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同行評審/原子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原子理論[編輯]

原子理論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
其他以往記錄請參見條目的討論頁
說明:覺得這是一個有潛力的條目,但目前的內容尚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故先在此進行同行評審。—Snorri留言2014年4月6日 (日) 18:20 (UTC)[回覆]
評審期︰2014年4月6日 18:20 (UTC) 至2014年5月6日 18:20 (UTC)

內容與遣詞[編輯]

包括條目內的學術成份遣詞造句翻譯精確性行話術語完成度連貫性等與條目內容有關的要點

內容上的問題:

  1. 結構問題。原子理論的成熟主要是伽利略-牛頓-笛卡爾-波斯考維奇-道爾頓-阿伏加德羅這樣一個脈絡。文中對每個科學家的理論內容語焉不詳,缺乏系統的介紹。我認為這是結構上的最大問題。在最關鍵的這一部分,着墨反而不如之後的亞原子、波爾模型、量子化模型來的多,這是本末倒置的結構性錯誤。
  2. 內容上,應該將每個科學家的理論闡釋清楚,講明白他們的理論之間的聯繫。比如波斯考維奇的理論是什麼,他的原子理論和笛卡爾、牛頓有何聯繫,這些都沒有講清楚。道爾頓和前人的理論有何不同,他的理論有何缺陷,這些應當重點說明。道爾頓的原子論應該是經典物理學中系統科學描述原子論的開端,應當放最多的筆墨。
  3. 全文到底是要介紹什麼?原子理論到底是介紹原子論的科學化歷程,還是介紹對原子的研究歷史?這兩個主題糾纏在一起,讓人弄不清楚條目要介紹的核心概念到底是什麼。

以上是大的方面的問題。翻譯、用語、用詞方面的問題可以在解決了大方面的問題之後再來解決。—Snorri留言2014年4月6日 (日) 18:30 (UTC)[回覆]

我認為如果要將結構理順的話,可以將原子理論的發展歷程分成兩個線索。一個是從古希臘開始的哲學思想,到伽利略、牛頓、波斯考維奇等數學物理哲學家將原子論應用到他們的理論中去。另一個是道爾頓、阿伏伽德羅等化學家通過化學實驗意識到了原子的存在。所以在經典物理學框架下的原子理論可以這樣介紹:

  • 古希臘諸家的原子論
  • 培根、波義耳、伽利略等人繼承了古希臘的原子論
  • 牛頓的原子理論
  • 波斯考維奇將牛頓與萊布尼茲的理論結合,用數學的方式解釋了原子和力的關係
  • 另一方面,道爾頓使用牛頓的原子論來解釋化學中的現象。道爾頓的原子論。
  • 阿伏伽德羅提出原子-分子學說
  • 法拉第的力心原子模型

這是我建議的結構。—Snorri留言2014年4月7日 (一) 01:00 (UTC)[回覆]

我覺得經典物理學部分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閻康年,《微觀物質組成理論的發展與近現代科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Snorri留言2014年4月7日 (一) 01:06 (UTC)[回覆]

  • 首先感謝您對這個條目給出意見。這個條目在英文維基和中文維基中都是作為原子條目歷史部分的主條目出現的,所以我覺得它可能會偏重於對於原子的現代模型給出歷史角度的解釋,因為從電子的發現開始原子現代模型每一步在觀念上改變都需要簡單的敘述(這在原子條目中沒有空間去敘述,但對於理解原子的現代模型是必要的),因為某些概念的引入對於一個沒接觸過任何有關原子相關理論的人來說,從直觀上,並不是那麼太好接受(比如,原子核為什麼會存在,量子化為什麼是必須的,經典方法有那些缺陷),對於這些的敘述我覺得原文在敘述的詳略以及方式拿捏的尺度已經足夠好了,但這可能就會導致出現您所說的「厚今薄古」的現象。(當然條目命名可能就存在問題)對於近代原子理論的敘述上的缺陷,我在讀原文時已經感覺到了,比如原子這一概念本身為什麼直到愛因斯坦對於布朗運動進行理論解釋並得到佩蘭的實驗驗證後才被絕大多數的物理學家接受,這在原文中根本沒敘述清楚。儘管可能是為原文開脫,我覺得原子本身的存在對於現代的普通人來說已經是一個常識,而且個人覺得近代的原子理論,至少從物理學角度來說,可能在觀念上強調原子本身存在意義可能更大一些,因而可能就導致敘述的簡略。所以我覺得可能另建個「近代原子理論」(貌似中文維基中好像還沒有類似的條目)去敘述您所說的內容,再對本條目再進行結構和內容上的改動未為不可。-Leo W. Talk Contributions 2014年4月7日 (一) 01:30 (UTC)[回覆]
您所說的涉及到條目本身主旨是什麼的問題。如果要介紹現代原子模型的話,確實條目比例是合理的。如果要介紹整個「原子理論」的思想的話,我認為現代各種原子模型只能說是一部分。近代原子理論發端的各家學說才是「原子理論」的重頭戲。—Snorri留言2014年4月7日 (一) 01:36 (UTC)[回覆]
簡單來說,現在條目裏面有兩個主題。一個是「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一個是「原子的結構」。到底重點要講哪個,還是兩個都講,各占什麼比重,講這兩個主題是為了什麼,都應該仔細推敲。—Snorri留言2014年4月7日 (一) 01:48 (UTC)[回覆]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首先因為它是作為原子條目歷史章節的主條目,所以個人認為您所說的後一個主題應該是重點,原因基本上就如同我在上面所交代的那樣。我還是建議另建個「近代原子理論」條目去敘述你所說的第一個問題。另外,我覺得條目本身命名可能存在問題,作為原子條目歷史章節的主條目,可能需要移動。(附:我剛才某次編輯可能誤刪了一些內容,剛才想要回退已經報「編輯衝突」,希望您能幫忙恢復一下)-Leo W. Talk Contributions 2014年4月7日 (一) 01:58 (UTC)[回覆]
太遺憾了。我本來的想法是通過協作寫出一篇更加全面的原子理論史的。不過既然您執意如此,我也不勉強了。我認為另開條目反而很荒謬。如果一定要按照現在的內容來的話,條目名稱最好改為原子結構研究史。—Snorri留言2014年4月7日 (一) 02:04 (UTC)[回覆]
抱歉,可能剛才我對於這個問題考慮偏頗了。去略寫近代部分或是像您原來所說那樣略寫現代部分,對於一個完備的原子相關的科學史都是不行的。-Leo W. Talk Contributions 2014年4月7日 (一) 02:38 (UTC)[回覆]
澄清一下,我沒有說過要略寫現代史部分,我的主張是在保留現代史篇幅不變的同時,擴寫近代的部分。—Snorri留言2014年4月7日 (一) 02:44 (UTC)[回覆]

格式與排版[編輯]

包括維基化專題格式錯別字標點符號列表章節排版序言)等資訊

格式上的問題:

  • 全文主要內文章節由一個二級標題「歷史」總括,除此以外沒有其他實質性章節。結構上非常不平衡。既然如此完全可以將「歷史」標題去掉,將原來的三級標題改為二級標題。—Snorri留言2014年4月6日 (日) 18:22 (UTC)[回覆]
    • 感謝您提出的意見,我在翻譯的時候也注意到原詞條存在這一問題,因為這個詞條是作為原子詞條的原子#歷史部分的主條目出現的,所以主要介紹的是原子理論的發展史。但限於條目的名稱,可能就不得不加上「歷史」這個標題了。(因為中文維基中這個條目不是我創建的,所以我只能沿用對於條目的這個提法。)所以再進行您所建議的結構調整時,可能同時需要進行條目移動。-Leo W. Talk Contributions 2014年4月7日 (一) 00:24 (UTC)[回覆]

參考與觀點[編輯]

包括是否有參考文獻可供查證)、中立觀點未發表的原創腳註地域中心以及其他方針與指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