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儒家八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儒家八派东周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说内部分化出的八个学派。

这种说法第一次是在《韩非子·显学》提到的,“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梁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子张之儒

[编辑]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淮阳)人,是孔子晚年的弟子,曾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子张勤学好问,秉性略有偏激,但为人博爱容众。他终身未仕,孔子死后,于陈国收徒讲学,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论语·子张》)。传下的弟子形成“子张之儒”,为战国时期儒家八派之首[1]

子思之儒

[编辑]

子思是指孔子的孙子孔伋,曾受业于孔子的弟子曾参。按大多数宋儒的观点,“子思之儒”发挥孔子的中庸思想,对儒家心性之学有重大贡献。但近代有不少学者怀疑宋儒之说[1]

颜氏之儒

[编辑]

孔子弟子中姓颜的有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哙、颜何等八人[2]。“颜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学所传,今天已难确断,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以颜回为代表的。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主张安贫乐道,重在实践仁德思想[1]

孟氏之儒

[编辑]

学术界一般认为,“孟氏之儒”应是指孟子一脉。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性人物,主张“人性本善”,及“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1]。曾受业于子思门人[3],因此“孟氏之儒”与“子思之儒”有着密切关系。

漆雕氏之儒

[编辑]

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有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三人(另作漆雕从[4][2],学术界一般认为“漆雕氏之儒”应以漆雕开为代表。漆雕开,春秋末期鲁国(一说蔡国)人,主张人性有善有恶,提倡养勇任侠。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宓子贱公孙尼子世硕等都是这一派的主要成员[1]

仲梁氏之儒

[编辑]

仲梁应指孔子的弟子梁鳣及其子梁赎二人。八派中“仲梁氏之儒”包含梁鳣、梁赎、曾参、子夏等孔子门人,他们主张以农为本、礼乐社祭忠孝修身齐家,晋而治国之道[5]

齐景公五十一年(公元前497年),梁鳣从学孔子周游列国。从游圣门长久,叔鱼后迁居鲁国曲阜。孔子晚年时(公元前482年),在梁鳣支持下,与师兄弟及其弟子共同修编代表孔子儒学思想体系的著作《论语》。还缮写《春秋》、《孔子家语》;修订《礼》、《乐》、《》、《数》等。叔鱼年三十而无子,欲出其妻,商瞿戒其无忧,恐晚生,二年后果得子赎。梁赎师从曾参,又兼子夏之学,自成一派。

陈奇猷推测,“仲梁氏之儒”是《礼记·檀弓上》所载的仲梁子[6]是鲁人梁赎。“仲梁氏之儒”问题根源是仲梁而不是仲良[7]所记载之误。八派以氏、字命名,仲良为误载。

孙氏之儒

[编辑]

学术界一般认为“孙氏之儒”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代表性人物,主张礼法兼治、“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因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1]

乐正氏之儒

[编辑]

这一派也已不可考。据郭沫若推测,“乐正氏之儒”或即孟子弟子乐正克,因此当属“孟氏之儒”一系。据陈奇猷推测,“乐正氏之儒”或为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因此当传曾子之学(参见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显学》校注)[1]

对后世影响

[编辑]

儒家在战国时期内部分裂成八派,各派别对孔子思想的阐述却不尽相同,不过,从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来看,以孟子和孙氏(荀子)两派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要派別》,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區官方網站,2010年6月2日. [2016年5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3月10日). 
  2. ^ 2.0 2.1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3. ^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4. ^ 《孔子家语·弟子解》
  5. ^ 俗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 ^ 曾子曰:“尸未设饰,故帷堂,小敛而彻帷。”仲梁子曰:“夫妇方乱,故帷堂,小敛而彻帷。”
  7. ^ 有指为楚人陈良