同合作解決問題。該術語的使用也將使政府採取一些措施,惟源自大眾的改變比源自政府的改變更長久,而政府的決定也可能被視為是「強加給人民」的舉措,而持有不同意見的人士也可能會被忽略。此外,該舉動也可能會使人們不相信氣候變化(因缺乏直接、嚴重的後果)、感到沮喪及無奈(因認為這危機太過龐大及難以解決),甚至向該問題退縮,而不是正面它並採取行動[10]

與此同時,澳洲氣候傳播專家大衛·福爾摩斯(David Holmes)認為該舉動會導致「危機疲勞」,並警告若政府沒採取實際的行動,人們可能會因此而認為沒必要將氣候變化視為一項危機[13]

其他專家則認為「使用不同的字眼是否會促成更持續和有建設性的交流」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而他們大多數都認為字眼的改變不會帶來太大的效果。心理學家則指人類對危機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在這個情況下不會提升人們的應變能力[49]。劍橋社會決策實驗室主任桑德·凡·德·林登英語Sander van der Linden也同意恐懼會麻痹情感,並偏向使用「氣候危機」的字眼,因為該字眼能表達出危機感和積極感,而不是絕望感因為「人們知道危機可以被預防及化解」[21]

氣候科學家嘉芙蓮·海霍英語Katherine Hayhoe在2019年初警告該術語的使用只會對那些關注氣候變化,但採取行動上猶豫不決的人士有效。她也指該舉對那些認為氣候社運分子緊張過度的人士無效,還會進一步地鞏固他們原先的錯誤看法[12]

2019年6月,加拿大廣播公司在他們更新後的報道指南指該術語在一些政治新聞中帶有倡議的語氣[29]

兩名德國記者也警告「危機」的字眼可能使人們誤解氣候變化是一個原本就存在的、時有時無且會自然改善的危機,或是一個暫時性的情況,惟人們是不可能再回到過去原本的生活[50]

心理學及社會學研究[編輯]

一項2013年的研究調查了224名多數為大學生的參與者在閱讀幾篇文章後的反應,發現「氣候危機」的字眼最能使讀者產生抗拒的情緒,並使他們不相信或不關心該文章的內容。他們認為這是因為文章中誇張的字眼的使用,並建議使用其他字眼,尤其是在與抱有懷疑心態的群體溝通[11]

2019年初一間廣告質詢公司神經學研究使用腦電圖皮電反應英語galvanic skin response技術調查了120名民主黨人、共和黨人及獨立人士對「氣候危機」、「全球暖化」及「氣候變化」等字眼的反應。該研究發現民主黨人對「氣候危機」的反應比對「氣候變化」的反應高出60%,而共和黨人對「氣候危機」的反應更是比對「氣候變化」多出3倍[51]

該研究指「氣候危機」這字眼最能跨政黨地激起人們的反應。該研究也指人們對該字眼的反應比對更中和的字眼如「全球暖化」和「氣候變化」更激烈,並給讀者帶來緊迫感,但讀者並不會因擁有過度的反應而導致認知失調,進而使人們持有相反的意見。但該公司的總裁也警告過度激烈的字眼可能會帶來反面的效果,如「環境毀滅」(Climate disruption)很可能會被視為危言聳聽,甚至帶有怪罪他人的意思,進而導致人們產生抗拒或反對的情緒[51]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Sobczyk, Nick. How climate change got labeled a 'crisis'. E & E新聞(能源和環境新聞). 2019-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3). 
  2. ^ 3.0 3.1 3.2 3.3 Vickers, Emma. When Is Change a 'Crisis'? Why Climate Terms Matter. 彭博社. 2019-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0). 
  3. ^ 4.0 4.1 4.2 Mukheibir, Pierre; Mallam, Patricia. Climate crisis – what's it good for?. The Fifth Estate (澳洲). 2019-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1). 
  4. ^ 5.0 5.1 5.2 Ripple, William J.; Wolf, Christopher; Newsome, Thomas M.; Barnard, Phoebe; Moomaw, William R. World Scientists' Warning of a Climate Emergency. 生物科學雜誌. 2020-01-01, 70 (1): 8–12 [2020-01-20]. ISSN 0006-3568. doi:10.1093/biosci/biz0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英語). 
  5. ^ 6.0 6.1 Ripple, William J.; Wolf, Christopher; Newsome, Thomas M.; Gregg, Jillian W.; et al. World Scientists' Warning of a Climate Emergency 2021. 生物科學雜誌. 2021-07-28: biab079 [2021-08-08]. doi:10.1093/biosci/biab0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6). 
  6. ^ Samenow, Jason. Debunking the claim 'they' changed 'global warming' to 'climate change' because warming stopped. 華盛頓郵報. 2018-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9). 
  7. ^ Maibach, Edward; Leiserowitz, Anthony; Feinberg, Geoff; Rosenthal, Seth; Smith, Nicholas; Anderson, Ashley; Roser-Renouf, Connie. What's in a Name? Global Warming versus Climate Change. 耶魯氣候變化計劃,氣候變化傳播中心. 2014年5月 [2020-01-05]. doi:10.13140/RG.2.2.10123.4944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30). 
  8. ^ 9.0 9.1 Yoder, Kate. Why your brain doesn't register the words 'climate change'. 格里斯特英語Grist (magazine). 2019-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4). 
  9. ^ 10.0 10.1 Hodder, Patrick; Martin, Brian. Climate Crisis? The Politics of Emergency Framing (PDF). 經濟和政治周刊. 2009-09-05, 44 (36): 53, 55–6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7-10). 
  10. ^ 11.0 11.1 11.2 11.3 Words That (Don't) Matter: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Four Climate Change Names in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 Investigating the Best Term for Global Warming. naaee.org. 北美環境教育學會.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1). 
  11. ^ 12.0 12.1 12.2 Dean, Signe. ScienceAlert Editor: Yes, It's Time to Update Our Climate Change Language. 科學警報(Science Alert). 201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1). 
  12. ^ 13.0 13.1 Bedi, Gitanjali. Is it time to rethink our language on climate change?. 莫納什鏡頭(Monash Lens) (澳洲墨爾本莫納什大學). 202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13. ^ Carrington, Damian. Climate crisis: 11,000 scientists warn of 'untold suffering'. 衛報. 2019-11-05.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4) (英國英語). 
  14. ^ 15.0 15.1 Lenton, Timothy M.; Rockström, Johan; Gaffney, Owen; Rahmstorf, Stefan; Richardson, Katherine; Steffen, Will; Schellnhuber, Hans Joachim. Climate tipping points — too risky to bet against. 自然. 2019, 575 (7784): 592–595. Bibcode:2019Natur.575..592L. PMID 31776487. S2CID 208330359. doi:10.1038/d41586-019-03595-0 (英語). 
  15. ^ Meyer, Robinson. Democrats Establish a New House 'Climate Crisis' Committee. 大西洋. 2018-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5). 
  16. ^ 17.0 17.1 17.2 17.3 17.4 Yoder, Kate. Is it time to retire 'climate change' for 'climate crisis'?. 格里斯特英語Grist (magazine). 2019-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 
  17. ^ Call it a Climate Crisis. ActionNetwork.org. [2019-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7). 
  18. ^ 19.0 19.1 Letter to Major Networks: Call it a Climate Crisis – and Cover it Like One. citizen.org. 公共人民. 2019-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7). 
  19. ^ Visram, Talib. The language of climate is evolving, from ‘change’ to ‘catastrophe’. 快公司. 2021-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6). 
  20. ^ 21.0 21.1 21.2 21.3 21.4 Rigby, Sara. Climate change: should we change the terminology?. BBC科學焦點. 202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3). 
  21. ^ 22.0 22.1 Hickman, Leo. The Guardian's editor has just issued this new guidance to all staff on language to use when writing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 記者里奧·希克曼英語Leo Hickman推特賬號. 2019-05-17 [2019-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5). 
  22. ^ Carrington, Damian. Why The Guardian is changing the language it uses about the environment. 衛報. 2019-05-17 [2021-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8). 
  23. ^ Carrington, Damian. Why The Guardian is changing the language it uses about the environment / From now, house style guide recommends terms such as 'climate crisis' and 'global heating'. 衛報. 2019-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6). 
  24. ^ Guardian staff. The climate emergency is here. The media needs to act like it. 衛報. 2021-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2). 
  25. ^ Hertsgaard 2019.
  26. ^ Recognising the climate crisis. 印度斯坦時報. 2019-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5). 
  27. ^ Do European media take climate change seriously enough?. 歐洲新聞觀察機構(ejo.ch). 瑞士. 2020-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7). 
  28. ^ 29.0 29.1 29.2 Findlay, Gillian (訪問者). Treat climate change like the crisis it is, says journalism professor. 加拿大廣播公司. 2019-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7). Archive of CBC quote in Osoyoos Times.
  29. ^ Barnard, Anne. A 'Climate Emergency' Was Declared in New York City. Will That Change Anything?. 紐約時報. 2019-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1). 
  30. ^ Why Do We Call It the Climate Crisis?. climaterealityproject.org. 氣候現實計劃. 2019-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4). 
  31. ^ Common Dreams. Greta Thunberg Warns Humanity 'Still Speeding in Wrong Direction' on Climate. Ecowatch.com. 2020-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32. ^ Zhou, Naaman. Oxford Dictionaries declares 'climate emergency' the word of 2019. 衛報. 2019-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1). 
  33. ^ 34.0 34.1 Smith, Lilly. This chilling font visualizes Arctic ice melt. 快公司. 2021-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3). 
  34. ^ Critical measures of global heating reaching tipping point, study finds. 衛報. 2021-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2). 
  35. ^ Rosenblad, Kajsa. Review: An Inconvenient Sequel. Medium (Communication Science news and articles) (荷蘭). 2017-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9). 
  36. ^ Climate Change: The Facts. 澳洲廣播公司. 201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1). 
  37. ^ Flanagan, Richard. Australia Is Committing Climate Suicide. 紐約時報. 202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3). 
  38. ^ Tackling Threats That Impact the Earth. 世界自然基金會.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2). 
  39. ^ Kalmus, Peter. Stop saying "climate change" and start saying "climate breakdown.". @ClimateHuman推特賬號. 2018-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1). 
  40. ^ Shannon, Noah Gallagher. Climate Chaos Is Coming — and the Pinkertons Are Ready. 紐約時報. 2019-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5). 
  41. ^ 42.0 42.1 Kormann, Carolyn. The Case for Declaring a National Climate Emergency. 紐約客. 2019-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6). 
  42. ^ Watts, Jonathan. Global warming should be called global heating, says key scientist. 格里斯特英語Grist (magazine). 2018-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4). 
  43. ^ Ryan, Jackson. 'Climate emergency': Over 11,000 scientists sound thunderous warning / The dire words are a call to action.. CNET. 201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1). 
  44. ^ McGinn, Miyo. 11,000 scientists say that the 'climate emergency' is here. 格里斯特英語Grist (magazine). 201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4). 
  45. ^ Picazo, Mario. Should we reconsider the term 'climate change'?. 加拿大氣象網絡英語The Weather Network. 201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2).  的推特連結:Thunberg, Greta. It's 2019. Can we all now please stop saying "climate change" and instead call it what it is. twitter.com/GretaThunberg. 2019-05-04 [2019-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6). 
  46. ^ Goldrick, Geoff. 2019 has been a year of climate disaster. Yet still our leaders procrastinate. 衛報. 2019-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1). 
  47. ^ Guskin, Emily; Clement, Scott; Achenbach, Joel. Americans broadly accept climate science, but many are fuzzy on the details. 華盛頓郵報. 2019-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9). 
  48. ^ Moser, Susan C.; Dilling, Lisa. Making Climate Hot / Communicating the Urgency and Challeng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PDF). 科羅拉多大學: 37–38. 2004-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8-10).  註釋33-37. 也刊登於2004年4月, Environment, volume 46, no. 10, pp. 32–46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20-05-18.。
  49. ^ Reimer, Nick. Climate Change or Climate Crisis – What's the right lingo?. 德國. 清潔能源通訊社. 2019-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5). 
  50. ^ 51.0 51.1 Berardelli, Jeff. Does the term "climate change" need a makeover? Some think so — here's why. CBS新聞. 2019-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8). 

延伸閱讀[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Template:Climate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