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白背鷚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白背鷚
白背鷚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鶺鴒科 Motacillidae
屬: 鷚屬 Anthus
種:
白背鷚 A. gustavi
二名法
Anthus gustavi
(Swinhoe)[2]

白背鷚學名Anthus gustavi),又名北鷚,為鶺鴒科鷚屬鳥類。主要繁殖於東古北界苔原及河岸密植區域,分佈範圍從伯朝拉河楚科奇半島。它也在堪察加科曼多爾群島繁殖。它是一種長途遷徙的候鳥,冬季會遷徙至印尼。偶爾在九月和十月,白背鷚可能會在西歐出現。此物種於1863年由羅伯特·斯文豪首次描述

描述

[編輯]

A. gustavi 是一種小型,外形與非繁殖期的紅喉鷚有些相似。其背部有粗重的棕色條紋,帶有白色肩羽條紋,腹部為白色,胸部為淺黃褐色,並伴有黑色標記。與紅喉鷚相比,白背鷚的喙較粗大,肩羽條紋較白,且其胸部與白色腹部之間有明顯對比。

此物種在長草中行動遲緩,即使受到驚擾也不願飛起。其叫聲是獨特的電氣般 zip 音。雖然叫聲通常有助於辨識鷚類,但此物種的叫聲遠少於其他大多數鷚類。此外,加上其潛行習性,使得在北極的繁殖地以外要發現和辨識此物種變得困難。

在西歐,要觀察到這種稀有物種,設德蘭群島費爾島可能是最佳地點。該小島上的植被稀少,這使得潛行的雀形目鳥類較易被發現。

白背鷚的繁殖棲地是潮濕的苔原、開闊森林或沼澤。巢築於地面,通常產下四到五枚卵。此物種與其近親一樣是食蟲性的。

詞源

[編輯]

屬名 Anthus 來自拉丁語,是草原小鳥的名稱。種名 gustavi 是為了紀念荷蘭博物學家施古德[3]

其英文名稱(Pechora pipit)源自俄羅斯西北部的伯朝拉河[4]

亞種

[編輯]
  • 白背鷚指名亞種學名Anthus gustavi gustavi)。分佈於前蘇聯、朝鮮、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台灣以及中國的東北、河北山東江蘇福建廣東江西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廈門。[5]
  • 白背鷚東北亞種學名Anthus gustavi menzbieri)。分佈於烏蘇里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黑龍江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東北興凱湖。[6]

分佈與棲地

[編輯]

分佈於前蘇聯、台灣以及中國黑龍江河北山東江蘇福建廣東江西等地,主要棲息於河灘、海濱、灌木叢及田野、林緣地區。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廈門。[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nthus gustav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2. ^ 2.0 2.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北鹨.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United Kingdom: Christopher Helm. 2010: 49, 181. ISBN 978-1-4081-2501-4. 
  4. ^ Kuiper, Koos. The Early Dutch Sinologists (1854-1900). BRILL. 2017: 196 [2 January 2020]. ISBN 9789004339637. 
  5.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北鹨指名亚种.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6.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北鹨东北亚种.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