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上水廖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水围围门

上水廖氏香港新界五大氏族之一,定居于上水乡。上水廖氏于元朝末年从福建南迁到此开基,主要定居于上水东北梧桐河流域,故称为“上水乡”,上水围是廖氏家族的核心,由9条乡村组成,人口超过4,000多人,是新界聚族而居的第三大单姓村

源流

[编辑]

根据《廖氏族谱》可追溯至西晋子璋公开始,是自有文献以来的源头。子璋公因武功显著而封为卫镇国大将军,其子孙十分繁衍,散居各地[原创研究?]。上水廖氏祖先为廖仲杰,末时从福建汀州南迁至宝安,初住屯门,再迁深圳福田,最后定居于本名为“凤水乡”的“上水乡”。有传廖仲杰与文天祥的后人私交甚笃,随南宋兵败而南迁。廖仲杰约在公元1350年定居于上水,后娶侯氏为妻,得廖自玉一子,是为二世祖。廖自玉得四子,分别是如圭、如璋、如璧及如兴。如兴后代迁至沙田乌溪沙落禾沙村,上水乡以如圭为长房,如璋为二房,如璧为三房,是为上水廖氏的三房。上水廖氏第四代有六子,分别是长房所生应文、应武,二房所生应龙、应凤,三房所生应纲、应纪。而应武及应纪无嗣, 部分廖氏子孙分支到沙田乌溪沙屯门一带,第四代原有六人,只剩四人,分为四斗,长房为北斗,三房为南斗,二房为东、西两斗。这就是上水廖氏祖先的“三房四斗”[1]

上水廖氏源流

 
 
 
 
 
 
 
 
 
 
廖仲杰
 
 
 
 
 
 
 
 
 
 
 
 
 
 
 
 
 
 
 
 
 
 
 
 
 
 
 
 
 
 
 
 
 
 
 
 
 
 
 
 
 
 
 
 
 
廖自玉
 
 
 
 
 
 
 
 
 
 
 
 
 
 
 
 
 
 
 
 
 
 
 
 
 
 
 
 
 
 
 
 
 
 
 
 
 
 
 
 
 
 
 
 
 
 
 
 
 
 
 
 
 
 
 
 
 
 
 
廖如圭
(上水乡)
 
廖如璋
(上水乡)
 
廖如璧
(上水乡)
 
廖如兴
(乌溪沙)
 
 
 
 
 
 
 

明朝万历年间,廖族子孙繁衍,因避李万荣之扰,故建围自保,在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动工兴建,次年完工,即今天的上水围“围内村”。围墙外有护河环绕,正门安装了连环铁门。康熙初年,郑成功起兵,故清朝在沿岸地区厉行迁界,上水乡被迫迁徙。至康熙七年才迁回上水乡在此正式落地生根[2]。及后上水廖氏三房四斗的基础下繁衍,在围内外建屋,发展成今天的“门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兴仁村”及“文阁村”,九条村所组成的上水围村。这九条村都载于《新界原有乡村名册》之内[3],即是在1898年4月16日前已居住在上述九条村被认可的廖氏族人及其后代,都是新界原居民。在建围初期,廖氏人口约有500多人,到了1955年,已增加到3,600多人,而在1960年代,再增加到4,410人,其中2,026人为男丁[4]

相关建筑

[编辑]
廖万石堂

上水廖氏的祖祠是廖万石堂,为永定二十一世孙廖瑛于乾隆十六年所建,建祠之地为龙脉之首,相传北宋廖族祖廖刚及其四子都任高官,每人俸禄两千石,合计万石之意。廖万石堂曾作书塾、祭祀、集会、办喜事及招待达官贵人之用,现在对外开放作参观之用。另外,东西两斗各有分祠,西斗分祠为“廖明德堂”,又名应凤廖公家塾,建于1828年,东斗分祠为“廖显承堂”,又名应龙廖公家塾,建于1838年。两者以供族人祭祀婚丧及集会之用,两者及廖万石堂现在均为香港的法定古迹或历史建筑[5]

祖坟与扫墓仪式

[编辑]
金钱村鳌地廖仲杰衣冠冢

“上水乡公所”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初十,亦即重阳的正日及翌日,均会统筹两天的秋祭仪式,九月初九会到廖族开基祖廖仲杰位于上水金钱村鳌地的衣冠冢墓地祭祀,并墓两则为长房七世祖乐得公及三房八世祖培冈公的墓地,两人因资助重修墓地有功,故可葬于廖仲杰之墓旁。而翌日则会到二世祖廖自玉位于粉岭和合石的墓地祭祀。而秋祭的目的,在于维系族人与先人的关系,强化族人慎终追远的传统孝行及透过祭祀来加强族人之间的凝聚力及身份认同。每年的秋祭都花费数十万,会从廖氏各房的祖产祭祀基金来填补,而这些资金的来源是祖产的田租、地租所得。例如2000年的秋祭支出是30万港元,但当年的租金收入达250多万,足以弥补有余[6]

在秋祭正日,由各凤溪中、小学所组成的学生省墓队会先在乡公所唱歌歌颂廖氏祖先,然后会合上水廖氏的族长、二族、房长、父老、乡绅及其他各房各斗或在已移居海外的宗族成员,乘旅游巴到墓地拜祭。到达墓地后,先静默三分钟,然后祭祀仪式会由族长主持,当中会燃放爆竹,再奏乐,其后族长会进行“礼生”及读祭文,主祭者会进行祭酒、焚香烛及献祭品,最后主祭者会安排参加祭祀者的次序由辈份高至低在祖墓前进行拜祭,有些父老更会进行三跪九叩的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礼成后六十岁以上的族人可分得猪肉,即俗称的“太公分猪肉”,以表示福寿绵延。最后进行食盆菜后,整个秋祭仪式便完成[7]。由于近年的时代转变,很多在墓地进行“食山头”的仪式不能配合,自2000年代起,盆菜分别在廖万石堂及东庆堂等厨房以柴火煮熟,再用货车运到凤溪第一中学的草地运动场进行分肴,即所谓的“打盆”[8]

教育事业

[编辑]

上水廖氏人丁兴旺,历代都对兴学扶贫不遗余力。现时上水的“凤溪公立学校集团”,就是源自上水廖氏的私垫“凤溪书室”。及至现在,集团在上水围一带总共有4所小学、2所中学、1家幼稚园及3间安老院,在广东省亦有资助兴建多家希望工程小学。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谢德隆编,《上水乡二零零六年太平清醮全醮箓》(香港:思可出版社,2008),页3。
  2. ^ 萧国健,《新界五大家族》(香港:现代教育硏究社,1990),页10。
  3. ^ 新界乡议局编,《新界原有乡村名册:供咨询稿》(香港:新界乡议局,1988),页18。
  4. ^ Hugh D.R. Baker , A Chinese Lineage Village : Sheung Shui , London : Cass , 1968 , p20,38.
  5. ^ 谢德隆编,《上水乡二零零六年太平清醮全醮箓》,页5。
  6. ^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农历九月初九、初十上水廖氏秋祭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8-01〉
  7. ^ 北区区议会:《北区风物志》,页125-126。
  8. ^ 谢德隆编,《上水乡二零零六年六十年一届太平清醮特刊》(香港:上水乡乡公所,2006),页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