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植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两侧乳房隆乳手术前(左侧)后(右侧)的比较,乳房植体是500cc的硅酮
乳房切除术手术后的病患,她要进行右乳房的乳房重建手术]

乳房植体是用来调整女性乳房大小、形状及外形的植体,在重建英语Reconstructive surgery整形中,乳房植体可以用在进行过乳房切除术,要进行乳房重建的病患,使其乳房有类似一般乳房的外观,也可以用来处理胸壁先天缺陷或畸形的女性。乳房植体也用在隆乳美容手术中,用来增大乳房的大小。

(影片)医师正在标示要放入植体的位置。

乳房植体依其材料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盐水袋、硅酮[1]及混合材料。盐水袋是由硅酮弹性体组成的袋子,其中有无菌的生理食盐水;硅酮填充物也是硅酮弹性体的袋子,里面有有粘性的硅酮凝胶;混合材料则是由其他的填充物代替,例如沙拉油聚丙烯英语String breast implant等,因为其健康风险及并发症,一般不建议用混合材料进行隆胸,在美国及欧洲已禁止用混合材料来隆胸。

在手术上,为了要重建乳房,会使用组织扩张术英语tissue expansion,会放入一个暂时性的乳房植体,让乳房产生一个空隙,可以容纳未来要置入的永久植体。在处理男性的乳房缺陷或是畸形时(例如男性乳房发育症或是乳房固定术英语Mastopexy),会用胸肌植体(pectoral implant)来使男性的胸部有类似一般男性胸部的外观。

历史[编辑]

Vincenz Czerny(1842–1916)开创了乳房重建手术
十九世纪

十九世纪末时整型手术已使用乳房植体来调整女性乳房大小、外形及质感。外科医生Vincenz Czerny英语Vincenz Czerny进行了最早的乳房植体手术,病患因为切除了一个肿瘤,导致乳房左右不对称,因此用病人腰部良性脂肪瘤中的脂肪组织作为植体。[2]。在1889年时外科医生Robert Gersuny尝试在乳房注入烷类,结果很不好。

二十世纪

在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外科医生使用许多的材料作为乳房植体的填充物-象牙、玻璃球、橡皮、公牛软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羊毛杜仲Dicora聚乙烯片、Ivalon (聚乙烯醇—甲醛聚合物海绵)、聚醚泡沫海绵(Etheron)、聚乙烯胶带(Polystan)绕成的球、聚酯硅橡胶、以及聚四氟乙烯-硅的假体[3]

在二十世纪时,莫顿·博生(Morton I. Berson)及雅克·麦林尼克(Jacques Maliniac)分别在1945年及1950年研发了以皮瓣为基础的隆乳方式,是将病患的胸壁组织旋转到乳房,以增加其体积。在1950年到1960年之间,整型医生使用合成的填充材料,包括将硅酮注射到五万名妇女的乳房,不过其中有些出现了硅酮肉芽肿及乳房硬化,最后需接受乳房切除术[4]。1961年时美国的整型医生托马斯·克罗宁(Thomas Cronin)、弗兰克·杰罗(Frank Gerow)以及道康宁公司英语Dow Corning Corporation研发了第一个硅酮的乳房植体,以胶状的硅酮为填充物,但外层有一层物质包覆。第一个隆胸手术是在1962年进行,用的是克罗宁-杰罗的植体,假体模型1963号。1964年时法国Laboratoires Arion公司开发且制造了生理食盐水乳房植体,以生理食盐水为填充物,在1964年用来作为医疗设备[5]

分类[编辑]

盐水袋的乳房植体
后期的硅酮乳房植体

现今乳房整型乳房重建隆乳手术常用的乳房植体有以下二种:

  1. 注入无菌盐水的乳房植体。
  2. 注入液态粘稠硅酮的乳房植体。

盐水乳房植体[编辑]

盐水乳房植体其中的填充物是生理盐水(0.90% 质量浓度氯化钠水溶液,相当300mOsm/L),最早是由法国的Laboratoires Arion公司所制造,在1964年开始用作医疗用的植体。现代的盐水乳房植体是用硅氧树脂弹性体,外面有一层较厚,经过室温硫化(RTV)的外壳。2006年的研究《预充填的盐水乳房植体在体内的泄漏》(In vitro Deflation of Pre-filled Saline Breast Implants)探讨盐水乳房植体因为其盐水泄漏的情形,使得它成为乳房植体中的第二选择[5]。不过在1990年代时,美国限制硅酮乳房植体只能在临床研究上,因此当时盐水乳房植体是美国最常用在隆乳手术中的假体。盐水乳房植体在世界其他地区相当不受欢迎,市占率几乎可以忽略。

盐水乳房植体的技术目的是在透过比较小的手术切口,将空的乳房植体放进乳房内,因此是侵入性较小的手术[6]。在手术实务上,先将空的乳房植体放进乳房,整型医师再将生理盐水注射到乳房植体中,因为伤口较小也较短,因此伤口的疤也会比使用硅酮乳房植体的疤小一些(若使用硅酮乳房植体,是将已用硅酮填满的乳房植体直接放进乳房,因此伤口较大,也比较长)。

若和硅酮的乳房植体相比较,盐水乳房植体可以达到增加乳房体积、让乳房的轮廓较圆滑、以及有较逼真的质感等效果。不过比较容易出现美感上的问题,例如乳房皮肤的起皱,另外会有些技术上的问题,像是容易用肉眼或是触摸的方式摸到有植体存在。上述美感上的问题比较容易出现在乳房组织非常少的女性,或者是要进行乳房重建的女性。女性若本身乳房组织就较多,一般会在建议将植体放在胸大肌下,此时盐水乳房植体的效果会相当接近硅酮乳房植体的效果,只是还是比较容易发现乳房中有植体[7]

硅酮乳房植体[编辑]

医疗设备技术的观点,硅酮乳房植体可以分为五代。

1961年时美国的整型医生托马斯·克罗宁(Thomas Cronin)、弗兰克·杰罗(Frank Gerow)以及道康宁公司英语Dow Corning Corporation研发了第一个硅酮的乳房植体,以胶状的硅酮为填充物,但外层有一层物质包覆。第一个隆胸手术是在1962年进行,用的是克罗宁-杰罗的植体,植体模型1963号。 现代的硅酮乳房植体是在1961年由整型医师托马斯·克罗宁(Thomas Cronin)及弗兰克·杰罗(Frank Gerow)发明,并且由道康宁公司英语Dow Corning Corporation制造。第一个隆胸手术是在1962年进行。

第一代植体

克罗宁-杰罗的植体,植体模型1963号是外形像水滴的硅酮橡胶包膜囊,其中填充物是黏滞的硅酮凝胶。为了减少植体放入体内以后,植体相对胸壁的旋转,植体模型1963号有用带贴剂的接合件固定,其材料是Dacro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黏贴在植体外层的后端[8]

第二代植体

在1970手代,植体厂商推出了第二代的植体,在功能及美感上都有提升:

  • 第一个技术进展是较薄的植体外层,其中的填充物也改为低内聚性的硅酮,提升了硅酮乳房植体的功能性以及逼真程度(尺小、外观、质地)。不过在临床实务上,发现第二代的乳房植体质地较脆,因此\外层破裂以及填充物溢出(硅酮凝胶渗出)的发生率较高。后续,医疗纠纷(例如包膜挛缩英语capsular contracture)的比例也提高,促进了美国政府因为不良产品对道康宁公司及其他制造商的集体诉讼
在确认医疗相关资料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结论是TDA引发的乳癌对有乳房植体女性的风险非常小,在法律上没有理由要求医生告知病人这方面的事情。在这事件中,聚氨酯外层的乳房植体仍在欧洲及美国使用,没有厂商得到FDA针对这类乳房植体在美国医疗使用的批准[10]
  • 第三个技术进展是双腔乳房植体,是有二个腔的乳房植体,其中内层有硅酮乳房植体,外层是盐水乳房植体。其目的有二个:(i)内层硅酮植体的美感效果再配合外层的盐水植体。(ii)乳房植体的体积可以在手术后再调整。不过双腔乳房植体比原来单腔的乳房植体复杂,失效率也会原来植体要高。第二代植体的现在版本(在1984年提出)是“Becker可扩充型”的乳房植体,主要用在乳房重建手术英语Reconstructive surgery
第三代及第四代植体

在1980年代,随着制造科技的进步,第三代及第四代乳房植体也相继出现,分别是使用弹性体涂层的外层以减少填充物质溢出,以及较浓稠(内聚性较强)的的硅酮凝胶。制造商也设计了二型的乳房植体,分别解剖型(自然乳房)的,以及造形型(圆形、锥形)的,分别对应不同的需求。锥形的乳房植体有均匀纹理的表面,减少乳房植体在体内的转动,圆形的乳房植体也有光滑表面及纹理表面的两种。

第五代植体

第五代植体是在1990年代中期出现,是用高强度及高内聚性的硅酮凝胶制成,避免了填充物溢出(硅酮凝胶渗出)。第五代植体因为其坚固柔韧的一致性类似甘呗熊软糖,因此也称为“甘呗熊植体”。研究《解剖性软内聚性硅酮凝胶植体用在隆乳及乳房重建手术的经验》(Experience with Anatomical Soft Cohesive Silicone gel Prosthesis in Cosmetic and Reconstructive Breast Implant Surgery, 2004)以及《内聚性硅酮凝胶植体用在用在隆乳及乳房重建手术》(Cohesive Silicone gel Breast Implants in Aesthetic and Reconstructive Breast Surgery, 2005)都指出包膜挛缩英语capsular contracture及外层破碎的发生率降低,而且医疗安全性及手术效率都比早期的植体要好[11][12][13]

参考资料[编辑]

  1. ^ 硅酮,即硅氧树脂,在中文中,硅酮有时也被称为硅胶,但英文中硅胶silica gel)和硅酮(silicone)实际上是性质和用途完全不同的含硅化合物
  2. ^ Czerny V. Plastischer Ersatz der Brusthus durch ein Lipoma. Zentralblatt für Chirurgie. 1895, 27: 72. 
  3. ^ Bondurant S, Ernster V, Herdman R (eds); Committee on the Safety of Silicone Breast Implants. Safety of Silicone Breast Implants. Institute of Medicine. 1999: 21 [2016-09-20]. ISBN 0-309-065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Anderson N. Lawsuit Science: Lessons from the Silicone Breast Implant Controversy. New York Law School Law Review. 1997, 41 (2): 401–07. 
  5. ^ 5.0 5.1 Stevens WG, Hirsch EM, Stoker DA, Cohen R. In vitro Deflation of Pre-filled Saline Breast Implants.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6, 118 (2): 347–349. PMID 16874200. doi:10.1097/01.prs.0000227674.65284.80. 
  6. ^ Arion HG. Retromammary Prosthesis. C R Societé Française de Gynécologie. 1965, 5. 
  7. ^ Eisenberg TS. Silicone Gel Implants Are Back — So What?. American Journal of Cosmetic Surgery. 2009, 26: 5–7. 
  8. ^ Cronin TD, Gerow FJ. Augmentation Mammaplasty: A New "natural feel" Prosthesis. Excerpta Medica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1963, 66: 41. 
  9. ^ Luu HM, Hutter JC, Bushar HF. A 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 for 2,4-toluenediamine Leached from Polyurethane foam-covered Breast Implants.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998, 106 (7): 393–400. JSTOR 3434066. PMC 1533137可免费查阅. PMID 9637796. doi:10.2307/3434066. 
  10. ^ Hester TR, Tebbetts JB, Maxwell GP. The Polyurethane-covered Mammary Prosthesis: Facts and Fiction (II): A Look Back and a "peek" Ahead. Clinical Plastic Surgery. 2001, 28 (3): 579–86. PMID 11471963. 
  11. ^ Brown MH, Shenker R, Silver SA. Cohesive silicone gel breast implants in aesthetic and reconstructive breast surgery.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5, 116 (3): 768–779; discussion 779–1. PMID 16141814. doi:10.1097/01.prs.0000176259.66948.e7. 
  12. ^ Fruhstorfer BH, Hodgson EL, Malata CM. Early experience with an anatomical soft cohesive silicone gel prosthesis in cosmetic and reconstructive breast implant surgery. 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 2004, 53 (6): 536–542. PMID 15602249. doi:10.1097/01.sap.0000134508.43550.6f. 
  13. ^ Hedén P, Jernbeck J, Hober M. Breast augmentation with anatomical cohesive gel implants: The world's largest current experience. Clinics in plastic surgery. 2001, 28 (3): 531–552. PMID 11471959. 

相关条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